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乐派的创始人是谁(论述意大利歌剧发展的历史)
本文目录
论述意大利歌剧发展的历史
歌剧的兴起,首先在意大利。 17世纪意大利在政治上无为、商业上低迷的状态,并没有湮灭它的艺术热情和创作活力,也没能削弱其保持己久的“音乐大国”的地位。这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意大利一直是盛产旋律的国度;第二,意大利是欧洲新颖的和多样化音乐品种的实验园;第三,意大利始终保持了一批以培育音乐新品种为天职的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与歌唱家;最后也是比较特别的原因是,还有一批出于各种理由但客观上为音乐事业提供了支持的贵族庇护者与投资者。因此,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意大利有条件甚至有责任把歌剧作为世纪礼品,奉献给整个欧洲,并使之为此激动不已。 意大利的歌剧,可以分为佛罗伦萨歌剧、罗马歌剧、威尼斯歌剧和那不勒斯歌剧。这些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歌剧,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一、佛罗伦萨歌剧 16 世纪下半叶,在佛罗伦萨出现了一个称之为“佛罗伦萨卡梅拉塔(即沙龙)会社”(也称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非官方的音乐研究团体,其成员以贵族身份的青年诗人和作曲家为主。是他们第一次敲开了歌剧的大门。这个艺术集团由巴迪伯爵主持,研讨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把音乐与戏剧更好地融合起来,以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在认真研究了希腊音乐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希腊音乐之所以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强烈的演出效果,是因为希腊音乐是单声部的旋律,这种旋律开发了嗓音的音区、音高起伏、节奏变化等自然表现力,这就能决定性地影响与支配听众的感情。相反,以往那种用不同声部演唱不同旋律和歌词的方式,听众无论如何是难以听清歌词从而理解人物的,这种音乐充其量只能是器乐合奏。因此,他们选择了为歌词谱曲的正确方法:一种用音乐在“讲话”的歌唱方式,即用独唱旋律来强化和表现演员语言的抑扬顿挫。 佛罗伦萨艺术集团里对歌剧做出较大贡献的有尤利奥· 卡奇尼(Caccini Giulio1551 一1618 年)、贾科波· 佩里(Peri Ja copo1561 一1633 年)、埃米利奥· 德· 卡瓦利埃利(Cavalieri Emilio De155O 一1602 年)等,他们是歌剧这块**地的拓荒者。 卡奇尼是职业歌唱家兼作曲家,甚至还是演奏家,这种多重身份对他从事歌剧事业起到了特殊而有利的作用。卡奇尼开创了一种新的依据歌词音节的歌唱性风格,力求吐字清晰灵活,并用数字低音加以伴奏,从而成为宣叙调(朗诵调)的创始人之一。他还在旋律线的适当地方加上装饰音,形成了16 世纪歌唱时的炫技方法。卡奇尼在(新音乐)这本歌集中,辑录了大量有新风格、用数字低音伴奏的单声部歌曲。对此,他阐述说:“为了更好地创作和演唱歌剧,最重要的在于懂得理念、语言,带着情趣和感情去领悟它所表达的思想主题,还须了解复调音乐使用的对位法”。这些歌曲和作者的新理念,为歌剧的形成展示了一种可以效法的模式,激发了后来者的创作活力与灵感。卡奇尼对声乐有着很高的造诣,他还是美声唱法时期第一代有影响的声乐教育家。关于他在声乐教育方面的成就,我们在下面还将专门介绍。 佩里同卡奇尼一样,也是歌唱家兼作曲家,他曾在一部幕间剧中成功地扮演了传奇性的歌手阿里昂。不过,他在歌剧创作上的成绩要更大些。佩里以在歌剧创作的实践中确定了宣叙调的风格而闻名。他很成功地创造了一种介乎于一般的歌唱与说话之间的宣叙调,人声在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进行中,数字低音保持稳定不变,用以模仿说话的连续进行。这种宣叙调听上去象音高不停变化中的自由朗诵。不论是宣叙调、咏叹调,还是其他单声部的独唱歌曲,佩里都根据歌剧的需要,创造了具有戏剧性的乐汇。 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研究成果,不只是小范围内的沙龙式的坐而论道,而且确实付诸了实践。在一定意义上说,在他们的客厅里,诞生了意大利歌剧。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初衷是恢复希腊音乐,但实际上他们却创造了一种既符合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的艺术体裁。这种伟大的贡献,也许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1597 年,在佛罗伦萨上演的《达芙内》,被认为是意大利也是欧洲的第一部歌剧。这是由同是佛罗伦萨艺术集团成员的奥塔维奥· 里努奇尼(作词)和佩里(谱曲)联袂创作的。《达芙内》取材于古希腊的爱情故事,内容中闪烁着人文主义的火花,剧中的歌曲都是单声部的声乐曲,多为节奏自由舒缓的宣叙调,也有歌唱性较强的歌曲,音乐风格新颖,很好地表现了歌词的思想。 1600 年,他们又继续合作,在佛罗伦萨上演了为王室婚礼创作的《尤丽狄茜》 。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歌颂奥菲欧和尤丽狄茜爱情的神话故事,为了喜庆场合的需要,结尾改成了大团圆。佩里在《尤丽狄茜的音乐》一书中,解释了该剧多种风格的单声部歌曲,如达芙内的一首典型的新宣叙调,开始感情平稳,旋律舒缓协调,当唱到尤丽狄茜被蛇咬时,旋律变得激动,不协和音程增多,和声也有了突然的变化;咏叹调《蒂尔西之歌》安排在一首交响性的音乐之中,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终止式的和声性较强。卡奇尼也为《尤丽狄茜》写过部分音乐,与佩里的戏剧性音乐相比,卡奇尼的《尤》 剧音乐更富于旋律性和抒情性。佛罗伦萨的歌剧,具有了意大利最初歌剧的一般特征,并形成了有佛罗伦萨特色的田园式的优美清雅的艺术风格。在《达》剧和《尤》剧之后的近30 年内,佛罗伦萨只上演了为数不多的几部歌剧。歌剧的中心开始向罗马转移。 二、罗马歌剧 罗马歌剧的题材偏重于神话寓言故事,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舞台美术追求奢华富丽的效果。 前期罗马歌剧的主要作者是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卡瓦利埃利。他是佛罗伦萨的贵族,在公爵宫廷负责艺术事务,他既是文化官员,也通晓业务。他作为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成员,曾在佛罗伦萨上演过几部篇幅短小的歌剧。早在1600 年,他就创作了(灵魂与肉体的表现)一剧,并在罗马上演。这是一部道德剧,以寓言故事的手法,宣扬了宗教的理念。在卡瓦利埃利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作曲家由于自己的官方身份,而有意识地去表达与迎合统治者的思想,但(灵)剧的音乐创作仍体现了卡瓦利埃利在佛罗伦萨艺术集团中的追求。 1623 年,喜爱和提倡歌剧艺术的教皇乌尔班八世在罗马即位,他的上台对奠定罗马歌剧在意大利的****具有很大的影响。乌尔班家族在支持歌剧发展上,确实做了不少实事,包括主持修建了能容纳3000 名观众的歌剧院,研制了供歌剧舞台使用的机关布景等。由于罗马是教廷和王室的所在地,因此罗马歌剧崇尚奢侈浮华的场面,更能迎合贵族的情趣,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这与佛罗伦萨歌剧的风格大相径庭。 这一时期的歌剧大多是根据史诗创作的神话剧和圣人剧。1634 年,由后来成为教皇克雷芒九世的尤里奥· 罗斯皮里奥西创作台本,斯特凡诺· 兰迪谱曲的《圣阿莱西奥》 ,在新落成的罗马歌剧院开幕典礼上演出。剧中描写了中世纪一位罗马“圣人”的故事,其主题仍是宗教道德的说教。1662 年,由多梅尼科· 马佐基创作的《 阿多内的锁链》 在罗马上演,这是一部被普遍认为是典型的“罗马式”风格的歌剧,它既逢迎了教会,又取悦了贵族,舞台效果十分豪华富丽。晚期罗马歌剧的主要作曲家是路易吉· 罗西,他在1647 年创作了在当时被广泛用作歌剧题材的《奥菲欧》 。在《奥》 剧中,古老的题材只不过是一个空筐,里面装的却是时髦、怪诞等期望引起轰动效应的流行素材。 罗马歌剧在音乐创作上,还有些值得称道的优点。如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别更为明显,宣叙调更加语言化,而咏叹调则旋律性更强;《阿多内的锁链》不仅弃了宣叙调中过于枯燥乏味的成分,而且它的歌剧前奏曲成为后来普遍采用的歌剧序曲的早期形式。但是,由于罗马歌剧思想主题上的局限性和贵族化倾向,使它逐渐切断了与广大市民的联系,在竭尽奢华中榨尽了自身的活力,终于慢慢淡出歌剧舞台,并没有进一步地发展。而罗马歌剧衰败的直接原因是1644 年乌尔班八世的去世,他的政敌把乌尔班家族连同歌剧一起驱逐出罗马。 三、蒙泰威尔第 此时的意大利,出现了一位对推动歌剧事业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伟大作曲家,这就是在牧歌创作中已闻名遐迩的蒙泰威尔第。蒙泰威尔第早期主要从事牧歌创作,并由此享有很高的声誉。巧90 年至1612 年,出任曼图亚公爵的乐师、乐长,此间,创作并上演了歌剧《奥菲欧》(1607 年)和《阿丽安娜》( 1608 年)。1612 年到威尼斯,翌年任圣马可大教堂乐长。在威尼斯他生活了30 年,直至以76 岁高龄去世。在此期间,他为教堂和歌剧院创作了约10 部歌剧,其中包括《唐克雷蒂与克罗琳达之战》 ( 1624 年)、《尤利西斯回乡记》( 1641 年),他于75 岁高龄时创作的《波佩娅封后记》 堪称经典之作,在人物性格的刻划与音乐形象的塑造上,胜过他以前的任何作品,并成为17 世纪的歌剧杰作。 与这一时期意大利其他歌剧作曲家相比,蒙泰威尔第有两大特点: 其一,蒙泰威尔第是一位感情丰富并把自己的感情投人到歌剧创作中去的激情型作曲家。蒙泰威尔第认为,音乐不是一种技巧性结构的艺术,它给人的不应只是感官上的愉悦,而更应该全面表现人的心灵和情感。以前的音乐只满足于表达人的忧郁、悲伤、希望、宁静等情绪是远远不够的。音乐特别是歌剧音乐,还应该表达人的愤怒、恐惧、失望、仇恨等激烈复杂的内心世界,形成“兴奋激动”的歌剧音乐。据此,蒙泰威尔第认为:“音乐不仅仅是用来指出歌词原意的,它还应该表现得更深刻”。这种“深刻”体现在对人物活动变化的思想感情的细致刻画上,体现在人物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思想感情的有机联系上。在歌剧创作的实践中,蒙泰威尔第把这些原则诉诸于各种艺术形象,使这些形象富于色彩,动人心魄。特别是在他妻子病重和去世前后,他把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悲痛欲绝、令人心碎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融入作品中,而这种生离死别的心境与剧中的情节和人物正相吻合。当他的《奥菲欧》 和《 阿丽安娜》 。相继问世后,那些活生生的、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使几千名观众为之悲哀哭泣。蒙泰威尔第的这一艺术特性在《 奥菲欧>的宣叙调(你与世长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奥菲欧是古代的诗人歌手,他的音乐使岩石、树木与猛兽都为之感动。当他得知妻子尤丽狄茜的死讯后,决定随她同去: 你与世长辞,我的爱妻,我尚留在人间,你却离我而去,永远离我而去。你决不会再回来,而我一息尚存。不,不,假如诗句能动人心拄,我将大胆地走进最深的地狱,使冥王回心转意,我将带你重见天日。要是残酷的命运拒绝了我,我将和你一起留在阴间! 在这首宣叙调中,蒙泰威尔第把歌词谱成了极为悲伤的吟诵,调动许多音乐创作手法,表现情感的力量,发挥人声的特长,使歌曲充满了强烈的感情和凝重的悲剧气氛,成为典型的“蒙泰威尔第式感情”的歌剧音乐。 其二,蒙泰威尔第的杰出贡献还在于,他是第一个把戏剧性的歌剧音乐定型化的作曲家。在蒙泰威尔第的歌剧音乐中,所有的表现手法都是为戏剧服务、取决于戏剧需要的。这些戏剧性的表现手法包括:第一次在歌剧音乐中引人了类似“主导动机”的手法(如《奥菲欧》);采用戏剧性的歌词,并坚持通过音乐形象透析人物的心灵,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突出高音声部,扩大和丰富独唱声部;强调宣叙调的表情性等。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蒙泰威尔第在他的歌剧中首次使用了由约40 件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乐队的编制也根据了剧情和角色的需要。而在此之前像佩里等人的歌剧,只用了琉特琴、羽管键琴等几件乐器。蒙泰威尔第歌剧音乐的这些创作特色,成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被后人效法的原则,并使他不仅成为意大利歌剧的杰出作曲家,也是17 世纪整个欧洲的伟大作曲家。 四、威尼斯歌剧 威尼斯作为欧洲歌剧活动中心的地位,大约是在17 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的。威尼斯歌剧与罗马歌剧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甚至与佛罗伦萨歌剧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尽相同。这些区别首先与威尼斯传统的商业气息相关。 尽管威尼斯的商业活动在17 世纪已经萎缩,但是城市的商业意识并没有因此而消亡。这种传统的商业氛围在这个城市的歌剧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意大利的其他城市,歌剧的演出场所一般设在宫廷或贵族府邸的小剧场,观看歌剧演出一直是社会上层人士的专利。而在威尼斯,采取了更为民主的形式,歌剧院向公众开放。歌剧院在一般情况下,不再接受贵族赞助,而采取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在1637 年,威尼斯建成第一个名为“圣卡西亚诺”的歌剧院,在以后的3 年时间里共兴建了三个大型的公共剧场,最多时这个只有14 万人口的城市,竟然拥有8 家剧院。歌剧院是所有爱好者的“共同体”:贵族占据包厢,中产阶级购票人场,人场券为4 里拉,雅座加付2 里拉,一般市民则可免票人场,不过大多数是“站票”。威尼斯的歌剧院从兴建起,就带有与这个商业化的城市相匹配的经济性质。这就决定了威尼斯歌剧必须向广大市民开放,它的内容与形式必须与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相适应,否则就无法生存。 从商业的角度看,歌剧院在较短时间里的接连兴建,是因为有着大量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市场前景。事实也正是如此。17 世纪中叶威尼斯的歌剧演出,简直到了万人空巷、盛况空前的地步:包厢里是雍容华贵、附庸风雅的贵族与他们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妻女,池座里挤满了船夫、小商贩,不同身份的观众共居一堂;嘈杂的说笑声、热烈的鼓掌声、放荡的口哨声、啧啧的飞吻声此起彼伏;包括神甫、贵族在内的狂热的歌剧迷,时而呼喊着所崇拜的歌手的名字,时而跳上舞台扮演起剧中的角色。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威尼斯的歌剧,确实成了广大市民的精神食粮。 由于歌剧院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这就大大刺激了歌剧事业的发展。歌剧作曲家、歌唱家和乐队身价信增,歌剧作品大量产生,从17 世纪30 年代的世纪末的70 多年里,竟上演了350 多个剧目。作为这一现象的副产品,接连不断的演出造成了演员与乐队的向外分流,剧中的人物被迫减少。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般的剧院已雇不起较大型的乐队。 这一切都形成了威尼斯歌剧的自身特色:民主化、市民化、商业化和娱乐性。从威尼斯歌剧的艺术风格来看,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历史题材的剧目成为最成功的歌剧;抒情咏叹调得到长足的发展;美声唱法在歌唱中被普遍采用;剧情的发展趋向复杂;剧本的结构逐步严谨,一般为3 幕,每幕又分若干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舞台的布景装置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可以模拟海战、暴风雨、诸神、行进中的大象狮子,还可升降活动。威尼斯舞台美术的一些优秀成果,一直到19 世纪仍被沿用。 1637 年,由费拉里和马内利创作的歌剧《安德罗梅达》 在新落成的圣卡西亚诺歌剧院公演,标志着威尼斯歌剧的开端。这部歌剧成本不高,费拉里兼演奏乐器,乐队只有12 人;演员共6 名,其中包括马内利和3 名阉人歌手。(安)剧和以后许多威尼斯歌剧(包括蒙泰威尔第的歌剧)一样,演员和乐队人数较少,部分原因与歌剧院考虑其经济效益有关。 威尼斯歌剧的主要作曲家是两位蒙泰威尔第的学生,比尔· 弗朗切斯科· 卡瓦利(Cavalli Pietro Francesco1602-1676 年)和安东尼奥,切斯蒂(Cesti Antonio1623-1669 年)。 卡瓦利共创作了42 部歌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威尼斯对歌剧作品的需求。卡瓦利的代表作品有《泰蒂和佩雷奥的婚姻)( 1639 年)、(迪多女皇)( 1641 年)、(埃吉斯托)( 1643 年)、(情人埃尔科蒂)( 1662 年)等。1649 年,他创作了最著名的一部歌剧《 伊阿宋》 ,其中的咏叹调和宣叙调开始形成明显不同的两种风格。卡瓦利的歌剧音乐注重戏剧性,擅长心理描绘,特别是咏叹调富于旋律性、歌唱性,十分精彩,宣叙调虽缺乏蒙泰威尔第的变化与细致,但仍自然流畅。 与卡瓦利的风格不同,切斯蒂的歌剧更着意追求抒情性、装饰性。他试图恢复和发展意大利固有的纯音乐因素,讲究旋律的优美流畅,对作品精雕细刻。因此,歌剧中的咏叹调得以发展,而戏剧性稍有减弱,作品缺乏气势和力度。切斯蒂的主要作品(奥隆泰阿》(1649 年),曾在威尼斯、罗马、佛罗伦萨、米兰、那不勒斯等地长期公演,是17 世纪演出场次最多的歌剧之一。1667 年创作的具有典型巴洛克风格的宫廷歌剧《 金苹果》 ,是切斯蒂的代表性杰作。这部为王室婚礼专门创作的歌剧在上演时,甚至特地为此修建了一座能容纳5000 名观众的大剧院。全剧共5 幕,有多达25 段的咏叹调,充分发挥了歌唱家的技巧。演出阵容庞大,舞台布景与装置十分豪华。 威尼斯歌剧后期的主要作曲家是彼得罗· 西莫内· 阿戈斯蒂尼(约1635-1680 年)和安东尼奥· 萨尔托里奥(1630 - 1680 年)。他们力图创立一种通俗风格的新咏叹调,并采用了具有表情功能的花腔段落。前者的代表作是(塞宾族妇女受辱记),后者则有《阿代拉伊德》。 至17 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在威尼斯基本上定了型,在以后的约200 年中,歌剧的形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体裁上的最主要的特点有:独唱成为歌剧的主要歌唱形式;咏叹调与宣叙调实现了分离,而咏叹调日益受到作者的重视及观众的欢迎;新的美声唱法在歌剧演唱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音乐与歌词的关系,由最初佛罗伦萨艺术集团坚持的音乐从属于歌词,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音乐凌驾于歌词之上的倾向。 五、那不勒斯歌剧 17 世纪约80 年代,意大利的歌剧中心移向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歌剧最初受到威尼斯歌剧的影响,卡瓦利、切斯蒂等人的作品曾在那不勒斯受到欢迎并引起轰动。以后,那不勒斯歌剧得到长足发展,逐步取代威尼斯成为意大利新的歌剧活动中心。那不勒斯歌剧直至18 世纪中后期,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一批批成果卓著的那不勒斯作曲家的足迹,遍布欧洲各地,对歌剧在全欧的推广与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那不勒斯歌剧的总体风格是:具有幽默、明快和富于活力的喜歌剧特色;注重优美典雅的外在形式,戏剧性的力度相对减弱,但优美的音乐又足以补偿一切的不足。 那不勒斯歌剧的创始人和最主要的代表作曲家是亚力山德罗· 斯卡拉蒂(Scarlati Alessandro1660-1725 年)。他出身音乐世家,1679 年在罗马上演了第一部歌剧《无知的过错》,并获得成功。他由此担任了正住在罗马的瑞典女皇克里斯蒂娜私人剧院的指挥,在此期间创作了《真诚的爱情》 (1680 年)、《庞贝大将》(1683 年)。1684 年抵达那不勒斯,任总督宫廷的乐长,创作了《皮罗和黛梅特寥》( 1694 年)、《十人团的垮台》( 1697 年)等40 多部歌剧。1702 年起任罗马圣玛利亚大教堂乐长。1709 年返回那不勒斯任原职,并兼任一所贫民音乐学院的院长直至去世,此间,他创作的重要作品有《蒂格拉内》( 1715 年)、《光荣的胜利》( 1718 年)等。 斯卡拉蒂是一位高产作曲家,共创作了115 部歌剧,列当时的歌剧作曲家之首,题材大多取自生活喜剧或历史传说。另外,还写有700 余首康塔塔、清唱剧、弥撒曲等。斯卡拉蒂对歌剧的贡献,一是强调歌剧是用音乐表现的戏剧,必须突出音乐在歌剧中的核心地位,人物的感情发展完全可以用音乐加以反映和概括,形成典型的音乐形象。与音乐相比,歌词只是一种提示,并不起关键的作用。因此,声乐在他的歌剧中占绝对优势;二是创造了“清宣叙调”(也叫“白话宣叙调”)的歌唱形式,主要用于大段的独白和对话,只用一两件乐器作伴奏,使其起到剧情展开过程中的媒介作用;三是采用了A 一B 一A 式的返始咏叹调,用以表现人物的矛盾心情,形成了一种确定的对称程式;四是发展和固定了歌剧的序曲形式,他的歌剧序曲由快速、歌唱性的徐缓和舞蹈性的快节奏三部分组成,成为以后歌剧序曲的一种定式;五是建立了管弦乐完备、各有四个声部的乐队,并根据每件乐器的特色演奏不同情绪的音乐,这一乐队编制及配器方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应用。 斯卡拉蒂是一位勤奋严谨且有才智的作曲家,表现出对严肃戏剧理想的执着追求,因此被称为“严肃的斯卡拉蒂”。曾有一段时间,他的作品并不受公众欢迎,但他在圈内却备受推崇,并对包括亨德尔在内的一批作曲家产生过重要影响。虽然斯卡拉蒂和后期的那不勒斯歌剧作曲家所创作的歌剧中,有的成为“集锦歌剧”,在某种程度上属于音乐会的性质,歌剧的戏剧性因素已逐渐淡化,但这并不妨碍斯卡拉蒂在意大利歌剧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传承作用。18 世纪上半叶,那不勒斯歌剧和意大利其他地方的歌剧一样,发展了歌剧音乐抒情的一方面,并更多地依靠歌唱家的独唱技巧和豪华的舞台装饰。歌剧逐渐背离了佛罗伦萨艺术家刻画心理、表现性格的初衷,滑向了愉悦感官的质量低谷。 歌剧继17 世纪中后期在体裁形式上大致定型后,那不勒斯时期又对宣叙调和咏叹调做了进一步分化。宣叙调分为:一、清宣叙调,即“白话宣叙调”,演唱时接近于说话,只用简单的和弦式伴奏;二是有助奏的宣叙调,也称“有伴奏的宣叙调”、“乐器宣叙调”,多用于紧张的戏剧性场面,独白或对白时的感情变化,由乐队奏出。咏叹调的分类较为繁杂,从伴奏形式上分,有无伴奏咏叹调和有伴奏咏叹调;从感**彩上分,有激情咏叹调、哀怨咏叹调、诙谐咏叹调等;从音乐风格上分,有田园舞曲咏叹调、朗诵口语咏叹调等。另外,在斯卡拉蒂的作品中,还出现了一种介于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咏叙调”,意思是像咏叹调那样的宣叙调。这一形式到瓦格纳时,发展为自由咏叹调。至18 世纪中叶,这些大体上定型了的形式,成为以后歌剧创作的基本要素。具有以上特征,并以神话和英雄传奇故事为题材的17 世纪、18 世纪意大利歌剧,在音乐史上称之为“正歌剧”。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到您,欢迎您**我们的网站,查询全国各大城市最新、热门演出信息***隐藏网址***
交响曲的拼音
交响曲的拼音:。
交响曲(Symphony),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它能够通过种种音乐形象的对比和发展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人们的思想心理、感情体验,是一种规模庞大、音响丰富、色彩绚丽,富于戏剧性和表现力的大型管弦乐套曲 。
交响曲一般按照四乐章的奏鸣曲式套曲形式写作。但有乐章数多于或少于四个的交响曲,例如近现代的交响曲也有一个或五个、六个、七个乐章组成。此外,有些交响曲还带有合唱或独唱的人声演唱 。
发展历程
交响曲源起
交响曲,即“Symphony”一词,源出于希腊文“共响(symphonia)”。在古希腊,指音与音之间和谐的结合,以及彼此协调的歌唱。在古罗马,则转为指器乐重奏;在文艺复兴时期,交响曲用来称呼大型声乐作品中的多声部器乐插曲,如前奏曲、间奏曲。16世纪末以后,这一词泛指声乐与器乐协调演奏的乐曲,如威尼斯乐派作曲家乔瓦尼·加布里埃利的《神圣交响曲》,以及德国作曲家海因里希·许茨的三卷圣乐作品《神圣交响曲》。17世纪,德国理论家、作曲家米夏埃尔·普雷托琉斯在其学术著作《音乐全书》中论及,交响曲应为不含任何声乐演唱的纯器乐合奏作品,标志着交响曲从此摆脱声乐,进入纯器乐体裁的发展阶段 。
早期交响曲
意大利地区
1680年左右,那不勒斯歌剧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创立的意大利歌剧序曲,包括三个在速度和情绪上形成的乐章:快板、抒情行板和快速舞曲,近代交响曲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而成。因为这种血缘关系,意大利最早的一批交响曲作曲家几乎都是歌剧作曲家,例如此时米兰的作曲家乔瓦尼·巴斯蒂塔·萨马尔蒂尼等人 。
德奥地区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
德奥地区交响曲的发展以柏林乐派、曼海姆乐派等为代表。其中,柏林乐派以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等为代表,他们交响曲写作的影响来自于巴洛克协奏曲 。
曼海姆乐派隶属于曼海姆选帝侯宫廷,拥有此时欧洲优秀的管弦乐队,由创始人约翰·斯塔米茨及其子卡尔·斯塔米茨、歌唱家里赫特和指挥家卡纳比希等人组成。在他们的交响曲中,主调音乐风格已完全确立,旋律突出,乐队织体清晰;乐队编制趋于完善,并发掘出新的乐器音色,如单簧管不再仅作伴奏乐器,而作为小提琴家的斯塔米茨也确立了由熟悉小提琴手带领乐队的传统 。
早期维也纳交响曲作曲家包括格奥尔格·马蒂亚斯·蒙恩及其下一代莱奥帕德·霍夫曼等人,他们对交响曲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四乐章的交响曲形式,并为此后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曲发展铺平了道路 。
维也纳古典乐派
“交响曲之父”约瑟夫·海顿
维也纳古典乐派(1750年至1825年),是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在维也纳形成的一种音乐流派 。其中,海顿被称为“交响曲之父”。
所谓“之父”的说法通常是对某一领域的发明者、奠基者、缔造者呈上的名号,而海顿并不是交响曲这一音乐体裁的创立者或奠基人。在海顿之前,数量众多的交响曲已经存在。
但是,自从海顿进入这一创作领域后,交响曲的体裁品格与形式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海顿从1770年代的交响曲创作开始。
交响曲的艺术特质已逐渐远离其源头之一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娱乐性音乐表达,呈现于听众面前的是融入作曲家创作观念和音乐个性的艺术深意与厚度 。
此外,海顿确立了四乐章交响曲的规范形式,采用了编制理想的乐队组合方式,展示了多样的主题发展方法,使小步舞曲洋溢着民间的气息 。
莫扎特
莫扎特的交响曲编入全集的是四十一首,加上未编入的,大约在五十首左右。莫扎特的交响曲虽然在数量上不及海顿,但其20岁以后的作品在质量上是优秀的。莫扎特的交响曲在海顿的基础上,加深了戏剧性,主题与主题之间都有明显的对比 。
他的交响曲清丽流畅,结构工整,吸收了德奥歌剧的创作经验和民间素材,采用带有复调因素的主调风格和旋律化的展开手法,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 。此外,莫扎特在乐器法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比如他发挥了单簧管的性能、提高其在乐队中的演奏效果;他还有效地发挥了乐队中各种乐器的特性,增强了它们的音色与表现,他使每一件乐器都在“歌唱”,这是莫扎特对器乐与交响曲的主要贡献 。
歌剧的创始人是谁
歌剧艺术诞生一百年后,其中心移至那不勒斯。于18世纪,在威尼斯歌剧乐派的影响下,在那不勒斯形成了那不勒斯歌剧乐派,并很快就取代了威尼斯歌剧乐派的中心地位。18世纪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歌剧作曲家,几乎遍布了欧洲所有的重要的文化中心——维也纳、伦敦、德累斯顿、布拉格、彼德堡等地,他们把那不勒斯的艺术播种在整个欧洲,对欧洲各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创始人为阿·斯卡拉蒂(1660~1725)。他反对那种浮华表面的东西,集中发展了音乐在歌剧中的抒情作用。他创立了自由发展的咏叹调形式,并在声乐曲的开始、中间和结束后采用器乐演奏。歌词对他已不再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强调音乐本身(不靠剧词)去表达爱情、嫉妒、埋怨、仇恨、悠闲等等情感,强调音乐表情的概括。所以,同样的音乐也可以用于不同的歌剧。这种习惯于用一定类型的旋律,使当时人们将咏叹调分成“性格咏叹调”、“豪壮咏叹调”、“朗诵咏叹调”等类型。他在歌剧中,声乐占绝对优势,但器乐也同时得到发展,也使歌剧序曲的形式固定下来,呈快、慢、快的三部分的组合。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斯卡拉蒂是意大利歌剧的创立者也并不过分。
这个作曲学派的作曲家,尚有波尔波拉(1686~1768)、佩戈莱西(1710~1736)、约梅利(1714~1774)、比契尼(1728~1800)、培基埃罗(1740~1816)、契马罗萨(1749~1801)等。其特征是将宣叙调和咏叹调有所区别和规定:宣叙调用于歌剧的情节,并成为咏叹调出来之前的准备,与咏叹调形成一个整体;咏叹调一般是一种自成单位的声乐形式,用于十分抒情的音乐,常采用A—B—A的反复形式,形成形象上的对比,并且又是一个方整性的完美形式。
谁有考研西方音乐史的资料,急求
•古希腊弦乐与管弦的代表:里拉和拉夫洛斯。神崇拜联系: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里拉琴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变化样式,其中作重要的是基萨拉琴。•古希腊时期的音阶排列方式是四音列•中世纪**教的礼仪活动分:日课、弥撒 两大类。•纽姆谱在11世纪规多创立有线记谱法,即四线谱。记谱法的演进:24个希腊文字母——纽姆谱——有线记谱——五线谱 13世纪德国的佛兰科在《定量歌曲艺术》中提出定量记谱法。•早期复调的音乐类型: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华丽奥尔加农,迪斯康特,孔杜克图斯—**歌(简单歌曲)•古艺术乐派两位代表人物:莱奥南二声部奥尔加农《哈利路亚免除我罪的羔羊》 佩罗坦四声部奥尔加农•13世纪复调发展的后果:一是多声部音乐终止式的形成。二是记谱法的发展。•新艺术的含义及特征。含义:一般指14世纪的浮雕音乐,与意指13世纪的复调音乐的“古艺术”是相对而言的。特征:是这一世纪大量的音乐创作与礼拜活动分离,音乐创作空前世俗化,作曲家把宗教复调技巧与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探索音乐形式创造的各种新的可能,这导致了作曲技巧和音乐形式的一系列变化。•新艺术的代表人物:(法)马肖 和(意)兰迪尼。•音乐的中世纪时期:中外音乐史学家大多从文化史角度将公元5世纪至公元14、15世纪之交定为“中世纪”•罗马乐派:帕莱斯特利那《马切尔洛斯教皇弥撒曲》。威尼斯乐派:G加布里艾利(现代配器法之父)。弗兰德乐派:拉絮斯《回声》是中世纪以来复调音乐的集大成者。 •第一部调性和声语言完全成熟的音乐作品由(意)科雷利创作,(法)拉莫首次作出解释。代表作是《和声学》•歌剧的最直接来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最早的歌剧是由佩里作曲的《达芙妮》。特征:以本希腊神话为基础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是佩里作曲,利努契尼做脚本的《尤丽狄茜》•中世纪音乐风格:宗教音乐,世俗音乐,宗教加世俗音乐•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蒙特维尔第的《奥菲欧》•第一部清唱剧是(罗马)卡瓦里埃利的《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 于1600年2月上演。是罗马歌剧奠定了基础,被史学界称为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内容涉及宗教道德方面。•第一个歌剧院:1637年 圣卡西亚诺剧院。•“文艺复兴”是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勃艮第时期音乐成就:确立了大型宗教音乐体裁——弥撒曲。•拉絮斯《回声》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 牧歌•两类古钢琴:拨弦古钢琴、击弦古钢琴。两种古钢琴:羽管键琴、楔槌键琴。法国键盘代表人物是:库普兰•文艺复兴时期有两个新的调式被广泛使用,后来直接影响到大小调的产生分别是:爱奥利亚调式 和 意奥尼业调式。•早期复调音乐的类型:奥尔加农、华丽奥尔加农、节奏模式、第斯康特。•大小调:大小调的调性体系的发展过程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在巴罗克时期趋于成熟。•巴罗克时期的协奏曲有三大类: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乐队协奏曲。代表人物:作曲家(意)维瓦尔第。代表作:《四季》•亨德尔:器乐作品《水上音乐》 《皇家焰火音乐》 清唱剧作品《弥赛亚》 《以色列人在埃及》•格鲁克歌剧的改革:原则:音乐服从于诗的需要•维也纳新古典乐派代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莫扎特:意大利正歌剧《克里特五伊多美纽》《狄托的仁慈》喜歌剧:《开罗的鹅》《受骗的丈夫》《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德奥歌唱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后宫诱逃》《魔笛》•曼海姆乐派:作品轻捷明快,主调音乐风格已完全确立,高音声部的线条十分突出,乐队织体清晰透明。•19世纪民族和浪漫主义的共同点:对自己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发生强烈的兴趣。•韦伯的《魔弹射手》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翁迪妮》又译《水妖》,霍夫曼的这部歌剧预示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萌芽。•舒伯特“艺术歌曲之王”,以声乐作品最为著名,《魔王》《野玫瑰》《鳟鱼》《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肖邦:“钢琴诗人” 音乐特点:既刚强、豪迈,又有细腻、柔美的是一般的意境,在19世纪浪漫主义最繁荣时期的钢琴音乐中是独树一帜的•“固定乐思”:柏辽兹 “无词歌”:门德尔松“钢琴诗人”:肖邦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交响诗”: 李斯特 “圆舞曲之父”:老施特劳斯“乐剧”: 瓦格纳 “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威尔第:第一部歌剧《奥贝托》 ,最后一部《感恩赞》 。《纳布科》使他重新振作 另外还有《游吟诗人》《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终身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约堡的名歌手》《波西法尔》等。 另外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格林卡:贡献:他将俄罗斯的专业音乐赶上欧洲音乐强国的水准,为俄罗斯艺术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从而确立了俄罗斯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作品: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 第二部《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创作特点:第一部歌剧《伊~》奠定了民族爱国主义历史歌剧的类型。第二部《鲁~》确立了俄罗斯民间神话歌剧的样式。•五人强力集团: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庄严序曲) 三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特征:一个是深刻的抒情性,另一个是强烈的戏剧性•斯美塔那:交响诗《伏尔塔瓦》•德奥夏克:《斯拉夫舞曲》《自新世界》•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被誉为挪威的“第二国歌”•西贝柳斯:《芬兰颂》•印象派音乐及其代表人物:圣一桑斯《动物狂欢节》 副列《安魂曲》 德彪西《月光》 拉威尔《包列罗》•意大利歌剧:马斯卡尼《乡村骑士》 列昂卡沃罗《丑角》•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 《托斯卡》 《蝴蝶夫人》 《图兰朵》•表现主义音乐: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新维也纳乐派) 勋伯格:十二音体系和《和声学》•新古典主义音乐:斯特拉文斯基•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匈)巴托克.(波)席曼诺夫斯基.(捷)亚那切克.(美)科普兰格什温•巴托克:20世纪最成功的民族主义作曲家。他不仅为匈牙利音乐打开了新的局面,也是20世纪站在现代音乐前列的少数几位追重要的革新者之一。•序列音乐:梅西昂 •偶然音乐:凯奇•巴赫:(1)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大多数是路德派宗教音乐。两部受难乐。(2)器乐方面,《平均律钢琴曲》(被后人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法国组曲》 《英国组曲》 乐队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1.格里高利圣咏定义:公元六世纪产生于罗马教会,形成于8,9世纪,以教皇格里高利命名的**教礼拜仪式音乐,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又被称为“素歌”。基本特征:(1)无伴奏纯人声(男)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2)唱词用拉丁文。(3)唱词内容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4)节奏按语言的格律划分,无明显节拍特征。(5)音乐风格古朴肃穆,音调平稳,以极进和三度跳进为主(6)音域较窄(7)旋律吸取古代东方,古希腊和当时民间旋律的特点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上。(8)格里高利圣咏可分为宣叙性和旋律性两种,后者与包括音节式,纽姆式和花唱式三种形式,歌唱方式有独唱,齐唱,交替演唱和应答演唱。意义:它不仅是**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些单声部的圣咏中,逐渐孕育和发展出复调音乐的传统,汇编的大量音乐歌曲为后世作曲家提供了很多创作素材,在西方音乐历史上,格里高利圣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德国“众赞歌“的意义定位:16世纪经德国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改革后的新教赞美诗。代表作:《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特征:1、把拉丁语改为德语2、把散文式的歌词改为有韵律的诗歌。3、旋律方面借用了许多民间曲调。4、织体方面把复调体改为了和声体。5、把唱诗班唱改为了会众同唱赞美诗。3.通奏低音定义:是一种不同于文艺复兴复调织体的主调和声织体,作曲家在创作时只写高音声部旋律和低音,这个独立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故称“通奏低音”,作曲家在低音旁用数字标出该音在和旋中的位置,演奏者根据标识即兴的把和声填上去,一般低音用大提琴,低音提琴或大管等乐器演奏,而键盘乐器琉特琴则填充和声,由于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和装饰不同。处理也不同。意义:通奏低音流行了一百余年之久,因此,巴洛克时期也被称为通奏低音时代,通奏低音是巴洛克的标志性特征,它的产生导致了和声学的诞生。和声体系的形成,又促使大小调体系的产生。从而结束了教会调式时代。一、古希腊历史阶段音乐特点1.织体方面:属于单音乐,以和声为主,乐器种类虽然较多,但主要用于伴奏,附属于和声。2.表演形式方面,把诗歌乐舞结合起来,集作诗,作曲,歌唱和伴奏于一身。3.与宗教密切相关,**教的诞生对西方音乐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乐理与音乐美学达到相当高度。 5.古希腊的悲喜剧是后世西方戏剧发展的团体。二、古希腊音乐和古罗马音乐的不同?1.罗马人擅长征战,打仗,崇尚武力,**,纪律,其文化特征缺乏古希腊文化那种充满艺术情调的高雅品格2.音乐在罗马的风行与罗马历代的许多君王热衷于此有关。3.罗马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朝向实用化,典仪化方面发展,集体性的军乐以及仪式,游行音乐非常普及。 4.除了社会音乐活动外,家庭音乐也一时蔚然成风。5.与古希腊音乐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音乐的职业化。6.古罗马音乐在其精神的健康方面已无法同古希腊相比。三、中世纪音乐的特点1、整个中世纪以格里高利圣咏为音乐活动的中心2、格里高利圣咏是单声部音乐发展的最高峰。3、由单音音乐发展到复调音乐,复调音乐最后向世俗化发展。4、音乐是宗教文化和生活的组成部分,教会统治并创造了各类艺术的精华,现代音乐的调式,和声,乐理,记谱和音乐学院的建立都与教会有关。5、中世纪后期,教会音乐与世俗音乐并存,相互对立又相互交融。6、以声乐为主,器乐附属于声乐。四、文艺复兴时期特征综述1、题材上表现为肯定人生,赞美大自然等和中世纪不同的内容。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使宗教与世俗音乐的分野开始模糊,宗教音乐更加复杂和完善,向世俗化发展。3、文艺复兴时期,声乐复调音乐进入黄金时代,在帕莱斯特利那和拉絮斯等人的推动下,纯声乐艺术达到高峰。4、出现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器乐题材。5、世俗音乐得到发展,有牧歌等许多新题材的出现。五、“两种常规”是蒙特维尔第的思想,在1605年第五册《牧歌集》中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称为“第一常规”,而他自己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为“第二常规”,他强调作曲家在运用“第一常规”时“和声(复调音乐)是歌词的主人”,即形式第一,内容第二,“第二常规”则相反,“歌词应成为和声的主人”即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第一常规”,“第二常规”的意思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传统,即“第一常规”,形式第一,内容第二。蒙特威尔第自己的新的作曲手法为“第二常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六、歌剧的起源1、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2、中世纪时期的宗教剧,神秘剧。奇迹剧,田园剧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3、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4、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5、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撒。七、康塔塔与清唱剧,及其区别清唱剧:又称“神剧”,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内容赋予戏剧性,史诗性,也包括合唱,重唱,咏叹调,序曲等,只唱不演,以《圣经》为主要内容。康塔塔:包括宣叙调,咏叹调,序曲等,规格小,内容简单,重抒情。康塔塔和清唱剧的区别:联系:1、都是巴洛克时期与歌剧同时产生的大型声乐套曲。2、以声乐为主,主要有合唱,独唱,重唱和管弦乐队伴奏。3、无化妆,布景,动作,道具,舞美等。4、同属主调音乐范畴。区别:康塔塔规模较小,偏重于抒情,题材可以是宗教的,也可以是世俗的,清唱剧又名神剧,规模较大,偏重于史诗性,题材一定是宗教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纪的奇迹剧,17世纪中期以后,受难乐发展出属于清唱剧式的新类型。八、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大众。2、音乐创作主要采用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和声与旋律的对应,建立起了“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的原则,主题鲜明,乐剧简洁,音乐优美,简单均衡。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洛克时期单一的主题摸进发展。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所代替,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确。6、追求可观的美,拓展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7、音乐重心移到新的器乐题材—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九、格鲁克歌剧改革1、格鲁克在音乐历史上的地位是以他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而确立的2、要求音乐服从于诗歌,是格鲁克歌剧创作的原则3、格鲁克的歌剧以简洁质朴,自然而令人感动4、格鲁克是用乐队伴奏的宣叙调,代替过去歌剧常用的“清宣叙调”5、格鲁克的乐队吸取了18世纪管弦乐曲已取得的成果,以乐队各声部明确的记谱代替了数字低音手法。十、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区别“奏鸣曲”是指18世纪逐渐形成的“奏鸣曲”题材,有不同数目的乐章组成。乐章在调性,情感,速度上形成对比,几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彼此存在内在联系关系。“奏鸣曲式”是指“奏鸣曲”题材内部所采用的结构曲式,当第一乐章采用时,常被称为“奏鸣曲式快板”,其他乐章也常使用奏鸣曲式和其他曲式。十一、贝多芬(德国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1.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 2.歌剧《福德里奥》3.奏鸣曲:第十四奏鸣曲《月光》 4.协奏曲: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奏。5.室内乐:16部弦乐四重奏 6.声乐作品: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至远方的爱人》艺术成就:1.动机:将高度浓缩的音乐动机进行扩展,又保持全面的严谨统一,扩充了展开部,使它成为烘托作品内在矛盾,动机性张扬和戏剧性冲突的重心。从《第三交响乐》开始,将谐谑曲引入交响曲的第三乐章,《第九交响乐》。2.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奏鸣曲结构上作出重大贡献。3.创作风格:音乐表现方面;时代的精神实质,作品展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他的规律继承了海顿式动机展开的手法,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了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4.以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和声的不协和与调式的不稳定。十二、那不勒斯歌剧的特征(也是正歌剧的特征)1.朝正歌剧方向发展:是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在18世纪被定型为“正歌剧”2.代表人物及作品:斯卡拉蒂《泰奥多拉》3.特点:(1)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2)在结构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剧变为紧凑的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由具个性的序曲开场,宣叙调和反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3)两种不同的宣叙调,一是干念式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来伴奏,二是带伴奏的宣叙调,他善于表达复杂情感,同时也在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使用,独唱由乐队伴奏,(4)反始咏叹调:这种咏叹调是ABA三段体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现的A段写出,而只在B段的结尾处标记ala eapo意为从头反复,故作“反始”之意,并在结尾处标记fine十三、A斯卡拉蒂对歌剧的贡献1、共写了115部歌剧,是现代歌剧的缔造者,2、代表作《格里塞尔达》《皮罗和黛眉特廖》《十人团的垮台》最著名3、艺术成就:(1)是那不勒斯乐派的创始人(2)首创了反始咏叹调,干念式宣叙调和带伴奏的宣叙调(3)确立了“快—慢—快”的那不勒斯歌剧序曲三段形式,成为交响曲先声(4)创用了巴洛克晚期典型的管弦乐编制:弦乐四声部加上双簧管,大管,小号,圆号等
17世纪欧洲四大乐派是哪些
1、17世纪欧洲四大乐派:
17世纪欧洲诸多乐派中影响力的四大歌剧乐派佛罗伦萨乐派、威尼斯乐派、罗马乐派、那波里乐派对演唱风格的要求,不难看出它们对“美声”的发展的重大意义。
2、佛罗伦萨乐派:
在佛罗伦萨歌剧乐派中有—个小组,他们突破传统的演唱形式,采用自然的声音,男演男角,女演女角。在贵族的宫廷里,在文人的聚会上他们都会尽情地演唱。
弗朗西斯科·卡契尼就是当时最早、秀的女歌唱家之一。为了能使演唱再现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演出的悲壮效果,佛罗伦萨小组的成员开始了对声音及唱法的探究。
3、威尼斯乐派:
在17世纪的歌剧,蒙特威尔第创立了威尼斯歌剧乐派,为早期意大利歌剧奠定了基础。如果说佩里和卡契尼是歌剧音乐抒隋的创始人,那么蒙特威尔第则是音乐戏剧性的创始人,可以说歌剧诞生佛罗伦萨,发展在威尼斯。
4、罗马乐派:
作曲家卡瓦里埃原是佛罗伦萨人,后定居罗马,成为了罗马有名的作曲家,同时也成为了罗马乐派的代表人之一。歌剧这种体裁在罗马乐派中成了宗教的附属品。
5、那波里乐派:
17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的歌剧被那波里歌剧乐派所取代,同时也为Bel canl0的演唱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其中包括A·斯卡拉蒂。
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是谁
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是乔万尼·贝利尼(约1430年~1516年)。他是曼特尼亚的内弟,早期受曼特尼亚影响较大,到15世纪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与同时代的画家相比,他更注重风景的描写,把自然景色诗意化,使作品充满宁静和淡雅的情调。代表作品有《有小树的圣母》和《湖中圣母》等。乔万尼·贝利尼在他的作品中大胆采用外光。色彩变得鲜艳明朗。线条流畅富于音乐性,这种优美的基调促进了威尼斯画派的形成。
意大利音乐的文艺复兴时期
14世纪以后,由于市民阶层的觉醒,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形成早期文艺复兴的音乐风格的新艺术”时代,奠定了世俗性的二声部、三声部的抒情歌曲(如牧歌、巴拉塔)、风俗歌曲(如猎歌)及器乐繁荣的基础。当时最大的作曲家是佛罗伦萨的管风琴家、盲人音乐家F.兰迪尼。这时定量记谱法已经流传。在音乐创作中只承认三度和六度,禁用平行五度和八度;感情丰富的多声部音乐与诗词结合得很紧密。牧歌有器乐伴奏,巴拉塔为三段式结构,猎歌为卡农曲式。这时产生了专业音乐学校,音乐理论得到发展,如威尼斯人G.扎利诺就是当时著名的音乐理论家。15世纪末是有伴奏的新的世俗歌曲体裁“弗罗托拉”的繁荣时期,16世纪中叶又产生了与它相似的“维拉内拉”。这些歌曲对确立和声性的主调音乐有重要意义。其作者多出自市民阶层,他们的创作反映了人文主义的世界观。16世纪的意大利音乐由于佛兰德作曲家A.维拉尔特在威尼斯定居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他是威尼斯乐派的鼻祖,也是二重唱和器乐里切尔卡(赋格曲前身)的创始人。维拉尔特和他的弟子们把“弗罗托拉”与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相结合,创作出新的牧歌。威尼斯乐派对牧歌的贡献给后来的L.马伦齐奥、C.杰苏阿尔多和C.蒙泰韦尔迪的创作以很大影响。这 3位音乐家完成了牧歌发展的最后阶段(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牧歌的题材主要是表现爱情生活,但在杰苏阿尔多的牧歌中已经出现了戏剧性因素,蒙泰韦尔迪的牧歌中戏剧性因素更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并且加添了器乐伴奏。在上述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普遍运用了爱奥利亚调式和伊奥尼亚调式,这样大调音阶和小调音阶的地位便得到大大加强。继维拉尔特之后,A.加布里埃利和他的侄儿G.加布里埃利发展了威尼斯乐派的独特的风格:力度变化鲜明,广泛采用装饰手法,合唱和器乐合奏(管风琴、乐队合奏)形成对比。这时的键盘乐器、弦乐器、管乐器不断进行改革,出现了各种乐器的改革家。N.阿马蒂、A.斯特拉迪瓦里、G.瓜尔内里 3人在小提琴制造工艺上达到完美的境地。O.彼得鲁奇(1466~1539)发明了新印谱法,促进了音乐的传播。托卡塔、幻想曲等新器乐体裁相继出现;舞曲体裁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的组曲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以作曲家G.P.da帕莱斯特里纳为首的罗马乐派,发展了天主教宗教音乐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为使歌词清晰,他简化了复调,使其更接近于文艺复兴时期世俗音乐中确立的和弦式的写法。他的典范的合唱作品特别纯净清朗、安谧静穆。16世纪末在托斯卡纳、费拉拉和佛罗伦萨都掀起了戏剧与音乐相结合的运动,同时也是从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转变的过程。在佛罗伦萨,以理论家V.加利莱伊为首的“佛罗伦萨伙伴”艺术小组,要求复兴古希腊悲剧和摆脱尼德兰复调音乐压倒一切的传统影响,确立了叙唱风格的最初的歌剧形式。其代表作曲家是J.佩里、G.卡奇尼和E.de卡瓦列里。室内康塔塔以牧歌为主要基础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博洛尼亚等地发展起来,在A.斯卡拉蒂的创作中达到完美的形式。教会康塔塔是从**歌演变而成。从F.内里(1515~1595)的“劳达”中产生了清唱剧的萌芽,后来在G.卡里西米的创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歌剧的流行,1637年在威尼斯开办了公开演出的歌剧院。蒙泰韦尔迪是威尼斯首屈一指的歌剧作家,他把富于表现力的朗诵调,如歌的咏叹调,宽广的重唱熔于一炉,形成所谓“慷慨激昂”的新的歌剧风格。
更多文章:

湖州鹿山驾校教练名单(现在湖州织里哪个驾校好,有没有好的教练介绍一个)
2024年3月15日 23:10

减肥操是有氧运动的一种,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减肥操?有氧减肥操排毒素锻炼健康苗条好身材
2024年5月10日 14:15

达内计算机学校怎么样(最近去朋友家,在重庆的,他推荐我去达内学编程培训,怎么样)
2025年3月6日 07:43

居民小区图片(医院太平间与小区相距20米,居民坐在家里出殡哭声清晰可闻,你怎么看)
2025年10月6日 22:50

练瑜伽时突然进入无删减(练瑜伽可以中途走开吗 突然走开会造成什么影响吗(可以早上练吗))
2025年3月4日 00:51

平板支撑三个月变化图(每天练习平板支撑坚持三个月会有什么变化)
2025年8月9日 15:30

哑铃锻炼肚子肥肉方法(怎样用哑铃把身上大弧度的肥肉练成强壮有线条的肌肉(主要是胸肌腹肌和胳膊上的若干肌肉),)
2025年2月15日 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