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是一幅什么样的作品?拾穗者的作者是谁
本文目录
- 《拾穗者》是一幅什么样的作品
- 拾穗者的作者是谁
- 拾穗者表达了什么
- 试述米勒的《拾穗者》的时代背景、作品内容、艺术特色及影响
- 米勒的《拾穗者》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 《拾穗者》作品赏析怎么写
- 拾穗者怎么读
- 《拾穗者》的历史价值
《拾穗者》是一幅什么样的作品
《拾穗者》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郎索瓦·米勒(1814~1975)的一幅代表作。他是邓比松画派的典型代表。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他在那里一直生活了27年,其间,创作了许多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他用独到的艺术语言把农村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刻画得十分深刻,画风质朴凝重,色调浑厚《拾穗者》是他的代表作。《拾穗者》原来的题目叫做《八月》,表现的是一个欢乐的农村收获场面。几位接近米勒的社会活动家建议画家修改构图。在他们的鼓励下,米勒渐渐把繁忙的收割场面推到背景,而前景只剩下3个拾穗的农妇。这幅作品在沙龙展出后,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有人甚至撰文说:“这3个突出在阴晦的天空前的拾穗者的后面,有民众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这种说法虽然耸人听闻,牵强附会,但是,米勒的这件作品确实具有一种巨大的艺术撼动力量。
拾穗者的作者是谁
《拾穗者》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
该画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该画人物形象造得真实生动,笔法简洁,色调明快柔和,凝聚着米勒对农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画面中三位农妇都着头巾,但米勒却使用了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现,红、黄、蓝三原色在这里运用得十分巧妙,画面整体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沉稳浓郁的色彩融于柔和的黄色调子中,使整个画面安静又庄重。
前景中的安静和后景中紧张的劳动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又把前景同后景的劳动关系紧密联系起来,画面和谐,如同一曲交响乐。米勒笔下的形象都不很细致,五官是模糊的,只以粗线条来勾勒人物的大轮廓,以其人物造型来体现其生动性。
画作内容:
图片描绘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画面最前方是三个农妇,在收割后的田地里弯腰捡拾遗留在地上的麦穗,三个农妇在画面上斜向排开,姿态各异,动作不同。
画面最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中间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地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鼓鼓的袋子,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儿了,袋子里小有收获。
扎蓝头巾的妇女像是刚过来,左手握着右手捡来的麦穗,敏捷地把它们放在背后,手里只有一小撮。她们拾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唯恐漏掉一个麦穗。
背景是一片收割的田地,广袤无垠,麦垛堆积如山,一片收割忙碌的景象,一辆载满麦子的马车正要赶走,右上方还有一个骑在马背上同时用手指着那些农夫的人,还有许多农夫正在劳作。
拾穗者表达了什么
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记忆,热爱真实生活的感情。《拾穗者》是画家中年以后的作品,也是一幅最能代表画家农民画风格的作品。画面刻画了三个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在农场主收割过的麦地里弯腰拾麦穗的场景。三个拾穗者,那专注的神情、迟缓笨重的动作,表现出了她们的虔敬、忍耐、忠诚,也把农民与土地那种鱼水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她们手中拿着的几根麦子与远处成堆的麦垛,形成了鲜明而沉重的对比,似乎倾诉着农民在丰收的年成里依旧的辛酸和无奈。
试述米勒的《拾穗者》的时代背景、作品内容、艺术特色及影响
1849年,黑热病在巴黎泛滥。为了躲避瘟疫,米勒携家迁居到了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巴比松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民风极大地震撼了米勒。从此,他在这里过上了早出晚归的农夫生活,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热爱的绘画。每天晚上回到家里,他都会在昏黄的灯光下创作。也正是此时,农民开始走进他的画面,他也因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题材。后来,他说:“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我来说都是最合适的。”《拾穗者》就是在巴比松生活这一时期的作品。
米勒的《拾穗者》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拾穗者》,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
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米勒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
他表现的是人和大地的亲密关系,是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从这三个穿着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身上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虽然远处飞翔的鸟儿依旧烘托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但人类凝重的身躯似乎预示着生存的重压。
正是这种宗教般的感情使《拾穗者》超越了一般的田园美景的歌颂,而成为一幅人与土地、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真正伟大的作品。
扩展资料:
画面中三位农妇都着头巾,但米勒却使用了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现,红、黄、蓝三原色在这里运用得十分巧妙,画面整体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沉稳浓郁的色彩融于柔和的黄色调子中,使整个画面安静又庄重。
前景中的安静和后景中紧张的劳动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又把前景同后景的劳动关系紧密联系起来,画面和谐,如同一曲交响乐。
米勒笔下的形象都不很细致,五官是模糊的,只以粗线条来勾勒人物的大轮廓,以其人物造型来体现其生动性。
《拾穗者》作品赏析怎么写
赏析如下: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
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
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在这幅《拾穗者》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仅是它的题材本身,就足以引发一场革命。作品在沙龙展出后,立即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一些评论家认为米勒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画面上农民的劳作传达了他们生活的艰辛,而将这样的作品拿到巴黎的沙龙里展出,无疑是底层民众对上流阶层的挑战和呼声。有人讥讽米勒的作品中暗含着农民的暴力革命。
拾穗者怎么读
拾穗者的正确读音是 shí suì zhě。
《拾穗者》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该画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该画人物形象造得真实生动,笔法简洁,色调明快柔和,凝聚着米勒对农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拾穗者》绘画内容:
图片描绘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画面最前方是三个农妇,在收割后的田地里弯腰捡拾遗留在地上的麦穗,三个农妇在画面上斜向排开,姿态各异,动作不同。
画面最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中间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地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鼓鼓的袋子,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儿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像是刚过来,左手握着右手捡来的麦穗,敏捷地把它们放在背后,手里只有一小撮。
她们拾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唯恐漏掉一个麦穗。背景是一片收割的田地,广袤无垠,麦垛堆积如山,一片收割忙碌的景象,一辆载满麦子的马车正要赶走,右上方还有一个骑在马背上同时用手指着那些农夫的人,还有许多农夫正在劳作。
艺术鉴赏:
1、色彩:
画面中三位农妇都着头巾,但米勒却使用了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现,红、黄、蓝三原色在这里运用得十分巧妙,画面整体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沉稳浓郁的色彩融于柔和的黄色调子中,使整个画面安静又庄重。
前景中的安静和后景中紧张的劳动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又把前景同后景的劳动关系紧密联系起来,画面和谐,如同一曲交响乐。米勒笔下的形象都不很细致,五官是模糊的,只以粗线条来勾勒人物的大轮廓,以其人物造型来体现其生动性。
2、构图:
在构图上,米勒采用了黄金分割率对画面进行整体安排,红头巾的农妇是整幅画的黄金分割点,蓝头巾的农妇是红头巾的农妇与画面左边边界的黄金分割点,而黄色头巾的农妇又是红头巾的农妇与画面右边边界的黄金分割点。画面三个主人公均处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位置,使画面和谐均衡,体现了米勒精心巧妙的构图设计。
《拾穗者》的历史价值
法国的米勒《拾穗者》表现农民的感情和生活。反映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的生活艰难。 米勒的这幅《拾穗者》,本来是一幅描写农村夏收劳动的一个极其平凡的场面,可是它在当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却远不是画家所能意料的。 这幅画原来的题目是《八月》。表现的是一个收获场面使富饶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色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接近米勒的几位社会活动家看到了这幅画中可贵的真实,建议画家修改构图直至最后前景上只剩下三个拾穗粒的农妇形象。这一修改,竟使作品产生了惊人的社会效果。 这幅表现农民境况的《拾穗者》在沙龙展出后,引起了资产阶级舆论界的广泛注意。一些评论家写文章说:画家在这里是蕴有政治意图的,画上的农民有抗议声。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说:“这三个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简直就象三个司命运的女神。”《费加罗报》上的一篇文章甚至耸人听闻地说:“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发人深思的是,《拾穗者》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不象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更多文章:

8人制足球比赛守门员规则(八人制点球守门员技巧 8人足球守门员攻略)
2025年8月21日 02:00

打羽毛球哪里痛说明动作对了(从肌肉酸疼的部位判断羽毛球姿势是否正确)
2025年8月31日 08:45

英超联赛杯为什么采取单场制主场是怎么决定的?足球联赛中出现过以抽签的办法决定名次吗
2024年4月16日 09:15

腾讯视频2019老版本下载v7(腾讯视频怎么下载 如何用腾讯视频下载视频)
2025年1月18日 18:23

逃离德黑兰为什么只救六个人(逃离德黑兰中主角去拯救哪个国家的外交人员)
2024年7月22日 11:00

马洛怎么死的(威廉·莎士比亚和克里斯托弗·马洛是同一个人吗)
2024年7月19日 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