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帕尔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英帕尔大战中的15万英国军队,为何能彻底扭转东南亚的战局
本文目录
- 英帕尔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
- 英帕尔大战中的15万英国军队,为何能彻底扭转东南亚的战局
- 英帕尔战役的介绍
-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本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 英帕尔战役的战役背景
- 英帕尔战役,10万日军为何最终一败涂地
- 英帕尔战役英日双方指挥官分别是谁这次战役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 英帕尔战役:日军作战方案贻笑大方,9万大军7万成野鬼
- 英帕尔的英帕尔战役
- 二战中,蒙巴顿如何指挥英帕尔战役获胜
英帕尔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
1943年,日军在缅甸的指挥结构也有变化,由一个第15军扩充成了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下辖15军和28军(在南方若开战线),后来还在北方面对中国军队增添了第33军。
日军前线兵力并不比英军差得太多,但是空军力量则要差得远。鉴于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日军在丛林战中的素质又高于英军,还有几个月前在第一次若开战役的失败,英军采取了这样一种战略——等待日军进攻,在印缅边界防御战中击败日军主力以后再大举反攻缅甸腹地。
英军在英帕尔地区为反攻缅甸而设的兵站枢纽,囤积有大量作战物资,而且英帕尔城在群山环绕之中地势低洼,难以防守。攻占英帕尔不仅可以以攻为守延迟英军反攻缅甸,而且只要突破印缅边界的群山丛林,决定性地击败英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平坦的印度腹地。鉴于此种原因,日军选择英帕尔地区作为1944年战局的全攻方向。
为了给担任主攻的日15军创造条件,日缅甸方面军特意安排南方的日28军首先对若开地区的英15军发动佯攻,吸引英帕尔守军英4军来援,代号“哈”作战。这就是第2次若开战役。
1944年2月4日,第2次若开战役开始,不久,日军便将英7师完全包围了。然而,日军的如意算盘却未打好。斯利姆所强调的固守待援的战术原则和一年多的丛林战训练终于见到了成效:英军被切断的部队不但没有慌乱,而且非常顽强地组织抵抗,通过有效的阵地工事和火力配置给日军重大**,同时,战区总部和斯利姆的集团军司令部使用空运为主的一切手段提供后勤支援。
2月底,日军损兵折将没有全歼任何一支英军部队,战术上完全失败,同时28军司令官**认为已经达成了把英军注意力从中部战线英帕尔地区吸引过来的战略目的,于是撤出战斗。
这是英军在缅甸战场的阵地战中第一次完全战胜日军。但是这还只是大战之前的一个序曲而已,真正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北面,日军以第15军全部突袭英帕尔的乌号作战。
中部战线日军的第15军是缅甸方面军的绝对主力,下辖3个师团,总共10万之众。
当时,英军在英帕尔驻防的是斯利姆手下第4军。双方的步兵兵力大致相当,装甲和空军方面英军占优势,士气和丛林战术方面日军占优势。但是英军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斯利姆和斯康斯早已料到日军的进攻方向,也就是说,日军根本不可能打英军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早在日军若开佯攻的前一天,也就是1944年2月3日,第4军向斯利姆提交的报告就预言英帕尔附近会爆发一场大规模战役。但是,所预言的日军重点打击对象是20师而不实际上的17师,而且预料日军补给困难,只能出动一个旅团,没有料到进攻的是一个整军。到2月29日,斯利姆的情报机构发现当面日军有重炮联队,还发现从若开战场调来的33师团,此时英14集团军已经对日军意图作出了正确判断。
1944年3月7日,第2次若开战役结束后1周,日15军全部3个师团越过亲敦江向英军纵深渗透,33和15师团为主力分割包围英17师,然后进攻英帕尔,31师走北路攻击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城,对英军呈夹击之势。
3月10日左右,英军发现日军的渗透行动,远在英帕尔以南的印度17师立即开始按预定计划收缩,虽然一度曾被日军包围,但是且战且退,最终顺利撤回英帕尔附近。
3月29日,英帕尔被日军从南北两面包围。4月4日,英第4军的3个师主力在英帕尔城外围完全收拢,英帕尔成了日军啃不动的一个大要塞,包括非战斗人员在内共有15万人。
在斯利姆的要求下,蒙巴顿的战区总部全力组织空运补给英帕尔守军,甚至借调了在喜马拉雅山“驼峰”航线空运援华物资的美军运输机大队,包围圈内始终保持15天左右的粮**品储备。
这样,日军两个师团在对英帕尔的攻击中伤亡惨重,却始终无法达成战役目的,战线在英帕尔近郊稳定下来,战事第1阶段按照斯利姆的既定计划发展成了对日军的消耗战。
在英帕尔战役中,斯利姆表现出高超的危机处置能力,最显著的就是对英帕尔以北科希马和迪马普附近形势的快速反应。开战时这两个地方没有值得一提的守军。很快,英军调整指挥机构,建立斯托普福德为军长的第33军,负责英帕尔以北作战,而以第4军专门负责英帕尔本身。
这时,斯托普福德还是一个光杆司令,手下没有一个整师。斯利姆的反应相当快,立即从若开抽调主力5师7师驰援主战场,其中5师的一个旅空运科希马外围,在第1时间赶到,两个旅增援英帕尔,全师10天到位。
4月4日,日军完成对科希马的合围,但是斯利姆最担心,也是紧急处置中着手最多的迪马普补给基地,日军15军和31师团却完全忽视,根本没有想到攻占这个基地可以解决自己的给养问题。
随着战役呈僵持状态,日军发现己方不但损失惨重,而且给养渐渐消耗殆尽,伤员得不到照顾,而英军的抵抗越来越顽强,斯利姆转守为攻,用生力军5师的两个旅和23师对日军15师团发动钳形攻击,把日军牢牢地钉死在英帕尔周围的山地消耗下去。
在5月初,英军指挥机构已经胜券在握,着手为反攻作准备了。牟田口还想做最后一次努力,下令科希马的31师团撤下来,和其他两个师团合力再攻英帕尔,但此时日军显然已经筋疲力尽,31师团未经允许即擅自撤离,把15师团的侧翼暴露给英军。尽管顽强的日军一直战斗到7月初才承认失败开始后撤,但是到这个时候,日军的有生力量已经消耗殆尽,当初跨过亲敦江的10万人已损失过半。英军只损失2.4万。
这一仗完全实现了斯利姆在反攻前用防守反击消灭日军主力的意图。而且,在整个1944~1945年雨季,英军不仅跨过亲敦江,还抵达伊洛瓦底江边,威逼缅甸北部中心城市曼德勒,为1945年旱季反攻占领了理想的出发阵地。
英帕尔大战中的15万英国军队,为何能彻底扭转东南亚的战局
因为英国军队的兵力有限,二战后期在东南亚爆发的英帕尔大战,已经属于英国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之一。这次战役非常出彩,消灭了6万多日本军队,扭转了东南亚战场的不利局面,东南亚地区的盟军开始了全面反攻。
缅甸西部地区以森林和丘陵为主,交通状况不太好。日军攻入英帕尔时,首先要考虑部队的饮食问题。于是日本军队想出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办法。日军驱赶了大量牛羊,并将其用作日军的口粮。这些牲畜可以奔跑,不需要日军运输。但是日本军队没有考虑如果他们吃完了该怎么办。恩帕尔战役开始了。起初,英国军队力量不足,显然处于守势。然而,日本军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攻击不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英军的两路增援部队陆续抵达。双方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谁也不能肯定有必胜的把握。当时英军总人数超过15万人,但英印军队数量庞大,难以保证战斗力。战役进入消耗阶段后,日军的劣势开始显现,即后勤供应严重不足。牛羊被吃掉后,日军以河里的鱼虾为生。据说在战役后期,一些日军开始吃草。
日本发动战役的目的是从缅甸进入印度东北阿萨姆邦,然后从那里攻占英帕尔,占领中、印、英军队的反攻基地,切断由美、中工兵赶修中的中印公路,再在英帕尔建立一个印度傀儡政权,巩固胜利成果。
英帕尔战役前后花了四个月时间,最终以日军惨败告终。10万日军参加了这场战争,死亡人数达到5.3万多人。其中约有3万人死于疾病和饥饿!幸存的4万多名士兵不是受伤就是生病。
英帕尔战役对在缅甸战败的英军来说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胜利。作为日本缅甸前线军的主力军,第15集团军在这场战争中被大大削弱,无法再发起改变格局的行动。从那时起,盟国向日军吹响了东南亚之战反击的号角,日军开始走向灭亡。
英帕尔战役的介绍
英帕尔战役(Battle of Imphal,日军代号:ウ号作戦,1944年3—7月),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于1944年3~7月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对英印军进行的进攻战役。1944年3月8日,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英帕尔战役(“乌”号作战)。日军企图夺取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并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参战日军为第15军(司令为牟田口廉也中将,辖第15、第31、第33师团,共8.5万人),由第5飞行师团提供支援。盟军参战部队主力为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为W.J.斯利姆中将)的第4、第33军,并有中国军队协同作战。3月8日,南路日军第33师团主力率先发起进攻,渡过钦敦江后经迪登、栋赞迂回英帕尔。3月15日,日军主力第15、第31师强渡钦敦江投入进攻。经过数月惨烈的战斗,日军的进攻遭到惨败,7月10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停止英帕尔战役。此役,日军伤亡6.5万人,英印军伤亡4万人。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本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嚣张至极的日军曾动用十万大军企图占领印度,但却遭到惨败,以至于再也无力阻止大规模的进攻。乍一听,这场战役似乎给“三哥”增色不少。可是,真正大败日军的并非印度军队,而是英军和我们的远征军!
说起这个问题,需要指明一点,那就是二战期间的印度为英属殖民地,所以印度的土兵们基本是受英殖民者调度的,而由于世界反***同盟的成立,使得日本军队所面临的对手,也不仅仅是英军和印度土兵。
当时的日本,一直醉心于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企图在亚太地区搞霸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势必要向东南亚和南亚扩张。由于欧洲战场吃紧,德国方面也希望日军能更多地给英军造成压力,在缅甸、印度一带取得战绩。
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度在东南亚猖狂的日军,还真就向英属印度殖民地发起了攻势,而它兵锋所指,就是英帕尔地区。这场战争,这便是历史上的“英帕尔战役”。
这场战争的结局,可以说是大块人心。日军总共投入了大约十万人的兵力,可最后有一大半人丧命,除了死在战场上,还有大部分是因饥饿、瘟疫等原因死亡或失踪。可以说,整个战争中,日军的处境相当悲惨。
那么,原本战斗力颇为强劲的日军,为何会在英帕尔一败涂地呢?
简单来讲,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原因:从整个二战形势来看,日本发动英帕尔战役前夕,已经显现出颓势,在世界人民反***同盟面前,其势必难以获胜。正所谓,强弩之末难穿鲁之素缟。
当时的日军指挥官空有狂热之心,完全忽视了当地的气候和双方势态,竟在无补给、无侧翼配合的情况下贸然进攻,导致日军限于僵局,难以脱身;
英军与我们的远征军利用地理优势,英勇顽强地抗击日军,使得从战争一开始就令日军步履维艰。
另外还需指出的是,在战争期间,美军动用飞机向盟军提供了武器支撑,这使得盟军能够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加上原本就占据地理优势,更加导致了日军的大溃败。
这场战役自1944年3月8日开始,到当年7月10日日军投降,使得日军损失了约6.5万人。须知,当时日军驻缅总兵力也不过15万,这使得它再也难以发起大规模的主动性进攻。
经过英帕尔战役,日军在东南亚基本上处于被动防御,只能负隅顽抗。也正因如此,有人将这次战役视为日军缅甸一带大溃败的转折点。
英帕尔战役的战役背景
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德国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也为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今属孟加拉)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 自英军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平原上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库和军需库。参战日军为第15集团军(司令为牟田口廉也中将,辖第15、第31、第33师团,共8.5万人),由第5飞行师提供支援。盟军参战部队主力为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为威廉·斯利姆中将)的第 4、第33军,并有中国军队协同作战。
英帕尔战役,10万日军为何最终一败涂地
日本和英属印度交战这场战役叫英帕尔战役,此战日军10万侵略军,几乎全军覆灭,此后日本国力再也支持不起日军攻占英属印度步伐!
“野心”是个好东西,关键在于用的人,若被侵略者拿来用他,无疑这将会是一场巨大灾难!
自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迅速完成工业化,一跃成为****列强之一!日本“野心”暴涨,日本帝国主义也由此走向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二战爆发后,日本先发动侵华战争,后发动太平洋战争, 与此同时派遣大军先后侵占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整个东南亚地区;在侵占缅甸后,欲准备饮马印度英帕尔,一举攻占英帕尔,为全面侵占印度做铺路。
但自诩“战无不胜”日军,自踏入英属印度土地后,一战就灰头土脸退出英属印度,自此再也不敢踏入一步!
这还是当年自诩“战无不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吗?
真相究竟如何!
英帕尔战役历史背景
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战争初期虽一路攻城略地,似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势头,但随着战线陷入消耗战,美国战争潜力转化成功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逐渐节节败退!
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德国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
也为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由第5飞行师提供支援;日本大约10万人。
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
战役大致过程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赶着作为肉食给养品的大批活牛、活羊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拉开了英帕尔会战的序幕。
口廉也站在钦敦江畔,口出狂言,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狂妄不可一世的牟田口廉也做梦也没用想到,此战日军付出代价有多惨重!
日军第15军全部渡过钦敦江后,随即兵分三路,以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主攻英帕尔,而第31师团负责正面突击。日军初期的进展比较顺利。
第33师团打到了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与此同时,第15师团攻占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密境,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北部通道。向科希马进攻的第31师团也打到了科希马的外围。
但随着英军实力加强,日军第15军和英军进入消耗战中,但不得不佩服日军战斗力,日军士兵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下和各级军官的督促下,忍着饥饿在连绵的阴雨中拼死战斗。1944年6月22日,他们竟奇迹般地闯过了英印军的堵击,冲出了丛林,打到了英帕尔的边沿。不过,此时日军第15军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再也无力前进!
随着雨季到来,日军中发生可怕的伤寒、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蔓延非常猖狂,日军感染上的士兵有3万多人,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大批的日军死去。最终1944年7月2日午夜,日本南方军司令部正式下达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
十万日本侵略军征战,完整或者回来一万多,此战过后,日军再也无力前进英属印度!
十万日军精锐,为何一战惨败而归?
原因有三,具体如此:
第一、制空权!
英帕尔会战日军虽有第5飞行师团提供支援,但相比英国,差距甚大,盟国的空中优势为此战立下汗马功劳!
第二、后勤供应!
英帕尔战役,远离日本后勤供应基地,日军完全依赖的丛林运输线并不安全,相比较,盟军的空中优势不仅会保证可能遭到包围的一些英军部队的补给供应,而且还能轰炸日军的地面运输队,阻止其获得补给品。
三、疾病!
英帕尔会战,随着雨季到来,日军中发生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蔓延猖獗,数万日军侵略者为此丧命!
总结
多行不义必自毙,日军侵略者在二战中发动侵略战争,给侵占地和世界人民都带来巨大灾难!英帕尔战役,日军侵略者战败而归是必然事情,数万日军侵略者丧病,更不值得怜惜。
英帕尔战役英日双方指挥官分别是谁这次战役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德国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也为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中将指挥,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
这场战役的目的是从缅甸进入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然后从那里夺取英帕尔,占领中国、印度和英国军队的反攻基地,切断美中工程师正在修建的中印公路,然后在英帕尔建立印度傀儡政权,巩固胜利。但这很容易说,但很难实现。因为没有通往英帕尔的道路,日军只能爬山,穿过难以接近的丛林。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仅卡车和坦克无法通过;即使是马车和独轮车也无法通行,食物和**很难携带,计划充满风险;所以他的下属质疑他的计划,认为这是一个风险。牟田口廉也却充满信心,此人是中国通,是成吉思汗的崇拜者。
在袭击开始时,日本军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后来因为无法持续的**和食物而陷入困境。牟田口为了确保物流供应一时兴起。他要求日军掠夺大量缅甸牲畜作为运输工具。出人意料的是,缅甸的牛不善于搬运重物,也无法运输物资。一招失败后,牟将军束手无策。他不能有效地解决前线士兵面临的问题,战斗力大大丧失。
参战的10万日军在三个月内便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只有约12000人生还,其他近8万人中,大约32000人战死,余者统统死于饥饿和疾病。以单一作战计划损失规模而论,此战役为日军在二战期间损伤最惨重的战役,没有之一。
英帕尔战役:日军作战方案贻笑大方,9万大军7万成野鬼
作者:风千里
声明:“兵说”原创稿件,抄袭必究
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在整个东南亚战场上的攻势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先是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横扫整个马来半岛,最后攻下英国在远东的堡垒——新加坡。同时,又进攻菲律宾,孤立无援的美菲军队遭遇惨败,大批投降。最终菲律宾沦陷。紧接着日军又攻入荷属东印度,将南方战线一直推进到澳洲北部海域。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整个西太平洋海域几乎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更为可怕的是,日军的兵锋开始指向盟国在中南半岛最重要的据点——缅甸。1942年1月4日,日军越过泰缅边境,大举攻入缅甸,从南向北一路势如破竹,并在两个月后攻占首都仰光。被日军打得节节败退的英国人虽然在后来得到了中国远征军的大力支援,但英军本身指挥混乱,士气低落,对中国盟友又刻薄寡恩,盟军在缅甸的抵抗很快就变成一边倒的溃退。最终在当年5月底,缅甸全境陷落。英军全线撤入印度,而中国所依靠的唯一一条国际援助路线被切断,盟军在远东战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溃败。
1942年攻占缅典仁安羌油田的日军第33师团士兵
缅甸的陷落让印度完全暴露在日本的兵锋之下,这颗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一旦有失,大英帝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在1942年前线渐成对峙之势后,英国人在远东的中心议题就是如何收复缅甸,解除日本对印度的威胁。在整军备战并获得来自美国与中国装备与军力资源的同时,开始派遣小股部队对日军阵地进行试探性进攻,先是于1942年12月发动第一次若开邦战役,后又空降特遣队至日军后方展开袭扰,虽然英军这些进攻尝试最后都被日军识破并粉碎,但却有效牵制了日军在缅甸的力量。
第一次若开邦战役前的英印军拉其普特第7步兵团士兵
在缅甸沦陷之初,日本人曾经想一鼓作气直下印度东北诸邦,一举消灭英印军队的有生力量,但限于当时兵力有限,太平洋战场的局势吃紧,这样大胆狂妄的计划最终不了了之。后来在英军不断袭扰下意识到缅甸前线的严重程度后,开始从本土抽调资源,继续筹备入侵印度。1943年,日军在原南方军下改编并增设了缅甸方面军,这个新成立的方面军旗下的主力是日第15军,在成立时下辖4个师团和一个军直辖部队,兵力超过8万人,大部分官兵都有丰富的丛林战经验。而缅甸方面军自成立之日起就有非常浓重的“15军色彩”,大批15军参谋和指挥人员被安 *** 了方面军参谋部。不过这样的人事变动却让原来在一线指挥的高层将领大量脱离队伍,进入舒适的参谋部办公室。而补充进来的新参谋指挥人员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其中就包括了15军新一任军长牟田口廉也。
缅甸前线的牟田口廉也(左)
牟田口廉也是一个好高骛远,却又眼高手低的野心家。1937年他曾是指挥中国驻屯军第1联队与一木清直的第3大队一道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不过在之后的岁月,牟田口在中国战场并没有什么出彩的战绩,后来更是被打发到关东军甚至本土去坐冷板凳,直到太平洋战事吃紧,他才重新出山,先任第18师团长,后升任第15军军长。牟田口本人并无多少丛林战经验,却偏爱四处夸海口,更喜欢在参谋面前制定各种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作战计划。
对日军进行袭扰的英国钦迪特遣队(Chindits)
当时英印军队的特遣队频繁出现在缅甸前线,让日军疲于应付,退入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残部(即孙立人与廖耀湘部)也在接受美军装备进行整训,盟国的磨刀霍霍让日本人坐立不安。面对此种局势,牟田口在1943年制定了“武号作战”计划,以快速进军的方式翻越印缅接壤的高山丛林,赶在雨季前一举歼灭英军,并直入印度腹地。这个疯狂到有些愚蠢的计划立刻遭到了下属参谋的联合 *** ,最后成为泡影。恼怒之下的牟田口只得撤掉了向他进言的参谋人员,并全部换上了自己的心腹。
随后,牟田口又制定了新的“ウ号作战”计划,他将英军在印度曼尼普尔与阿萨姆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英帕尔(Imphal)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奇袭的方式从缅甸若开山脉一线前推,穿插包抄英军,并力争在雨季来临前拿下英帕尔。 整个作战方案看上去颇为气壮山河,但很多细节却暴露了牟田口本人粗糙的军事素养,甚至让人忍俊不禁。 比如,考虑到穿越高山丛林,道路难行,卡车马匹等运输工具难以行进,且数量有限。牟田口居然想效法当年蒙古军队西征的做法,向民间征调牛羊等牲畜充当运输工具,在抵达前线后就地宰杀充作军粮。且不论在崎岖的山路上控制成批携带辎重的牛羊跟上队伍不走散本身就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上千只牛羊在丛林中穿梭也极易让队伍暴露在英国空军的眼中。
还没等牟田口的雄伟计划付诸实施,1943年中国驻印军就开始在缅北胡康河谷地区发动反攻。而到了1944年1月,英国更是派遣从北非战场上调过来的英印步兵第5团在南部海滨发动反攻,并一举拿下了重要港口阿恰布(今实兑)。日军第28军企图反扑并包围英军,但最终因补给困难而泡汤,陆航部队还因此损失了大量的战斗机和飞行员。到后来牟田口集结部队向印度进发时,日已经没有空中力量为他提供掩护和支援了。
第二次若开邦战役期间,阻击日军的英印军队锡克族士兵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集结15军的9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朝英帕尔而来。这9万大军里,不光包括了15军的骨干:第15,33和31师团。 还有一支由投降的英印士兵组成的印度国民军作为辅助力量。 这些印度雇佣兵还不具有真正意义的国家观念,在日本人的煽动下,纷纷投奔日本扶植的印度当局,为另一个更为残暴的侵略者充当马前卒。牟田口则坐镇后方,意气风发地“运筹帷幄之中”。
英帕尔战役前夕,日军第15军高级将领合影,二排左起第四个正是牟田口廉也
英帕尔战役打响后,正在渡河的日军第31师团士兵
日军刚开始的进展还算顺利,仅仅20天的时间,第33师团主力就推进到英帕尔西南的比辛布尔(Bishenpur),第31师团进逼英帕尔北部的科希玛(Kohima),15师团更是直接切断了英帕尔与科希玛的道路。英印军队几乎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抵抗,英帕尔重镇几乎被日军合围。
不过在短暂的胜利后,日军的噩梦也开始了。1944年4月,缅甸的雨季提前到来,道路变得泥泞难行,而负责运送辎重的牛羊则成批走散,这种愚蠢的运输方式让日军丧失了大批军需。此时英军已经在英帕尔外围集结了15万大军准备反攻。前线的各师团长意识到再继续进攻已经毫无意义,纷纷向牟田口建议立即撤兵,保存有生力量。但刚愎自用的牟田口又岂会就此罢休?他不顾下属的反对,强令各部队进行强攻,要求在4月29日裕仁天皇生日之前拿下英帕尔,以此向天皇邀功。
在英帕尔与科希玛之间的帕雷尔(Palel)一带阻击日军的英印军队廓尔喀士兵
前线官兵只得硬着头皮向前进攻,但已经完成集结的英军炮火变得越来越猛烈,军粮短缺让士兵饥肠辘辘,潮湿的气候和肆虐的蚊虫让痢疾与疟疾开始在军中蔓延,很多士兵还没有见到英军的影子,甚至还没有发一枪一弹就倒毙在路边。眼看着军队又要重演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悲惨一幕时,第31师团长佐藤幸德在好不容易拿下科希玛后停止进攻,并违抗牟田口的命令组织后撤,其他两个师团长纷纷响应,至于跟在后面的印度国民军,不是跑回老部队投降当二次俘虏,就是撇下大部队逃得没影了。
英帕尔战役期间,对日军补给线进行空袭的英国皇家空军“飓风”Mark IV型战斗机
牟田口看到师团长居然联合抗命,一怒之下将这三名高级将领全部撤职。要知道,在旧日本军国主义时代,师团长一级的人物只有天皇才有权力签发命令进行任免,牟田口这种明显的僭越行为令前线官兵极为不满 ,而在后方发泄完怒火的牟田口居然还能在办公室里闲庭信步,甚至还扔下十万火急的军情到当地的酒馆里 *** 玩乐。
在科希玛一带肃清残敌的英印军队廓尔喀士兵
不久在英军迅猛的反攻下,已经走投无路的日军一触即溃,纷纷作鸟兽散。 当初的9万大军仅仅只有不到1.2万人踉踉跄跄的逃回缅甸,超过7万人成了茂密丛林中的孤魂野鬼,而这其中只有3万人是真正死于英军枪炮之下的,其余都是被饥饿,劳累和疾病活活折磨致死。 在日军溃退的泥泞道路上,遍布来不及收拾的日本士兵尸体,其下场甚至比当年在瓜岛上受困而亡的日军还要凄惨。这些曾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恶魔,此时也算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对于缅甸方面军而言,英帕尔战役是一场可怕的灾难。经此一战,日军在缅甸的精锐尽丧,已经无力再发动任何进攻,以中美英三国为首的盟军即将发动一系列反攻,最终将日本侵略军推向坟墓。而导致英帕尔惨剧的奇葩将领牟田口也被大本营撤职,他在英帕尔战役前后的所作所为让他备受指责与谩骂, 甚至得到了“鬼畜牟田口”的称号,更有后世史家戏称“死在他手上的日本鬼子比死在盟军手里的还多”,由此成就了他一番让人啼笑皆非的“传奇”。
英帕尔的英帕尔战役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于1944年3~7月在印度因 帕尔地区对英印军进行的进攻战 役。其企图是夺取盟军反攻基地因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参战日军为第15集团军(司令为牟田口廉也中将 ,辖第15、第31、第33师,共8.5万人),由第5飞行师提供支援。盟军参战部队主力为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为W.J.斯利姆中将)的第 4、第33军 ,并有中国军队协同作战。1944年3月8日,南路日军第33师主力率先发起进攻,渡过钦敦江后经迪登、栋赞迂回因帕尔,并一度包围英印军第17师。3月15日,日军主力第15、第31师强渡钦敦江转入进攻;中路第15师向根格勒东比推进,从北面迂回因帕尔;北路第31师直取科希马。英军边打边撤,退守因帕尔。日军于4月6日占领科希马,8日夺取根格勒东比,切断科希马与因帕尔之间公路。10日,第33师占领托尔本,对因帕尔形成包围态势。英军迅即增调飞机和部队增援,同时要求中国从云南出兵牵制。英印军得到加强后发起反击,于4月18日以2个旅的兵力突入科希马,随后将该地区日军击退,6月22日打通因帕尔至科希马公路。日军仅携带20天口粮,5月中旬雨季开始后补给断绝,陷入困境。在此期间,日军在缅甸北部的作战也遭失败。第15集团军3个师长因对作战丧失信心被撤换,引起军心动摇。7月10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停止因帕尔战役。此役,日军伤亡6.5万人,英印军伤亡4万人。日军在因帕尔失败,使其在缅甸的防御面临危机,处境进一步恶化。
二战中,蒙巴顿如何指挥英帕尔战役获胜
1942年初,驻缅日军刚刚完成了改组。其中,为实施在西南沿海地区的攻势作战,于1944年1月专门编组了第28军。军司令官由**省三中将担任,下辖第2、第54和第55师团。这三个师团,只有第2师团是在瓜岛作战遭美军重创,后又在菲律宾重建的部队;第54师团是于上一年在国内仓促新组建的所谓“特设师团”。
若开前线的英第15军由3个师组成:即英国第5师、英印第7师和第81西亚师。军长为克里斯蒂森中将。为了加强这个军的指挥力量,蒙巴顿调换了几名师级指挥官,其中经伦敦同意,将英军与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多洛戈罗要塞之役的英雄弗兰克·梅塞维少将,调来任第7英印师的师长。若开地区的战火刚刚平息10余天,3月8日,日军第15军所属的3个师团及配署部队的近10万***官兵开始越过亲敦江攻入鳊境内,揭开了英帕尔战役的战幕。当3月8日牟田口中将的先头部队渡过亲敦江向英帕尔打来时,蒙巴顿由于意外,左眼严重内出血,正在医院住院。但是,来自英帕尔的消息使他心急如焚。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毅然离开医院,飞抵卡米拉的斯利姆指挥部。
听了斯利姆的汇报,蒙巴顿把在亲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据战后日本防卫厅的战史专家称:“这一政策正中日军要害,而牟田口中将恰恰没有看出这一点。”
通常所说的英帕尔战役,除围绕英帕尔一地进行的一系列战斗外,还包括在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和乌科鲁尔地区英日双方展开的激烈战斗。3月8日,佐藤幸德中将率领第31师团乘木筏和小船陆续渡过亲敦江。在唐都和霍马林一带休整后,即分成3个纵队向科希马挺进,进攻乌科鲁尔,夺取这个通往科希马的交通要道。
斯利姆将这一危急情况报告给蒙巴顿,蒙巴顿立即从第5和第7英印师中抽调部队前去增援,并命令直辖的第3特种突击旅作好空支准备。另外,命令此时尚驻在鳊境内的“饮迪”第23无数程突破旅前去掩护利多,令英第2师从印度内地火速赶来。
5月13日,在贾伊尔山上残余的日军阵地也被英印士兵占领。日军佐藤幸德中将率部向补给地撤退。蒙巴顿接到科希马战线的日军有撤退迹象的报告后,命英第2师和第7英印师陆续向马奥集中,然后进而夺取乌科鲁尔。
6月22日,两支队伍好比钢钳的两只钳牙,在科希马公路的109里程碑处将日军钳住。乌科鲁尔这场堵截仗结束后,直接指挥战斗的第33方旅旅长第15方面军司令河边正三向此时已迁到马尼拉的日本南方军总司令部和东京大本营提出了请求停止“乌”号作战的报告。
南方军总司令宫内寿一大将接到河边正三的报告,随即与东京联系,大本营经几次磋商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7月2日午夜,内大将即成威作命甲第101号发布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由驻缅方面军向第15军进行传达。
盟军情报人员获悉日本南方军总部下达的全线撤退命令后,立即报告给战区总部,蒙巴顿当即指示斯利姆的第14集团军7个师开始全面追击作战。虽然日第15军渡过了亲敦江,但损失惨重。
英帕尔战役日军惨败后,驻缅日军首脑十分清楚,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塞班、关岛、提尼安等战役中的失利,此时,“缅甸的战略地位,对大本营来说,已失去了政治战略指导上的积极意义,只不过是泰国、马来、印度**半岛西面的防壁而已。然而,防守缅甸的价值并未失去,因为它占有能够扼制盟军企图沿孟加拉湾向马来半岛的头部和新加坡方向进攻了英印军锋芒的地位。”
更多文章:

2021最新一期巴西国家队(最新一期巴西国家队名单有没有阿森纳球员)
2024年7月12日 04:50

威尔士vs爱尔兰直播(威尔士VS北爱尔兰预测对战比分结果会是多少)
2024年6月25日 09:45

2021是个啥年?2021年10月5日晩上7:30是否曼联对艾佛顿
2024年3月6日 11:05

在保罗·索伦蒂诺导演的《年轻气盛》中,令你难忘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
2024年3月22日 18:15

新品公布前夕,一加联合创始人裴宇离职,刘作虎有什么新打算?早报:一加Nord配备前置双摄 华为上半年收入4540亿元
2024年8月28日 23:40

佛罗伦萨的教堂叫什么名字(米兰大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哪个更出名)
2025年9月26日 15:23

弗拉门戈吉他打板教学视频(有那个朋友知道吉他关于打板和拍炫的吗最好是带符号还有拍板位置!急!)
2025年10月1日 01:11

朱蒂灵伍德为什么没出现(《dnf》怎么找不到npc朱蒂·灵伍德)
2025年7月25日 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