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瑜伽师地论(南师:读书应入藏)
本文目录
南师:读书应入藏
一切众生皆同时具有善、恶、无记的三性。所谓修定修慧就是要去掉无记,无记的原理就是无明,《楞严经》说“圆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无记就是阴暗面,冥顽不灵、浑然不觉的状况,也就是无明。 关于无记,大家要反省看看,读书如果记不住就是无记。有人天生定力脑力不够,原因就是前生无记业的果报,无记与失念几乎是不可分的。一个人学什么都不成,看什么书都看不进去,更记不住,统统是无记。所以人一生的行为,行善也好,作恶也好,都在无记中;修定而定不住也是无记,一切皆在无记中,在“终日昏昏醉梦间”活了一辈子。所以人愈老愈无记,什么都忘记了,来生再投胎,又是一个昏头昏脑不能自主的人,都是受业力果报推移之故。我们也在读书,也在用功,但大多数都在无记中用功,怎么搞得好呢?我们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不正的念头就是恶想,不正的寻思是恶思。大家检查一下自己每天的心理思想,二十四小时中,有几个念头是好的呀?都被财色名食睡的小五盖盖住了。还有许多随烦恼,都容易扰动你的心,所以先要了解心理上这些恶法,然后使心不随这些境界转。所以要一步一步“自净其意”,要从意识上修学自净才是。不管大乘小乘,这一句是真佛法,“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三世一切佛的教化。做到了心不流散,散乱心不流注,这样才叫做寂静。刚刚跟你们提到无记的严重,你们光晓得善恶,而你们做了恶事都无记,你们大多数同学都这样。要你们办事要你们做事,都是观察你们,你们十个里头有五双都是落于无记,前面做了,后面就忘了,东西摆在这里都忘了,乃至不知道了。我的东西放在这里,你碰到一点点,我一看就晓得了。为什么你做不到让我看不出来呢?因为你无记,随手做了,随手就无记。做事如此,背书也如此,我读书如果像你们这样读早就完了。现在我所用的,大多是小时候读来的、背来的。许多历史上的事,我十二岁就记下来了。现在读书也是一样呀!看到重要的,心念一静,告诉自己要记下来,就记住了。我父亲教我的,他说“读书要记到藏里头去”。当时我也不懂,我父亲大概也不懂,想必是以前他的长辈这样教他,他也就这样子教我。后来长大研究了以后才知道,这句话是佛法的话,要记到第八阿赖耶识藏识里头。所以心一静下来,就不要去背了,这个一静下来这个境界,一定,定住了以后,就不会忘记了,所以要记到第八阿赖耶识去。像你们这样死背,背到断了气都没有用,因为你是散乱心去记,所以要把无记的道理搞清楚。摘编自《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东方出版社)-----------现在教育最难的是什么?大家说是怎么教孩子记忆。那么记忆力究竟在脑子还是不在脑子?记忆跟思想有什么不同?思想跟情绪有什么不同?管教育的这些问题都没有弄清楚,光是在功课、知识上教,那完全不对了。关于儿童教育的重点,初步先增强孩子的记忆力。所以我常常笑你们,尤其现在的人,到哪里都靠电脑打字机,再不然靠笔记本,只晓得讲什么就记录什么。我从小很少带笔记本,老师讲的话,听的时候我就会记得的!我还可以眼睛看着老师,耳朵听他讲的话,同时手做记录哦!结果老师讲完了,我记录好了,拿给老师看,都没有靠电脑。所以培训孩子们的记忆很重要,大家现在的教育方法是叫他背书,怎么样使用这个脑力记住?记忆跟思想两回事耶!就像性跟情也是两个事一样,这些不是普通的心理问题,是个大科学问题,属于人文科学的理念,但是也牵扯到自然科学,包括医学,心理学,解剖学都有关系的。讲到记忆力。为什么古人喜欢读诗?是增加记忆力的。至少在我,以及我小时候的同学们的经验,文学愈高、诗词愈好,记忆力愈会增强。但现在的人看书不是读书,光用眼睛看,变成近视,不是用脑子在看。昨天提出《礼记》里的《学记》,讲到一个字,“藏”,注意哦!入藏。我当年读书都要背书,老规矩是这样的:父亲也好,老师也好,坐到我们前面,我们站着把书本盖起来就背了。父亲说:“嗯!背得很好,但你是硬记的,没有真的背来。”我很不服气,背得一个字都不差嘛!他说这样会忘记的。我说我没有错啊,父亲回我“是没有背错,但没有入藏”。我听了这就话更不服气,也没有注意。后来因为学了佛学和科学才知道,藏下去、藏在里头叫做入藏,用思想是记忆,这是一个关于脑的问题,古人说用心的心,不是心脏,是要把思想沉下去。摘编自《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现在的人变得不背书了,因为印刷、打字、电脑发达,都托纸笔或者打字存起来,以为自己懂了,其实都没有仔细反复的看,所以人的学问差了。但是学问差了,记忆力有,却不肯用,乃至思想发达了。所谓思想发达是好听的名称,实际上是脑筋复杂了。因为知识愈来愈渊博,脑筋复杂,复杂了以后,愈来愈浅薄,很浅薄的东西,以为自己全通了,这就是人类文化一种没落的趋势。像我从小读书还是按老规矩背来的,所以你们讲我记忆力好,书记得那么多,没有什么巧妙,就是肯背。所以上课可以不带本子,大概就可以背出来了,平时脑子没有,但讲到某一点,一刺激就出来了,这就是背诵来的,看起来学问很好,这些实际上都是靠背诵。大家都会觉得很古怪,认为在这个时代,怎么还要教小孩子背书?一般人不懂,这是中国人已丧失的基本教育方法,也可以说,西方人也忘记了。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现在人不懂,以为背书是背死书。至于背书的理论基础,这就牵涉到修养的科学,以现在来讲,牵涉到脑的科学。背书非专一、**不能背起来。小孩子背东西是不痛苦,是很快乐的。因为专一唱歌、专一背书,脑筋就更宁定,思想行为都会变的。这个就要讲到脑波的问题,譬如大家讲修养、修道、学佛打坐,打坐就是使脑神经专一思维,专一思维就宁定,使身体生理机能改变,健康起来。脑子变健康,那么思想行为也变健康了。背书有很多好处的,背诵的作用可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更细腻、更精详。现在人脑子完全是糊涂散乱。我们这样提倡背诵,最大的问题,也有人提过:“老师!叫大家背诵了,会不会忘记啊?”我说百分之百会忘记,一定忘记,不忘记不算数。但是你说会完全忘记吗?不会忘记,你们背诵完了以后,忘记没有关系,这里头有个科学研究。如果讲到佛学,以背诵来讲,就不是意识在背诵了,背诵是书进到“阿赖耶识”去了,“阿赖耶识”没有意识思维成分的,永远记着,硬记强记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是脑子表层的作用。“一入耳根,永为道种”,听进耳朵里,进到阿赖耶识,因缘会遇时,芽就会爆发的。从佛学来讲,佛学也是科学。譬如你们说,我的书看得那么多,记忆力那么好,我也常讲,因为我心里没有事,脑子心里清净,甚至小的时候看过哪本书上的好句子好的道理记下来,平常连影子都没有,是空的,碰到某一个环境,这句话,连当年在什么本子上、是什么样的纸、什么颜色的、第几行,像电视一样很清楚就呈献了,就是那么容易,你才了解人的生命自性的功能。这是背诵的道理。背诵使人意志专一,训练脑,同时加强思想,一边尽管背诵,不要去思考,理性思考的作用自然会起来。这就是《大学》所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等于在做工夫,不但能使人思考的理性发展,同时增加记忆的能力,这中间有止定的工夫。真正的背书,不是硬记喔,是像唱歌一样,不用脑筋的背来了,比如一个小孩子学普通流行的歌曲,随便一听就背来了,他不要用心的,就永远记得了,这就是背诵。硬记的不算数。背诵了经典,你将来长大了,遇到做人做事时就有用,就出来,乃至出来一句两句就有用。摘编自《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等-----------很多年轻人看书根本看不进去,你们都有这种经验了。如果你每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读下来,中间没有岔过别的思想,那就叫读书了。能这样专一的话,修行也能够专一。但是你做不到,都是一面看,思想一面在那里跳动,这叫烦恼。所以禅定也做不到,智慧也做不到。定就要在这个地方体会,否则你打坐都是在搞昏沉,修亥母定,亥属什么?亥属猪,要注意啊!大家学佛往往重修慧而不修功德,但是慧也没有修到,听了又忘了就是没有慧根,要能一入即三世不忘,即使是读书的博闻强记,也都是修得的。你们同学在现代教育之下老是靠笔记本、原子笔、靠计算机,脑子永远是空白的,我最反对。我有时也靠笔记本,这是因为脑子暂时先管下面重要的,临时拜托这笔记本先帮忙记下来,等下我还是要把它记到第八阿赖耶识心田里的,这样可以拿起来就用。我不相信年纪大的记忆力就退步了,至少在我现在这年纪还否认,记忆力反而此以前还好。为什么?年纪大了功力越来越深,头脑就越冷静,记忆力就越强。所以年轻人谈不上,年轻人能博闻强记,除非他修定力有成就,或者是过去生的定力带来的。历史上讲白居易生下来就能认字,还有很多人也是这样,那都是真的。*****这里提到读经,小时候长辈就说读书要入藏。后来学佛了才理解到,是要读入阿赖耶识,藏识。你能入藏的话,不但一辈子不忘记,下辈子也不会忘记。苏东坡的名言“书到今生读已迟”是真话,有些古书我拿来一翻,内容就了解,也都记得住,就好像以前读过的,可是我知道自己这一生中,确实没有读过。有些同学说记忆力不好,这多半是你读书方式不对,所以要用读诵念出声才容易真读进去。很多东西要先记住,以后机缘到了,就会恍然大悟。摘编自《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如何观日月轮
你应该看看最新的南怀瑾大师的《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 》。里边有修止和修观的一些指导是过去没有说过的。我现在刚开了一个头,能够做到日轮影像不那么太乱跑了,不过还不是很清晰。要比较轻松的观起日月轮来其实是有诀窍的。南师这本书里都说了。不然就用力过度弄个头晕脑胀了。真要搞这个就需要能弄懂瑜伽师地论。真的修密宗,唯识中观两样没有不会的,这些都是原理性质的东西,具体修法需要这些才能把握。这个和社会上的气功是不一样的。修止观需要学的东西很多。尤其是理论上的。南师有一些这方面的书好好看了自然眼界就会高。
在第三讲中常勤是指什么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的常勤指随时的意思《瑜伽师地论》,又称《瑜伽论》《十七地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汉传佛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藏传佛教传统上认定此论的作者为无著。
更多文章:

怎么练肌肉不影响长高(做什么运动能在不影响练出胸肌的情况下又不影响长高,而且实用,简单)
2025年2月18日 04:21

减脂水果前十排名(什么水果减肥最有效 减肥最有效的10大水果)
2024年4月29日 07:45

路虎运动版多少钱(揽胜运动版5座落地需要多少钱揽胜运动版价格)
2024年1月26日 08:00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时间2022考试时间北京(2022年北京市安全工程师证的考试时间)
2024年11月18日 19:02

女性每天跑步多长时间合适(女性一天跑步多少最好 什么时候跑最好)
2024年7月14日 22:16

肌肉酸痛做无氧(做无氧呼吸的运动(就是很剧烈的运动,过后会感到肌肉酸痛)能否增强肌肉力量)
2025年7月16日 17:05

个人学期体能训练计划(求一份大学生一学期体育锻炼计划书!1000字左右)
2025年4月29日 05:00

举杠铃躺着好使劲还是站着好(残奥会举重比赛为什么都是躺着的)
2025年1月26日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