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亚进程对各国教育的影响(法国硕士体制改革对留学生有什么影响)
本文目录
法国硕士体制改革对留学生有什么影响
法国硕士体制改革对留学生有什么影响想要知道法国硕士体制改革给留学生带来哪些影响,就需要先回顾一下以往的文凭体系。为了拉近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建立统一欧洲高等教育体系,在博洛尼亚进程的框架内,法国于2002至2007年进行了LMD改革。该项改革使得欧洲的文凭统一为三个等级:- BAC +3 : Licence ; 本科- Bac +5 Master ; 硕士- Bac +8 : Doctorat. 博士然而,一些硕士专业和大学受到改革前已得到认可的体系 - 即 Maitrise和DESS/DEA分离的体系 - 的影响 ,仍在硕士第一年(M1)和第二年(M2)间组织入学选拔。这也就意味着,通过筛选后进入硕士第一年学习的外国学生(对于那些读硕士前没有在法国就读的学生通过“hors DAP”申请,在申请硕士前就在法国就读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并没有获得为了取得文凭而进行硕士第二年学习的保证。不过,在2016年2月,法国行政法院判决这项操作违反了LMD改革的精神和条款。为此,很多和法国大学相关的部门(政府,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学生和教师协会)联合起来,推动投票通过了2016年12月23日的法律条款。法律条款的内容是什么?该法律允许大学(如果这些大学希望)设立硕士第一年申请条件,申请条件可以包含审核学生申请材料和专门考试或者面试。为了简化学生的申请程序,www.trouvermonmaster.gouv.fr 网站将在未来的几周内投入使用。在这个网站内,将注明硕士专业所对应的本科专业,和每个硕士专业申请所要求的能力规定。该网站也汇集了所有硕士专业信息,并且学生可以在线递交硕士申请“共同材料”(简历,本科成绩等),更重要的是,跟进申请步骤的进展。一旦进入硕士第一年学习,学生不必经过考试可以直接进入硕士第二年学习。对于那些没有被录取所申请专业硕士第一年就读并拥有国家认可的本科文凭的学生,无论是法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如果他们向大学办公室提出申请,办公室在考量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本科专业情况以后,会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申请的专业。总而言之,中国学生在这场改革中将是获利方,重复的入学选拔:不仅在进入硕士第一年时进行的选拔(Hors DAP程序或者直接申请),而且在硕士第一年和第二年之间也存在的选拔,将被废除,它将被选拔/指导程序所替代,保证了学生就读的延续性,中国学生和其他外国学生一样都能享受到这一新程序的保障,因为法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平等。
什么是ECTS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也称欧洲学分互认体系,下简称ECTS。
重点在学分转换,它由欧洲委员会研发和推行(联合国欧洲高等教育中心,UNESCO European Centre for Higher Education,UNESCO-CEPES),是世界范围内发展最早,也是欧洲唯一的经过试验证明比较成功的高等教育学分体系。
截至2011年,共有5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成为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参与者。根据该框架,第一周期是学士学位,要求至少三年的学习时间,对应为180-240个ECTS学分。
第二周期是硕士学位,要求一到两年,对应为60-120个ECTS学分;第三周期为博士学位,目前尚没有给出明确的学分和学时要求。ECTS是欧洲共同的学分标准,为学分的互认、转换和累积、学生在不同的教育机构间转学提供平台。
这个体系是欧洲唯一的经过试验证明比较成功的欧洲高等教育学分体系。这个体系最初仅限于学分转换,最近,该体系将学分积累内容纳入进来。
1999年发起的,“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打通欧洲学分体制,促进学历相互承认,鼓励欧洲学生到其他欧洲国家学习深造,从数量和质量上加强欧洲学生的流动,加速知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进步。
这个学分体系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比较有关学习的课程,同时还有利于推动欧洲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改革。改革的结果是更加有利于欧洲学生的流动以及更利于吸引国外的留学生到欧洲学习。
扩展资料:
一、主要内容
全日制欧洲学生每学年应获得60个学分,约等于1500-1800个学时,每个学分等于25-30学时。
学生只有在成功完成学业并通过相应考试和评价及格后才能得到学分。
学分参数涉及学习的各方面活动--听课和讲座,参加研讨会,独立学习和自习,准备项目报告和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均构成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工作量。
学生通过上课,实习,论文等学习形式取得相应学分。学分值根据全年学习任务的目标和工作量而定。
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优劣等级由各国自己确定。欧洲学分互认体系将学习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个层次。
同时,将及格分为5个档次并设定每个档次的人数比例为:A=10%,B=25%,C=30%,D=25%,E=10%。不及格分为2个档次:FX=适当努力后可以及格,F=需要大量工作才有可能达到及格线。
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学分只用于高等教育的学士和硕士阶段。使用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是比较有知名度和有信誉的单位,在欧洲以及在国际上应属于可靠的并且透明度较高的合作伙伴。
参与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根据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有关参数和学科清单提供本国相关课程的详细内容,课程要求和学术水平等信息。
这些高等教育机构还需要给学生提供能够进一步说明该学生表现的学习成绩单和能力证明。为了保证可比性,参与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国家在颁发学业证书的同时。
要给学生提供能够具体说明有关学业证书的性质、水平、内容、学习成绩等相关情况的“文凭说明”(DIPLOMA SUPPLEMENT)。
二、进展现状
截止2005年,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罗马教廷、凶牙利、冰岛
爱尔兰、拉托维亚、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摩尔多瓦、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前南斯拉夫、乌克兰、英国
安道尔、比利时、德国、希腊、意大利、马耳他、荷兰、西班牙、土耳其等4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成为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参与者。但是,从这些国家参与情况看,水平和程度各异。
阿尔巴尼亚有自己的国家学分体系,已经与欧洲学分体系接轨;荷兰有自己的国家学分体系,正在与欧洲学分体系接轨;在丹麦,仅大学使用欧洲学分体系,学院则不用。
一些国家有自己的学分体系,但是他们的学分值与欧洲学分体系有区别,例如,拉托维亚、爱沙尼亚、瑞典、芬兰的1学分等于1.5个欧洲学分,冰岛、奥地利、挪威的1学分等于2个欧洲学分。
匈牙利、冰岛、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比利时的佛拉芒、捷克没有统一国家学分体系;克罗地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葡萄牙、德国、瑞士正在欧洲学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国家学分体系。
百度百科-欧洲学分互认体系
挪威留学教育体系和留学优势
去挪威读书大家一定要进行前期的功课准备,保证自己留学可以顺利的通过考核,并且要对本地有足够的了解。跟着看一看挪威留学教育体系和留学优势。
教育体系
挪威的高等教育由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组成。一些是专业学校,一些是综合性学校,还有一些——被称为“大学学院”的——主要集中于在一系列侧重职业的学科中提供本科水平的教育。
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挪威有四所大学上榜,都是大型公立大学。这四所分别是奥斯陆大学(世界排名第135位),卑尔根大学(第171位),挪威科技大学(第363位)和特罗姆瑟大学-挪威北极圈大学(第369位)。
挪威签署了博洛尼亚进程,旨在使欧洲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兼容。博洛尼亚进程包括欧洲学分转移和积累系统(ECTS),这意味着在挪威大学完成学位或课程的学生将持有世界其他国家认可的证书。挪威的大学完成学士学位需要三年,硕士学位需要两年,博士学位还要三年。你也可以选择一个单层制硕士学位,这将允许你把学士和硕士学位结合在一个持续五年的单一项目中进行学习。这个项目通常在建筑、商业管理、工程、牙科和法律等学科内提供。
当你在挪威学习,你也可以选择以传统北欧为专业导向的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所属博洛尼亚系统,例如6年的候选人医学,候选**医学,候选人心理学和候选人神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学习。
留学申请
如果你想在挪威用的英语进行学习,那么你可以从200多个英语授课的硕士课程和许多英语授课的本科课程中进行选择。例如,奥斯陆大学提供的英语授课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法律、神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医学、牙科、能源、发展、性别研究和“学术挪威语”等学科,这些学科不需要有挪威语知识。
申请挪威的大学相当简单。要获得学位,你必须获得普通大学录取证书(generell studiekompetanse),这可以通过完成高中学业来实现。国际学生可以通过国家特有的GSU-list了解他们的外国资格是否得到认可。
你可以通过23/5法则来申请挪威的大学——你必须年满23岁,有5年的综合教育和工作经验,并且通过了几个关键科目的考试(即挪威语、数学、自然科学、英语和社会研究)。一些学位也可能要求特定学科的资格,这取决于学位项目(如工程数学和物理)。请记住,每门课程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特定的招生要求。
申请英语授课课程时,需要向你的每一个目标机构直接申请。通常会要填写一份申请表,表格通常可以在该机构的网站上或按要求获取。挪威语授课的本科课程可以使用挪威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NUCAS)进行申请。
留学优势
一、费用相对少
该国是在欧洲这边,但细化地区其实属于北欧,以前对国际学生收取的学费会多一些,但近年来,该国已经把本地学生和国际的学生相等看待,不过是在大数的公立院校,而该国公立的院校不仅QS榜上有名,且数量也比较多。
在学费比较少甚至是免除的情况下,学生要出的就是生活的费用了,在地势上这里离欧洲的中心地区,算是比较远了,这样的好处是物价没有那么高,对学生来说准备好8-10万,差不多就够一年的生活费用。
二、教育水准高
该国“宽进严出”的标准大家都是知道的,那该国有几所院校连续几年在QS榜的TOP100.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从这上面看主要是能看出,该国的院校学术成就比较高。
就综合的教学水准来说,是在欧洲这边比较平均的状态,但又更加看重学生自己的潜力,偏向于一种素质的教导,这点大家都知道,是有利于学业的长期发展的。
语言的学习上,大家都比较担心申本时,自己的挪威语不过关,但该国也是设了英语授课的,只是读研时这类授课会多一些,若是申本的学生,也可以选择预科,不仅能学挪威语,还可以学许多的选修课,质量也都是比较高的。
德国大学十年改革效果远低于预期 走向令人关注
德国大学十年改革效果远低于预期 走向令人关注 德国作为欧洲大陆传统教育强国,其大学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14世纪后半叶,着名的科隆大学(1388年 )、海德堡大学(1385年)等即已建立。随着15世纪欧洲人文主义的勃兴,德国开始了第二次大学建设的浪潮,这股洪流延续到19世纪,以1810年柏林大学的诞生为标志,德国着名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将科研引入该大学,开创出一种学术自由、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新模式,这被认为是现代意义研究型大学的起源。柏林大学也得到了“现代大学之母”和“现代之原型”的称号。 悠久的教育传统,与时俱进的教育政策与学校发展战略,使得德国的教学规模与体系都蔚为壮观。德国成为世界上着名的教育大国之一。不过自上世纪下半叶始,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德国大学体系与教育模式受到很大冲击,大量国际学生和学者进入英美高校留学深造。面对灵活的英美高等教育课程和学位体系,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高等教育传统日益丧失国际吸引力。在这种大背景下,德国教育界不得不主动进行变革,1999年,欧盟29国齐聚意大利博洛尼亚商讨教育改革方案,其成果就是《博洛尼亚进程》的出台。 在《博洛尼亚进程》中,各国相约构建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区。各成员国的高校将设置具有可比性的学科和学位,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高校之间的的流动,便于各国高校学位在国外获得承认,推动高校争取最优秀的人才。 但是《博洛尼亚进程》实施近十年来,其效果远远低于预期,根据上海交通大学自2003年开始发布的全球首个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的结果看,前十强的位置几乎年年被美国大学占据,德国大学甚至在前五十名之内都罕见身影。虽然这一排名不能被视为绝对**,但无论如何,德国与美国教育差距不降反升,德国大学的影响力与教学质量都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面对这种局面,德国政府不得不再次做出改革,推出一系列以建立“精英大学”为目标的新计划。在政府的原意中,希望把大学还给社会,让大学成为代表不同集团、利益人士共同推动社会繁荣和进步的场所。基于此目标,德国政府和德国公立大学的领导层开始对德国公立大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设想与现实却产生了很大差距。其中北莱茵-威斯特**州(以下简称北威州)颁布的《大学自由法》就很具有代表性。 该法律的意图是使大学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来进行改革。根据这一法律,教授在改革之后,不再是政府的雇员,而是大学的雇员,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政府鼓励大学从外部(社会公众或企业)获得资金来源。另外,政府只负责大学的法律问题,只有在出现法律纠纷的时候,政府才会介入。而对于法律之外的问题,政府一概不予干涉。配合这部法律,北威州各大学成立了校理事会,该机构作为校长办公室的咨询与监管机构,负责包括学校教学目标、发展方向、资金分配等事务的献策与监管,实际掌握了学校管理权的相当部分。其成员不完全来自政府与学校,至少有50%来自于社会和企业,绝大多数都不是本校成员。 从纸面上看,这个法律希望德国大学逐步走向社会,逐步由社会,而不是完全靠政府进行管理。但实际操作中,这种社会理念却与德国大学坚持教学科研结合的“洪堡精神”有极大冲突。具体来看,校理事会在教育方向与资金分配中有很大影响,由于政府鼓励大学从外部获得资金来源,这样一来,在学科中能与社会生产接轨、快速获利的科目,如计算机、工程学等;以及学生人数众多的传统学科,如德国文学等,将会优先得到理事会垂青。而投入多、见效慢的基础学科,如数学、历史等,必然受到冷遇。 同时,因为校理事会成员半数以上来自社会与企业,且绝大多数不是本校人员,难免对自身所处相关领域科目有所偏向,对相对冷门科目则缺乏了解,即便这些科目中有该校的传统强项,也很可能因认知不足而成为牺牲品。以北威州名校波恩大学为例:该校始创于1964年的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是德国大学中唯一一所研究中亚地区蒙、藏及突厥诸民族语言、历史、文化的专门机构,创始人W·海西希(Walther Heissig)为世界蒙古学大师,曾在中国辅仁大学执教。该研究所名家辈出,诞生了如魏弥贤教授(Prof.Dr.Michael Weiers)等世界知名学者,同时与中国学界来往密切,交流广泛。但在《大学自由法》颁布后,其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压缩。曾经辉煌的学科渐趋衰落,让人扼腕叹息之余,也发人深省。 有悠久传统的事物,要延续生存,必须随时代变化而调整,但每次调整变革,都需要面对设想与实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变革之后,及时根据效果做出调整,是保证改革成功的必经之路。德国大学改革的现状,值得人们深入探讨。
为什么德国的高等教育特别严格
2012年改革后就不太好了。参与博洛尼亚进程的还有其余的28个欧洲国家。这些国家都有各自的教育制度,有些制度之间的相似性远大于与英美取向的“本+硕”学制之间的相似性。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本来是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和美国争夺人才、科技和文化优势,但讽刺的是,它为了国际化却不得不选择后者制定的标准,因为这一标准凭借英美的历史优势已为世界各地广为接受。 可是照搬别国体制却不是没有代价的,“僧多粥少”的问题在美国就不存在。这是因为后者从一开始就实行差别化的教育体系,对社会地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政策,而德国长期流行由公共财政支撑的公平教育文化。长远来看,德国为了缓解这种局面,势必要逐渐开征学费,而且金额也会逐渐增加。这样一来,德国的大学、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出路也可能会滑向两极分化的深渊。 除此之外,博洛尼亚进程似乎也没有促进学生的交换。传统学制下,学生选课和学习都比较自由和从容;现在,为了应付必修的上百个学分,学生们不得不把时间安排得更为紧凑。在德国授课气氛普遍比较严格的情况下,他们的课程还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更谈不上出国交换了,这真是对国际化的一个反讽。 然而,一体化进程总算有所进展。为了给出国留学提供便利,博洛尼亚改革实行了新的欧洲学分折算、转换和累加系统(ECTS)。ECTS根据完成学业所必需的时间折算出学生的总负荷(其中包括预习和复习各类课程、获取各类成绩证明和准备考试所产生的工作量),并把取得的成绩转换为分数,归入毕业总分之中。这项标准毫无疑问会促进德国大学与其他国家大学的学分和成绩互认。但在希普勒看来,尽管实施了这一系统,各大学的课程还是不统一,互认学分仍是一件难事。 其实,阻碍一体化和国际化的问题,还有官僚体制的不灵活。《金融时报》指出,无论对于出国学习个把学期的学生,还是对于带孩子或是兼职工作的学生来说,教育体制都显得过于呆板,拙于应对。对外国申请人来说,障碍就更多了,入学时需要准备的材料、审核的机构以及录取后要修习的课程标准不一,而执行的官员虽然都死守规定,但是对规定的解释却是各有一套,令人不知所从。这些妨碍国际化的深层次问题是很难通过制度改革解决的。 无论如何,以博洛尼亚进程为核心的德国高教改革还是充当了欧洲教育一体化和国际化改革的范例。在改革的过程中呈现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激烈碰撞,展示了欧盟内部整合和反整合的精彩过程。德媒大多认为,虽然引发的问题比解决的还要多,但不能全都归咎于改革。毕竟,博洛尼亚进程还要持续很多年,才能与大学教育的现状达成磨合。 正如欧盟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尚需通过债务危机的考验,继续深入发展一样,德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仍处在考验期,至少,它是一个值得去实现的理想:“对欧洲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改革来说,即使是最严苛的批评家也不得不承认,从改革启动直到十年后的今天,它所坚持的基本政治理念一直都很吸引人,那就是让人们的学习没有限制,让欧洲大学的研究人员畅通无阻地交流和交换”,《柏林报》的文章如是说。
更多文章:

系统更新后安装魅拍软件显示是手机硬件故障,自动退出?魅拍相机照片加密方法
2024年4月15日 23:15

《猎鹰与冬兵》本季完结,剧情深度很是耐人寻味,你看懂了吗?猎鹰与冬兵中的泽莫男爵,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
2024年10月26日 02:55

大连戚秀玉人力资源网(大连一二九街戚秀玉人才市场具体位置在哪儿从大连火车站怎么坐车去急求!)
2025年3月27日 05:50

2020世界杯中国(2020年世界杯,刘诗雯若卫冕失败将会对备战奥运产生什么影响)
2025年8月8日 09:05

法国对阿根廷直播回放(2022世界杯冲阿根廷法国央视重播时间)
2025年3月27日 06:30

乒乓球男单马龙直播(哪里有新加坡乒乓球男单半决赛马龙一梁静昆回放)
2025年3月27日 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