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40式太极拳全套演练(四十式杨式太极拳的介绍)
本文目录
- 四十式杨式太极拳的介绍
- 杨式太极拳40式的步与桩
- 40式太极拳背向演练带口令内容是什么
- 四十式太极拳口令
- 40式杨式太极拳是什么时候由谁创编的
- 我想请教以下几个套路的动作分解的文字说明:1,杨式40式太极拳;2,陈式56式太极拳;3,吴式45式太极拳;
- 杨式太极拳四十式口令
- 40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 杨式太极拳40式技术要点
四十式杨式太极拳的介绍
杨式太极拳具有姿势舒展简洁,动作均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刚柔,浑厚庄重的特点。在练习方法上突出整体性、连贯性、圆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动作简洁,练法简易,没有明显发力,纵跳动作,易学易练,因此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
四十式杨式太极拳
1内容
杨式太极拳具有姿势舒展简洁,动作均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刚柔,浑厚庄重的特点。在练习方法上突出整体性、连贯性、圆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动作简洁,练法简易,没有明显发力,纵跳动作,易学易练,因此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
2起源
李德印:《四十式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式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创始,后经祖孙三代人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从杨露禅学成教拳,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杨露禅,名福魁,又名福同,字露禅,“禅”亦作“蝉”,别号禄缠。河北省永年县人。幼时家贫,约10岁到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著名武师陈长兴每晚至陈德瑚家前厅教授族中弟子,杨露禅殷勤伺候,窥习拳艺,功力大进。一次,陈家师兄弟多人与之较量,皆败于他的手下。长兴喜其敏慧,正式收其为徒,尽传己术。数年后,以能避而制强硬之力见长,“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故有“沾绵拳”、“软拳”、“化拳”之誉。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返回永年,以教拳为生。房东武禹襄兄弟三人折节求教。后经人举荐到北京教拳,清代王公、贝勒从学者颇多,后任旗营武术教师。因为武功高强,故有“杨无敌”之称。所传拳术有“凌得起筋,万全其骨,全得其皮”以及“风格匀缓、柔和、舒展大方”,精髓为“松”与“沉”。所谓“松”,指全身放松,让“气”流通无阻;“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经过祖孙三代人努力,在陈长兴所传太极拳基础上,经过删减、增补,演化为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
杨钰,字班侯,绰号二先生。从小就随父杨露禅习太极拳,功力过人。后跟武禹襄习太极拳,又得王宗岳《太极拳论》,艺更精进。19岁只身来北京设馆教拳,因不为时人所识,一度被冷漠。后来其父杨露禅来北京亲临指导,杨式太极拳始传于北京,渐及全国。
杨鉴,字健侯,号鉴湖。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之一,河北永年人。自幼从父杨露禅习太极拳,其父对他要求严格,终日苦练,后来技艺大进,终成大器。他的剑术刚柔并济,对刀、枪等器械都很精通,且善使弹,有“弹无虚发”之誉。由于性格温和内向,从学者甚多。为适应部分练习者的需求,将杨露禅所传的老架,处改为中架。在太极拳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杨兆熊,字少侯,自幼随班侯、健侯学拳,其艺得班侯者居多。早年传健侯修订的中架子,晚年开始变化拳路,架高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其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粘随抖接,出奇制胜。与杨澄甫齐名。
杨兆清,字澄甫,人称“三先生”。幼承家学,勤奋钻研,寒暑苦练,功夫日深。由于当时随着火器的出现,太极拳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功能比在技击方面的作用更为人们所重视。杨澄甫将太极拳在其父健侯修订的中架的基础上,再行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太极拳大架,成为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其拳架特点是:架势舒展简洁,动作松柔,立身中正,行功轻灵洒脱。架势有高、中、低之分,适合各种人练习。修改后的套路更有利于推广传播,受到社会普遍欢迎,有力的促进了杨式太极拳普及,杨澄甫也因此誉为杨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大家。为了使太极拳术发扬光大,杨澄甫写了《太极拳术》及《太极拳体用全书》,备述太极拳精华,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武学经典。
杨振铭,字守中,自幼随其父杨澄甫学拳,经过严格训练,得其真传,操拳终生,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杰出人物之一。19岁后在南方教太极拳,后随父到上海、广州等地授拳。后来移居香港,在海外弟子众多,为杨式太极拳推广作出了贡献。
杨振铎,杨式太极拳家,河北永年人,杨澄甫之子。自幼随父习太极拳、刀、剑等拳械。多年来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曾多次在山西、北京教授拳技,并应邀参加各种国际性太极 *** 流会上的示范表演。常赴海外讲授杨式太极拳理法,为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杨式太极拳传人。著有《杨式太极拳、剑、刀》英文版《太极拳》。
3区别
四十式杨式太极拳与42式的区别:
40式右棚前右脚先内扣,右棚时左掌位于右前臂下方,掌心向外。42式右棚前右脚不内扣,右棚时左掌停于左胯旁,掌心向下。40式右拳向前搬出时,左掌移至胸前,而42式左拳移至左胯旁。40式右拳向前搬出后不转腰划立园,右前臂先内旋再外旋收至胯间掌心向上,而42式右拳向前搬出后随腰右转,右前臂内旋,右掌向右划弧至体侧再外旋,收至腰间,拳心向上,48式同42式只是左右向反。42式左掌从右前臂下穿出,掌心向上。
杨式太极拳40式的步与桩
杨氏 太极拳 ,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40式的步与桩。欢迎阅读!
简述杨式太极拳40式的步与桩
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指出:“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 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
由此看出,杨式太极拳40式讲究盘拳架,盘拳架即是练活桩。盘拳架是学练太极拳的基础,无论练基础架、功力架还是技击架,都要从一式一式中认真揣摩,而照行之。久练自能得到即有松沉劲,又有虚灵劲。
先说杨式太极拳40式的迈步。“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
怎样才能练出猫行步? 方法 如下:出脚时,脚踝放松,先以大拇趾引领,与地面平行向前探出,随即脚跟着地,前脚掌略向上扬(不要过高),将前脚掌落平后,屈前腿蹬后腿,重心前移成弓步。注意,向前迈步时,体重要坐在支撑腿上,劲力从支撑腿向下松沉,迈出的脚自然被送出。
就好像翘翘板一样,一端向下,另一端自然向上,尾骨坐在脚跟上,以腰弓的弹性将脚送出。弓步完成时,弓腿以小腿与地面垂直为宜,膝盖前弓万万不可超过脚尖,感觉全脚掌与地面贴平,俗称涌泉*与大 地接吻,脚上各个关节都要放松。
“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仆,即失中正之势。”澄甫先师之言不可不察。
再说上步。上步离不开碾步。什么是杨式太极拳40式的碾步?无外乎摆脚、扣脚,所不同的是要以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碾转(或以脚掌为轴碾转脚跟),如同碾砣在碾盘上转动一样,杨式太极拳40式的碾步由此而得名。
上步之先,首先弓腿的重心一定要移动到脚跟上,此时前脚掌虚贴地面,然后再转体,通过胯,又通过膝带动脚掌轻贴地面的内扣或外摆。
碾步过程中切忌脚掌高高翘起,离开地面挪动。脚掌碾转到位后,重心前移,后脚跟一定要向上提起,前腿渐实,后腿渐虚,后腿收至支撑腿内侧,支撑腿坐实,转体将上步的腿迈出,这样才能走出轻柔灵活的猫步。
注意,所谓脚下走弧线,是在上步的过程中,由于身体的转动(俗称转腰)和腿的收回、迈出自然生成的,不可一味的不转腰只用脚蹚走弧线。
更重要的是,在碾步过程中,不可将体重全部沉落在前弓腿上。此时内劲要向上虚灵,左右虚实轻灵转换,实腿渐虚、虚腿渐实的完成上步过程。
完成拳式时要沉稳,运转过程中要轻灵,其中在碾步时又有一处的虚实变化,如此微妙的变化,非习拳多年静心感悟是难以体会到的。
如果此时体重全部落在弓腿上,在碾步时又不知虚灵, 久而久之膝关节自会受损,后果可想而知。
难度较大的是转体在180度以上的拳式,如揽雀尾接单鞭、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扇通背接翻身撇身捶等,虽然是实腿碾转,但切不可将体重压在实腿的膝关节上,而是以实腿的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碾转。
转体在180度以上的拳式,除了注意掌握碾转的方法,还要注意圆裆开胯,即后蹬腿不要挺直,应松开膝、胯关节,在转体过程中,后腿的膝关节不要内扣,以免形成尖裆。掌握正确的碾转方法,既可以做出漂亮的拳式,又可以避免运动伤害。
后撤步与前进步有异曲同工之妙。撤步时劲力从支撑腿向下松落,前腿自然向上抬起,经支撑脚内侧向后撤出,切忌带体重向后落步。脚掌先落地,脚跟内收,全脚掌落平,随即顺势转体,屈后腿蹬前腿,前脚随转体以脚跟为轴将脚尖碾正。后撤步时注意前脚向上抬起时,身势不要向上起。
举一反三,练习 平行步的关键同样是全身松开,平行出步的腿要放松,支撑腿一侧的腰胯更要放松。和上步相同,劲力从支撑腿松落到脚底,平行出步的腿自然而然向上提起,向侧面迈出。
应避免支撑腿僵硬,用本力控制迈出腿。应该像一侧秤砣下沉,一侧重物提起。在练习 平行步时,不要忘记落下的脚和提起的脚要五趾松开,脚跟、脚掌、脚趾轻柔过渡,不可起落像砸夯一样。
以上所说主要是脚。“其根在脚”,脚是人体的根基,脚也是肢体的梢节,前进、后退、左右转换均要靠脚来实现。练拳时,脚要平松落地,脚底涌泉*与地 面相 贴,与大地融为一体。
迈步时要松开脚踝,以大拇趾引领方向,轻落脚跟,做到“迈步如猫行”。脚尖的下垂和上翘要适度,否则,影响步伐的灵活。
脚掌外摆、内扣的碾转要在腰的带动下,配合胯、膝关节的转动,完成腰―胯― 膝―脚节节贯穿的传导过程,才能做到松柔圆活,不可在腰没动的情况下,脚随意妄动。
杨澄甫先生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 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分清虚实犹为重要,不仅仅在一式完成时分出虚实,更要紧的是在运动过程中分出虚实。
要做到能自如控制迈出腿和收回腿过程中的每一个点,即在运动过程中的任意点都能够随时停住,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杨式太极拳40式桩步练习的正确方法。
再说分清虚实。讲到分虚实,如果只意识到人的体重在两腿上分布重量的多少是不够的。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不仅两腿分虚实、两手分虚实,还要上下分虚实、左右分虚实、前后分虚实、思想意识分出虚实。一边盘架子,一边用心体悟身体的每一分微妙变化,劲力的走向,攻防的转换。
有了正确的练拳方法,盘拳架的过程中还要务必做到相连不断。
一式之终点即下一式之起点。“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照此常年练习,步中有桩,桩中有步,步桩合一,在步桩中练出真功,必将事半功倍,学有所成。愿天下有志者事竟成。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拳法风格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位〔即百会*,会**,涌泉*〕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到尾闾部位〔长强*〕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 对联 ,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
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
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行动速度均匀
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周身圆活连贯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琵琶”的开始。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腰身使动四肢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氏先辈曾 总结 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 经验 。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杨氏太极拳必须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腰手脚,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显明特点。
换位逢转必沉
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上海杨式太极拳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这四个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区别于 其它 各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且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是一个非常明显规律性表现。
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氏大架的拳味,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是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在《杨澄甫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一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松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腰达手,“倒撵猴”一式如何走沉劲?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的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为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势。除倒撵猴之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捶,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要下沉的身势,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产生‘弹簧劲’的坚实基础,所以‘逢转必沉’是杨氏太极拳拳架动作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体用效果突出
太极拳的本质主要是技击,是自卫防身。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它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制,四两拔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国家体委早在1956年与1959年前后以杨澄甫拳架为蓝本,编写了“24式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自推广以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国家体委 武术 研究院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外太极拳发展的需要,又特汇编了四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陈、吴、孙),其动作均要求按传统练法编排,它对今后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式太极拳40式的步与桩相关 文章 :
1. 杨式太极拳40式特点
2. 杨式太极拳40式的荡劲
3. 杨式太极拳常用的步法步型
4. 杨氏太极拳四十八式拳谱
5. 杨式太极拳入门基本功
6. 杨式太极拳的“相手”与“活桩”的介绍
7. 杨式太极拳四个学习阶段
40式太极拳背向演练带口令内容是什么
40式太极拳背向演练带口令有起势、右揽雀尾、左单鞭、提手、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撇身捶、捋挤势、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开合手、右单鞭、肘底捶、转身推掌、玉女穿梭、右左蹬腿、掩手肱捶、野马分鬃。
还有云手、独立打虎、双峰贯耳、左分脚、转身拍脚、阳明势烈、进步栽锤、斜飞式、单鞭下势、金鸡独立、退步穿掌、虚歩压掌、独立托掌、马步靠、转身大捋、歇步擒打、穿掌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摆莲、太阳势收、弯弓射虎、左揽雀尾、收势。
扩展资料:
技术要求
太极拳技术是指充分合理、有效地完成太极拳动作的方法。这里合理是指合哲、拳、医等传统原理以及生理、心理、生物力学等现代科学;有效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身心潜能,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健身、技击效果。根据太极拳运动状态和动作组成要素分为相对静止的静态(阴性)身型技术与动态(阳性)的运动技术。
共同特点
太极拳的特点,从太极拳的技术本质来看,太极拳是以技击动作为主体,其核心是劲,由此产生了逐项技术要求,具有技击健身等多重功能的一种拳术。从运动表现来看一种比较柔和缓慢、重意,练内的拳术,是吸收各家拳法,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用经络和阴阳学而形成的一种拳术。
四十式太极拳口令
四十式太极拳口令:
1,起势,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搬拦捶,
9,如封似闭,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肱,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
15,云手,
16,单鞭,
17,高探马,
18,右蹬脚,
19,双峰贯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背,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势,
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
29,指裆捶,
30,揽雀尾,
31,单鞭 ,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
扩展资料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及口诀
一、起势
①两脚开立,②两臂前举,③屈膝按掌。
二、野马分鬃
A.①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分手。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左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
①跟半步胸前抱球,②后坐举臂,③虚步分手。
四、搂膝拗步
A.①左转落手,②右转收脚举臂,③出步屈肘, ④弓步搂推。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①跟步展手,②后坐挑掌,③虚步合臂。
六、倒卷肱
①两手展开,②提膝屈肘,③撤步错手,④后坐推掌。(重复三次)
七、左揽雀尾
①右转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棚臂,④左转随臂展掌,⑤后坐右转下捋,⑥左转出步搭腕,⑦弓步前挤,⑧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⑨弓步按掌。
八、右揽雀尾
①后坐扣脚、右转分手,②回体重收脚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棚臂,⑤右转随臂展掌,⑥后坐左转下捋,⑦右转出步搭手,⑧弓步前挤,⑨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⑩弓步推掌。
九、单鞭
①左转扣脚,②右转收脚展臂,③出步勾手,④弓步推举。
十、云手
①右转落手,②左转云手,③并步按掌,④右转云手、⑤出步按掌。(注:重复两次)
十一、单鞭
①斜落步右转举臂,②出步勾手,③弓步按掌。
十二、高探马
①跟步后坐展手,②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脚
①收脚收手,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划弧,④合抱提膝,⑤分手蹬脚。
十四、双峰贯耳
①收脚落手,②出步收手,③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
①后坐扣脚,②左转展手,③回体重合抱提膝,④分手蹬脚。
十六、左下势独立
①收脚勾手,②蹲身仆步,③穿掌下势,④撇脚弓腿,⑤扣脚转身,⑥提膝挑掌。
十七、右下势独立
①落脚左转勾手,②蹲身仆步,③穿掌下势,④撇脚弓腿,⑤扣脚转身,⑥提膝挑掌。
十八、左右穿梭
①落步落手,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推架。
⑤后坐落手,⑥跟步抱球,⑦左转出步,⑧弓步推架。
十九、海底针
①跟步落手,②后坐提手,③虚步插掌
二十、闪通臂
①收脚举臂,②出步翻掌,③弓步推架。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
①后坐扣脚右转摆掌,②收脚握拳,③垫步搬捶,④跟步旋臂,⑤出步裹拳拦掌,⑥弓步打拳
二十二、如封似闭
①穿臂翻掌,②后坐收掌,③弓步推掌。
二十三、十字手
①后坐扣脚,②右转撇脚分手,③移重心扣脚划弧。
二十四、收势
①收脚合抱,②旋臂分手,③下落收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极拳
40式杨式太极拳是什么时候由谁创编的
40式杨式太极拳创编于1989年,由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院的前身)组织了陈、杨、吴、孙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编写小组创编,并组织了技术审核组,邀集太极拳名家,进行了认真的审核,最后由中国武术研究院审定公布。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编写组成员是:张文广、张山、门惠丰、李秉慈、阚桂香、计月娥。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技术审核成员是:蔡龙云、李天骥、张继修、杨振铎、孙剑云、周元龙、夏柏华、吴彬、邵善康、李德印、冯志强、陈小旺、张永安、曾乃梁、李承祥、冯如龙。
我想请教以下几个套路的动作分解的文字说明:1,杨式40式太极拳;2,陈式56式太极拳;3,吴式45式太极拳;
我这儿有陈式56式的,其他的竞赛套路的分解动作文字说明没有.练那么多竞赛套路做什么?练这么多还不如好好练一套传统套路.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56式拳谱及分动说明一、起式 1、并脚直立 2、开步站立二、右金刚捣碓 1、转体棚捋 2、转身右捋 3、擦脚平推 4、虚步撩掌 5、举拳提膝 6、震脚砸拳三、揽扎衣 1、左转托掌 2、分掌划弧 3、擦脚合臂 4、马步立掌 四、右六封四闭 1、转体旋腕 2、下捋棚举 3、棚刁上托 4、虚步双按五、左单鞭 1、转体推收 2、转身提勾 3、屈膝擦脚 4、马步立掌 六、搬拦捶 1、转体变拳 2、转体横击 3、划弧翻拳 4、转体横击 七、护心捶 1、转体栽拳 2、跃转抡击 3、马步合臂八、白鹤亮翅 1、擦脚插掌 2、收脚分掌 九、斜行拗步 1、转体绕臂 2、踏脚擦步 3、左转提勾 4、提膝推按十、提收 1、扣脚合手 2、收脚收手 3、提膝推按十一、前趟 1、擦步右捋 2、转身旋掌 3、马步分掌十二、右掩手肱捶 1、提膝刁收 2、擦脚合臂 3、转身旋臂 4、弓步发拳 十三、披身捶 1、转身撩拳 2、外旋举拳十四、背折靠十五、青龙出水 1、转提绕臂 2、转提旋臂 3、撩弹收拳 4、马步发拳十六、斩手 1、摆脚翻掌 2、震脚切掌十七、劈架子 十八、翻花舞袖 十九、左掩手肱捶 1、擦脚合臂 2、转身旋臂 3、弓步发拳 二十、左六封四闭 1、下捋棚举 2、虚步刁托 3、擦脚翻掌 4、虚步双按二十一、右单鞭 1、转体推收 2、转身提勾 3、屈膝擦脚 4、马步立掌二十二、云手(向右) 1、收脚旋掌 2、开步推掌 3、插步旋掌 4、开步旋掌 5、旋掌平摆 6、提膝横击二十三、云手(向左) 1、踏脚旋掌 2、开步推掌 3、插步旋掌 4、开步旋掌二十四、高探马 1、转提旋掌 2、马步分掌 3、转身推掌 二十五、右连珠炮 1、转身捋棚 2、撤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撤步刁托 5、跟步前推二十六、左连珠炮 1、撤步左捋 2、退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撤步刁托 5、跟步前推二十七、闪通背 1、屈膝分掌 2、弓步穿掌 3、拧腰旋掌 4、转身推劈 二十八、指裆捶 1、转身旋掌 2、擦脚合臂 3、转身旋臂 4、弓步发拳二十九、白猿献果 1、转提左捋 2、转提棚臂 3、提膝出拳三十、 双推手 1、落脚旋掌 2、虚步双推三十一、中盘 1、转身挫掌 2、翻转挫掌 3、翻转挫掌 4、转身穿掌 5、绕臂擦掌 6、马步提手三十二、前招 三十三、后招三十四、右野马分鬃 1、转提绕臂 2、提膝绕臂 3、马步穿掌三十五、左野马分鬃 1、提膝旋掌 2、马步穿掌三十六、摆莲跌叉 1、转身旋掌 2、转身捋按 3、收脚摆掌 4、独立摆脚 5、震脚跌叉三十七、左右金鸡独立 1、提膝穿掌 2、落脚踏按 3、擦脚摆掌 4、收脚收掌 5、提膝穿掌三十八、倒卷肱 1、马步展臂 2、退步推掌 3、退步推掌三十九、退步压肘 1、转身旋掌 2、转体摆掌 3、退步横击四十、 擦脚 1、转身右捋 2、歇步叠臂 3、分脚拍掌四十一、蹬一根 1、转身叠腕 2、撩拳揣脚四十二、海底翻花 1、屈膝旋臂 2、提膝翻臂 四十三、击地捶 1、落脚落拳 2、提脚举拳 3、弓步举拳 四十四、翻身二起 1、翻转举拳 2、腾起拍脚 四十五、双震脚 1、落脚分展 2、屈蹲按掌 3、落踏按掌四十六、蹬脚 四十七、玉女穿梭 1、落脚穿掌 2、腾插架推四十八、顺鸾肘 1、擦脚合臂 2、马步顶肘四十九、裹鞭炮 1、跳转绕臂 2、马步分击五十、 雀地龙五十一、上步七星 1、弓步穿拳 2、虚步架拳 3、旋腕外撑 4、变拳翻转 五十二、退步跨虎 1、撤步分掌 2、丁步举掌五十三、转身摆莲 1、转身旋掌 2、提膝分掌 3、落脚摆掌 4、独立拍脚五十四、当头炮 1、落脚推掌 2、转身收拳 3、转体棚击五十五、左金刚捣碓 1、变掌平捋 2、虚步撩掌 3、震脚砸拳五十六、收式
杨式太极拳四十式口令
杨氏太极拳四十式口令如下:
01、起势
02、揽雀尾
03、单鞭
04、提手上势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手挥琵琶
08、搬拦捶
09、如封似闭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肱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
15、云手
16、单鞭
17、高探马
18、右蹬腿
19、双峰掼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背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势
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
29、指裆捶
30、揽雀尾
31、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
扩展资料:
杨式太极拳具有姿势舒展简洁,动作均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刚柔,浑厚庄重的特点。
在练习方法上突出整体性、连贯性、圆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动作简洁,练法简易,没有明显发力,纵跳动作,易学易练,因此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
本套杨式太极拳由太极名师吴孙雄示范,共四十式。动作舒展流畅,起程转折明确,似高山流水,若深涧幽泉,一招一式都流露出仙风道骨的风范。是太极爱好者潜心修炼的最好教材。
40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40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导语:众所周知,太极拳能养生、健身、强身,能防身自卫,是人们追求延年益寿的最好的锻炼方式,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40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40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01、起势:左脚分开半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两手前平举,沉肩垂肘,落按在大腿两侧,掌心向下,五指向前。
02、揽雀尾:撇脚抱手,向前上步(正南),弓步前棚(上体转向偏西),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正西),棚(左手附于右前臂的`下方)、捋、挤、按。
03、单鞭:座腿转腰,向左平抹,向右平抹,勾手收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正东)。
04、提手上势:座腿扣脚,移动右脚,向正前方,两手相合与体前。
05、白鹤亮翅:转腰撤脚,抱手坐腿,分开两手成虚步(上手手心朝前)。
06、搂膝拗步:转腰摆手收脚(转腰撇脚时重心不做大的移动),上步弓步搂手推掌,做第二个、第三个。
07、手挥琵琶:跟步坐腿,措手合手成虚步。
08、搬拦捶:转腰撇脚握拳,上步搬拳(前脚尖外撇),上步拦掌(左手从胸前向前神探,右拳收到腰间),弓步打捶。
09、如封似闭:插手(左手从右拳下面伸出去,手心向下),屈收翻掌,弓步推按。
10、斜飞势:坐腿转身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西北),弓步分手(上手手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左手按在跨旁。
11、肘底锤:坐腿转身扣脚,合抱收脚,摆步抹手,跟步摞手,虚步劈伸。
12、倒卷肱:撤手退步虚步推掌,撤手退步虚步推掌。
13、左右穿梭:扣脚转身,抱手,左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抹掌抱手,右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
14、左右野马分鬃:抱手收脚,左前方上步,弓步分手; ,正前方上步,弓步分手。
15、云手:左云收脚,右云开步,共做三次。
16、单鞭:勾手提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
17、高探马:跟步坐腿翻掌,虚步扑面掌(前手手心向下,手指斜向前,右手收到腹前)。
18、右蹬脚:穿手平抹,抱手收脚,蹬脚分手(方向东南),
19、双峰贯耳:屈腿并手,落脚弓步贯拳(方向东南)。
20、左分脚:撇脚分手,抱手收脚,正东分脚分手。
21、转身右蹬脚:转身合抱,向正东蹬脚分手。
22、海底针:收脚后退,座腿转腰提手,虚步前下插掌,
23、闪通背:弓步,分手,向前撑掌前推。
24、白蛇吐信:坐腿转身扣脚,上步(西偏北)撇掌,弓步推掌。
25、右拍脚:左脚上步,脚跟着地,脚尖外撇,两腿交叉屈蹲,两手搅动合抱,向西偏北方向拍脚。
26、左右伏虎:左脚旁落脚,退步(西南方落地)脚掌着地,脚跟内转,重心左移,右腿登直成左弓步,握拳,头转向右前方,两拳眼上下相对;扣脚坐腿,双拳变掌,提起右脚,正西方向上步,绕打贯拳。
27、右下势:坐腿提勾,仆步穿掌(右手收到右腹前向下向前穿)。
28、金鸡独立:重心前移提膝;落脚提膝。
29、指裆捶:前落脚摆手,握拳上步冲打。
30、揽雀尾:撇脚转身抱手上步,弓步棚手,捋、挤、后棚前按(同第二节动作)。
31、单鞭:转身平抹,收脚勾手,弓步推掌。
32、左下势:扣脚外撇,屈腿仆步,穿掌(左手收到左腹前向下向前穿)。
33、上步七星:重心前移,上步虚步架拳。
34、退步跨虎:退步分手,虚步,斜上斜下撑掌。
35、转身摆莲:碾脚转身,扣步转身,摆脚。
36、弯弓射虎:侧落脚,弓腿握拳,双拳反冲。
37、搬拦捶:左拳变掌,收脚上步搬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拳。
38、如封似闭:穿手坐腿,收手弓步推按。
39、十字手:转身扣脚分手,收脚抱手,开立步。
40、收势:翻掌垂落收脚。
;杨式太极拳40式技术要点
杨式太极拳以舒展大方、圆活连贯、柔和缓慢,似行云如流水的风格享誉世界。它的动作简洁、庄重、干练、曲中求直,极具艺术感的圆与曲线的动作轨迹,更引起世人青睐。那么,杨式太极拳的技术要点是什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40式技术要点。欢迎阅读!
简述杨式太极拳40式技术要点
技术要点1、手型
掌:杨式太极拳40式掌型的要求为五指分开,自然舒展,掌心微内含,虎口自然撑圆,呈圆形:掌指的第一指关节要在同一平面,掌指富有弹性,也称之为”自然掌”。 掌的部位包括掌指、掌心、掌根、掌背、大鱼际、小鱼际。
拳:杨式太极拳40式握拳的要求是四指并拢卷曲,逐渐向掌心卷曲,拇指压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上,握拳不可太紧,拳面要平,称之为“虚握”。拳的部位包括拳眼、拳心、拳背、拳面、拳轮、拳峰。不同的动作所体现拳的部位不同,劲力点表现的部位也不相同。
勾:杨式太极拳40式勾手的要求是掌心内涵,五指第一指关节自然捏拢、腕部呈自然弧形,称之为“捏勾”。勾的部位包括勾背、勾面、勾尖、勾心。虽然是屈腕握、捏勾,但腕部要自然,不可用力折腕。
技术要点2、步型
丁八步:杨式太极拳40式的弓步步型是典型的“丁八”步。简单的讲,“丁步”步型就是双脚的形状如”丁”形,双脚之间的夹角为90°;“八字步”步型就是双脚的形状如"内八字”或“外八字”形状,双脚之间的夹角为135°左右。而杨式太极拳40式的步型则是“一脚脚尖向前,是丁步的一半;另一脚的脚尖与向前的脚尖方向呈45°的“外八字”状,又是外八字步的一部分,是丁不丁步,八不八步,双脚之间的夹角始终保持在45°,所以杨式太极拳40式的弓步步型称之为“丁八步”。
无论是哪种脚法的变化,都是以脚掌的局部为支撑点和受力点,都要首先确定脚的支撑受力点,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动作转化,确定重心的微微移动范畴,也就是虚实之间的微调。此时,转动脚一侧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都处于自然放松、灵活的状态,在完成脚法的变化时就尤其显得轻松灵活。这样才能保证身体重心稳固和立身中正的目的。
杨式太极拳40式的科学健身训练
1、如何做到松腰松髋
杨式太极拳40式动作要领之一就是“松腰松髋”,这也是身体重心沉下来的根本。要想做到腰髋的松沉,首先要明白主力腿的膝关节是挺直,还是微屈。
譬如左弓步,左腿屈膝前弓,主力腿(右腿)蹬直,膝关节向正前方。既然是蹬直,既然是膝关节向前方,则此时右腿股骨与髋关节是顶髋、僵直状态,必然产生右膝关节挺直,右踝关节紧张的现象,因而出现向后突臀、向前俯身、左右歪髋的现象,不可能达到松沉的要求。
同样是左弓步,如果左腿屈膝前弓,主力腿(右腿)自然蹬直,膝关节微屈,膝关节不是向正前方,而是微外撑,与右脚尖在同—45°方向,符合杨式太极拳40式开裆圆胯的动作要领。
此时,右腿股骨与髋关节是和顺、自然状态,从根本上保证了柔韧性和灵活性,避免了僵硬死板。这时,做到腰髋松沉就较为容易,身体重心就可轻松地沉下来。达到呼吸沉下来,重心稳下来,心态平和的效果。
2、杨式太极拳40式的呼吸方式
太极拳是有氧运动,它就更注重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增强肺活量。
在武术运动中,一般采用的呼吸方式是口呼鼻吸。呼吸时,要求舌尖轻抵上牙龈,也就是接通任督二脉,这有利于气血的运行。
在运动中,结合动作的开合收放,进行相应的呼吸配合,这样可以增强运动效果,比如: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等等,这些都是前辈们的经验总结,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体会。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把这些前辈的经验总结,当成你开始练功时的过程,也就是不要过分地注意呼吸,不要过分地追求什么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如果过分地注意呼吸,反而会影响你动作的演练,影响动作力量的体现。
太极拳运动中的呼吸应该是纯任自然的,呼吸与动作的结合,是在动作娴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力量的变化。
拳论中有”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的说法,就是说打太极拳,如果过分地强调呼吸,则会造成气滞、动作僵硬,也就是心气上浮,横气添胸,耸肩、憋气,久而久之,有害健康。打拳要“意到、气到、力到”,首先是意念,用意识引导内气运行和肢体动作;然后,经过自己反复练功实践,慢慢体会,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达到呼吸和动作的有机结合。杨式太极拳40式也要求呼吸顺畅,不能憋气努劲。
3、杨式太极拳40式的外柔内刚
杨式太极拳40式的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绵里藏针,但并不是使练习太极拳的人最后形成软塌无力的状态,而是要达到积柔成刚,如绵裹铁,刚柔相济。
那种认为太极拳纯柔无刚的观点是错误的。太极拳缓慢柔和的练习方法,是为了去除僵劲拙力,达到身体内外和谐,获得一种刚柔相济的太极劲。这种缓慢柔和的动作,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它实际是一种蓄劲。长期进行力量积蓄,达到积柔成刚,最后在技击中爆发出来,其速度就不是缓慢了,而是迅捷无比。
更多文章:

健身运动60分钟(每天跑步60分钟的人,他的身体会出现什么改变)
2024年10月12日 18:01

臂力器正握和反握的区别(握力棒我正握可以90公斤但是反握只能60公斤的这是怎么回事)
2025年7月31日 01:25

哑铃动作锻炼部位大全(哑铃有多少种练法具体能练哪些肌肉线条)
2024年8月20日 19:16

12个徒手健身动作男士(男士体育锻炼徒手训练方法有哪些徒手健身的优缺点有哪些)
2024年6月12日 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