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克萨哈是王爷吗(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哪八个)
本文目录
- 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哪八个
- 清朝康熙王朝的历史介绍
- 在清朝200多年的时间里,世袭罔替的满清王爷共有几位,他们的王爵名称是什么
- 清朝的铁帽子王是怎么回事
- 历史:清朝康熙年间的神力王叫什么名字(康熙的皇叔)
- 康熙时期四大首辅是谁
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哪八个
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级可以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14级,其中惟亲王郡王可以称为“王”;按袭爵方式可分为“世袭罔替”、按次降级两类,按来源来说可分为功封、恩封两种,前者是指清朝开国时期军功卓著者,后者则指治国有为、皇帝降恩特封者。
清初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8人,皆以有定鼎军功获封。清代中晚期又先后有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4人,以恩封获得世袭罔替之荣。
扩展资料
1、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
2、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4、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5、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洲正蓝旗人。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王朝。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6、爱新觉罗·硕塞(1628年-1654年),又名硕色,号霓庵,清朝宗室,满洲镶红旗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
7、爱新觉罗·岳托(1599年-1638年),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长子。
8、爱新觉罗·勒克德浑(1619—1652年),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第二子。
清朝康熙王朝的历史介绍
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正月,顺治帝病死。三子玄烨(清圣祖)即帝位,改明年年号为康熙。议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政。顺治帝死后,由皇太后(孝庄后)颁布遗诏,对顺治帝的政绩做了全面的否定。这个所谓“遗诏”袭用顺治帝的名义,实际上显然出于皇太后和辅政大臣的意旨。它胪列顺治帝在位十八年的十四条罪状,第一条即是“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其他各条的主要内容有:对满洲宗室诸王贝勒等“晋接既疏,恩惠复鲜;”对满洲诸臣,不能信任,委任汉官,以致满臣无心用事;任用宦官,设立十三衙门;对皇太后子道不终,对董鄂妃丧礼过从优厚,以及朝政不能听言纳谏,宫中未能节省,经营殿宇靡费甚多等等。这个所谓“遗诏”,是皇太后和守旧的满洲贵族对顺治帝、多尔衮采用汉族封建制统治制度的一个猛烈的抨击。它的实质,是公开宣布排斥汉官汉俗,恢复清太祖、太宗时的旧制。康熙皇帝即位后,鳌拜等辅政大臣,在太皇太后支持下,极力贯彻这个方针,清朝的统治向着满洲旧制的道路逆转。 (一)四大臣辅政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都不是满族宗室亲王。他们受命辅政,佐皇帝执掌国政,这在清太祖、太宗的旧制中也是没有过的。辅政大臣索尼,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遏必隆,钮祜禄氏,鳌拜,瓜尔佳氏,两人俱隶满洲镶黄旗。上三旗的四大臣在顺治帝亲政后,已相继擢任议政大臣,或兼领侍卫内大臣(统率侍卫亲军,翊卫扈从),控制了议政王大臣会议。顺治帝死后,索尼等向满洲诸王贝勒说:“今主上遗诏,命我四人辅佐冲主。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索尼等皆异姓臣子,何能综理。今宜与诸王贝勒等共任之。”诸王回答说:“诏旨甚明,谁敢干预。四大臣其勿让。”顺治帝死后,四大臣由控制议政会议进而掌握了朝政。 四大臣中,索尼年最长,位最尊。一六六五年(康熙四年),索尼孙女被立为皇后,索尼一家成为显赫的贵戚。鳌拜恃有战功,结党擅权,遏必隆依附鳌拜。苏克萨哈原为多尔衮旧属,在政治上无一定的主张,且与索尼、鳌拜不和。索尼与鳌拜成为主要的决策者。自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至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辅政时期,四大臣在仰法太祖、太宗的名义下,恢复了若干旧制。 历史清朝王朝康熙
在清朝200多年的时间里,世袭罔替的满清王爷共有几位,他们的王爵名称是什么
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清代对「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王爵的称谓。 乾隆皇帝诏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 其中,爱新觉罗岳托和爱新觉罗勒克德浑是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 另外,清朝中后期也恩封了几个铁帽子王: 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 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 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满清封爵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并不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八个家族,因为其祖有大功勋,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即俗称所谓“铁帽子王”。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每逢节庆大典王公上表庆贺或各王集议大事上表列衔,均以礼亲王居守。满清时,另外还有四家世袭亲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以下八位为“军功封”铁帽子王: 礼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尔哈赤次子,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琏后因**大臣被夺爵。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睿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自在东直门迎接。多尔衮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 “成宗”,神主附太庙。后来苏克萨哈等攻*他种种不法,被废掉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此后百余年无人感议论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下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曰“忠”,配享太庙。其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袭共传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豫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15子多铎。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明军祖大寿之师,从此明朝没有成规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清军入关后率领大军西征川陕,剿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 郑亲王 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奴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五人夺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三年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夺爵。 顺承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其父为代善第三子萨哈辚,萨哈辚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袭亲王: 怡亲王 始封祖是怡贤亲王允祥。允祥是圣祖玄烨第13子。雍亲王允缜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恒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恭亲王 始封祖是恭忠亲王奕忻。奕忻为道光第6子。道光遗诏中遗命皇四子奕泞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忻为亲王。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忻病逝,诏谥曰“忠”,配享太庙。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醇亲王 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进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恬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 始封祖是奕匡。奕匡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奏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清朝的铁帽子王是怎么回事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 在上述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中,头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这是因有军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著特殊亲密关系中受封,属於恩封。 和硕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郑献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和硕睿忠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和硕承泽亲王(後改为庄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 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 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6�0 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满清封爵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并不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八个家族,因为其祖有大功勋,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即俗称所谓“铁帽子王”。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每逢节庆大典王公上表庆贺或各王集议大事上表列衔,均以礼亲王居首。满清时,另外还有四家世袭亲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以下八位为“军功封”铁帽子王: 礼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2子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尔哈赤次子,为清初“四大贝勒”之一,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为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与睿亲王多尔衮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琏后因**大臣被夺爵。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郑亲王 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不久即遭多尔衮排挤 生生被踹了下来。多尔衮去世后与苏克萨哈一同清算多尔衮,也算是报了仇。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五人夺爵。 睿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多尔衮因作战智勇有谋,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崇德7年参加松锦大战,大获全胜。皇太极死后,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实际上是他一手打下了大清的万里江山,他也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且在顺治四年停止了其御前跪拜,顺治 顺治六年底为皇父摄政王, 在官方文件中与皇帝同格抬写,是“太后下嫁”迷案的男主角。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自在东直门外五里迎接。多尔衮死后被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 “成宗”,神附太庙。后来苏克萨哈与济尔哈朗攻击他种种不法,顺治即废其皇帝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鞭尸,家产人员入官,世人即称其“睿王” 或“墨尔根王”,此后128年间无人敢议论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下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曰“忠”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其身后有一女东莪,无子,以同母弟多铎5子多尔博之 后孙淳颍继承爵位。睿亲王世袭共传 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豫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15子多铎,睿亲王多尔衮同胞幼弟。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明军祖大寿之师,使从此明朝没有成规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清军入关后率领大军西征川陕,剿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一因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三年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夺爵。 顺承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其父为代善第三子萨哈璘,萨哈璘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袭亲王: 怡亲王 始封祖是怡贤亲王允祥。允祥是圣祖玄烨第13子。雍亲王胤禛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垣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恭亲王 始封祖是恭忠亲王奕�6�0。奕�6�0为道光第6子。道光遗诏中遗命皇四子奕詝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6�0为亲王。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6�0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6�0病逝,诏谥曰“忠”,配享太庙。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醇亲王 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譞,奕譞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叶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进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湉(叶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譞过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 始封祖是奕劻。奕劻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璘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奏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各系的承爵系表 1、和硕礼亲王(承序:代善、满达海、常阿岱、杰书、椿泰、崇安、巴尔图、永恩、麟趾、全龄、世铎、诚厚,历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硕礼烈亲王 满达海:代善七子,和硕巽简亲王(改号,后追降为贝勒) 常阿岱:满达海子,和硕巽亲王(后降为贝勒) 杰书:代善孙,和硕康良亲王(改号康) 椿泰:杰书子,和硕康悼亲王 崇安:杰书子,椿泰弟,和硕康修亲王 巴尔图:杰书子,椿泰、崇安弟,和硕康简亲王 永恩:崇安子,和硕礼恭亲王(复号礼) 昭梿:永恩子,和硕礼亲王(后革爵) 永諲: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硕礼亲王 麟趾:永諲子,和硕礼安亲王 锡春:麟趾子,追封和硕礼亲王 全龄:锡春子,和硕礼和亲王 世铎:全龄子,和硕礼恪亲王 诚厚:世铎子,和硕礼敦亲王 2、和硕郑亲王(承序:济尔哈朗、济度、德塞、喇布、雅布、雅尔江阿、神保住、德沛、奇阿通、丰讷亨、积哈纳、乌尔恭阿、端华、承志、庆至、凯泰、昭煦,历十代二十六王) 济尔哈朗:显祖孙,太祖三弟舒尔哈齐六子,和硕郑献亲王 济度:济尔哈朗二子,和硕简纯亲王(改号简) 德塞:济度三子,和硕简惠亲王 喇布:济度二子,和硕简亲王(后追革爵) 雅布:济度五子,和硕简修亲王 雅尔江阿:雅布长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费扬武:济尔哈朗八弟,追封和硕简亲王 傅喇塔:费扬武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德沛:福存子,和硕简仪亲王 巴尔堪:济尔哈朗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巴赛:巴尔堪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奇阿通:巴赛子,和硕简勤亲王 丰讷亨:奇阿通长子,和硕简恪亲王 积哈纳:丰讷亨子,和硕郑恭亲王(复号郑) 乌尔恭阿:积哈纳子,和硕郑慎亲王 端华:乌尔恭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经讷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伊丰额:经讷亨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西朗阿:伊丰额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松德:积哈纳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庆至:松德子,和硕郑顺亲王 凯泰:庆至子,和硕郑恪亲王 昭煦:凯泰子,和硕郑亲王 3、和硕睿亲王(承序:多尔衮、多尔博、淳颖、宝恩、瑞恩、仁寿、德长、魁斌,历十一代十二王) 多尔衮:太祖十四子,和硕睿忠亲王 多尔博:多铎五子,出为多尔衮嗣,和硕睿亲王(后削爵),追封 苏尔发:多尔博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塞勒:苏尔发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淳颖:如松子,出为多尔衮嗣,和硕睿恭亲王 宝恩:淳颖子,和硕睿慎亲王 瑞恩:淳颖子,宝恩弟,和硕睿勤亲王 仁寿:瑞恩子,和硕睿僖亲王 德长:仁寿子,和硕睿 亲王 魁斌:德长子,和硕睿亲王 4、和硕豫亲王(承序:多铎、多尼、鄂扎、董额、德昭、如松、修龄、裕丰、裕兴、裕全、义道、本格、懋林,历九代十七王) 多铎:太祖十五子,和硕豫通亲王 多尼:多铎长子,多罗信宣和郡王(改号信,原亲王) 鄂扎:多尼子,多罗信郡王 董额:多铎三子,多罗信郡王 德昭:鄂扎子,多罗信郡王 多尔博:多铎五子,追封信郡王 苏尔发:多尔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苏尔发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功宜布子,多罗信恪郡王 修龄:德昭子,和硕豫良亲王(复号、爵) 裕丰:修龄子,和硕豫亲王(后革爵) 裕兴:修龄子,裕丰弟,和硕豫亲王(后革爵) 裕全:修龄子,裕丰、裕兴弟,和硕豫厚亲王 义道:裕全子,和硕豫慎亲王 本格:义道子,和硕豫诚亲王 懋林:本格子,和硕豫亲王 5、和硕肃亲王(承序:豪格、富绶、丹臻、衍潢、蕴著、永锡、敬敏、华丰、隆懃、善耆,历九代十王) 豪格:太宗长子,和硕肃武亲王 富绶:豪格子,和硕显懿亲王(改号显) 丹臻:富绶子,和硕显密亲王 衍潢:丹臻子,和硕显谨亲王 蕴著:富绶孙,和硕肃勤亲王(复号肃) 永锡:丹臻孙,和硕肃恭亲王 敬敏:永锡子,和硕肃慎亲王 华丰:敬敏子,和硕肃恪亲王 隆懃:华丰子,和硕肃良亲王 善耆:隆懃子,和硕肃忠亲王 6、和硕庄亲王(承序:硕塞、博果铎、允禄、永献、绵课、奕镈、绵护、绵深、奕仁、载勋、载功,历八代十一王) 硕塞:太宗五子,和硕承泽裕亲王 博果铎:硕塞长子,和硕庄靖亲王(改号庄) 允禄:圣祖十六子,出为博果铎嗣,和硕庄恪亲王 永献:允禄孙,和硕庄慎亲王 绵课:允禄曾孙,和硕庄襄亲王 奕镈:绵课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绵护:允禄曾孙,和硕庄勤亲王 绵深:绵护弟,和硕庄质亲王 奕仁:绵深子,和硕庄厚亲王 载勋:奕仁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载功:奕仁子,载勋弟,和硕庄亲王 7、多罗克勤郡王(承序:岳讬、罗洛宏、罗科铎、纳尔图、纳尔福、纳尔苏、福彭、庆宁、庆恒、雅朗阿、恒谨、恒元、尚格、承硕、庆惠、晋祺、崧杰、宴森,历十三代十八王) 岳讬:代善长子,追封多罗克勤郡王 罗洛宏:岳讬长子,多罗衍禧介郡王(改号衍禧) 罗科铎:罗洛宏子,多罗平比郡王(改号平) 纳尔图:罗科铎子,多罗平郡王(后革爵) 纳尔福:罗科铎子,纳尔图弟,多罗平悼郡王 纳尔苏:纳尔福子,多罗平郡王(后革爵) 福彭:纳尔苏子,多罗平敏郡王 庆宁:福彭子,多罗平僖郡王 庆恒:纳尔苏孙,多罗克勤良郡王(复号克勤) 雅朗阿:纳尔图孙,多罗克勤庄郡王 恒谨:雅朗阿子,多罗克勤郡王(后革爵) 恒元:雅朗阿子,恒谨弟,追封多罗克勤郡王 尚格:恒元子,多罗克勤简郡王 承硕:尚格子,多罗克勤恪郡王 庆惠:承硕子,多罗克勤敬郡王 晋祺:庆惠子,多罗克勤诚郡王 崧杰:晋祺子,多罗克勤顺郡王 宴森:崧杰子,多罗克勤郡王 8、多罗顺承郡王(承序:勒克德浑、勒尔锦、勒尔贝、扬奇、充保、布穆巴、诺罗布、锡保、熙良、泰斐英阿、恒昌、伦柱、春山、庆恩、讷勒赫,历十代十五王) 勒克德浑:代善孙,萨哈璘二子,多罗顺承恭惠郡王 勒尔锦:勒克德浑子,多罗顺承郡王(后革爵) 勒尔贝:勒尔锦长子,多罗顺承郡王 扬奇:勒尔锦二子,多罗顺承郡王 充保:勒尔锦三子,多罗顺承郡王 布穆巴:勒尔锦四子,多罗顺承郡王(后革爵) 诺罗布:勒克德浑三子,多罗顺承忠郡王 锡保:诺罗布子,和硕顺承亲王(后革爵) 熙良:锡保子,多罗顺承恪郡王 泰斐英阿:熙良子,多罗顺承恭郡王 恒昌:泰斐英阿子,多罗顺承慎郡王 伦柱:恒昌子,多罗顺承简郡王 春山:伦柱子,多罗顺承勤郡王 庆恩:春山子,多罗顺承敏郡王 讷勒赫:庆恩子,多罗顺承质郡王 9、和硕怡亲王(承序:允祥、弘晓、永琅、奕勋、载坊、载垣、载敦、溥静、毓麒,历七代九王) 允祥:圣祖十三子,和硕怡贤亲王 弘晓:允祥七子,和硕怡僖亲王 永琅:弘晓子,和硕怡恭亲王 奕勋:永琅孙,和硕怡恪亲王 载坊:奕勋子,和硕怡 亲王 载垣:奕勋子,载坊弟,和硕怡亲王(后革爵) 载敦:允祥五世孙,弘皎四世孙,和硕怡端亲王 溥静:载敦子,和硕怡 亲王 毓麒:溥静子,和硕怡亲王 10、和硕恭亲王(承序:奕欣、溥伟,历三代二王) 奕欣:宣宗六子,和硕恭忠亲王 溥伟:奕欣孙,载滢子,出为奕欣长子载溦后,和硕恭亲王 11、和硕醇亲王(承序:奕譞、载沣,历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硕醇贤亲王 载沣:奕譞子,和硕醇亲王 12、和硕庆亲王(历一代一王) 奕劻:高宗曾孙,永璘孙,绵性子,和硕庆密亲王
历史:清朝康熙年间的神力王叫什么名字(康熙的皇叔)
康熙年间的神力王,应该是小说里杜撰出来的但是原型是鳌拜。
小说载:名扬四海的神力王达摩苏。要提起神力王来,在北京要跺一脚,城楼子乱颤,在皇上面前说一不二。他是当今皇上康熙的亲叔叔。达摩苏生在盛京就是现在的沈阳。自幼学得弓马纯熟,武艺精通。
在清兵进关的时候,前步正印先锋官,打闯王、灭张献忠、追赶明朝后人、统一半个中国,都是这达摩苏立的功劳。
扩展资料:
鳌拜晚年
鳌拜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
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无大罪,只因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
但小皇帝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鳌拜公然无所顾忌,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然后,鳌拜强行换地。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这年,小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索尼上书请小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
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皇帝已经亲政,却又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此时他已经排名第一),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
这一招触及到鳌拜的要害,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
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
康熙时期四大首辅是谁
清朝康熙帝的四大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1、索尼(1601年-1667年),姓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之一,康熙帝的四大辅政大臣之首(首辅大臣)。索尼早年随皇太极四处征战,阻击明兵,征讨察哈儿;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索尼与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鄂拜在三官庙盟誓,六人一体,衷心辅佐幼主顺治帝。
顺治元年(1644年),索尼跟从睿亲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多尔衮尊“摄政大臣”后专擅朝政,谭泰、巩阿岱、锡翰等人都背盟依附多尔衮,唯索尼不与屈从,后来遭谭泰弹劾连坐削爵。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亲政之后特召索尼回朝,回复世职爵位,顺治十八年(1661年),担任辅政大臣。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病逝,其三子索额图继承大学士、辅政大臣之位。
2、苏克萨哈,原为多尔衮近侍,顺治七年(1650年),告摄政王多尔衮图谋不轨,多尔衮被追黜;与鳌拜不和,常不得志(弹劾昔日长官,时人多为不齿)。
康熙帝亲政前,被鳌拜及班布尔善污蔑,列二十四罪,康熙六年(1667年)被杀。
3、遏必隆,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其女钮祜禄氏为康熙帝的第二任皇后,为人圆滑、世故,多依附于鳌拜,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惩治鳌拜,遏必隆亦被康亲王杰书以十二项罪名弹劾,夺世爵,下狱论死。
4、鳌拜(1610年-1669年),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四人中最具野心的权臣,康熙八年,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当君主冲龄之时,在特定的形势下,王朝会出现一种短期的政权构成形式,即临时的特殊政体。其形式约有五种:
1、母后临朝称制。
皇帝年幼,母后“权理朝政”。例如,北魏考文帝拓跋宏五岁登极,冯太后临朝执政十余载;唐代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先后即位,武则天皆临朝称制;晚清咸丰帝后妃慈安、慈禧扶持六岁同治帝载淳,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等。
2、诸王监国。
君王外出巡狩,太子留守,代行处理朝政,谓之监国。或皇位空缺,新皇未立,由王爷监国,如五代后唐李嗣源、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前,及鲁王朱以海均曾作过“监国”。
3、宗室诸王摄政。
即代替君主处理国政,均以长辈代行幼主视朝。早在西周初期,就出现了这种摄政的历史现象。其后,又如殷商伊尹代太甲,春秋鲁隐公代太子轨等,均属摄政。
清代顺治帝褔临六岁即位,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为摄政王;宣统帝溥仪三岁登基,以其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行使皇权。
4、权臣辅政,君主年少,或新君嗣位,受命异姓大臣辅弼国政。
君主亲政后,即结束辅佐襄赞之命。设置辅政大臣,在古代王朝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三国蜀,刘备病故,其子刘禅登基,由丞相诸葛亮辅政。再如,北周七岁的静帝宇文阐即位,由皇亲国戚、“位望益隆”的随国公杨坚为辅政大臣,假黄铖、以左大丞相身份,总理朝政。康熙初年,四位辅政大臣亦如此。
5、外戚操持国柄。
如东汉和帝刘肇,及其后继位皇帝多为少儿,虽名义上太后临朝,但大权为外戚权臣梁冀所握。他身任大将军,又为顺帝、桓帝两皇后兄长。他与皇太后定策禁中,操纵三代皇帝的废立,专制于朝二十余年。质帝不满其骄横,称之“跋扈将军”。东汉自和帝、安帝始,外戚干预朝政,而梁翼专权达到极至。
在何种形势下,实行摄政,或者辅政,各王朝因时而异。其中存在着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星移物换,幼主渐大,摄政王、辅政之臣与皇权的矛盾便日趋加剧。
其后果,或是辅政之臣废除君主,改朝换代。如隋文帝杨坚废静帝自立,以国号隋取代北周;或为皇帝亲政,拿下权臣,恢复皇权。
这种摄政、辅政体制与皇权政体的冲突,构成了古代官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王朝的走向。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清王朝经历了摄政、辅政,再辅政、再摄政的一个全过程,这种王朝的文化更具有典型特质,有利于解析清朝体制变更的价值取向。
更多文章:

国安新援席尔瓦(北京国安再迎快乐男孩,新援一属性神似巴坎布,成行走表情包)
2024年10月12日 13:21

舒马赫汶川捐款多少钱(汶川地震中,有一个德国车手他向中国捐款1亿,现在他怎么样了)
2024年9月7日 07:46

热刺vs沃特福德(足球史上有没有守门员进球的事件最好有视频)
2024年6月11日 20:00

四大分卫同框壁纸(NBA经典的“四大分卫”,你知道是哪4个人吗)
2024年10月17日 07:51

阿塞拜疆vs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哪个国家好(我要出国留学))
2025年7月2日 23:00

2013湖人vs快船(湖人VS快船季前赛,湖人为何把状态火热的塔克换下场)
2024年5月12日 23:55

利物浦对曼联在线观看(今晚曼联对利物浦卫视体育台湾的直播除了UUSee还能在别的软件上看吗)
2024年3月23日 02:15

塞戈维亚音阶指法图(请问吉他第一弦的7个音阶分别是什么 谢谢 就是1234567.谢谢)
2025年5月9日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