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最早的后装火炮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本文目录
最早的后装火炮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1.最早的后装炮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在形式上与近代后膛炮不同。 明朝火铳结构工艺和性能比元朝的第一代火铳更好,种类也多,既有铜铸的,也有铁制的;既有轻型的,也有重型的;既有相当于现代迫击炮的短身管大口铳,也有类似现代榴弹炮的身管较长的小口铳.此外,为了提高发射速度,还制成了三眼铳,七星铳,子母百战铳等多管火铳;还有采用几个子铳轮换装填**和弹丸的方法来提高装填速度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后膛炮. 2.这种火炮出现在明朝对北方游牧部落的战争中。至迟在明中期于谦守卫北京城时就有了。 3.西方已知最早的第一门后装炮 现藏于瑞士伯尔尼历史博物馆的一门后装炮,制于1460~1470年,口径为5厘米,炮筒的后部有一个敞口,可装放预先填好**的子炮。 4.19世纪中叶以前,各国使用的火炮均为前装滑膛炮。这种火炮虽然在近代战争中发挥了空前强大的威力,成为**敌人的主要兵器,但在射速、射程和精度等方面也有不少明显的**。1846年,意大利少校卡韦利造出了一种在炮膛内刻有两条旋转来复线,使用圆柱形炮弹后膛装填的后膛来复线式火炮,使火炮技术有了变革性的飞跃。不久,英国制炮商惠特沃斯也生产了一门后膛装填的线膛炮,不过,他是用盘旋的6角炮膛来代替旋转的来复线的。同前装炮相比,后装炮由炮口装弹改由炮尾装弹,提高了射速;有完善的闭锁炮门和紧塞具,解决了前装炮因炮弹弹径小于火包口径所带来的**燃气外泄的问题;炮膛内刻制了螺旋膛线,同时发射尖头柱体定装炮弹,使炮弹射出后具有稳定的弹道,提高了命中精度,增大了射程;可以在炮台包括陆战掩体和军舰服仓内装填炮弹,既方便又安全。由于后装炮具有较多的优越性,所以各国便竞相研制。 5.西方陆军大规模装备后装炮大约是在1850--1870年间。到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就有很多后装炮了。
阿姆斯特朗炮的**
虽然在当时阿姆斯特朗炮非常先进。但是也有大量的问题。经过实战验证,此炮的缺点首先是有锁栓,尾栓质量不过关。在萨英战争后英国海军对阿姆斯特朗炮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许多炮的锁栓都破裂了,甚至在炮膛中能找到断裂的锁栓。其次是该炮过于笨重。以锁栓为例,锁栓是依靠人力将其提出或插入的,但是这个锁栓有136磅重(61.7公斤)。需要两个壮男同时抓住两边把手使劲才能完成提出插入的工作。如果继续按照这个设计发展出更重的火炮的话,那么锁栓就不能依靠人力而要使用天井滑车来处理了。这样火炮的实用性就大大降低。而且火炮本身就重4吨。调正射角和转向均十分困难。第三,该炮水准过高,价格昂贵。而且产量很低。即便以当时英国工业水准之高,也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后来足以量产时,英军则恢复列装前装炮。举例来说,英国于1864年把勇士号改为预备役并入坞改装,改装的时候将所有的后装炮全部改为前装线膛炮。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把阿姆斯特朗炮全部替换下来。在这几年里,英国海军制定了新的阿姆斯特朗炮射击条令,规定了射击次数的限制,并且严厉禁止装药过量等问题。自1866年后20余年,英军服役的新战舰都装备前装线膛炮。但是后装炮毕竟好处显而易见,因此英军内部开始了对装备后装炮的问题进行讨论。直到1886年,英国海军终于再次把大口径后装炮列为标配。该年下水的英军战舰征服者号(Conqueror)装备了12英寸(305mm)的后装炮。后装炮的彻底成为时代的主宰。
我国清朝时期的大炮能打多远
我国清朝时期的大炮射程在5000米以内。
公元16、17世纪,中国明、清两朝的交替阶段,红衣大炮开始传入中国,并开始运用于战争。明朝天启年间,朝廷内有流民叛乱,外有强敌入侵。
为了打赢战争,朝廷派遣钦差从葡萄牙人手中买下了22门红衣大炮。这22门大炮中,其中11门被转运到宁远。这是当时北方对抗后金的前线。
红衣大炮运到战场不久,就发挥出强大的实力。它在战场不久,就帮助明朝军队打赢战争,对后金军队产生重创。这次胜利对明朝君臣刺激极大。
过去明朝虽然也有佛郎机等火器,但技术不够成熟,在后金骑兵冲锋下,很难占据上风。
尝到甜头的明朝军队,开始大量仿制这种武器。因为是从西洋人手中买来的,所以,又被称为“红夷大炮”。从天启年间到崇祯时期,明朝一共仿造了一千多门红衣大炮。
这种火炮的威力,远远超过中国的传统火炮。后金因此吃了大亏。但他们不傻。为了胜利,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做出改进。后金开始想办法从其他地方获得红衣大炮。
皇太极时,开始对八旗军进行整编,并专门在汉军八旗下组建了一支新式的炮兵部队。这对八旗军战斗力,有了很高提升。八旗军以骑兵为主,有了红衣大炮加持。
无论是攻城,或者野外战争,都有很大的帮助。清朝入关后,为了平定天下,又在北京设立炮厂、**厂,交由兵仗局统一管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雍正时期,此时内地叛乱已经平定。除了边疆问题,江山已经平稳。而火器的发展,此时已经达到高峰。
当时清朝驻守在各地的军队,都配备有鸟枪和火炮。但是,也正是在雍正、乾隆时期,清朝开始重新提倡满洲骑射的风气,弓箭刀枪得到推崇,火器研发停滞。
乾隆年间颁布的《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中颁布85种炮名,但无一创新。嘉庆四年,清朝改造160门火炮,结果射程反而不如旧炮。可见当时火炮制造技术已经衰落。
以至于到**战争时,历经数百年,制造火炮的技术,非但没有进步,反而落后很多。直接导致战争的惨败。
这种对技术的漠视,成为红衣大炮无法提高技术,反而衰落的重要因素。根据明清时期的记载,以及历代史学家论证,红衣大炮的最大射程应该在10里以内。
不过,这个没有确切的数字。因为10里以内属于理想状态下的射程,在实际有效射程中,会因为场地、角度、**等问题,距离有所缩减。
在过去,火炮的制作,又是高度机密,基本只能依靠师徒间的口耳相传。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导致很多数据的确缺失。所以,现在也有学者认为,红衣火炮的有效射程在2里。
也有认为是半里,到6里以内。一里等于现在的500米。红衣大炮的最大射程应该在5千米,有效射程,大概在250米到3千米左右。
红衣大炮使用的是西欧19世纪以前使用的重型前装滑膛炮。简单的说,这种火炮出膛后,飞行路线容易摇摆,不容易打太远。**品质也不稳定。跟19世纪后期,西欧各国使用可以发射几十公里的火炮,有很大的差距。
尽管红衣大炮有很大缺点,但是,这种火炮本身就不属于原创技术。尽管可以仿制,但对于核心技术的原理,一直是一知半解。当然,一直也有一些人在参与红衣大炮的改进。
可是,大环境下,大家都对技术很漠视。即便有人愿意去改进,也无法得到支持和鼓励。而且,时间越长,那些原有的技术,就会逐渐缺失。
所以,当初西洋人创下的10里射程,后面的人,也没有突破。清朝时,红衣大炮的技术,还基本保持明朝时的样式,没有机会再上一层。以至于清朝后期,为了增加射程,工匠只懂得增加火炮自身重量。
因为各种技术的不到位。比如锻造炮管,制造**等技术的缺失。导致这种方式产生的效果,根本不明显。也就是说,清朝在技术上,并没有本质的进步。
扩展资料:
19世纪60年代,江南制造局就已经可以生产西洋12磅一直到32磅的大型前装滑膛炮。到了1878年就已经可以生产英国阿姆斯特朗40磅钢膛线膛炮,而且还采用了热套工艺。1880年更是已经开始生产80磅和120磅的巨型阿姆斯特朗重炮。
这是一种150口径的大炮,全炮重量也达到了4.5吨的体量。而1886年生产 203毫米口径,180磅阿姆斯特朗大炮则更是一口气就生产了56门。
在1888年,9英寸口径的阿姆斯特朗大炮也开始在清朝可以生产出来,这是一种250磅炮弹的后装线膛重炮,要使用液压制退的弹性炮架,最重也达到了25吨。
1890年,清朝生产的阿姆斯特朗12英寸口径超级重炮,则是一种305毫米口径的重炮,这种大炮采用800磅超重炮弹,全重也达到了50吨。
可以打穿480毫米厚的铁靶,是中国迄今为止生产过的体量最重,口径最大的大炮。至于小型的管退式75毫米山炮,克鲁森2磅子架退后装线膛炮,阿姆斯特朗120毫米口径速射炮,150毫米口径阿姆斯特朗快炮,230毫米口径升降后装线膛炮….清朝都可以生产,而且数量还不小。
清朝一共生产了3900门大炮,而且基本上全部是压制火炮和重炮。虽然抗战时期,中国也生产了1.5万门火炮,但是那都是迫击炮,真正的身管火炮只有98门小炮,连一门75毫米山炮都没有,就更别提重炮了****甚至清朝都已经开始生产轻**。
现在100年以后,巴西军队还在使用这种型号的轻**。这就是麦德森式轻**!1891年,英国陆军有了马克沁,清朝1895年就已经开始装备国产马克沁**了。
更多文章:

太阳湖人g5回放(5月24日太阳VS湖人直播地址 5月24日湖人对太阳直播视频录像观看)
2024年9月29日 22:51

13年nba总决赛第2场(2013年nba总决赛冠军是哪个对)
2024年8月7日 11:51

美国海马斯火箭炮(海马斯火箭炮威力强大,乌克兰想要得到更多遭到拒绝,为什么会被美国拒绝)
2025年4月2日 20:00

奥特曼系列中有人为制造的奥特曼吗都有谁?夏德奥特曼是好的还是坏的
2025年6月11日 22:10

苏纳克的血统(苏纳克出任英国首相印度人赢麻了苏纳克能够为印度带来荣光吗)
2025年9月11日 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