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明了讲解古中医的圆运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本文目录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我理解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阴阳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十二经气圆运动汇总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解读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生理、病理、医理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六气圆运动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内经**解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圆运动 人身疾病,只分内伤病与外感病(温病应属广义伤寒范畴)。内伤病,属形质病,身体圆运动仍在,因形质的损灭必待经年累月,故内伤病皆可慢慢调治;外感病,属本气病,初则一气偶偏、继则一气独胜以至身体运动不圆之病,形质不易损灭,气则易于消散,若外感病一气独胜之时,救治犹要迅速。外感病以《伤寒论》为宗。一、 内伤病:人身分上下左右中五部,上部之气,由右下降,下部之气,由左上升,中气居中,以旋转升降,整个运动圆是为无病之人。内伤病按人身整个六行六气之病与治法,分出六大类,作为治内伤病之**: 理中丸,中土不运之方 麦门冬汤,金气不降之方 小建中汤,胆经相火不降之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木气不升之方 肾气丸,水气不升之方 泻心汤,心火不降之方1. 理中丸 (中气虚,土气湿寒) (人参 白术各二钱 干姜 炙甘草各一钱) 症状:上吐下泻,头痛,行动无力,不渴。 备注:认定上逆下陷,土气寒湿,中气大虚,理中汤便有着落 与四逆汤的比较: 理中汤与四逆汤均能治自利不渴,腹痛便溏,里寒,区别在于理中汤治久虚证,四逆汤治急虚症 ,四逆汤的附子承担回阳、破寒之重任。2. 麦门冬汤(中气虚,肺气燥逆)(麦门冬六钱 人参三钱 炙甘草三钱 粳米三钱 大枣三钱 半夏三钱) 症状: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无痰干嗽。 备注:治肺金之燥,只麦冬一味,半夏以降胃逆,其余各药皆是补中气之药。因土为金母,补土以生金,使其运动圆更速。3. 小建中汤(中虚胆逆,土木两枯,相火外泄,滞寒荣卫)(饴糖二两调服 炙草二钱 大枣六钱 桂枝钱半 生姜一钱 炒白芍三钱) 症状:虚劳,里急,腹痛,鼻衄,手足心烦热,咽干口燥,梦中失精四肢疼痛备注:小建中汤与桂枝汤区别:两者组方甚似,但对治的症状却大不一样,小建中治虚劳里急、腹痛,梦中失精、四肢痛者,症状均在里,故重白芍轻桂枝,桂枝汤主治发热恶寒,重解表,故重桂枝。4. 当归生姜羊肉汤(肝经寒)(当归三钱 生姜三钱 羊肉半斤) 肝经阳气不足,因而生寒,此方升肝阳之法。 症状:寒疝,胁痛,里急,腹痛,产后腹痛。 寒疝:正睾丸胀痛偏坠,或连少腹作痛,为"疝气"证候之一。 备注:此方可作早春升肝阳助生发之食疗,但要注意服用其间无虚火风燥之病。5. 肾气丸(肾气不升)(干地黄八钱 山药四钱 山茱萸二钱 粉丹皮三钱 茯苓一钱 泽泻一钱 桂枝去皮一钱 附子二钱) 症状:虚劳消渴 小便过多或不畅 里急 小腹拘急6.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心经降气不足)(大黄一钱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症状:衄血,吐血 备注:三黄乃大寒大泻之药,是否只见出血吐血+脉洪,重按不用就可用之(对脉法还没有理解,故此方也没能理解)二、外感病分类:荣卫表病、脏腑里病、半表半里病(一)荣卫表病 主症:发热恶寒、项强身痛 对治**:发汗之法1.荣郁发热、偏于疏泄,方用:桂枝汤 2.卫郁恶寒、偏于收敛,方用:麻黄汤 3.荣卫双郁、多日不解,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备注:微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多日不解如疟状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二)脏腑里病(分脏寒腑热,脏寒则虚,腑热则实,且皆忌发汗)脏寒对治**:温补之法 1.太阴湿土之气独胜,主症:自利、腹痛、腹满而吐、食不下,方用:四逆汤 2.少阴寒水之气独胜,主症:身疼,骨节疼,四肢厥逆,方用:附子汤 3.厥阴风木一气独胜,主症:厥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烦静无常 方用:乌梅丸 备注: a.四逆汤治里寒;附子汤治表症(所以四逆汤用附子,附子汤用附片,我的理解是附片是白附片,且药力比附子稍逊,不知对否请指正?) b.乌梅丸组成 :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片、蜀椒、肉桂、黄柏、黄连、党参。 该方为寒热错杂蛔虫内扰之证所设,故被后世奉为治蛔祖方。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将乌梅丸看成是治虫之专剂,这就大大局限了它的治疗范围和作用。由于它既能清上温下,辛开苦降;又能调和阴阳,扶正制蛔,故不仅是治疗蛔厥证的主方,同时也是治疗厥阴病阴阳失调,木火内炽,寒热错杂证的主方。(注:抄袭它处)腑热对治**:攻下之法1.阳明燥金(胃热)一气独胜:方用:大承气汤 2.太阳腑热(膀胱热):方用:桃核承气汤 备注: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治疗阳明腑实重症,燥屎与热邪互结明显,此方为寒下峻剂,非痞,满,燥,实不用。 (痞: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有的仅有胀满的感觉)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治疗有燥屎但热相不明显的阳明腑实证。(去芒硝,减少枳实,厚朴用量)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治疗热像明显,燥屎初结之证 桃核承气汤:桃仁、桂枝、炙甘草、大黄、芒硝,效能:破血逐瘀,清热润燥。 主治 :热结膀皖,少腹胀满,大便黑,小便自利,谵语烦渴,发热如狂,及血瘀经或产后恶露不下,少腹胀满疼痛或蓄血痢疾症。(三)半表半里病:(少阳胆经不降病)对治**:和解之法主症: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满机理分析:本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半表半里的少阳部位而引起。胆经相火不降,三焦相火下陷不升小柴胡汤:柴胡 黄芩 法厦 生姜 人参 炙草各三钱 大枣六钱 大柴胡汤:柴胡 黄芩 法半厦 大黄 枳实 生白芍各二钱 大枣六钱 生姜三钱备注: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大柴胡汤是太阳阳明同病,病机,小柴胡是邪在少阳胆府,大柴胡是入里化热兼小柴胡证,特点是,小柴胡是和解少阳驱邪为主,大柴胡是和解带清里热。大柴胡汤的药物主成是在小柴胡的基础上加上小承气汤主成。问题:为何书上说少阳病无腑证、有经证? 经证表现如耳聋、目赤、头痛、胸胁疼痛;腑证表现如口苦、心烦、喜呕等再回看,荣偏泄发热,卫偏敛恶寒,荣卫交,中气和 少阳胆之阳足能交厥阴,则肝脏不病寒 阳明胃之阳足能交脾土,则脾脏不病寒 太阳膀胱之阳足能交少阴,则肾脏不病寒 反之, 太阴脾土之阴足能交阳明,则胃腑不病热 少阴肾水之阴足能交太阳,则膀胱不病热 这些都是互为表里关系的,表里本是一气。
我理解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我理解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学习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为了回答上面的几个问题,为了能够让他人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以及有什么意义,我简单做一个总结,这些总结都是基于我对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理解,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作者彭子益,为全国名老中医李可推荐和认可的医学大家,李可称之为彭子,以示尊重。李可老中医临床上治疗效果特别好,他尊重的中医,必然是真的中医。 其次,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解释,它来源于河图洛书、天人合一概念,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从自然中观察规律,从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六气、十二经络运动规律中总结经验,天人合一,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进行了归纳总结。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疾病都是人体自病。也就是大气变化,人体受到感应而产生的疾病,重点在于调理人体的自身的五行六气运动变化,使其恢复平衡,人体自然恢复健康。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纠正了医学中对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错误理解。认为温病多为虚证,不能用大寒和治疗温燥的方法治疗,比如银翘散,这些都是错误的,应该采用收敛的方法,以及保护中气的方法进行治疗。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主要重点在于阳气的运行规律。 对于人体来说,阳气是人体的根本。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重点在于保护阳气、保护正气。 通过调整圆运动的平衡,让人体恢复平衡,是一种从根本上来治疗的养生治疗手段。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阴阳
阳来源于太阳的光与热,阴在光与热之间。太阳的热力,照射到地面,产生了阳气,阳气与阴气结合,产生了圆运动。人是秉承阴阳圆运动的大气产生的。所以说,人身为一小宇宙。 我们研究二十四节气阳气的运动变化,就是在研究人身体阳气的运动变化。研究宇宙与人体自身的关系和连接。 顺应四时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体会其中的奥妙。就可以更好的体会养生,学会养生。 万物的基础就是阴阳,内经中对于阴阳的论述专设三章,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 详细解释了五行与阴阳的关系以及三阴三阳定义。 较为复杂,归根结底,阴阳来自与太阳的光与热。阴阳结合产生了圆运动。圆运动带来了生机。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十二经气圆运动汇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十二经气圆运动汇总1. 十二经络名称分别为 :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2. 十二经络巡行交接规律 : 课本上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络歌诀为: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十二经络采用的是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而不是子午流注的顺序排列。 而且,表里两经自成一个圆运动。而不是十二经络按照子午流注的顺序,循环一周成为一个大周天。 我觉得此处的经络表达更有意义。 3. 五行与天干的关系 。 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为天干。 查询资料: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甲乙携带着风气,丙丁携带着火气,戊己携带着湿气,庚辛携带着燥气,壬癸携带着寒气,它表明了天上的五行之气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运行变化。 干者犹树之干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十二经络包含五行与天干。 手太阴肺经辛金,手阳明大肠经庚金; 足太阳膀胱经壬水,足少阴肾经癸水; 足少阳胆经甲木,足厥阴肝经乙木; 手少阴心经丁火,手太阳小肠经丙火; 手厥阴心包经相火,手少阳三焦经相火; 足阳明胃经戊土,足太阴脾经己土。 分别具有五行的阴阳属性。 4. 脏为阴,腑为阳。 所以,十二经络属脏的为阴,属腑为阳。 手太阴肺经辛金,为阴, 手阳明大肠经庚金,为阳; 足太阳膀胱经壬水,为阳, 足少阴肾经癸水,为阴; 足少阳胆经甲木,为阳, 足厥阴肝经乙木,为阴; 手少阴心经丁火,为阴, 手太阳小肠经丙火,为阳; 手厥阴心包相火,为阴, 手少阳三焦经相火,为阳; 足阳明胃经戊土,为阳, 足太阴脾经己土,为阴。 5. 十二经络对应的五行属性。 手太阴肺经辛金,手阳明大肠经庚金; 足太阳膀胱经壬水,足少阴肾经癸水; 足少阳胆经甲木,足厥阴肝经乙木; 手少阴心经丁火,手太阳小肠经丙火; 手厥阴心包相火,手少阳三焦经相火; 足阳明胃经戊土,足太阴脾经己土。 6. 十二经络的分别属性。 6.1肺与大肠。 肺为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都是秉承大气中的金气燥气所生。 金气分为阴阳,庚辛代表着金气的阴性阳性两面。金气有收敛作用。 肺经运行路线为从胸走手,肺经的收敛作用,是从上向下,与大肠经相表里; 大肠经运行路线是从手走头,大肠经收敛作用,是从下向上,与肺经相表里; 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成为一个圆运动。 6.2肾和膀胱。 肾和膀胱都是秉承水气而生所以均主水。水气有封藏作用,所以,肾与膀胱均有封藏作用。 膀胱经水气的封藏作用,由上而下,肾经水气的封藏作用,自下而上,以成一圆运动。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循行方向是从头走足,与肾经相表里,主降。 足少阴肾经经络循行方向是从足走胸,与膀胱经相表里,主升。 膀胱经与肾经互为表里,都有封藏作用,膀胱经由人体背后由上到下,肾经在人体前面,由下到上,形成一个圆运动。 6.3肝与胆。 胆经肝经同属木气,都是秉承大气中的生发之气、木气而产生的。木气有疏泄作用。 木气有生长疏泄的作用,所以胆经、肝经具有疏泄作用。 胆经木气的疏泄作用,是从上而下的。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为:从头到足,从上到下,与肝经相表里,因为从上到下的巡行路线,所以主降。 肝经的木气疏泄作用,是从下向上的。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为:从足至胸,从下向上,与胆经相表里,因为是从下到上的循行路线,所以主升。 胆经与肝经互为表里,一上一下,一前一后,成为一个圆运动的循环。 6.4心与小肠。 心为脏,脏为阴,所以心为阴脏。小肠为腑,腑为阳,所以小肠为阳腑。 心与小肠属火,心为阴脏,所以手少阴心经丁火为阴火。 小肠为阳脏,所以,手太阳小肠经丙火为阳火。丁火代表阴火,丙火代表阳火。 火气的作用就是宣通,宣通就是宣热通散的意思。 手少阴心经的循经路线是从胸走手,与小肠相表里,走势是由上而下的,所以主下降,把火气的宣热通散作用向下降。 手太阳小肠经的循经路线是从手走头,与心经相表里,走势是从下向上的,所以主升,把火气的宣热通散作用向上升。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循环运动成为一个圆运动。 6.5心包与三焦。 心包为心外包膜,心为阴脏,所以心包也为阴脏。 三焦彭子又称其为命门腑,为右肾命门所在。不是我们所说的上中下三焦所在。 腑为阳,所以命门腑为阳腑。 手厥阴心包与手少阳三焦经都是秉承大气中的相火而形成,相火意思就是像宰相一样辅佐君王,也就是此火气像宰相一样辅佐中气旋转。所以,称为相火。 此时,地面上的阳热胜满,地面下的阳热不多,需要把地面上的阳热降到地面下的水中,然后化生中气。 相火具有燔灼作用,燔灼就是燃烧的意思。 手厥阴心包经循经路线是从胸走手,与三焦经相表里,主降。 手少阳三焦经循经路线是从手走头,与心包经相表里,主升。 所以,手厥阴心包经的燔灼作用是从上到下,手少阳三焦经的燔灼作用,是从下到上。然后两者互为表里,循环运动,成为一个圆运动。 6.6脾与胃。 脾为脏,脏为阴,所以脾为阴脏,胃为腑,腑为阳,所以胃为阳腑。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均秉大气中的土气而生,足阳明胃经戊土为阳性,足太阴脾经己土为阴性。 土气的作用就是运化,也就是消化吸收,并且把营养物质输布全身,也就是输送到全身上下。 足阳明胃经,运行路线为从头到脚,与脾经相表里,主降。 足太阴脾经,运行路线为从脚到胸,与胃经相表里,主升。 足阳明胃经的运化作用,是从上到下,脾经的运化作用,是从下而上,两经互为表里循环成一圆运动。 7. 十二经络圆运动与六气圆运动关系 三阴三阳关系复习一下: 三阳排列顺序:太阳、阳明、少阳。 三阴排列顺序:太阴、少阴、厥阴。 中医对应关系为: 太阴对应阳明, 厥阴对应少阳, 少阴对应太阳。 7.1 太阴阳明。 太阴阳明,对应六气为太阴湿土,阳明燥金。 手太阳大肠经庚金,属阳腑,秉承金气的阳性一面。 手太阴肺经辛金,属阴脏,秉承金气的阴性一面。 六气太阴湿土,手太阴肺经辛金,足太阴脾经己土,均属于太阴经,肺经与脾经均为太阴经,所以兼秉阴土之气。 7.2 太阳少阴。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太阴肾经相表里,同时六气之中,太阳寒水为六之气,少阴君火为二之气。 足太阳膀胱经壬水,为阳水,足少阴肾经癸水,为**,手少阴心经为阴火,所以肾经兼秉阴火之气。 7.3 少阳厥阴。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六气之中,少阳相火,厥阴风木,所以,足少阳胆经又代表相火,足厥阴肝经又代表风木。 相火不降,就要去找胆经,厥阴风木不升,就要去找肝经。 肝经秉承木气,因为是脏,属阴,所以,为阴木之气。 胆经秉承木气,因为是腑,属阳,所以为阳木之气。因为六气圆运动之中,少阳代表相火,所以,胆经兼秉相火之气。 7.4 少阴太阳。 少阴太阳互为表里,六气圆运动之中,少阴君火,太阳寒水。 手少阴心经丁火,心为阴脏,秉阴火之气。 手太阳小肠经丙火,小肠为阳腑,秉阳火之气。太阳,为三阳之首,表示阳很多,太阳寒水之时,地面上阳少,地面下阳多,称为太阳。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均属六之气之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壬水,为阳水,所以手太阳小肠经兼秉足太阳膀胱经之阳水之气。 7.5 厥阴少阳。 厥阴与少阳相对应,厥阴风木为初之气,少阳相火为四之气。 手少阳三焦经为腑,秉阳性相火之气,手厥阴心包经为脏,秉阴性相火之气,同时厥阴经还包括足厥阴肝经,肝经为阴木之气,所以少厥阴心包经兼秉阴木之气。 7.6 阳明太阴 。 阳明太阴互为表里,六气圆运动,阳明燥金为五之气,太阴湿土为四之气。 足太阴脾经己土为阴性之土,所以秉阴土之气,足阳明胃经戊土为阳性之土,所以秉阳土之气。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均为阳明,手阳明大肠经秉承阳金之气,所以足阳明胃经兼秉阳金之气。 8.十二经络学法。 十二经络,可以比喻为电瓶和电线,脏腑是电瓶,经络是电线。 记住十二经络的表里关系,以及五行属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如果不知道具体运行路线,也要知道八句口诀。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手之三阴,自胸走手,足之三阴,自足走胸。 最好可以默写每个经络的名称以及对应的五行,运行路线。如果不能督促自己,不能记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学习中医就会遇到很多问题。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解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解读如下:
彭子益所著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由十六篇相对独立的文章组成,勒为上下两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上编5册。
载“原理上篇”、“古方上中下三篇”、“温病本气篇”、“儿病本气篇”、“时病本气篇”、 “脉法篇”、“舌胎篇”、“药性提纲篇”、“《金匮》方解篇”、“《伤寒论》方解篇”和“生命宇宙篇”。
据第1册所载全书目录可知,下编当有“原理下篇”、“《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杂病篇”、“王氏医案篇”、“汤头改错篇”及“杂说篇”共6篇文章,可惜不易得见。据彭氏自述,“上编各篇为初学医时必读之本,下编各篇为学医将成时始读之本”。
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理论的千古奥秘。
作者简介:
彭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彭子益少年时代就对医道情有独钟。经过不断的精心研读,他对传统中医理论典籍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辨识透辟,由博返约的层次。
成年后,彭子益游学京华,在清廷太医院当宫廷医师,从而乘机大量阅读了秘藏在深宫中的珍贵中医典籍,医学造诣更是一日千里。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以后,山西督军阎西山聘请他到太原中医学校讲学。
他的大半生就此在讲授中医学理论和培养中医人才中度过。抗战期间,彭子益一度回云南。由于丁又秋的大力支持,他先后教育培养了400多名医学爱好者。其间他尽心尽力口传身授,把自己一生的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为云南省医学的发展倾注了很大的心血。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生理、病理、医理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生理、病理、医理 圆运动的五行,是融合不能分析的。 木火土金水五行循环不息,成为一个圆,只有在不断循环变化中,才是健康的,如果循环变化停止了,五行分离了,就会生病。 五行之病,皆运动不圆,作用分离,不能融合所致。以上各病,略举数端,以概其余。 人体生病,都是因为圆运动失去了平衡,五行分离所致。 大气的五行,是融合的,分析不开的,人身亦然。 大气中的五行,是循环不息的,人身的五行也是循环不息的。 五行融合,中气之事,造化个体的中气,在地面之际,而分布于整个造化之间。 五行循环,产生了中气,大气中的中气,就在地面,也分布在整个空间之中。 人身的中气,在胸下脐上之际,而分布于整个人身之间。 人身的中气,在胸下脐上,也分布在整个人体之中。 中气如轴,四维如轮。 中气就像是车轴,思维就是车轮。这里四维考虑是金木水火,土为中气。 轴运轮行,轮运轴灵。 轮子转动,都是轴在中间,轮子围绕着车轴滚动。 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此中医的生理也。 所以,中医的生理就是中气如轴,旋转与中,四维如轮,旋转于外。 中医的病理,只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 中医的病理,就是轴不旋转了,也就是中气出了问题,或者是轮不旋转了,也就是升降出了问题。 中医的医理,只是运动轴的旋转,去运动轮的升降,与运动轮的升降,来运动轴的旋转而已。 中医的医理,就是去推动轴的旋转,通过轴的旋转,带动论的旋转升降,或者通过轮的旋转升降,来带动轴的旋转。 由轮而轴,是为先天,由轴而轮,是为后天。 由轮的升降旋转,带动轴的转动,是先天表现;由轴的旋转,带动轮的升降,是后天的表现。 《易经》河图所以表示先天后天的生理的运动,病理医理,都在其间矣。河图详生命宇宙篇。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来源于河图学说,具体可以参考文章后面的生命宇宙篇。 由轮而轴者,由升降而成中气也,由轴而轮者,由中气而成升降也,大气是实在的物质,大气的物质运动,有一定的方法,有显明的程序,有各别的作用,由各别而共同,由共同而各别,此圆运动的河图,所以立造化之极也。 继续回到圆运动,圆运动分为由轮旋转带动轴的运动,由轴的运动推动论的旋转升降,也就是由外向内运动,或者由内向外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有方法、有规律、有个别作用,也有协同作用,就像河图的变化,造化的变化。 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经秋金收降于土下的水中,经水气的封藏,阳热与水化合,升出地面而成木气。木气再升而成火气。是为四象。 大气圆运动,是由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量,经过秋天金气的收敛下降作用,藏于土下的水中,通过水气的封藏作用,热与水化合,然后经过春天从地面上升成为木气,木气继续上升变为火气。金木水火称作四象。 四象运动而生中气,中气亦名土气,土气在四象之中也。 四象循环运动,变生中气,中气就是土气,土气在金木水火之间。 此一个五行的圆运动,称曰宇宙。 五行圆运动,成为宇宙。 宇乃大气圆运动的个体,宙乃大气圆运动的范围。 具体而言,宇是大气圆运动的个体,宙是大气圆运动的空间。 这里的宇宙,和淮南子描述不同,淮南子描述: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此宇宙不过地球与日球公转之间,地面上之际,极小极小的一段,是寻常的,是现成的,是自然的,是简易的,人身个体,是宇宙圆运动的大气生的,为宇宙的遗传体。故曰,人身一小宇宙也。 宇宙的范围为地球之上,地面上,大气层之内。 人身个体,出生在地球上,跟宇宙的相匹配的。 根据天人相合的原理,就是世界大宇宙,人身小宇宙。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六气圆运动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六气圆运动 1. 五行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运。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 五行为五,其中火气分为君火与相火,也就对应了六气。其中君火需要上升,相火需要下降。 名为五行六气,实为六行六气。五行运动不圆,作用偏见成六气。 木气偏见病风,君火偏见病热,相火偏见病暑,金气偏见病燥,土气偏见病湿,水气偏见病寒。 六气命名: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六气的圆运动,金木水火,分别在四维,相火和土气在中宫。 也就是说脾胃运化,主要在相火和中土。 2.六行六气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四节为一气。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 如何记忆呢?观察二之气起于春分,五之气起于秋分。 所以记住二之气,五之气就可以推导出来其他的六气。 3.厥阴风木 地面上属阳,地面下属阴。初气之时,大气由寒而温。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厥阴风木为初之气,起于大寒。此时天气正冷,有句话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是指厥阴之际,也就是天气由寒转热之时。 地下水中所封藏经秋收来的阳热,动而上升。 此阳热与水化合,是为木气。 木气者,一年之阳根也。 木气类似八卦中的震,一阳在下,五阴在上。阳气不是独立上升的,而是要和水气化合。就像是光合作用,阳光里面的氧气和水化合。 植物的氧气与阳光,与水化合,产生碳水化合物。 人大概也类似如此。但是要更加复杂抽象。人与大气感应,阳气随之生长变化。观察人体阳气运行,就是观察生命运动变化。 大寒节气,当阴极之时,故称厥阴。 厥者,极也。 厥阴,寒的极致,天气就开始转变。阳气开始慢慢升起。 木气主动,动而不通,则成风,故称风木。 阳气与水化合生成木气,类似光合作用植物生长。木气是具有向上的,生发的,疏泄的性质。 木气不通,则成风。这句话解释不通,有人解释为内风,肝风内动。 这里我认为应该从生理与自然角度理解,就是风性也是生发与疏泄的。在五行为木火土金水。在六气为风热暑湿燥寒。五行对应六气,就是木对风。 如果人体五行运动出了问题,木气不通,容易产生风病。 结合前文: 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乃五行运动不圆,作用偏见之气。木气偏见,则病风。 可见风气是由于木气运动不圆,木气较多所致。 4.少阴君火 二之气,亦从地下阴位升出地面,即木气上升之气也。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 联系后文:春分节前,地面下阳热多,地面上阳热少。春分节后,地面上阳热多,地面下阳热少。 也就是说春分以后,天气就开始转暖了。春分是阳气变多的开始。太阳的供热也比较多,人体的阳气也升腾起来。 此时大气较热,不似厥阴之阴极,故称少阴。 这个时候,阳气越来越多,不像冬天特别冷,还是有点小冷,所以叫做少阴。春捂秋冻,所以,还是要捂一捂。 木气上升之气,即水中所藏上年秋时下降的阳气。 此阳气,由地下升至地上,照临大宇,光明四达,上升之象,有如君位,故称君火。 阳气即是木气上升带来的,又是感应大气阳光所带来的。人体可以感应到太阳高高照在天上,就像是君临四方的君王。所以,叫做君火,他是高高在上的。 此时大气由温而热,又称热火。 这个时候,由于阳光的照射,空气温度慢慢升高了,天气开始慢慢变暖,树木都开始发芽生长了。 5.少阳相火 三气之时,地面上阳热盛满。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 天气越来越热,农民开始播种,万物开始生长。地面上热气增加。 经暮夜大气之凉降,降入地面下之水中,然当暑热上腾之时,旋降旋升。 晚上下降,白天上升,循环往复。 地下水中,为生物生命之所从出,此阳热实为生命之本,地面上阳热盛满,地面下所得阳热不多,故称少阳。 地面下与水化合的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地面上热多,地面下热不多,所以叫做少阳。 此阳热降入地下水中,以生中气。中气旋转,则上下交济,有如相臣之职,故称相火。此火不降,暑热薰蒸,又称暑火。 相火,为中气化生的根本。水火既济,则万事如意。水火不调,则疾病缠身。 相火,又称暑火,天气真的热了。夏天来了! 6.太阴湿土 四气之时,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 地面上阳热盛满,地面下旧有的阳气亦升上来, 大暑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地面上阳光充足,地面下也阳气蒸腾。 地面上非常之热,地面下非常之寒。 地面上热了,地面下热就少了。 就好像人的身体,表面热了,里面就不热了。 所以夏天注意保护脾胃,不要贪凉饮冷。 热属阳,寒属阴。此句不用解释。 大气阴多,故称太阴。 这个大气阴多,如何解释?联系上下文:地面的压力渐大,天空之间,金气弥漫,大气的压力,即金气之下降也。 这里感觉大气指的地面以下的气,地面上的阳多,地面下的阴多,所以称为大气阴多。 这个时候,叫做太阴。 这里感觉就是地面下的阴气很多,所以叫做太阴。对应的是脾经,足太阴脾经。 火在水下则生气,火在水上则生湿。 这个季节,湿气很大,比如地下室,是最潮湿的时候。就是地面上的热多,火在水上所以生湿气。 此时地面上阳热盛满,尚未降入土下。 阳气多了,就需要降到地面以下,与水化合。 寒热相逼,湿气濡滋。 土气在升降之交,故称湿土。 四气之时,正是暑热暑湿旺盛之时,天气闷热,俗称桑拿天。 7.阳明燥金 地面上为阳位,五气之时,地面上盛满的阳热,经秋气之收敛,正当下降。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 此时,为秋令当时,秋天是秋收的季节,万物成实,人体也要把阳气蓄积到体内,成为人体的元气。 中土之下,阳气充足。 湿气已收,大宇光明。 阳盛而明,故称阳明。 这个时候,地面之下,阳气很充足,对应人体,脾胃比较充足,胃口就好,开始养秋膘。 这个时候,感觉口里干燥,少吃点水果,补充水分。 地下室也开始干燥起来,不再潮湿。 此时地面下阳气旺盛,天气光明,叫做阳明。 金气当旺,湿气收则燥气结。 此时地面上空的金气,压力极大,故称燥金。 秋天属金,金气偏燥称为燥金。 金气收敛,可以把阳气收敛下去。金气收敛,开始落叶,果实成熟,树叶变黄。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太阳寒水 8.太阳寒水 六气之时,地面上的阳热,经秋气之收敛,全行降入土下的水中。 二十四节气中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 这个时候,地面上没有热了,阳气都躲在了地面之下。 人身的阳气也都需要躲在厚厚的羽绒服里面。 有一些小动物都躲到洞里面冬眠了。 造化之气,中下为本。中下阳多,故称太阳。 地面下的阳气多,如果根据地下的阳气多少命名,那就是太阳。也就是阳气很多的意思。 此阳热降入水中,水即将它封藏不泄。 此处的水中,就是地下的意思。北方属水,也指北方。肾主水,人体的阳气回归到肾气之中,肾阳充足,才可以孕化生命。 此时大气降压,水外即寒。水外已寒,则水内阳藏,故称寒水。 这个时候,太阳的光线很弱,温度比较低,天气寒冷,外界天寒地冻。 北方属水,北方很冷,所以称为寒水。外界很冷,地下潜藏了来年的生机。就像是冬小麦,躲藏在地下,等待春天破土而出。 也就是指的阴中有阳的意思。最冷处蕴含着勃勃生机。 9.五行圆运动 五行的运动圆,合成一气。 五行运动成圆,循环往复。合成一气,运动不息。 木升金降,木不病风,金不病燥。 木主升,金主降,木气升,金气降,顺应天气,就不会产生风病和燥病。如果木不升,金不降,就会出现风和燥的问题。 水升火降,火不病热、不病暑,水不病寒。 水气上升,就不会出现寒症,火气下降,就不会出现热病暑病。这里水升是由于阳气带着水气升,火降是因为金气降。水火既济,阴阳调和。 土运于中,土不病湿。 土主运化,运化得力,就不会病湿,运化不力,就会湿气困脾,脾失运化。 运动不圆,升降不交,各现各气,则病风、热、暑、湿、燥、寒,病者,大气病也。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运动停滞,就会出现六气之病。六气就是风热暑湿燥寒。 人身之气,亦如是也。 人身与宇宙相合,也会出现六气之病。 10.六七养生。 初气之时,宜养木气。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这个时候需要养木气。也就是舒肝气,养肝阳。 二气之时,宜养火气。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 这个时候,需要养火气。不要伤了阳气。 三气之时,宜补相火之气。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 相火需要下降,相火不降,就会生病。 四气之时,宜养土气。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 此时宜养土气,健脾祛湿。 五气之时,宜养金气。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 此时天气转寒,注意保护肺脏。 六气之时,宜补水气。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 此时天寒地冻,进入冬季,需要补养肾脏。 相火下降于水中,为君火之始气。 君火者,相火之终气,君火又随相火下降也。 相火下降,君火上升。生生不息,人体阳气运行不息。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内经**解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内经**解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根据五行原理重新理解了此四句话的含义。这四句话对于理解疾病的含义非常重要,所以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复述。 1.春伤于风,夏必飧泄。 春伤于风,意思是春天伤了木气,不是被风所伤,而是春天的时候伤了风,也就是伤了木气。木主疏泄,春天是厥阴风木当令,疏泄的作用就是让小便通畅,疏泄不及,就会导致小便少,小便不通。 春天疏泄当令,稍有不足,也表现不出来,到了夏季,厥阴风木不当令了,疏泄力量就不足了,疏泄不足,小便少,水不能从小便走,就会从肠道走大便,所以大便就容易变稀,严重的就会拉肚子。治疗这种拉肚子,可以采用利小便来实大便。 2.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同样的,夏伤于暑,就是夏天伤了暑,也就是伤了燔灼之气,伤了燔灼之气,人体的毛孔就不能打开,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人体不受影响,到了秋天,毛孔封闭,就会出现忽冷忽热的症状表现。这就是夏天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贪凉饮冷,不要使劲吹空调,得了空调病应该就是这个表现。这个时候,虽然伤的是燔灼作用,同时还受到了秋天肺金的收敛作用影响,治疗手段可以采用开通肺金的药物。 3. 秋伤于湿,冬必咳嗽。 秋天气候干燥,容易伤湿。脾胃运化,需要有湿气津液,如果太过干燥,就会导致津液不足。秋天的时候,虽然伤了湿气,但是由于秋天肺金当令,肺部比较壮实,不太受影响,到了冬天,肺金不当令了,肺气不降,就会导致咳嗽。所以,治疗方法就是补津液润脾润肺。 4.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冬天是封藏的季节,如果冬天伤了寒气,也就是冬天不冷,不能封藏,也可以叫做冬伤了藏,春必病温。 这里由于收藏力弱,导致阳气不足,春天木气疏泄,如果封藏不足,就会相火不降,人体下面阳气虚,上面相火旺,导致出现发热症状。温病都是虚证就是根据这道理推论出来的。治疗的方法就是采用培养木气的方法,比如乌梅汤、三豆饮之类。
更多文章:

高位下拉自重等于引体吗(做不了引体向上,哪些动作能替代练习)
2025年8月1日 17:10

hit健身教程(本人男,想利用游泳+Hit减肥,3个月想减重30斤请健身达人帮出减肥计划(包括饮食及运动频率),谢谢)
2024年4月21日 16:05

体操运动员比赛前为什么(体操运动员上场前为什么要抓一把镁粉)
2024年10月8日 00:21

卧推需要挺胸吗(为什么大重量卧推或力量举卧推时,大家会通过挺胸卧推)
2024年7月17日 12:19

游泳减肥还是瑜伽减肥好(瑜伽减肥的原理是什么 和游泳减肥哪个效果好)
2025年9月24日 13:07

每天30个仰卧起坐有用吗(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锻炼,三十个仰卧起坐,热爱生活呗)
2024年7月15日 19:24

练臂力一般用几公斤的哑铃(我今年上初三了,我想增强我的臂力,请问我应该买多少千克的哑铃)
2024年7月25日 22:26

杠铃弯举35公斤(我有一副35斤的哑铃,怎么练肱二头肌还有胸肌呢胸肌要练内侧,怎么练有图解或视频更好)
2024年9月21日 11:51

keep跑步机和现实差距(为什么家用跑步机测速和卡路里都和手机显示的差距很大)
2025年9月25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