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联网平仄(对联平仄规则)
本文目录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对联,又称春联,是写在纸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写对联是有很多讲究的,其中一个就是讲究平仄,下面分享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1
一、什么是平仄
现在因为古声和新声都有人用(但不能在同一联中混用),所以简单介绍一下:
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换言之,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
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二、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1)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要注意的是:
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即仄起平收;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一般算两字为一组)
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2)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三、与律诗的关系(五字、七字常见之故)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即上下联在二四六位置上必须平仄相对,一三五是放宽的(不是都可以,参照第四条)。
五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联平仄规则2
(1) 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因此贴对联时一定要将上联贴在右手边。
(2) 上下联平仄相对,且一般情况下都是用律句,三四五六七言都是如此。特殊修辞需要例外。
(3)如上下联有多个句子,则需要采用曾国藩说的“调马蹄”手法。所谓调马蹄,是从骈文学来的技巧,即各句末一字依照“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顺序,再长也是如此。
对联从宋代开始流行,到明清两代蔚成风气。是中国古代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从儿童到文人都喜爱的游戏。宋代的对联大多是单句五言、七言,就好像是绝句的一半,其格律也犹如半首绝句。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是这种情况,尤其是孟昶的联,上句“新年纳余庆”还用了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
明代以后对联越写越长,到清代更出了无数“天下第一长联”,互相比赛。从孙髯翁180字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开始,到李善济392字的四川青城山长联。现在可查到的最高纪录是清代钟耘舫的.江津临江城楼长联,1612字。
对联平仄规则3
一,巜马蹄韵》
对联的最基本规律,就是“马蹄韵”。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平平仄仄”两两交替。无论是上联还是下联,都符合这个规律。符合马蹄韵规则的格式,称为正格。不符合马蹄韵规则的格式,称为变格。马蹄韵有两种正格:
第一种正格,上联平起仄收,下联恰好相反: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种正格,仄起仄收,下联恰好相反: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多分句的对联,称为多句联。句脚则指多句联每句最后一个字。其分句的句脚平仄,也要符合马蹄韵规则。但是,这样就极大限制了词汇运用,造成词语、语境、意境的缺憾。因此,前人在实践中,也有所变化,并被许多人模仿,形成了新的规则,其中包括被很多人认可的朱氏规则、李氏规则。
二,巜朱氏规则》
朱氏规则,就是后人根据清朝吴恭亨《对联话》的记载,对其老师朱先敏关于句脚平仄排列的一种总结:上联除尾字仄声外,其它字(特别是节奏点上的字)皆平,下联与之对立。甚至可以在上联句脚安排为“九平一仄”。“九”并非实指,而是说上联可以连续多个句脚为平声字,最后一个句脚为仄声字。
朱氏规则句脚格式:
平平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仄仄平。
上联句脚“多平单仄”,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反。
例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句脚:平平平仄
下联句脚:仄仄仄平
三,巜李氏规则》
李氏规则,就是对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关于对联句脚排列的一种总结。李开先联集《中麓山人拙联》中,多句联句脚较多为“单平单仄交替”的平仄格式。余德泉先生将其命名为“李氏规则”。
李氏规则句脚格式:
仄平仄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仄平。
上联句脚“单平单仄”交替,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反。
例如:
十日雨,五日风,岁乃常熟;
九年耕,三年蓄,民群姑苏。
上联句脚:仄平仄
下联句脚:平仄平
对联中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对联中上下联平仄相对 仄起平收(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 ……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对联的平仄要求是什么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三)以七字联为例,其平仄格式是: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口”代表可平可仄):
上联:口仄口平平仄仄
下联:口平口仄仄平平
或者:
上联:口平口仄口平仄
下联:口仄口平口仄平
(备注:按照中国楹联学会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孤平是不避忌的(但前人大都是避忌的)。工整的对联,是不会有孤平的。)
对联中的平仄是如何规定的
【对联的基本规范】1、上下联字数相等。2、上下联句子结构相同。3、上下联同位字平仄相对。宽泛的要求是“一三**问,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句子的节奏点上或韵点上的字,必须平仄相对。4、上联尾字应该是仄声,下联尾字平声。5、对仗工整。上下联同位字词词性相同。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同时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
对联的平仄不可以失替。也就是指对联的上联或下联之中,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对(一般算两字为一组),不能连接出现平声或仄声。否则就为失替、平仄失调。进一步讲就是在对联中,位于句子节奏点上(词组的最后一个字),比如节奏为△△_△△_△△△的第二、第四、第七个字,都应该是平仄互相交替的形式出现。还有,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上仄下平”。同时,联尾三个字不可以连续平声,或连续仄声。
所谓平仄,就是中国古汉语诗词对联的声调韵律。古人把汉字的发音分成两个大类,即平声和仄声。现代汉语中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古汉语中还有一部分入声字,也属于仄声。比如:一,十,石,竹,德,得,出,歇,发,白,洁,节,杰……这些字在现代汉语中,大部分是一二声。
对联平仄规则春联平仄
(1) 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因此贴对联时一定要将上联贴在右手边。
(2) 上下联平仄相对,且一般情况下都是用律句,三四五六七言都是如此。特殊修辞需要例外。
(3)如上下联有多个句子,则需要采用曾国藩说的“调马蹄”手法。所谓调马蹄,是从骈文学来的技巧,即各句末一字依照“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顺序,再长也是如此。
对联从宋代开始流行,到明清两代蔚成风气。是中国古代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从儿童到文人都喜爱的游戏。宋代的对联大多是单句五言、七言,就好像是绝句的一半,其格律也犹如半首绝句。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是这种情况,尤其是孟昶的联,上句“新年纳余庆”还用了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
明代以后对联越写越长,到清代更出了无数“天下第一长联”,互相比赛。从孙髯翁180字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开始,到李善济392字的四川青城山长联。现在可查到的最高纪录是清代钟耘舫的江津临江城楼长联,1612字。
对联的平仄声是什么
平声是现代汉语的一二声,仄声是现代环宇的三四声。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的平仄大抵源于律诗,其中有条说法叫“一三**论,二四六分明”
要了解平仄,必须从古代音调说起。古代音分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分阴阳,即阴平和阳平。再说现在的普通话。现在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这个不用多说。现在的一声是古代的阴平,二声是阳平,三声是上声,四声是去声。那么古代的入声字都哪去了呢?它们分别被分到了现在的四个声调中。比如“黑(一声)石(二声)柏(三声)落(四声)”都曾经是入声字。
由于古人以平为平,上去入为仄,因此基本上,普通话的一声二声是平,三声四声是仄。但现代人要区分平仄,必须要记住所有的曾经的入声字。因为现在一声二声的字中存在大量的曾经的入声字。
记住所有的入声字是区分平仄的基本功。要说规律,也是有一些的。比如所有以ie ue为韵母的都是入声字,再比如只需记住“白”是入声,便知“柏、伯,怕,泊”等都是入声字。
另外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比如“看”字,由于是多音字,所以既是平,也是仄,区分平仄关键要看字义。
扩展资料: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对联
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对联的平仄要求是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除了平仄要求外,写对联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还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一说起源于桃符。
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更多文章:

克莱汤普森卡通壁纸(关于克莱·汤普森这个名字,本身代表着无限可能,你了解多少)
2025年7月29日 06:40

北美四大联赛排名(美国四大体育联盟中,橄榄球排第一篮球第三,那么第二是哪一项)
2025年7月8日 14:20

男保安唱歌视频(在快手上有个男生背包街头唱歌的人有首英文歌最近很火,轻快的那种,谁知道啊)
2025年9月30日 17:03

甲a中超历届射手王(足球运动员李金羽,曾在哪国哪只球队效力过)
2024年6月16日 17:15

他达拉非副作用和危害(他达拉非片能经常吃吗,有没有副作用谢谢!)
2025年9月25日 07:42

戈尔斯基世界冠军(电影《铁人三项》中铁人三项世界冠军瘾君子是谁)
2025年8月18日 22:45

2002年阿根廷队阵容(阿根廷独立队在2002年夺冠时候的阵容)
2025年8月26日 02:10

世界杯中九号球服的球员?西班牙国家足球队09号是谁跪求高人解答!
2025年1月10日 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