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号航天(全球十大航天飞行器)
本文目录
- 全球十大航天飞行器
- 哥伦比亚10号(历史上最致命的航天灾难)
-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主要有哪些任务
-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因为什么坠毁的
- 2003年2月1日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1986年1月28日
- “哥伦比亚”号为什么遇难
-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返航中为何会突然**解体
- 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生意外的原因是什么
- 哥伦比亚飞机失事原因
- 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有哪些历史
全球十大航天飞行器
全球十大航天飞行器
一、太阳神2号
太阳神号是由西德和NASA联合研制的,它的姊妹探测器是太阳神一号,太阳神号由于创造了人类的最大速度记录:252,792千米每小时(157,078英里每小时)而令世人瞩目。太阳神2号比太阳神1号飞抵太阳近300万千米,并于1976年4月17日抵达拱点,创造了0.29天文单位的距离记录,这刚好在水星的轨道之内。
二、太阳神1号探测器
1974年12月10日发射太阳神1号,到达近日点为0.309天文单位(约4635万千米)的日心轨道;“太阳神”号探测器主要用来研究太阳、太阳-行星关系和水星轨道以内的近日行星际空间,探测太阳风、行星际磁场、宇宙线、微流星体等。可承受很高的太阳辐射热负荷:天线系统抛物面反射器的温度达到400℃;太阳电池在128℃时仍能正常工作。
三、旅行者1号
它是美国宇航局研制的一艘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它曾到访过木星及土星,是提供了其卫星高解像清晰照片的第一艘航天器。旅行者1号已经进入太阳系最外层边界,处于太阳影响范围与星际介质之间。它也是第一个提供了木星、土星以及其卫星详细照片的探测器,离地球最远的人造卫星。
四、新地平线号探测器
其主要任务是探测冥王星及其最大的卫星卡戎(冥卫一)和探测位于柯伊柏带的小行星群,新地平线号是人类发射过起始速度最快的太空探测器,已经于北京时间2015年7月14日19时49分飞掠冥王星。
2019年1月1日,新视野号探测器到达小行星Ultima Thule(意为“天涯海角”),这颗小行星距离冥王星16亿公里,Ultima Thule正式名称为2014 MU69。
五、美国的“星尘”号探测器
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取了弥漫在星际间的宇宙尘埃的样本,并将它们传回了地球。在长达七年的飞行过程中,“星尘”号探测器已飞越了48亿公里的距离。
其上配备的专门容器中放置有气溶胶,能够搜集到弥漫在宇宙中的微小物质。科学家们已在新发现的两粒宇宙尘埃样本种检测出镁、铝、铁、铬、镍、锰、铜和钙等金属元素。
六、阿波罗10号
阿波罗计划中第四次载人飞行任务,第一次(也是唯一的载人土星5号)在39B发射台发射。任务是第二次环绕月球的载人任务,首次将登月舱带入月球轨道进行测试。
截止2001年(2001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阿波罗10号在1969年5月26日从月球返回地球途中创造了载人航天器的飞行速度记录:39,897千米/小时(11.08千米/秒)。阿波罗10号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个从太空发回彩色现场录像的任务。
七、发现号航天飞机
首次飞行是在1984年8月30日,负责进行各种科学研究与作为国际太空站计划的支援。2011年3月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脱离国际空间站,9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结束了近27年的飞行。自1984年首飞以来,它绕地飞行超过5600圈,行程约2.3亿公里,累计飞行352天,曾经运载宇航员180人。
八、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它是美国第一架正式服役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机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外形像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九、“奋进”号航天飞机
它是美国航天局最新建造的一架航天飞机轨道飞行器,也是为美国研制的最后一架航天飞机。它是由美国航天局于1991年建造,用来代替1986年在**中被毁坏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奋进”号航天飞机也被赋予更多的技术尝试,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扩展其能力,与之前的几架航天飞机的不同是:奋进号航天飞机除了电子设备有所改进之外,在尾部还增加了一个降落伞,可以缩小着陆后的跑道上滑行的距离。
十、X-43A高超声速飞行器
大气层内的飞行速度纪录非高超声速飞行器莫属,美国宇航局研制的X-43A的飞行速度达到了每小时7000英里,相当于声音速度的8.4倍。2005年时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认可,是大气层内飞得最快的人造物体之一。
哥伦比亚10号(历史上最致命的航天灾难)
在2003年的2月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场致命的灾难,导致了七名宇航员的死亡。这场灾难被认为是美国航天史上最致命的一次事故,也是NASA自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以来的又一次打击。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任务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NASA的五架航天飞机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太空探索。2003年1月16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成功地发射升空,进行了16天的科学研究和实验,其中包括了多种生物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实验。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灾难
在16天的任务结束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开始了返回地球的过程。在2月1日的早晨,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并开始减速时,NASA的地面控制中心接收到了一条异常信息。这条信息表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左翼下面的热防护板已经损坏,导致了热气进入飞机的结构内部。
这个问题本应该引起NASA的高度关注,但是NASA的管理层并没有把这个问题看作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个小问题,不会对航天飞机的安全造成影响。
然而,这个问题最终导致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灾难。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时,热气进入了飞机的结构内部,导致了飞机的结构失去了稳定性。最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空中解体,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的原因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NASA的管理层对于安全问题的忽视。他们没有把热防护板的损坏看作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NASA的文化也是导致灾难发生的原因之一。NASA的文化强调的是成功和成就,而不是安全和风险管理。这种文化导致了NASA的管理层忽视了安全问题,而把重点放在了任务的成功上。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的教训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给NASA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也让人们认识到了安全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这场灾难的教训是深刻的,它提醒我们在进行任何任务时都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
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之后,NASA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安全和风险管理。他们建立了一个更加严格的安全和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了对于安全问题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也提高了员工对于安全和风险管理的意识。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主要有哪些任务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的失事使得航天飞机为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物资这一主要作用也暂时被搁置,太空和军事政策智囊团公司的主任约翰-佩克表示航天飞机本来预计的使命并非仅仅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而现在这却成了主要任务,而且用航天飞机给国际空间站运货成本太高,合计下来每磅货物的运输成本高达2万美元。
航天飞机本来的主要任务有三,分别是NASA进行太空科学实验、发射间谍卫星并为军方测试设备以及为私营企业提供卫星发射服务。当初NASA计划每年进行24次航天飞机发射。但是,NASA实际上发射航天飞机的频率并没达到预计的目标,而且发射成本较之预想高得多。在这次事故之后,调查人员得出结论认为,每78次发射就有可能出现一次空难。
而且“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使航天飞机的用途受到压缩。在“挑战者”号空难之后,美国军方重新恢复使用一次性火箭发射卫星。
在商业领域,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下令NASA放弃商业卫星发射业务。这意味着航天飞机可以执行的任务大大减少。虽然NASA后来选择用航天飞机发射自己的科研卫星,而且还为“哈勃望远镜”提供太空服务,但是航天飞机在太空中进行各种科研实验的成本却格外高昂。
NASA如果使用一次性火箭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可以大大节约成本而且更加安全,利用一次性火箭不仅成本低得多而且也可以实现相同的目标。
此外,航天飞机系统非常复杂,这注定了航天飞机的发射要冒风险。但是一向以创新为荣的NASA却并不愿意再使用一次性火箭将人送往太空。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因为什么坠毁的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后不久燃料箱外脱落的一个泡沫碎块,一直是事故调查中的一大疑点。美国宇航局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该航天飞机可能曾被多达三块泡沫材料击中,而不是早先所认为的一块。\x0d\x0a\x0d\x0a 北京时间20时49分,NASA向“哥伦比亚”号发出开始降落重新定位指令。当时,佛罗里达的卡纳维拉尔角降落带的上空有雾。\x0d\x0a\x0d\x0a 21时09分,天空上的雾散去。返回飞行指挥官勒鲁瓦·卡恩向“哥伦比亚”号发出离开地球轨道指令。\x0d\x0a\x0d\x0a 21时15分,“哥伦比亚”号飞临印度洋上空。这时,“哥伦比亚”号上的小型方向控制用火箭发动机打开,时间为3分钟。航天飞机的尾部向着地球,开始降落。\x0d\x0a\x0d\x0a 21时23分,惯性制导电脑的自动导航系统指挥航天飞机调整为前端在前、尾翼向下的姿势。\x0d\x0a\x0d\x0a 21时32分,辅助动力装置被打开,以便向控制航天飞机副翼和起落架的水压系统增加压力。\x0d\x0a\x0d\x0a 21时42分,“哥伦比亚”号到达位于太平洋上空144公里的位置,这时的火箭发动机以每小时27,000公里(声速的25倍)的速度工作着。\x0d\x0a\x0d\x0a 21时44分,“哥伦比亚”号开始“进入大气层”,其前端向上抬升,保持一个40度的仰角,这样,航天飞机外的陶瓷阻热瓦能够承受飞机进入浓厚大气层时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所有热量。陶瓷阻热瓦开始升温。\x0d\x0a\x0d\x0a 21时46分,“哥伦比亚”号距地面只有102公里了,并准备在30分钟内着陆,逐渐地,它穿越加利福尼亚、内华达、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州的墨西哥湾沿岸,最后到达佛罗里达州上空。\x0d\x0a\x0d\x0a 21时49分,“哥伦比亚”号开始按原计划逐渐减缓飞行速度,它的前端朝着右侧飞行。\x0d\x0a\x0d\x0a 21时52分,“哥伦比亚”号越过加利福尼亚海岸。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的控制记录显示,航天飞机的左侧起落架温度发生轻微异常变化。三个水压热传感器显示的左侧起落架温度在华氏40到60度(摄氏8至15度)之间。\x0d\x0a\x0d\x0a 21时53分,航天飞机左翼第4个传感器显示温度仍在上升。\x0d\x0a\x0d\x0a 21时54分,整个机身的温度因左翼温度上升而上升了摄氏15度。\x0d\x0a\x0d\x0a 21时55分,“哥伦比亚”号飞临内华达沙漠上空。\x0d\x0a\x0d\x0a 21时56分,“哥伦比亚”号飞临亚利桑那州南部上空。\x0d\x0a\x0d\x0a 21时57分,在飞临新墨西哥州上空时,仍受自动导航系统控制的航天飞机开始向左偏转,速度再次下降。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失去与航天飞机左翼温度传感器数据传输之间的联系。\x0d\x0a\x0d\x0a 21时58分,航天飞机左侧一种无法解释清楚的力量推动“哥伦比亚”号向左滚动,配平滚动稳定器自动打开,试图修正航天飞机的降落位置。\x0d\x0a\x0d\x0a 21时59分,航天飞机上的机载电脑试图通过启动2部偏航喷气推进器进一步修正自己的位置。在距离地面61公里的高度、“哥伦比亚”号以时速21,000公里的速度进入得克萨斯上空。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记录下了最后的无线电联络信号:“哥伦比亚,这里是休斯顿。我们看到你们的轮胎压力信息,但没有抄下你们最后的数据。”\x0d\x0a\x0d\x0a 过了片刻,“哥伦比亚”号机长里克·赫斯本德回答:“收到,但……”\x0d\x0a\x0d\x0a 听到一阵噪音短波之后,地面与“哥伦比亚”号便失去了联系。\x0d\x0a\x0d\x0a 22时0分,在失去所有无线电联系的情况下,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继续在雷达上跟踪着“哥伦比亚”号。地面目击人员报告称,他们看到“哥伦比亚”号碎裂成无数小块,在天空拖过一条长长的白烟。\x0d\x0a\x0d\x0a 22时16分,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预定着陆时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启动事故应急计划。
2003年2月1日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1986年1月28日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1986年1月28日,7名宇航员遇难,美国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人员全编7人,其中一名女性,7名宇航员遇难.
1986年1月28日是美国最为寒冷的一天之一。这一天,在佛罗里达的卡纳维 拉尔角,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件让人们感到无比的悲痛。“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是美国正式使用的第二架航天飞机。1983年4月4日,“挑战者”号首次前往太空执行任务。 “挑战者”号的名字有特殊意义,这个名 字来自1870年航行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上的英国海军研究船“挑战者”号,美国 的航天飞机都是以早期的研究船名命名,“挑战者”号的命名也不例外。
“哥伦比亚”号为什么遇难
2003年1月16日上午7点,哥伦比亚号进入太空。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航天计划中的第113次飞行。就在着陆前16分钟,不幸发生了。航天飞机失去控制,在得克萨斯上空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整个世界为之震惊,这已是美国17年来的第二次航天飞机事故。灾难不会无故发生,现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将带人们进入摄像机无法企及的灾难现场。它将帮助人们了解哥伦比亚号毁灭的真正原委。
2003年哥伦比亚号**事件调查
哥伦比亚号**的灾难发生后不到3小时,航空航天局的副局长就委任退休四星海军上将哈尔·格曼主持调查工作。格曼召集12名专家组成了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
格曼他们很快注意到,就在控制中心与航天飞机失去联系的前几分钟,由机载温度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有些异常。原来一些传感器在发生故障前,就已经测到了高温读数。而且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数据都来自航天飞机的同一区域。
调查人员怀疑,热气透过航天飞机的隔热层进入轮舱,或许是由起落架舱门的封口破裂引起的。但要找到确切原因,他们需要更多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都在哥伦比亚号上。
找到航天飞机的飞行数据记录仪是调查的第一个突破口
航天飞机上的飞行数据记录仪,通常只能记录有限的一些再入数据。但哥伦比亚号上的记录仪很特别,可以记录所有返航数据供日后分析。格曼相信,找到它,就很有可能找出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真正原因。
为了寻找哥伦比亚号残骸,调查人员从全国各地抽调了2.5万人,在有残骸坠落的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广大地区进行徒步搜索。
6周过去了,数据记录仪仍不见踪影。调查陷入了僵局。记录仪会掉落在哪里呢?
调查人员通过复杂的计算机软件进行运算。分析结果显示,记录仪应该就在亨普希尔地区。那个地方已经搜查过了。 于是,调查员派人回到那里重新搜索。这里到处都是沼泽,几周过去了,在一个空地上,调查人员终于发现了它。从60公里高空坠落的、没有外壳保护的数据记录仪看上去竟然完好无损。
记录仪里没有受损的磁带上记录着800个、不同传感器的所有数据。资料证实,哥伦比亚号的外壳上的确有个洞,因此在重返大气层时进入了热气体。此外,调查小组还推算出了破洞形成的时间,得知它早在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之前就出现了。
一块小公文包差不多大小的泡沫脱落一直被忽略
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发射过程中一个被忽略的插曲上。哥伦比亚号发射后82秒,航空航天局的录像显示,一块泡沫从外燃料箱上脱落,撞上了航天飞机。如今,调查人员想逐格分析画面,看看灾难到底是不是因它而起。不过,这并不容易。因为发射时,共有三部摄像机进行了拍摄。其中一部角度不对,另一部则画面模糊。惟一捕捉到泡沫撞击的摄像机远在42公里之外,图像不够清晰,让人无法分辨撞击的位置,以及是否导致了损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委员会请来航空航天局的首席专家及火星计划负责人斯科特·哈伯特。他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提高画面效果。结果,事实让他们兴奋不已。
斯科特说:“这是由17个画面构成的一段录像,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泡沫的大小、撞击位置,以及它的速度。泡沫和航天飞机的相对时速大约是500英里。这块泡沫重约1.7磅,大小和一个小公文包差不多。”
这些图像清楚地表明,泡沫撞到了航天飞机的左翼前缘。这个机翼上覆盖着一层由强化碳-碳合成的、保护性隔热板。这种碳纤化合物既能承受摄氏零下160度的低温,也能承受1650度的高温。不过,这并不能增加结构的强度。那么,一小块泡沫是否能将这样的隔热板打穿呢?
一块0.77公斤、相当于篮球重量的泡沫能击穿航天飞机的隔热板?
航空航天局的一些管理者对此表示怀疑。计划主任罗恩·迪特摩尔甚至公开质疑泡沫撞击论。罗恩说:“这根本没道理,一个小碎片竟然能成为摧毁哥伦比亚号以及全体宇航员的罪魁祸首?一定还有其他的原因。”
有一种机器就是航空界所谓的“鸡枪”。它被用来测试鸟类袭击飞机时可能带来的威胁。哈伯特和工作人员计划用改装的“鸡枪”,将公文包大小的泡沫射向与哥伦比亚号机翼同类型的强化碳-碳隔热板。数据记录仪和处理影像提供的信息表明,撞击点最可能位于第六块和第九块面板之间。于是,哈伯特小组选择了第六块作为入手点。尽管撞击力非常强,但却只在第六块强化面板上留下了一些小细纹,并没有出现类似哥伦比亚号上的大裂口。
三周后,调查小组在分析数据记录仪的读数时,再次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从传感器被烧毁的模式中,确定了热气进入机翼的准确路线。洞口应出现在第八块面板上。
哈伯特从航空航天局要来了第八块面板。他架好“鸡枪”,以正确的角度射出泡沫。
一块0.77公斤、相当于篮球重量的泡沫块,以每小时800公里,也就是一颗子弹的速度撞到了面板上。很快,这块强化碳-碳面板上出现了一个直径25厘米的洞。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航空航天局真的对哥伦比亚号机翼上的大洞一无所知?
现在,调查人员只剩下最后一个疑问了。为什么航空航天局会对哥伦比亚号机翼上的大洞一无所知?
航空航天局在哥伦比亚号升空后一天,就知道了泡沫撞击事件,可为什么没有人发现机翼上的大洞?
调查人员的发现令人不安。原来,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们很担心泡沫撞击会造成影响,曾请求管理者为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飞机拍摄卫星照片,以查看机翼受损情况,但却遭到了拒绝。
主管部门强烈要求工作人员不要再有这样的想法。泡沫撞击非常普遍,以前也从未出现过重大事故。但格曼发现,航空航天局的管理者不愿意将事闹大,还有另一个原因。
原来,全面调查可能会延误航天飞机飞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进而危及整项工程。
格曼说:“按照国会颁布的法令,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国际空间站任务,他们就会削减预算,中止这项计划。因此,在进度和经费的压力下,那位可怜的负责人只能说,‘没错,航天飞机的机翼上是有一个洞,但不会有任何影响。’他们假装听不到。”
-供稿/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返航中为何会突然**解体
对于航天事业的探索和研究,是每个国家应尽的职责所在。每次的探索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因此试验的成功与否都是在所难免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更是其中的经典例子,它的失败是对过去探索的一次转折,也是对航天事业的又一次推动。
哥伦比亚号:返程中从未出事故的飞机
1981年4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执行了代号STS-1的任务,正式开启了太空输送计划。2003年2月它执行了代号STS-107的第28次任务时,于重返大气层的阶段中与控制中心失去了联系,不久后在德克萨斯州上空**解体,导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发生,机上的7名人员全部葬身火海。
早在18世纪,帆船哥伦比亚号第一次对环绕世界一周航行进行了勘测,为了纪念这只美国籍船只,并为航天飞机命名为哥伦比亚号。它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所属的航天飞机之一,是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中第一架正式服役的飞机。在美国多年的航天事业研究中,还未出现过在返航时出现事故的飞机。
哥伦比亚号能装载36吨重的货物,外形像大型的三角翼飞机。机尾装有三个主发动机和一个巨大的推进剂外贮箱。它能借助气动升力作用让其滑行上万公里的距离。在安装时将原本配套的助推火箭拆卸下来,增加了新的助推火箭,在这一拆一装过程中,有关人员的操作对燃料箱的表面材料形成伤害,造成绝缘材料脱落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导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发生。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时,指挥员试图启动推进器进一步修正自己的位置,但这起不到丝毫的作用。在休斯顿地面控制中心和哥伦比亚号失去了最终的联系。只见天空中有无数碎裂的小块,在空中划过一条长长的白烟。这是在美国多次的成功发射后,第一次在返程中出现爆裂的飞机。由于技术障碍和航天飞机调配问题的存在,致使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发射升空时间延后到2003年。此号飞机是6个国家共同探讨的结晶。
哥伦比亚号失事:绝缘材料是内伤
2003年,哥伦比亚号发射升空后,在距地面280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收到地面控制中心的绿灯信号后,准备重返地球大气层。到达太平洋上空144公里的位置,这是火箭发动机以每小时27000公里的速度高速运转着。经过大气层后,它开始降落,减缓飞行速度。在飞近新墨西哥上空时,休斯顿地面控制中心失去与航天飞机左翼温度传感器数据传输之间的联系。
由于技术障碍和航天飞机调配问题的存在,致使航天飞机的发射时间延后到2003年。此号飞机是6个国家共同探讨的结晶。事后美国宇航局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进行了分析,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存在的**,这种增强碳-碳隔热板材料,在飞机返航时,经过剧烈摩擦,温度直线上升,导致致使机翼和机体融化,这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罪魁祸首。
对于航天飞机失事,另一位研究者表明这不是泡沫材料的问题,他认为是用喷枪在燃料箱外敷设泡沫材料的过程所导致的结果。经委员会的调查,主要还是超高温空气从机体表面缝隙入侵隔热瓦下部四处乱窜,最终造成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坠毁,七名宇航员丧生。
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后,最后发生的翻滚显现,和大小碎片的出现,就是左翼前端保护层丢失造成的。使用特殊的材料导致这起飞机的严重失事。告诫了航天研发者,在制造和研究的过程中,要全方位的考虑飞行所出现的问题,所选材料更不能经不起考验。
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生意外的原因是什么
哥伦比亚号是美国最老的航天飞机,已进行飞行任务二十八次,原预订美国东岸时间上午九时十六分(德州为八时十六分),降落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角,在降落前约十五分钟与太空总署最后一次通讯后,即失去联络。机上有七名乘员,其中四人为第一次飞行,包括一名首次参与航天飞机飞行任务的以色列航天员。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去联络时的飞行高度是二十万七千英尺,飞行速度十八倍音速,因此若在高处解体,航天飞机碎片势必分散非常广阔。
有关人士称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是:外挂燃料箱隔热泡沫脱落,尽管这块泡沫仅仅0.77千克,还是在哥伦比亚左翼防热瓦上砸了个小洞,哥伦比亚号带着这个洞在太空飞行了16天后,在降落时与大气层摩擦的巨大热量透过这个洞进入机体,引起**。
哥伦比亚号是承载科研项目最多的航天飞机,其中还包括中国学生设计的一个项目: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
哥伦比亚飞机失事原因
哥伦比亚飞机失事原因: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存在的**。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外部燃料箱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
当航天飞机返回时,经过大气层,产生剧烈摩擦使温度高达摄氏1400度的空气在冲入左机翼后融化了内部结构,致使机翼和机体融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事故发生后,由于无法迅速找回事发时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进行检验,宇航局和事故调查委员会一直没对事故原因作出最终定论。“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约50万块碎片已被找到并重新拼在一起。
宇航局负责“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师尼尔·奥特说,宇航局经多次试验确定,泡沫材料安装过程有**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失事影响
哥伦比亚号的失事使得航天飞机为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物资这一主要作用也暂时被搁置,太空和军事政策智囊团公司的主任约翰-佩克表示航天飞机本来预计的使命并非仅仅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而这却成了主要任务,而且用航天飞机给国际空间站运货成本太高。
航天飞机本来的主要任务有三,分别是NASA进行太空科学实验、发射间谍卫星并为军方测试设备以及为私营企业提供卫星发射服务。当初NASA计划每年进行24次航天飞机发射。
但是,NASA实际上发射航天飞机的频率并没达到预计的目标,而且发射成本较之预想高得多。在这次事故之后,调查人员得出结论认为,每78次发射就有可能出现一次空难。
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有哪些历史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实用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升空,两天的飞行主要验证其安全发射和降落的能力,这开创了人类航天的一个新时代。
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次实现黑夜发射,6天后又在黑夜降落,宇航员队伍中的布拉福德是第一位“登天”的黑人。
1984年2月3日,“挑战者”号再次发射,在7天的飞行任务中宇航员首次进行了不系带的太空行走,此后宇航员“太空漫步”成为航天飞机任务中经常出现的画面。
1984年10月5日,又是“挑战者”号,首次搭载了7名宇航员升空,其中女宇航员凯瑟琳·苏利文成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美国女性,从此航天飞机经常运送7名宇航员。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此后美宇航局暂停了航天飞机发射任务。
1988年9月28日,“发现”号在航天飞机任务中止32个月后升空,5名宇航员释放了一颗卫星,并完成了几项科学实验,这标志着航天飞机项目再次走上正轨。
1990年4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上轨道,人类有了观察遥远宇宙的“火眼金睛”。
1992年9月12日,“奋进”号升空,这架航天飞机成为宇航员马克·李和简·戴维斯的“婚礼特快”,这两位宇航员是第一对在太空缔结良缘的夫妇。
1995年6月27日,“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它实现了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员在外太空互相“串门”,新闻评论说“冷战”已在地球之外结束。
1996年11月19日,“哥伦比亚”号发射,共飞423小时53分钟,创造了航天飞机停留外太空时间最长的记录。
1998年10月29日,“发现”号搭载着77岁的参议员约翰·格伦起飞。
格伦是曾搭乘“水星”飞船升空的美国首名宇航员,这次他又成为最高龄的“太空人”。
1999年7月23日,“哥伦比亚”号发射,这次指挥它的是艾琳·柯林斯,标志着女性首次成为航天飞机的机长。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于空中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2005年8月9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降落,结束了长达14天的太空之旅。
这是自“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航天飞机首次顺利地重返太空,并且平安回家。
2006年1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
此次发现号顺利完成国际空间站维修和建设任务,并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一名宇航员。
2009年,美国东部时间5月11日下午2时左右,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机上7名宇航员将对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最后一次维护。
美国西部时间24日8时39分,“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航员安全降落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圆满完成了对哈勃太空望远镜最后一次维护的飞行任务。
2009年7月15日(北京时间16日6时3分),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升空,启程前往国际空间站日本舱安装最后一个组件。
2009年8月,美国东部时间28日23时59分(北京时间29日11时59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发现”号搭载7名宇航员,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运送数吨的补给和设备。
此前,“发现”号的发射已三次被延迟。
25日因为天气状况推迟,随后于26和28日两度推迟,主要原因是装有液体氢的燃料箱阀门出现问题。
2009年9月美国东部时间11日晚间7时47分(北京时间12日上午7时47分)发现号开始点火进行变轨,于当天晚间8时53分(北京时间12日上午8时53分)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着陆。
更多文章:

国家队队服名字印法(中国球员球衣上的名字按什么顺序印的xiaoqisheng,这个名字怎么印)
2024年10月27日 16:30

纳什太阳篮球集锦(传球太潇洒了!12张GIF看纳什是怎样打球的)
2025年3月26日 04:30

13赛季迈阿密热火队球员名单(NBA中迈阿密热火队成员有哪些啊(要全部的))
2025年8月21日 23:35

英超球队赞助商一览(在英超各个球队中,有哪些球队的赞助商是来自中国的企业)
2024年4月4日 17:50

施之皓身高?兵败莫斯科成为他最大的遗憾,坦言对不起刘诗雯,为何却不提郭跃
2024年7月9日 10:13

世界杯2022中国日本(2022年世界杯会有哪些中国人参加)
2025年9月16日 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