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茨堡是哪个国家(奥地利资料)
本文目录
奥地利资料
蒂罗尔州:12648平方公里,65万人口。
蒂罗尔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经历了土地分割的苦难。蒂罗尔南部的大片土地割让给了意大利。如今奥地利境内的蒂罗尔成了两块不相连的土地。蒂罗尔州位于阿尔卑斯山东北部,全境几乎都是起伏的山峦,冬季雪量充足,夏季气候宜人,是世界最著名的度假胜地。
福拉尔贝格州:2601平方公里,34万人口。
福拉尔贝格州位于奥地利最西部,与德国、列支敦士登和瑞士交界,雨量充足,日照时间最长,西面与邻国共享博登湖,其余地区均被群山环绕。福拉尔贝格州的畜牧业和奶制品工业非常发达,位于全奥地利之首。食品工业中,巧克力和果汁生产也榜上有名。此外,福拉尔贝格的纺织品工业和电力工业在奥地利也是首屈一指的。
环城旅游的起始点是莫扎特广场和莫扎特纪念碑以及钟楼。 在它旁边的瓦格广场上坐落着老宅,这是萨尔茨堡著名诗人乔治•特拉考的出生地。
在莫扎特广场中心耸立着莫扎特纪念碑。它于1842年9月5日由莫扎特的子孙们主持揭幕。莫扎特的遗孀,康斯坦茨•冯•尼森未能经历这一隆重的庆典。她死于同年的3月6日。人们在她的故居为她设立了一个纪念牌。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是建立此广场的重要倡导者。他私人捐助了巨款,并且还捐赠了一个大理石底座。今天这个底座被收藏在卡罗里诺•奥古斯坦博物馆里。1842年广场得到了扩建。
乔治•特拉考 乔治•特拉考于1887年出生在萨尔茨堡的一个钢铁商人的家庭。一战初期,27岁的他死在克拉考的一间野战医院里。 在他短短的有生之年里,他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为他在二十世纪德文诗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今天他的一些作品被翻译成26种不同的语言。
坐落于瓦格广场旁的这位诗人的诞生地,现在是研究和纪念他的场所,并且专门设有介绍和导游。人们可以在这里参观到作家的手稿和个人信件,还可以了解房间旧貌,文学评论书籍及欣赏配乐幻灯。
主教官邸
中世纪的主教官邸自16世纪末形成了今日的风格,并代表了早先巴洛克建筑雄伟的特点。
可供参观的景点有:主教官邸豪宅-从前的礼仪大厅,萨尔茨堡侯爵主教的住宅, 及收集了16-19世纪欧洲画家众多作品的主教官邸画廊。旧主教官邸对面坐落着主教官邸新楼。
坐落在市中心的萨尔茨堡主教官邸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群体,其中包括了180座房间和3个大庭院。这里曾经住过萨尔茨堡的主教们,到19世纪为止,他们一直在这里操纵着这个国家的命运。
萨尔茨堡的主教们修建他们宫殿的时间长达数百年,在无数次的改建中,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冯•莱特奥(1587-1612)对这座建筑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主教官邸被用于招待外宾和召开国际会议。
主教官邸广场
主教官邸广场是依照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的设计建造的。广场周围有大教堂,主教官邸,主教官邸新楼,钟楼,米歇尔教堂和位于中央的中世纪建造的市民住宅。
在广场的正中央是主教官邸喷泉。这座巨大的喷泉设施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它是由古伊多巴尔特•图恩伯爵主教在1656年和1661年间建造的。
主教官邸画廊
具有贵族气息的收藏馆。萨尔茨堡的主教官邸画廊是萨尔茨堡艺术品的汇粹。它继承了巴洛克式的贵族气质,且用一种理想的方式补充了这座城市的巴洛克风格。因此它在萨尔茨堡城多年的文化和艺术活动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展品包括了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16-19世纪欧洲绘画。
展览馆定期举行特别展览。如果您提前预约,还可以得到导游以及博物馆师范介绍。
萨尔茨堡大教堂
最初的建造要追述到774年,当时正是圣维吉尔的时代(745-784年)。在经历了1598年的一场大火后,1614年主教马库斯•史提库斯依照桑提诺•索拉力的设计开始重建这座大教堂。 1628年,新教堂在巴黎斯•罗德龙主教主持了大教堂的落成仪式。教堂博物馆中有丰富的藏品。
城中最重要的宗教建筑物是天主教的中心萨尔茨堡大教堂。它以其雄伟的立面和巨大的圆形屋顶体现了阿尔卑斯山一侧早期巴洛克风格雄伟的特征。自它落成之日起,它就与教廷王侯的一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教堂在大火中被烧毁,到被重建和扩建,这一系列过程中无一不见证了萨尔茨堡教主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与独立性。
1944年的轰炸摧毁了教堂的屋顶和部分圣坛。之后 ,又被重新修葺。1959年又根据其原来结构的基础上做了扩建。刻在门栅栏上的年代标志记录了“774”,“1628”,“1959”三个年代。它们使人们想起在这三年里的三次修葺。在正墙里面上有4座巨大的雕像:手持钥匙和宝剑的圣徒彼得和保罗,手持盐瓶和教堂模型的州守护神圣徒鲁佩特和维吉尔。作为墙饰的2个印有花纹的盾代表了大教堂的两名主要建造者马库斯•西提库斯和巴黎斯•罗德龙。
大教堂广场构成了大教堂的前庭。古伊多巴尔德•图恩主教于1660年让乔瓦尼•安东尼奥•达利欧设计修建了大教堂的穹顶。在广场的中央矗立着1766-1771沃尔夫冈与约翰•巴布提斯特•哈根瑙尔为希基斯蒙•施拉腾巴赫伯爵大主教建造的圣母柱。
萨尔茨堡要塞
萨尔茨堡要塞建于1077年。由大主教格博哈德主持修建。后由雷翁哈德•冯•克罗查赫(1495-1519)主教进行了扩建。要塞完全继承了中欧城堡风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世纪侯爵的房间和城堡博物馆。自1892年起乘城堡小路上的缆车可以很方便地到达城堡。
萨尔茨堡要塞作为莫扎特故乡的标志完全保持了中欧城堡的风格。这座有超过900年历史的建筑物的初建可以追述到授职之争时期。当时发生了教皇与国王之间的主教任命权力的争夺。忠于教皇的萨尔茨堡主教格博哈德于1077年在其领地上萨尔茨堡,上沃尔分,弗里萨赫建造了防御建筑。格博哈德的防御设施在康拉德一世(1160-1147)的领导下全部完成。
15和16世纪,在匈牙利战争和农民起义的混乱状态下,萨尔茨堡也被卷进其中。大主教们都退到城堡的保护之下。在此期间,城堡的主要建筑被加高了一层,并建造了兵械库。雷奥哈德•冯•克尔查赫主教(1495-1519)又扩建了城堡,并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在萨尔茨堡要塞漫长的历史中,没有任何进攻者能攻占下它。城堡过去常年是一座防御设施,间或也作为主教官邸。同时,它还充当过兵营和监狱的角色。
沃尔夫•迪特里希主教被他的侄子暨继承者马库斯•希提库斯囚禁在这里五年之久,直到1617年去世。
今天城堡全年为游客开放。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来这里参加国际夏日学院举办的课程。
每天都有导游带您参观王侯房间。
城堡博物馆 城堡博物馆和莱纳政权博物馆(军事博物馆,萨尔茨堡国家政权第59号"莱纳大公爵")。博物馆的展览包括城堡历史,萨尔茨堡的武器手工业以及司法权史。
要塞铁路 1891年8月,萨尔茨堡地区委员会做出决定,建造一条要塞铁路。仅用了78天时间,这座被萨尔茨堡居民们亲切地称为"水罐铁路"的项目完工了。
"水罐铁路"这个名字源于缆车所应用的一种技术。而这种技术恰恰是车辆运行所需要的。在山顶车站,人们在车辆的底盘上灌上水,通过重量平衡的办法把固定在同一根缆绳上的缆车从山谷牵引上来。每辆车搭载的乘客数量不同,就需要加入不同数量的水(每个乘客大约相当于80升水)。44年后这种车辆实现了"电气化"。在城堡铁路建成100年后的今天它已经发展成为最现代化的缆车铁道之一。
弗朗西斯卡教堂
萨尔茨堡最有趣最具有历史风格的教堂建筑便是弗朗西斯卡教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公元1220年左右教堂的新建筑落成。
在教堂的对面是鲁佩特收藏馆。 这座博物馆收藏着现代艺术品和萨尔茨堡地区收集品的一部分。
与萨尔茨堡大教堂一样, 弗朗西斯卡教堂的历史可以溯源到萨尔茨堡**教早期。两座教堂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与作用.。萨尔茨堡大教堂是巴洛克式主教教堂,主要用于宗教活动, 而弗朗西斯卡教堂则是细长的歌特式,在这里人们可以静静地祷告。
关于教堂的兴建年代人们不是很清楚。有些人说可能早于萨尔茨堡大教堂.。它的建造应归功于圣•维吉尔。
如同其它萨尔茨堡的教堂一样它也受到了大火的毁坏. 1167年 作为弗立德里希• 巴巴罗萨皇帝的裁判所这里成了大火的牺牲者。而后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得到重建。 这次重建受到了当时正处在发展阶段的资产阶级的影响,并在15世纪初大大加强。
在历史上每一位执政的大主教均对弗朗西斯卡教堂进行了改建。 普通市民与大主教们都争取使自己在弗朗西斯卡教堂的历史上留下永远的一页。 因此在这里就统一了从罗马时期到近现代所有的建筑风格。
大学教堂
大学教堂是萨尔茨堡最大的巴洛克式教堂。作为大学专用教堂它由菲舍尔•冯•艾尔拉哈修建,并于1707年投入使用。其中的4个小教堂用于四个系。人们在1990年对大学的广场进行了翻修。
这里的"绿色市场"除周末外每天都进行典型家居用品的销售活动。这座于1622年落成的大学的主教学楼建于1618至1652年间。
要建一座大学教堂的计划最早是由巴罗斯•罗德龙主教提出的。当时,即1623年他正在萨尔茨堡创建修士学院。最终开始动工则又等待了很长时间。因此当时教授与学生们只能在学术礼堂进行礼拜仪式等宗教活动。除此之外在这座礼堂里还举行戏剧演出和其它庆祝活动。
直到70年后的1694年主教约翰•爱恩斯特•冯•图恩才将建造独立教堂的计划付诸实施。
大主教选了当时最著名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师约翰•贝昂哈德•菲舍尔•冯•爱尔拉赫作为主建筑师。同时这座建筑日后也成为菲舍尔最著名的杰作。大学教堂落成典礼于1707年11月20日举行,持续了38天。
艺术节剧
艺术节剧院坐落于僧侣山山脚, 人们把这里称作艺术节戏剧区。 小艺术节剧院建于1924到1925年。 而大艺术节剧院则由克来蒙• 霍尔茨麦斯特于1956-1960年建成。 此外还有一座于1693年按菲舍尔计划建成的骑术学校。年的萨尔茨堡艺术节汇演都在这里举行.
这里的马匹洗浴池于1695年由米歇尔•哈德哈特•曼德尔建成。一组建筑中的三座剧院各有各的风格与情调。因此重要的文艺演出都在一起进行,从这一点上讲萨尔茨堡是幸运的。
大剧院由奥地利建筑设计师克雷门斯• 霍尔茨麦斯特设计建造的, 1960年在卡拉杨主持开幕。剧院视野宽阔,拥有2177个座位.在这里主要演出歌剧和大型音乐会。主幕的入口可以调节,范围在14米到30米之间。小剧院有1324个座位和60个站位。其实规模并不小。1924年初建,后来几经改建。最后一次是在1963年。
洗马池与宫廷马厩的正面墙是在约翰•贝昂哈特•菲舍尔•冯•爱尔�%
一战时的奥匈现在是什么是国家
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 Empire)(德语:Österreich-Ungarn,马扎尔语:Osztrák-Magyar Monarchia)是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的二元君主国(Dual-Monarchic Union)国家。
在这段时间里,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这个联盟的德文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在这情况下,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均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地於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享有自治权;对外事务方面(外交和国防)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它的首府设在维也纳,是当时仅次於俄罗斯的欧洲第二大国,人口亦仅次於俄罗斯及德意志帝国,居於第三位。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所决定。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发展。虽然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它纠纷,但在它所存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得到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
奥匈帝国的领土
一般将奥匈帝国的领土分为两个部分:内莱塔尼亚(Cislethania)和外莱塔尼亚(Translethania)。
狭义的内莱塔尼亚仅指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斯洛维尼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里西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这部分被统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与领地」。
外莱塔尼亚,即莱塔河以东的部分,也不只包括匈牙利,而且还包括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埃西亚。这部分领土被统称为「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圣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教国王,他后来被尊为圣人。
行政划分
内莱塔尼亚的王国和领地包括
波希米亚王国 (Königreich Böhmen)
达尔马提亚王国 (Königreich Dalmatien)
加里西亚-洛多梅里亚王国 (Kö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
奥地利公国(包括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 (Erzherzogtumen Österreich Österreich ob der Enns und unter der Enns)
布科维纳公国 (Herzogtum Bukowina)
卡林西亚公国 (Herzogtum Kärnten)
卡尼鄂拉公国 (Herzogtum Krain)
萨尔茨堡公国 (Herzogtum Salzburg)
西里西亚公国 (Herzogtum Ober- und Niederschlesien)
施蒂利亚公国 (Herzogtum Steiermark)
摩拉维亚侯国 (Markgrafschaft Mähren)
蒂罗尔和前阿尔卑斯地区 (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und Land Vorarlberg)
滨海省份 (Österreichisches Küstenland)
外莱塔尼亚包括:
匈牙利王国 (Königreich Ungarn)
克罗埃西亚-斯拉沃尼亚王国 (Kö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阜姆(里耶卡)自由市 (Stadt Fiume)
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Bosnien und Herzegowina)属於独立的帝国直辖省份,由匈牙利和奥地利共同管理。
奥匈帝国的建立:1867年的折衷方案
1867年2月建立奥匈帝国的折衷出於多种原因。在此之前,奥地利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1804年—1867年)。但19世纪中叶以后,这个帝国被削弱了许多:1859年的义大利独立战争使它在义大利的势力被削弱;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它退出德意志邦联,同时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在帝国的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犟。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出於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
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一些政府官员劝告弗朗茨·约瑟夫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来建立一个联邦国家。他们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弗朗茨·约瑟夫无法忽视匈牙利贵族的势力,而这些贵族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当时,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等,亦曾要求参予政权,建立多元(七元)政府,但基於奥地利和匈牙利贵族的反对,此方案被废除,而奥匈二元帝国则正式建立。
匈牙利贵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这个议会的组成保证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贵族和市民阶层的精华)在其中占多数,而国内众多的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少数民族则基本上无权。
政府结构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权利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
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贾利希亚和克罗埃西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每个议会派出一个代表团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进行表决,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后决定。
两个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军队在这方面受到阻碍。尽管军事是中央政府的职权范围,但奥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征兵、提供驻扎地、运输和补给,以及负责军队人员民事的和非军事事务的责任」。因此每个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决定有很犟的影响力,而每个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个机会来扩大它们自己的权力。
两个地区之间奥地利部分占总人口的约57%以及主要经济资源。从1867年开始两个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最大的争执是关於每个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纳多少费用的问题。这个问题每十年进行一次协商,而每次协商都造成很大的争议。尤其是从1900年代中开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议会中民族主义者占多数和组织政府开始,这个争议问题造成了一个持久性的宪法危机。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这个问题在一个「始终如旧」的基础上暂时获得解决。
民族关系
奥匈帝国民族组成
日耳曼人 24%
匈牙利人 20%
捷克人 13%
波兰人 10%
乌克兰人 8%
罗马尼亚人 6%
克罗埃西亚人 5%
斯洛伐克人 4%
塞尔维亚人 4%
斯洛维尼亚人 3%
义大利人 3%
在帝国的两个部分起支配作用的两个民族其实都是少数民族:在奥地利部分,日耳曼人人只占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数。
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斯洛维尼亚人和义大利人都试图在奥地利部分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同时在匈牙利部分,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埃西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统治挑战。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还争取与新成立的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王国合并。
相对於在奥地利部分的德国统治者来说,匈牙利的统治者更不愿交出他们的权利。但1868年,在他们获得自主权一年后,他们授予克罗埃西亚王国部分自主权。
奥匈帝国内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语言的问题。哪些语言是官方语言或官用语言总是一个问题。少数民族总是希望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及教育他们自己的语言。比如1897年4月5日奥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亚将捷克语和德语作为同等的内部官方语言,结果受到整个帝国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抨击。最后这位首相被解雇。
经济
在其存在的51年间,奥匈帝国的经济发展很快。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51年里,****生产方式传播到整个帝国。旧的封建主义制度不断消失。维也纳附近、奥地利腹地、阿尔卑斯山麓和波希米亚是经济发展的中心。19世纪末,匈牙利中心平原和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快。
整个帝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差相当大。总的来说西部的发展比东部高得多。20世纪初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很高。从1870年到1913年,国家每人平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1.45%。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英国1.00%,法国1.06%,德国1.51%),这个发展速度是比较高的。但国家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还是落后於其它国家,原因是它的起步比较晚。英国的数字约是奥匈帝国的三倍,德国是它的两倍。这个粗的比较还无法体现帝国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
铁路在奥匈帝国普及很快。1841年奥匈帝国的前身奥地利帝国就已经从维也纳出发在西部建立了一个铁路核心。此时政府认识到铁路的军事意义,因此开始在其建设上大量投资。布拉迪斯拉发、布达佩斯、布拉格、克拉科夫、格拉茨、卢布尔雅那和威尼斯都被联入铁路网。到1854年为止整个帝国内的铁路网长度达2000千米,其中约60-70%为国有。由於1848年的革命和克里米亚战争帝国政府为解决其经济困难开始将其铁路出售给私人投资者。
从1854年到1879年几乎所有的铁路建设都是由私人投资完成的。在奥地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7952千米,在匈牙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5839千米。许多新的地区被连入铁路网,现有的铁路网被连接到一起。在此之前奥匈帝国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运\,铁路网的发展使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得以协调。
1879年后政府开始慢慢地重新将铁路网国有化。其主要原因是187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私人企业对铁路的投资减缓了,无法满足政府的要求。从1879年到1900年奥匈帝国修建了25000千米铁路,大多数是补充已有的铁路网。在东部也建立了新的铁路。一些地区一直到此时才接通铁路。铁路网大大地降低了帝国内的运输费用,为其内部经济打开了新的市场。
外交
奥地利部分和匈牙利部分地区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态度也稍不相同。布达佩斯的政治家害怕帝国的扩大会使得匈牙利人的比例和影响变小。不过,帝国政府与德国在1879年结成德奥同盟,对付俄罗斯的同盟,则受到两个地区政府的欢迎,因为它们都将俄罗斯看作最大的军事威胁。
按1878年柏林条约奥匈帝国於1878年8月占领波士尼亚赫塞哥维纳。1908年10月它正式被并入帝国。这块地方被作为双方共同管理地区,并被率属於财政部管理。为解决这个不正常的状况一些维也纳的政治家考虑将这块地区与帝国南部的其它一些斯拉夫人占多数的地区合并为帝国的一个第三个地区。当地的克罗埃西亚人可能较为亲近维也纳,而非布达佩斯。
奥匈帝国的解体
在奥匈帝国领土上成立的新国家
1918年夏,战事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虽然到目前为止奥匈帝国内的少数民族领导人一直对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时他们不得不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了。当协约国的胜利显而易见时,对他们来说也是脱离旧的帝国的时刻,接受协约国所宣扬的民族主义是必走的路了。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众多民族联合在一起了。其它成员也对帝国丧失了信心:经济发展已经停止,新的经济发展的希望也消失了,战时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这使社会主义者非常气愤。在这些条件下极端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
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止。对战胜国来说,按照伍德鲁·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计划奥匈帝国分裂为许多民族国家是必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分裂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战争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相反的,许多人认为奥匈帝国的分裂并不解决当地的****,而只是使得这个地区更加不稳定。
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其次。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加入罗马尼亚,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数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了后来的南斯拉夫。
战后战胜国承认这些新的边界,大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政治地图。一系列条约保障这些边界的合法性。
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驱逐。在匈牙利首先成立了一个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但1919年罗马尼亚入侵后保皇势力又开始抬头。1920年匈牙利恢复为一个王国,但没有国王。奥匈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卡尔一世企图占据这个王位没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属马德拉群岛,后来在那里逝世。米克罗斯·霍尔蒂成为执政者。
以下这些国家从奥匈帝国(有些是部分)产生:
奥地利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现在分成捷克、斯洛伐克二国)
南斯拉夫(现在分成塞尔维亚、蒙特内哥罗、克罗埃西亚、波赫、斯洛维尼亚、马其顿等6国)
波兰
此外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奥匈帝国的土地。
Austria是什么国家
Austria是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 德语:Republik Österreich,英语:The Republic of Austria),简称“奥地利”(Austria),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议会制共和制国家。
下属九个联邦州,作为一个内陆国家,与多国接壤,东邻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邻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邻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邻德国和捷克,国土面积83855km²。首都维也纳,人口超过170万,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
扩展资料
奥地利旅游景点
1、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也是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始建于1861年,历时8年完工,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坐落在维也纳老城环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宫廷剧院。
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出。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
2、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据史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
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at是哪个国家的缩写
at是奥地利Austria的缩写。
奥地利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下属九个联邦州,作为一个内陆国家,与多国接壤,东邻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邻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邻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邻德国和捷克,国土面积83855km²。首都维也纳,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
奥地利使用德语,但通晓英语者甚为普遍。奥地利气候属中欧气候,冬夏温差大且雨水多,夏季比较凉爽,七月平均气温17-19摄氏度,冬季气温达零下。
旅游景点
1、维也纳舍恩布龙宫
舍恩布龙宫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西南部,亦称“美泉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避暑离宫。1694年由玛利亚·特蕾莎女王下令修建。整座宫殿占地2.6万平方米,宫内共有1400个房间,其中44间是以18世纪欧洲流行的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修装的,纤巧华美、优雅别致。
2、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是奥地利西北部萨尔茨堡州首府,濒临多瑙河支流萨尔察赫河,是奥地利北部交通、工业及旅游中心。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乐艺术中心”之称。萨尔茨堡1077年设市,公元8世纪~18世纪为天主教大主教驻地和活动中心。1802年萨尔茨堡脱离宗教统治,1809年,根据《舍恩布龙条约》归巴伐利亚,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决定归还给奥地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奥地利
更多文章:

国羽男双教练(不忘师恩!国羽众名将为前主帅庆生,培养多位世界冠军却黯然下课)
2024年6月18日 14:45

nba最近比赛比分(今天NBA现在所有正在打球的比分是多少)
2025年7月4日 17:40

南京青奥会形象大使(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的主创人员)
2024年9月18日 22:50

2020年欧洲杯揭幕战(欧洲杯什么时候结束 欧洲杯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2025年3月2日 07:50

101火箭少女受孕计划(《火箭少女101》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2024年8月3日 05:15

18年骑士的阵容有多烂(NBA哪些球队前一年还在打总决赛,第二年就沦落为鱼腩)
2025年8月30日 21:55

1994世界杯巴西有哪些主力没有来?有谁记得巴西曾经的中场拉易吗介绍一下吧!他和以前A米的那个莱昂纳多是不是一个类型的球员啊
2024年6月18日 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