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柳斯芬兰颂(芬兰的西贝柳斯的创作经历及其对后世的贡献都有什么)
本文目录
- 芬兰的西贝柳斯的创作经历及其对后世的贡献都有什么
- 芬兰颂的作者
- 西贝柳斯所著的芬兰颂表现出了
- 芬兰的国歌是什么啊是不是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啊
- 《芬兰颂》展现了一系列的特征元素,其中最后表现的是()
- 让·西贝柳斯的作品赏析
- 芬兰颂作者
- 西贝柳斯所著的芬兰颂表现出了哪些情感寓意
芬兰的西贝柳斯的创作经历及其对后世的贡献都有什么
西贝柳斯(1865~1957)生于芬兰的塔瓦胡斯。父亲是一位医生。5岁开始学钢琴。11岁即尝试作曲,15岁学习小提琴,16岁自修作曲法并热衷创作室内乐曲。20岁时遵从家庭意愿入赫尔辛基大学法律系学习,同时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选修作曲和小提琴,师从音乐院院长M.韦盖柳斯学习音乐理论。21岁从赫尔辛基大学退学,转入赫尔辛基音乐院专攻小提琴。后因在学期间参加小提琴比赛失败,于是才专攻作曲。1889年于音乐院毕业后获奖学金,遂即赴柏林、维也纳留学。1891年归国任母校教授。
19世纪末,芬兰正处于俄国沙皇的统治之下,芬兰人民反对沙皇俄国的统治的斗争异常尖锐,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在民族意识不断高涨的形势下,文艺上则形成振兴民族文化的强烈**。在这种**的影响下,西贝柳斯根据芬兰50卷本的民族史诗《卡莱瓦拉》,于1892年创作了含声乐的交响诗《库莱尔沃》,遂扬名于世。1893~1895年又根据《卡莱瓦拉》,创作了传奇曲《列明基宁组曲》,组曲由《列明基宁和岛上的少女们》《图奥内拉的天鹅》《图奥内拉的列明基宁》和《列明基宁的归来》等四曲组成,其中以《图奥内拉的天鹅》最为著名。1897年西贝柳斯获芬兰政府颁发的年金。1899年创作交响诗《芬兰颂》。当时,面对帝俄对新闻界的弹压,爱国人士奋起举办募捐游艺会为报纸筹募基金,《芬兰颂》就是为这种游艺会上上演的雕塑剧《芬兰的觉醒》的配乐中的终曲。《芬兰颂》壮阔的音调、充满战斗的激情以及满怀必胜信念的辉煌壮丽的尾声,激起了芬兰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也是一部为国际上所公认的杰作,并被认为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后诗人维科•哥斯肯尼埃米将《芬兰颂》的主题旋律填上歌词成为合唱曲,从而更加广泛流传。此后,在20余年中,他致力于交响曲,以及标题管弦乐曲、室内乐曲、钢琴曲、歌曲和合唱曲等创作。
西贝柳斯作为民族主义作曲家,几乎在音乐所有领域中都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特别是他的器乐创作。他并不直接引用民歌旋律为主题,而是在后期浪漫派以及俄罗斯音乐的影响下,消化了芬兰固有的音乐语法,并创造性地创造了独特的形式,成为北欧独树一帜的重要作曲家。1929年,他停止创作。终年92岁。
芬兰颂的作者
西贝柳斯。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年12月8日-1957年9月20日),又译西贝流士,芬兰著名音乐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早年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其音乐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主要作品有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图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弦乐四重奏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
西贝柳斯所著的芬兰颂表现出了
《芬兰颂》是西贝柳斯代表作,乐曲表现出被压迫的沉重和苦难,也展现了不屈不挠反抗压迫的战斗精神。
西贝柳斯是芬兰著名音乐家,古典音乐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芬兰民族之魂”,他一生都在为芬兰音乐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和芬兰音乐的民族独特性努力不懈,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芬兰颂》是西贝柳斯代表作,乐曲表现出被压迫的沉重和苦难,也展现了不屈不挠反抗压迫的战斗精神。从庄严到激昂,最后以气势蓬勃的宏大精神成为唤起人民与沙俄斗争的进行曲,是一首歌颂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赞歌,被芬兰人民称为“第二国歌”。
《芬兰颂》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的音乐,是真正的艺术杰作,因此,这样的音乐能受到平民百姓和时代精英的喜爱,能流芳百世。
芬兰的国歌是什么啊是不是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啊
芬兰 Maamme/Vårt land 《祖国》芬兰国歌《祖国》的歌词是1846年芬兰民族诗人卢内堡所作,两年后由芬兰著名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帕修斯作曲,第一次演唱于同年(1848年)5月13日的一次学生集会上最早演奏。歌词:祖国,祖国,父母之邦,你名扬四方。再没有别的钻天高峰,再没有别的山谷海岸,为我们所热爱,像祖国一样。《芬兰颂》Finlandia Op.26-7,作于1899年,是西贝柳斯抗俄系列作品中的一首,成为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它被誉为芬兰民族音乐之魂,最伟大的民族主义音乐作品。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组织起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义演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西贝柳斯为这一“历史场景”所写的配乐,包括一首总的序曲、每一场的前奏曲,为诗朗诵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总结性音诗,一首用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组成的音诗 ——《芬兰颂》。整个乐曲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音乐一开始的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 ,把听者带入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后来,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紧接着,木管乐器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后来,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芬兰颂》展现了一系列的特征元素,其中最后表现的是()
《芬兰颂》展现了一系列的特征元素,其中最后表现的是胜利。
《芬兰颂》(Finlandia)是芬兰作曲家让·西贝柳斯创作于1899年的管弦乐曲。这首乐曲最初是作为芬兰音乐协会的一首曲目而创作的,其主题是为了庆祝芬兰文化的独立和自主性,并表达了芬兰人对于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这首乐曲的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它开始是柔和的,仿佛芬兰的自然风光,而后逐渐进入**,并最终以豪放而雄壮的方式结束。《芬兰颂》展现了芬兰人民对于自由和独立的不屈精神,表达了芬兰人对于自己的国家和文化的坚定信念。
《芬兰颂》最初只是作为一首管弦乐曲,但它很快就成为芬兰国家主义和独立精神的象征,被广泛运用在各种场合,如政治集会、体育比赛和名人纪念等。它也被用作电影音乐和歌曲的背景乐,并在世界各地演奏和传唱。
《芬兰颂》作者让·西贝柳斯简介:
让·西贝柳斯,是芬兰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最著名的北欧作曲家之一。让·西贝柳斯与北欧风格音乐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音乐作品深受芬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被誉为芬兰国家音乐的代表人物。
西贝柳斯早年受到了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并在赫尔辛基和柏林等地学习音乐。1899年创作了《芬兰颂》,使让·西贝柳斯成为了芬兰音乐界的代表人物。让·西贝柳斯的音乐风格兼具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以独特的旋律和庄严的音色著称。
让·西贝柳斯创作的作品,如交响曲、钢琴曲、室内乐、歌曲等,深受后世音乐家的影响。西贝柳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西贝柳斯的音乐作品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曲家,被誉为芬兰和北欧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芬兰颂》也成为了芬兰国家主义和独立精神的象征。
让·西贝柳斯的作品赏析
芬兰最伟大的民族主义音乐作品也许就是《芬兰颂》:一首用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组成的音诗,它的作曲者就是伟大的芬兰人西贝柳斯。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的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组织起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义演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西贝柳斯为这一“历史场景”所写的配乐,包括一首总的序曲、每一场的前奏曲,为诗朗诵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总结性音诗《芬兰颂》。《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整个乐曲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音乐一开始的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把听者带入了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后来,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紧接着,木管乐器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后来,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 这首交响曲,E小调,OP.39,作于1898—1899年,1899年4月 26 日在赫尔辛基首演。此曲未显示西贝柳斯的个性,更多受柴科夫斯基影响。却不失为是一首很有味道的作品。共4个乐章:1.不太快的行板,导人部,独奏单簧管奏哀怨又带有冥想的旋律,成为重要动机,由单簧管微弱的表现引人快板主部。先在第二小提琴节奏上,第一小提琴奏G大调第一主题,中提琴。大提琴以模仿作答,双簧管。低音号、圆号将其扩大,长笛、小提琴、小号推向**。然后在弦乐与竖琴升C小调和弦上,长笛、圆号奏安详的动机过渡后,双簧管奏升F小调第二主题,木管以对位缠绕。这种优美被低音所奏短小的动机破坏,最后以弦乐拔奏尖锐的3个B音结束呈示部。发展部幻想性地发展各动机,单簧管先以B大调奏导人部动机,以G小调、E小调转调发展;2把小提琴以升G小调奏第二主题,各乐器接替形成充满不安的低音弦乐的半音阶性动态后,第一主题后半部旋律以G人调出现。进人再现部后,第一主题以G大调,第二题以E小调再现。管乐以断奏奏E小调叠句后,进人结尾部,以E小调和弦结束。2.不太慢的行板转广板,降E大调。第一小提琴与大提琴,先在圆号和单簧管和弦支持下,奏抒情的民歌主题,速度减慢后,以卡农进行G小调旋律,形成**。主题旋律大提琴回想后,4把圆号以降A大调奏新旋律,木管应答后,圆号用慢板再现主题,小提琴、大提琴以降E小调奏悲歌。转为降C大调,在乐队狂热发展中,以主题动机推成**,减速后,以降E大调再现主题而结尾3.谐滤曲,快板、C大调,三段体。在中提琴、大提琴拨奏上,小提琴奏主题,木管以快速音群对比作答,轻快的C大调旋律有第二主题功能。长号与木管对话后,由广板而进人E大调中段,中段有巧妙的和弦处理,圆号与长笛对话,回归C大调谐谑曲,第二主题以C大调重现,在粗野的狂热中快速结束。4.终乐章,幻想曲似的,行板转极快的快板。导人部行板先奏情意绵绵的E小调旋律,此旋律来自导人部动机,但把它改变成灰暗的悲剧性。2支长笛奏优雅的旋律,低音弦的叹息加定音鼓引出快板主部。木管奏E小调主题,弦乐奏另一主题,两个主题以木管表达为中心发展,形成**后转行板。在C音上持续,小提琴奏充满表情的C大调旋律,充满憧憬。铜管接替后,向抒情**发展,快板主题作赋格发展,乐队咆哮后,回复行板,形成B大调颂歌,最后以E小调和弦结束。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完成于1902年,虽然有受到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也是D大调,而且配器几乎相同)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影响,但西贝柳斯在音乐语言上,却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尤其偏好踏步一般的旋律架构和音阶和声,赋予音乐一种明显的庄严感。就情感层面而言,《第二交响曲》和其他交响曲截然不同,乐曲中洋溢着变化多端的芬兰民族精神,能快速地在乐观和悲观两极之间转化。第一乐章的田园心境很快地变得混乱。旋律有些只是零星的音符,而不是成熟圆满的主题,似乎是杂乱地攀升,又散乱地消失。在漫无章法的背后,是微妙连贯的承续,乐章的所有内容若不是来自两个在开头以弦乐与木管奏出的重复音符主题,就是来自木管和铜管的沉思。而在回到一开始那种轻柔温和前,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在行板乐章,西贝柳斯在两个相竞争的不同调性主题之间,制造强烈的冲突。第一个主题以挽歌般的d小调(表情标示为“悲哀地”),以八度音的巴松管配合忽隐忽现的低音大提琴拨奏,而木管和铜管则制造攀升的**;第二主题是弦乐二部演奏的虚无飘渺的升F大调,传递出一种柔和、怯懦的精神,充满痛苦与救赎的希望。西贝柳斯的手稿原就标明了死亡和**这两个主题,但乐章到结尾时仍充斥着混乱,而且缺乏慰藉,似乎意味着胜利者仍是“死亡”。谐谑曲乐章表现出机关枪一般的弦乐装饰音,因而产生显著的活力。虽然三重奏中木管充满田园风味的主题大多以重复的单一音符为主,但却代表极强烈的对比。依循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先例,直接经由华丽装饰音的桥梁,导入终乐章;该乐章传承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在单调的节奏上配以恢宏的旋律,使D大调从沉重的d小调中脱颖而出。西贝柳斯再次像贝多芬那样,重现转调的乐句。因此,大调的胜利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之后他以赞美诗般的旋律来总结全曲。这是西贝柳斯最后一次的仿古之作,在后来的作品里,他将专注于追求形式上的简洁,以及使这首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别具特色的自我表现方式。 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OP.47,作于1903年,修改于1905年。1903年版1904年2月8日由诺瓦切克(Novacek)主奏首演,1905年版该年10月19日由哈里尔(Karl Halir)主奏首演。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第一、二小提琴先分成四个声部,奏1)小调主和弦,主奏小提琴奏哀伤的第一主题,单簧管模仿主题开头后,主奏小提琴再将主题动机加以发展。呈示华丽动态、18世纪风格短小华彩后,单簧管以扩大五度下降动机结束第一主题部。在定音鼓持续D音上,先由大提琴、低音管为第二主题铺垫,低音管才呈示完整的第二主题,单簧管模仿,主奏小提琴予以对位。主奏小提琴奏降E大调上行琶音后转为降D大调,复弦奏第二主题,单簧管、低音管、中提琴对位。进入很快的快板,在木管与低音弦乐和弦上,小提琴齐奏降B小调第三主题,变为长笛柔和旋律后,由单簧管承接。主奏小提琴再出现转为确实的中板,G小调,华丽地展开华彩。然后再现前面三个主题,变为中庸的快板,低音管先以G小调奏第一主题,主奏小提琴承接。第二主题先由单簧管再现转为D大调,主奏小提琴承接发展终止于单簧管、低音管、中提琴予以对位。转为活泼的极快板,中提琴先以D小调再现第三主题,主奏小提琴装饰后,以第一主题动机而成尾奏,以八度音程奏华彩的开头快速音群,以强力主和弦结束。第二乐章:很慢的慢板,降B大凋,浪漫曲表情,自由的三段体。单簧管奏导入动机,双簧管承接,主奏小提琴奏主要主题,弦乐予以装饰。第一段以降B大调结束后,中段弦乐奏导入部动机,长笛、小号变形模仿,再产生新的旋律,构成三重交错。第三段重现发展第一段。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回旋曲式。在定音鼓与低音弦乐节奏上,主奏小提琴呈示回旋主题,高八度反复后,主奏小提琴把顽固音型发展成快速音群,经降B大调、G小调,在D大调属七和弦结束回旋主题。第一、二小提琴、大提琴齐奏G小调第一插句,圆号持续D音与弦乐震音将这个上题分化,主奏小提琴以三连音型向前发展,单簧管以强音奏回旋主题动机,引出回旋主题再现。单簧管以D小调再引出第二插句,主奏小提琴以泛音对应,合奏再现回旋主题,主奏小提琴华丽地发展,第二插句缠绕后发展至**变为D大调。主奏小提琴以复弦奏跳跃的旋律,小提琴群与中提琴以齐奏反复第一主题节奏动机,圆号与低音弦乐反复节奏尖锐的D音后,华丽地结束。
芬兰颂作者
曲作者西贝柳斯(1865-1957),是芬兰作曲家,他9岁开始学习音乐,20岁开始学习法律,同时入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作曲法和小提琴,后放弃法律,完全转向音乐创作。1889年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1891年回国,任赫尔辛基音乐学院教授,同时从事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北欧民族特色,代表作有交响诗《芬兰颂》、四重奏《内心之声》、舞剧《图奥涅拉的天鹅》,此外还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他是19世纪到20世纪民族乐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西贝柳斯所著的芬兰颂表现出了哪些情感寓意
抗争、胜利、黑暗。《芬兰颂》是西贝柳斯的代表性作品,创作于1899年。当时,由于处于沙俄的重压之下,上演时曾冠以《夜曲》这样的标题,以瞒过当局审查,表现出了抗争、胜利、黑暗的情感。创作背景为19世纪后半期,处于沙皇俄国压迫下的芬兰,民族意识正在觉醒,争取独立、解放的潮流日渐强大。
更多文章:

拉帝亚斯练什么努力值(一只性格:胆小的拉帝亚斯如何配招啊!)
2024年9月7日 21:46

房价下跌最惨10大城市(十大房价最低城市名单出炉,这些城市有何特点)
2025年5月6日 18:30

没有rookie的ig(Rookie离开iG,他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2024年5月23日 22:30

泰特火箭真实身高(火箭队新队宠:泰特,赛季五佳球,单吃詹姆斯,超级大拉杆)
2025年4月13日 16:30

中科视播黄龙靠谱吗(相亲APP哪个靠谱婚恋软件上的人都是找对象的吗)
2024年9月20日 12:15

edge是什么意思浏览器(edge浏览器的edge是什么意思)
2025年4月16日 22:00

意大利历届大赛点球(意大利世界杯中经历过几次点球大战成绩如何)
2024年9月30日 23:31

万里归途瓦尔迪怎么死的?足球运动员杰米 · 瓦尔迪,应该怎么评价呢
2023年12月10日 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