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经济学原理(为什么说囚徒困颠覆了传统经济学)
本文目录
为什么说囚徒困颠覆了传统经济学
因为在之前,经济觉建立在主观思维上,人们推测的依据是因为怎样,所以怎样。博弈论作为理论工具出现在经济学之后,将数学工具引入经济学。并且发展为必要的理论工具,它颠覆了传统的经济学思维。不过任然有一部分经济学派是反对将数学引入经济学的。因此经济学再博弈论的引入之后。利用博弈论中的基本思想分析现实的基本问题时,都需要用上大量微积分知识,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所以现在主流经济学派认为,经济学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经济学。实际上个人认为,这一派的经济学,以后甚至有可能会归入理工类。因为里面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非常复杂。
“囚徒困境”与“镜面效应”
最近的经历,让两个专业名词一直在我心里回响。一是曾经上大学时,西方经济学老师讲过的“囚徒困境”,属于博弈论范畴的。另一个是心理学里的“镜面效应”。一、“囚徒困境”囚徒困境讲的是: 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关于案例,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首先应该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事双方都会怀疑对方会出***以求自保、其次才是亚当·斯密的理论,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人(rational people)",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这两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坦白,如果我抵赖,得坐10年监狱,如果我坦白最多才8年;假如他要是抵赖,如果我也抵赖,我就会被判一年,如果我坦白就可以被释放,而他会坐10年牢。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坦白与否,对我而言都是坦白了划算。两个人都会动这样的脑筋,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结果都被判8年刑期。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二、镜面效应其实这个效应被提出是用在初创企业至企业鼎盛的过程中员工的心理变化的。遵循物理学镜面成像原理——镜像中的物体“近大远小”。将之用在“囚徒困境”中似乎也挺合适。当博弈的双方最终达成某种默契,甚至确定说对方是一个只顾自己私利的人的时候,那么纳什均衡是永远无法落在合作点上的。试想一下你面对镜子的时候,你去龇牙咧嘴的指责镜子里的人,那么得到的必然也是镜子里的人的龇牙咧嘴,但如果你作为实体世界的人,心态开始变的平和,那么镜中人必然也是眉笑颜开的面对你的。但对面牢房的囚徒一旦被认定成为一个只考虑私利的人,那么比起十年囚徒生涯,相较之8年囚徒生涯必然更符合一个“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三、一个故事曾经在S国有一个造镜人,当这个人把镜子推到某个没使用过镜子的人面前的时候,这个曾经仅在铜镜中照过歪歪扭扭的自己的人显然不明白这面镜子的成像的原理。面对未知的恐惧,这个人对镜中人龇牙咧嘴的试探了一下。结果,显然面对的是一个不请自来且龇牙咧嘴的“客人”。他显然不能接受这种行为,进而破口大骂,结果得到的也是“镜中人”破口大骂的样子。后来,造镜人,原本想解释说,你尝试着对他笑一下,结果都被失去理智的照镜人打断了。无奈之下,造镜人打破了镜子。直至有一天,这个造镜人给隔壁邻居造了一个镜子,他那时候才明白,造镜人所造的镜子比原来他认为好的铜镜好多了,没那么沉重,但却更能照清自己的衣冠。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17)
寡头: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市场结构,任何一个卖者的行为对其他所有企业的利润都可能有很大影响 博弈论:研究在策略状况下人们如何行为的理论,策略是指一个人所处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当他在不同的行为之中做出选择时,必须考虑其他人会对他采取的行为做出什么反应 寡头市场存在合作与利己的冲突,如果寡头集团合作起来像一个垄断者那样行事情况会最好,但由于每个寡头只关心自己的利润因此很难保持合作的结果 考虑寡头中最简单的类型双头 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 卡特尔:联合起来行事的企业集团 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策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他们自己最优策略的状态 当寡头企业单独地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时,他们生产的产量大于垄断但小于竞争的产量水平。寡头价格低于垄断价格,但高于竞争价格 随着寡头市场上卖者数量增加,寡头市场就越来越像竞争市场,其价格接近于边际成本,生产量接近于对社会有效率的水平 寡头的分析提供了一种国际贸易影响的新视角,允许自由贸易增加了每个消费者可以选择的生产者数量,增加的竞争使价格接近与边际成本 囚徒困境: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有困难的 囚徒困境适用于任何一个力图维持其成员间合作的集团,如寡头 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 囚徒困境中,坦白对两个人来说都是占优策略,最后俩人都坦白了,这个结果是一个纳什均衡:在其他人的策略为既定的情况下,每个人都选择了可能的最优策略 垄断结果对寡头整体来讲是理性的,但每个寡头都有违背协议的激励,因为提高产量是每个寡头的占优策略 军备竞赛,考虑美苏关于军备还是裁军的决策,如果苏选择军备,美国同样军备以免权利丧失;如果苏选择裁军,美国选择军备,美国状况会变好。因此军备对美苏都是占优策略,因此两国都军备,并陷入了不良结果中 冷战期间美苏企图通过军备控制谈判和协议来解决问题,但正如卡特尔在执行产量水平时遇到的问题一样,美苏都担心对方会违背协议,利己逻辑使参与者得到了各方变坏的非合作性结果 公共资源,从公共油田中采油的两企业博弈中,每家企业所赚到的利润既取决于本企业钻井的数量,又取决于另一企业钻井的数量 囚徒困境中即使合作对每个参与者有利,要维持合作也很难,缺乏合作的情况对整个社会是否有利取决于环境:军备竞赛和公共资源浪费是不利的,企业寡头的不合作是有利的 如果博弈是多次的,合作就会容易 在多次博弈中,一报还一报的策略结果比较好 正常情况下,合约自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部分,但竞争者之间减少产量提高价格的协议违背了公共利益 发托拉斯法除了禁止竞争企业间的价格勾结,还被用于一些其他备受争议的做法: 1 转售价格维持 看起来是反竞争的,禁止了零售商之间的价格竞争。经济学家对此的争论在于:转售价格维持不是为了减少竞争,其次转售价格维持有防止搭便车这样一个合理目的 2 掠夺性定价 有市场势力的企业大幅降低自己的定价,把竞争对手赶出市场恢复垄断地位以后,再提高价格,这种行为被称为掠夺性定价 3 搭售 企业以单一价格向买者同时提供两种物品,而不是对两件物品单独定价,企业可以用搭售作为扩大市场势力的一种机制
更多文章:

体育单杠图片(四川武警战士挑战十级单杠,进行此操作要注意什么)
2025年5月10日 01:20

120斤跑步可以减肥吗(我120斤,连续每天跑步五千米,坚持三个月能减肥多少啊)
2024年3月31日 16:15

练瑜伽的和练舞蹈的哪个气质好(瑜伽和舞蹈哪个更能提升自己的气质)
2025年5月1日 01:20

站直对腹肌有锻炼作用吗(我想锻炼出明显的腹肌,不用太发达,看上去舒服一些就行了,能帮我个详细点的方案吗)
2025年7月25日 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