藏族舞蹈基本动作(藏族舞蹈基本动作有哪些)
本文目录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有哪些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16个是:
踢踏类: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第三基本步,退踏步,抬f踏步,连三步,七下退踏步,七下转身,滴答步,悠踢步,悠滑步,跨悠步,二三步。
弦子类:平步,拖步,斜拖步,单撩,双撩,三步一撩,单靠长靠,四二步,二步踏撩。
锅庄类:三步一跨,单腿跨转身,刨地点地转身。
上肢动作类:齐眉晃手,晃盖手,髋前划手,前后摆手,横向摆手,平面摆手。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
寺院舞蹈《羌姆》 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
藏族舞蹈: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
分类: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
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
特点: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信仰特点,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点,人们在祭祀礼仪中,创编了使用各种神只面具,并含有大量藏族土风舞成分的程式舞蹈。
藏族舞蹈注意事项:
1、肢体训练的基本体态和动律特征: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肢体训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具备藏族民间舞的基本素质,全面掌握舞蹈的基本动态。
藏族舞蹈学者阿旺克村用五个字归纳了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即:颤、开、顺、左、绕。因此肢体训练着重要求了膝部的颤动和屈伸。
2、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肢体的训练中,还应该注意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从而在心里产生美感效应。不仅要把握好舞蹈具有的风格形式,还要在平常地训练中注意对动作美的把握。另外,多欣赏演出,研究一些作品、文学以及一些发展着的舞蹈语言等。
3、艺术化的处理动作节奏:
艺术化的处理节奏动作还能够在感**彩极其强烈的舞蹈中,极其自然地表现出相同的以及不同类型的感情。动作,是与宣泄生命情感和烘托气氛紧密结合的。舞者通过节奏的强弱、长短、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优秀的舞蹈艺术家就会通过动作节奏的变化把内心的情感间接表现出来。
藏族舞的基本动律
一、藏族舞的基本动律是“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二、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包括三个方面:身姿稳定、手臂晃摆、脚步颤踏。
1、身姿稳定
体态自然放松,重心微微向前倾,脚位一般都是小八字位,身姿要保持稳定。
2、手臂晃摆
双手扶胯或者双手放在身体两旁松弛状态,身体上下小幅度的颤动,全身不要紧绷,松弛。
3、脚步颤踏
膝关节不断做出连绵柔韧的屈伸,带动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呈现出自然摇摆的状态。
三、藏族舞蹈有五大元素——“颤”、“开”、“顺”、“左”、“绕”,它们是不同种类藏舞的共同特点,使藏舞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藏族舞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它以舞蹈者的手、足、眼、身等部位的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通常是在集体舞蹈的形式下表演,具有浓郁的藏族特色,是藏族人民传承和展示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之一。下面是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手势动作
藏族舞的手势动作非常丰富,常见的有手拍、手舞、手柔等。手拍是指两只手互相拍击,有节奏感;手舞是指手臂舞动,手掌不断抖动,有一种柔和的美感;手柔是指手臂自然下垂,手掌轻轻拍打身体,感觉轻盈自如。
脚步动作
藏族舞的脚步动作也非常重要,常见的有步伐稳健的行走、快速的跳跃、旋转等。脚步的节奏和速度与舞蹈的节奏和音乐相呼应,整个动作流畅、协调。
眼神动作
藏族舞的眼神动作也很重要,通常表现为眼神投向某个方向,或者以某种方式注视某个物体或人物,有时也会配合手部动作或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
身体动作
藏族舞的身体动作通常是以哪个部位为中心展开的,常见的有以头部为中心的摆动、以腰部为中心的扭动、以胳膊为中心的舞蹈等。身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于达到舞蹈的美感和艺术效果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藏族舞的基本动作非常丰富,需要舞者具备较高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活性。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学习,舞者可以逐渐掌握这些基本动作,并在表演中展现出藏族舞的独特魅力。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要点
民族舞的魅力让很多人喜欢,而这种喜爱并不受年龄的限制,尤其是藏族舞,下面整理了一些藏族舞蹈基本动作要点,欢迎阅读!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要点 篇1
一、 上肢部分动作讲解:
1.齐眉晃手
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二、下肢部分动作讲解:
1.碎踏
双脚全**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可进、退、转体。
2.颤踏
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3.抬踏颤(抬踏亦叫“冈打”)
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同时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4.吸颤步
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二次。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5.退踏步
动作腿后撤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da拍支撑腿踏地,再动作腿踏地颤膝。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要点 篇2
1 果谐 藏族的圆圈舞
“果”,在藏语中表圆圈,“谐”在藏语中则表歌舞,二者合而为一,则表示圆圈歌舞。“果谐”,流传于西藏广大农村地区,常见于村头、广场、打麦场和旷地上,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是最为广大藏族群众喜欢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藏族传统节日“望果节”,中的“望”在藏语中表示“田野”或“田地”,“果”则表示“巡游”或“转圈”,二者合起来表示“巡游田野”,在这一节日里除白天要举行民间仪式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农民们聚会在一起表演果谐。果谐动作源于农业劳动动作,但其艺术性远高于农业劳动动作。其舞蹈结构和完整的表现形式大体如下:表演时表演者围成圆圈,其中男、女各半圈,队列最前方分别为男、女谐本。歌舞表演时,顺序为男唱一段男女共舞→女唱一段男女共舞(称“谐个”),表演者边唱边舞,并从左到右沿圈顺时针踏步走动。踏步表演分为慢板和快板,表演时先跳慢板(称“觉谐”),慢板表演结束后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如“休休休休”)或说几段快板词,之后为快板表演(称为“谐休”),快板表演结束后再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舞蹈顿节结束。整个舞蹈表演中很少用到演奏乐器。
2 堆谐 藏族的踢踏舞
“堆谐”中的“堆”藏语指“上”或“高地”之意,“谐”表示“歌舞”,因此,藏族舞蹈“堆谐”就泛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定日、昂仁、拉孜、萨迦县以及阿里一带被称为“堆”的地区的农村圈舞。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后,“堆”区出现了用作民间舞的伴奏乐器―――“扎年”,“扎年”逐渐被当地群众吸收为“果谐”的伴奏乐器,使“果谐”的动作向踢踏转变,在歌舞曲中也出现了前奏、间奏和尾声三个纯的、音乐的部分,这也构成了踢踏舞的雏形。十七世纪中叶,这种舞蹈流入拉萨,其基本变化规律为“三步一变”,同时脚下踏出各种节奏音响,再配以由洋琴、京胡、笛子、六弦等多种弦乐乐器组成的乐队伴奏,“堆谐”舞曲结构形式逐步趋于完整,其整个体系主要由“降谐”(慢歌)→“谐个”(歌头)→“觉谐”(快板歌舞)→“谐休”(尾声)四部分组成,其表演形式也由自娱性向表演性过渡。堆谐流传区域比较广,所流行区域的堆谐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总体来看,目前有定日堆谐、拉孜堆谐和拉萨堆谐三种民间堆谐歌舞音乐。拉孜堆谐又称“北派堆谐”,主要在拉孜、昂仁、定结、萨迦等县流行。其音乐曲调优美、韵律感强,音阶以七声音阶为主。伴奏采用一把或多把“扎年”,演奏技巧较高,加花较多。拉孜堆谐按音乐结构不同可分两种:第一种由“降谐”(慢板歌曲)和“觉谐”(快板歌曲)两部分结合组成;第二种只有“觉谐”。拉孜堆谐基本曲调结构包括前奏(“果觉”)、慢板、快板、间奏(“巴尔觉”)或尾声(“休觉”)中的`四到五个部分。拉孜堆谐重歌重舞,舞蹈奔放热情。定日堆谐又称“珞谐”或“南派堆谐”,主要流行在定日、吉隆、聂拉木及萨噶等县。定日堆谐具有十分浓厚的高原特点,其音乐表现为古朴粗犷、舒展豪放。音阶以五声调式为主,同时兼有六声音阶。通常用一把“扎年”伴奏,伴奏音型比较简单,多为一拍一音。定日堆谐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由“降谐”和“觉谐”组成;第二种则只有“觉谐”,第三种则是由“降谐”和“觉谐”组成,且其散板部分没有乐器伴奏。其中前两种结构的歌曲流行广泛。此外,定日堆谐在演唱方式上较注重集体性,演唱时多采用真声,喉音较重,装饰较少。拉萨堆谐是堆谐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城市堆谐,主要流传于拉萨、江孜及日喀则等城市。拉萨堆谐的伴奏乐器除“扎年”外,还包括京胡、横笛、扬琴、串铃、特琴等。拉萨堆谐演唱者演唱时音域宽度最宽可达十二度。演唱时,演唱者一般独唱,且需真假声交替。拉萨堆谐舞蹈动作轻而灵巧,舞步稳重而幅度较小,主要注重脚下踢踏动作的节奏变换与技巧。
3 弦子 藏族的弦乐舞
“弦子”,藏语为“谐”,西藏腹心地区称为“康谐”。巴塘、昌都一带称“叶”,因其舞蹈伴奏演奏乐器为牛角琴“白旺”而得名。弦子舞主要以下肢动作为主,其动力特点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大腿带动小腿,小腿提得较高,两眼平视前方,舞步刚中有柔;二是送胯幅度较第一种突出,舞起时以臀带腰,前后闪动,柔中有刚或是刚中见刚。在跳弦子舞时,必须掌握“搓步”和“跳步”的基本要素,弱则“搓”步子小,落地轻,强则“跳”步子大,落地重,舞步的大、小、轻、重均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巴塘弦子一般在赛马会和“古多节”上出现,其唱词分颂歌、悲歌、情歌和固定唱词。表演时,男女或聚集围圈而舞,或各站一排,相对欢舞。一般排头为操“白旺”者,在其带领下,人群扬袖起舞,有时围集,有时散开,有时似长龙摆尾,绕行而舞,你唱我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在胡琴发出的阵阵“颤音”指导下,舞蹈着的舞蹈也相应的产生一股“颤法”,这种“颤法”的形体特征多以模拟孔雀姿态动为主。其舞姿圆润而流畅、优美而抒情。
4 热巴 藏族的铃鼓舞
“热巴”,有人称为“康戏”,流传于西藏东部昌都、工布地区和四川、云南藏区,是一门融合有铃鼓舞、民间歌舞和杂曲三个主要部分的综合表演艺术。“热巴卓”是“热巴”中的骨干部分―――铃鼓舞。其表演风格粗犷奔放,通过各种技巧表演来抒发情绪,是藏族民间舞“卓”类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鼓舞。铃鼓舞表演时,开头先要说称颂吉祥,炫耀技艺的“卡谐”,然后由男者执铜铃,支持手鼓,点点敲击,翩翩起舞,围圈走动。跳到情绪热烈时就可拉开场子进行技巧表演。表演时,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顶鼓旋转”、“扭腰打点”和“缠头击鼓”等鼓技,结束后女者散开站立一旁,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单腿跨转”、“躺身蹦子”、“躺身平转”、“兔子跳”和“踢腿跨脖”等不同的技巧动作。另外还表演“滚毛”、“抡背”和“抖脚尖”等小玩意儿。藏族舞蹈作为祖国的一块瑰宝,每一位舞蹈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学习和表演过程中都应不断的宣传中国的藏族舞蹈,同时要不断给藏族舞蹈注入新鲜血液,更好的促进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介绍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介绍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以下是我整理的藏族舞蹈基本动作介绍,欢迎参考阅读!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介绍 篇1
① 基本步伐
②手形
③脚位
基本步伐——弦子步伐
① 平步
② 拖步
③ 三步一撩
④ 二步踢撩
⑤ 单靠步
⑥ 连靠步
⑦ 长靠步
锅庄
踢踏
1.自然位
“自然位”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自然站姿,位置相当于“正步位”和“小八字位”之间,脚尖不靠拢,两脚尖分开不大。
2.扶胯
五指自然合拢,双手掌心扶在腰胯两侧,肘与身体平行。这是藏族舞蹈的一种特殊叉腰姿势。
3.小颤
“自然位”,双膝比较松弛地上、下屈伸。是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律。
4.退踏步
“踢踏舞步”。站“自然位”,身体轻松自然。(以右脚为例)右脚前半脚掌向后踏一步,左脚原地轻踏一步,右脚再向前重踏一步,重心仍在左脚。三步均应踏地有声,前两步较最后一步略轻些。“退”和“踏”中间,间隔一脚距离。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方向。双手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方向。双手由里及外“摊”。
4-8:反复3-8动作。体对三、一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摆手”。
7-8:体对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外“横向摆手”。
2-8:做1-8反向动作。
3-4:做1-8动作。
5-8:做2-8动作。
4-8:反复3-8动作。
3、抬踏颤 (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同时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四次。
2-2: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3-2:原地右、左脚“抬踏颤”各一次。
3-8:反复1-2动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颤”八次。
4、吸颤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二次。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2:左“吸颤步”进(吸左脚),右“前后摆手”。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2-8:反复1-8动作退,双手上位左、右摆手。
5、退踏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后撤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打拍支撑腿踏地,再动作腿踏地颤膝。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摆手”四次。
2-8:反复1-8动作,同时左转一周(7、5、3、1方向)。
基本动作加强训练
1、颤踏组合
音乐 2/4 中板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4:保持体态,双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弯腰90°,又脚勾脚“旁虚步”敬礼。
2-4:收右脚正步位,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颤膝。
5-8:保持体态,(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体态,原地右“颤踏”(踏右脚颤膝,抬左脚),里“横向摆手”。
3-4:原地左右“碎踏”,外“横向摆手”。
5-8:做1-4反向动作。
4-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前行。
5-8:反复3-8动作。
6-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后退。双手曲肘经肩向上抽再向前抛出,还双手垂于体侧。
7-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左转四个方向(二拍移转)。
手1-2:双手体前内“抹”,3-4:双手外“摊”,5-8:反复1-4动作。
8-2:(右始)向左横“踏”四步,双手体侧“摊手”。
3-4:原地右脚“踏”二次,双手体前内“抹”外“摊”.
5-8: 做1-4反向动作。
训练提示:
1、颤膝时强调重拍向下,松弛、自如、灵活。
2、组合节奏准确,动作协调、连贯。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介绍 篇2
分析如下: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有三个方面,分别如下所示:
1.身姿要稳定:体态自然放松,重心微微向前倾,脚位一般都是小八字位。
2.手臂要晃摆:双手扶胯(或者双手放在身体两旁松弛状态),身体上下小幅度的颤动,全身不要紧绷,松弛。
3.脚步要颤踏:膝关节不断做出连绵柔韧的屈伸,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让手臂自然摇摆。
扩展资料:
1、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
2、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娱性的圆圈舞除《果谐》和《果卓》外,《堆偕》、《谐》与《卓》更是人们极为喜爱和著名的舞蹈。
3、藏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地域广阔的民族之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的藏族,发源于西藏境内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中游地区,集中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 4省内各地区。具有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因藏族生活地域的差异、各自与周边其他民族的交往,而在相同类别的文化现象与艺术品种、节日和祭祀活动中,形成了诸多形式不一、风格各异的礼仪和歌舞。
4、在藏族的民间节日中,希冀丰收与欢度“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人们的最大期盼和喜悦。在藏语中“望果节”的“望”字,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的整个意思便是:围绕丰收的田野歌舞。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
藏族舞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包括跳、转、扭、摆、踢等,以及手臂、头部、眼神等细节方面的表现。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在跳舞时,藏族舞者通常身穿传统服饰,如帽子、长袍、长靴等,舞蹈配合着传统音乐演奏和歌唱,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藏族舞蹈形式多样,有群舞、对舞、独舞等不同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创作灵感和舞蹈技巧,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分解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分解如下:
一、上肢动作
1、齐眉晃手: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
2、晃盖手: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
3、髓前划手: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宽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
4、前后摆手: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二、下肢动作
1、碎踏:双脚全**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2、颤踏: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同时抬起另一只腿。
3、抬踏颤: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同时颤膝。
4、吸颤步: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二次。
5、退踏步:动作腿后撤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da拍支撑腿踏地,再动作腿踏地颤膝。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解析
1、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1.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1.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1.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1.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1.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1.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2、藏族舞是什么
**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的先例。
3、藏族舞的活动仪式
望堆举行"望果节"时,为筹备活动,人们较平日更早地开始忙碌。妇女们点燃场院的炉灶,开始了煮茶、捣奶……;男人们忙着支撑帐篷、布置铺满兽皮的观礼座席、在场院南边已垒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麦等。近中午时分,"望果节"的庆典会场终于布置就绪。在主人热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乡宾客依次就座于嘉宾席,并接受主人献上的青稞酒,按习俗用中指蘸酒挥弹三次,以表示对天地诸神的敬重。
藏族舞的’特点
藏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的先例。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
在藏族的民间节日中,希冀丰收与欢度“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人们的最大期盼和喜悦。在藏语中“望果节”的“望”字,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的整个意思便是:围绕丰收的田野歌舞。
藏族舞的分类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
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
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
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
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
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
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
藏舞的基本动作及要领是什么
藏舞的基本动作及要领如下:
上肢部分:
一、齐眉晃手。
两手下垂,动作时弯曲腕部,屈肘,以腕部带动,在胸前交替摆动。右手是顺时针的,左手是逆时针的。这个动作有大的,中的,和小的三种。区别在于晃手的位置高度不同。
二、晃盖手。
一只手晃,另一只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由上而下形成上弧线流。单手的晃盖也常出现在腰部附近、腹部前面。
三、髋前划手。
两手下垂,左右手在髋部前依次由内到外依次划圆。左手逆时针方向,右手顺时针方向,在平面上画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是有规律的连接。
四、摆手。
双手向两侧下垂,前后45度摆动,手腕主动。
五、横向摆手。
两只手放在身旁,多为单手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手臂,手臂随着动。
六、平面摆手。
两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由外至里于胸前横放,手腕托起,手臂附着。
下肢部分:
一、碎踏。
双**替踏步,膝盖颤动,脚步节奏相等。可以进退转体。
二、颤踏。
在抬起另一条腿时,轻拍双膝,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关节颤动(变支撑腿)。运动时,踏地与抬起另一条腿同步,颤动时上半身平稳放松。
三、抬踏颤(抬踏亦叫“冈打”)。
膝盖下垂,同时抬起前脚掌,由膝关节驱动,脚踝发力,脚掌在膝关节颤抖的同时迅速拍打。
四、吸颤步。
做腿吸腿的动作时,支撑腿蹭踮膝部一次,再落下“碎踏”二次。注意保持上身稳定放松。
五、退踏步。
动作腿后退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支撑脚离地面,支撑脚踏地,动作脚踩地板颤膝。动作时,具有踩地板后顺势滑动的特点。
藏族舞蹈特点: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辽阔、婉转动听,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刚柔相济。颇具特色的男子《踢踏舞》、独具表演性的各种《鼓舞》和集体自娱性的《弦子》、《锅庄》等,都是倍受藏族人民喜爱和广为人知的舞种。
藏族的民间自娱性歌舞,如果从音乐节奏和舞蹈的风格、点来进行划分,种类之多令人瞠目。但如果从歌舞的形式进行划分,基本上可分为“民间歌舞”与“宗教舞蹈”两大类。也可细分为“谐”、“卓”、“囊玛”和“羌姆”4大类。
凡以歌舞为主的集体自娱性圆圈舞蹈,一般被泛称为“谐”;而在圆圈歌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则被人们一般泛称为“卓”。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鼓”作为舞具进行的舞蹈。
本文相关文章:

形体训练可以增大心脏的容积(「艺考」舞蹈形体训练的三个好处)
2025年6月29日 22:05

练习哪种舞蹈可以减肚子肉肉?现在瑜伽运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是对于筋很硬的人应该怎样练好瑜伽
2025年4月25日 18:10
更多文章:

健身房一般多少钱一小时(上海现共享健身房最低每小时2元,你觉得这收费合理吗)
2025年4月9日 08:50

站着向后仰可以锻炼腰背肌吗(腰椎间盘突出者可以向前走路,身子轻微向后仰做锻炼吗)
2024年4月18日 16:30

舒华跑步机官网5110ad(舒华阿波罗5号sh-5110a与sh-5110ad区别)
2024年1月24日 00:20

满溢游泳池第三话在水里(形容“人在泳池游水的优美句子”有哪些)
2024年6月16日 13:55

700平米健身房需要多少钱(投资一家800平米的健身会所需要多少资金)
2024年8月23日 22:51

延安培植小升初录取分数线(陕西2022小升初考多少分可以上好学校)
2024年9月24日 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