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内战的各国的干涉?中东地区 黎巴嫩军事实力,地位如何
本文目录
黎巴嫩内战的各国的干涉
**教派得到黎巴嫩军队支持,伊斯兰教派则得到巴勒斯坦游击队支持。**教派民兵的装备和训练优于对方,在战争初期稍占上风。1976年1月初,黎长枪党武装在部分黎政府军参与下,包围了3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巴解武装对黎军进行坚决反击。以黎巴嫩社会进步党为首的黎“左派”势力配合巴解,向马龙派据点发动牵制性进攻。在叙利亚默许下,巴解正规部队“巴勒斯坦解放军”和巴解“闪电”部队8000人同时从叙利亚境内开入黎巴嫩,对马龙派武装形成压倒优势,控制了黎大部地区,黎巴嫩军队发生分裂,***官兵约6000人宣布成立“阿拉伯黎巴嫩军”,公开倒向伊斯兰教派;另有部分黎军中立,致使**教派的力量大为削弱,黎政府面临垮台。1976年5月,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应黎巴嫩总统苏莱曼·弗朗吉亚(马龙派,任期1970-1976)的要求,派遣3.5万军队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并长期驻扎下来。同年9月马龙派**萨尔基斯当选为黎巴嫩总统,并在叙利亚、以色列、美国和沙特的共同支持下,试图树立**。在叙利亚军事干涉和政治调停下,冲突双方开始谈判,但战斗时有发生。不久,叙利亚军队同**教民兵直接交战,叙军炮击了黎首都东区**教派控制区。此后,战斗逐渐平息。**教派武装力量逐渐恢复并有所扩大,其内部的强硬派势力开始对叙的干预不满。1978和1981年,叙军与**教民兵之间曾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形势对**教派愈加不利。到 1977年,黎巴嫩分裂成由叙利亚部队控制的北部地区,由****控制的海岸地区以及由激进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控制的南部几块飞地。巴勒斯坦游击队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多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以军哨所、而且向以色列村庄发射火箭和炮弹。1978年3月,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再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一辆公共汽车,为报复这一恐怖行动,以色列部队举行了代号“利塔尼”的军事行动,于1978年3月14日入侵黎巴嫩南部,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据地发动毁灭性进攻,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的大片地区。后以色列人遵照联合国决议撤出,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该地区。1980年,叙利亚在黎巴嫩中部贝卡谷地集结兵力,后又在那里部署苏制萨姆-6地空导弹。**教长枪党人占领贝鲁特-大马士革战略公路附近扎赫勒周围的高地后,叙利亚对其发动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出动飞机袭击叙利亚人,并轰炸贝鲁特地区,以示警告。1981年7月24日,叙利亚和黎巴嫩**教武装达成了一项临时停火协议,巴勒斯坦武装组织随即同黎政府军交战,夺占了黎南部大片地区1982年6月,以色列出动军队6万余人,发动第五次中东战争,大举入侵黎巴嫩,深入黎境约90公里,占领约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同年8月下旬,在以军包围下,巴勒斯坦武装力量1.2万人撤出贝鲁特,分散到8个阿拉伯国家。8月23日,**教强硬派人物、民兵司令贝希尔·杰马耶勒当选总统,提出一切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解散所有教派武装、建立统一的政府军和实行全国和解等项主张,遭到叙利亚和伊斯兰教派强烈反对。9月14日,贝希尔·杰马耶勒被炸身死。其兄阿明·杰马耶勒继任总统。暗杀杰马耶勒的凶手事后被查明是叙利亚特工,但是沙龙当时却指责巴勒斯坦人为凶手。为了报复这一行为,1982年9月16至18日,长枪党进入贝鲁特西区的萨布拉和夏蒂拉难民营,制造了贝鲁特大屠杀,杀害人数从不到400到3万估计不等,虽然凶手是长枪党,阿里埃勒·沙龙和以色列军队却成了谴责的对象。1982年8~9月,美国与法国、意大利等国组成多国部队,进驻黎巴嫩,企图以直接的军事卷入为**教派强硬势力撑腰,使其继续执行亲西方的政策。在美国参与下,黎、以双方经过谈判,于1983年 5月17日签定了以色列从黎撤军的协议。但由于该协议同时要求叙军和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也撤出黎巴嫩,因而遭到叙利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伊斯兰教派的坚决抵制,无法执行。同年10月底至11月初,**教派与伊斯兰教派领导人在日内瓦举行全国和解会议,但因双方的严重分歧而陷入僵局。会后,双方武装冲突再次升级。以色列军队从黎巴嫩舒夫山区撤出后,德鲁兹教派民兵在其首领·琼布拉特率领下,与**教派民兵和黎巴嫩政府军激烈交战,占领该地区。1983年4月18日,美国驻贝鲁特使馆被炸,50多人死亡。同年10月23日,在事先未得到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美国和法国在黎巴嫩的维和部队驻军司令部相继被炸,美军死239人,法军死58人。黎局势的恶化,使美国进退两难。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决定采取“收缩”政策,于1984年2月7日将海军陆战队撤出,并命令海军战列舰只轰击叙军和伊斯兰教派武装在山区的阵地。由于面临国家分裂的危机,杰巴耶勒主张通过全国和解,由长枪党、马龙教派、德鲁兹教派、逊尼派、什叶派以及其他各派政治领导人谈判,解决分歧,以达到稳定政府之目的。该年12月,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及其追随者在的黎波里受到由叙利亚支持的内部反对派袭击,被困6周之久,后被迫撤至一艘挂有联合国旗的希腊轮船上。 阿明·杰马耶勒总统在困难形势下,转而采取依靠叙利亚调解,和平解决黎问题的方针。同年3月5日黎巴嫩政府宣布废除1983年5月黎、以关于撤军的协议。3月12日第二次全国和解会议在瑞士洛桑召开,两大教派领袖就实行停火、成立制宪委员会等问题达成协议。此后,国内大规模武装冲突暂告平息。1985年 1月以色列内阁在内外压力下,决定从黎南部撤军。6月撤军基本完成。1984年4月黎巴嫩民族联合政府成立后,由于各方对政治改革和重建军队等问题意见不一,各教派之间以及一些教派内部不断出现新的摩擦与分裂,局势更趋复杂。叙利亚自1976年6月初以来,在黎境内一直驻有3万左右军队。这时它支持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两大民兵武装,同对政治改革持强硬态度的**教民兵组织黎巴嫩力量战斗,为牵制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和德鲁兹民兵,经黎方默许,巴解武装从1985年起陆续重返黎巴嫩。后者随即与阿迈勒民兵武装发生矛盾,1986年9月双方爆发大规模冲突。 1985年9月初,叙利亚推动15个伊斯兰教派组织成立民族团结阵线,鼓动一些亲叙的知名人士要求阿明·杰马耶勒总统下台。黎巴嫩力量领导人胡贝卡在强大政治、军事压力下,接受叙的调解,于12月同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达成了结束内战、进行政治改革的协议,为全国和解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由于各教派之间及其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受外国势力的影响远未消除,真正的和解迄今未能实现。1987年2月,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在叙利亚支持下包围夏蒂拉、萨布拉等多处巴勒斯坦难民营,用重炮、坦克轰击难民营,造成数万人伤亡。为解救难民,联合国向被围难民营派出紧急救援队。1988年4月,什叶派***阿迈勒运动民兵与**党民兵在贝鲁特南郊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交战初期,阿迈勒武装控制了大部分什叶派居民区,**党民兵遭严重挫折。但**党民兵在伊朗革命卫队支援下,重新集聚力量发动反攻,夺回贝鲁特南郊80%的地区,双方死伤千余人。1989年3月14日,黎**教强硬派人物、黎政府军原总司令米歇尔·奥恩发动“解放战争”,旨在将叙利亚军队赶出黎巴嫩。导致了以奥恩政府军及**教民兵为一方,叙驻黎部队及***民兵为另一方的大规模炮战,造成5,000多人伤亡、数十万人逃离及1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结束内战,在阿盟主持下,黎各教派首领1989年9月在沙特开会,通过全国和解的《塔伊夫协定》,但奥恩拒不承认黎新政府和当选总统。1990年10月13日,趁着伊拉克出兵科威特,造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暇顾及黎巴嫩之机,叙利亚政府支持的黎政府军在叙军坦克、飞机支援下攻入贝鲁特东区,闪电般击溃**教军队,奥恩战败出走,残部投降。黎政府开始在全境行使权力,着手实行将所有派别武装撤出首都的“大贝鲁特”计划。至次年5月,除部分**党武装外,黎各主要派别武装均撤出贝鲁特,交出武器宣布解散。长达15年,造成14万人死亡和数百亿美元经济损失的黎巴嫩内战基本结束。
中东地区 黎巴嫩军事实力,地位如何
军力黎巴嫩军队约有6万人,分陆军、空军、水师3个军种。除正轨军外,黎巴嫩还有一些军事化军队,离别附属于外务部、公共与国家平安总局,个中以外务部外部平安军队最为强年夜,约1600人,重要用于防护重要军事目标、国家目标,保护外部次序,睁开各类特种举措。平易近防军队也是一支军事化军队,重要由平易近防中央、中央直属事宜救济局军队和分队、消防平安和急救分队(在每个年夜型居平易近点都有布置)和预警局构成,人员编成逾越了2.3万人,悉数是文职人员,个中自愿消防队员约有1.6万人。黎巴嫩还设计组建边防近卫军军队,保证南部界限的平安,由于缺少资金,这一设计临时没法取得完成。黎巴嫩和以色列的界限重要由**党游击队、黎巴嫩陆军和外务部混成军队控制,混成军队约1000多人,总部位于马扎营市。黎巴嫩和叙利亚界限边防搜检站、黎巴嫩机场、海港的安检任务重要由公共平安局军队担任。总军力约6.5万人。由法国和美国担任供应火器和演习。陆军5.2万人,编成11个旅和4个特种兵旅。军备设备坦克272辆、装甲运输车1400辆、火炮328门、反坦克炮218门,还有反坦克导弹400枚及各型高炮113门。空军1700人,编成1个战役机中队、3个直升机中队和1个教练救济机中队。设备战役机2架和直升机4架。水师约2000人,设备7艘巡查快艇和2艘上岸艇。外部治安军8000人,设备有50辆装甲车、6艘巡查艇。总司令米什阿勒·苏莱曼中将。2006年10月,1.5万名黎政府军40年来首次布置到黎以边疆,恢复对该区域的控制。
黎巴嫩军事情况
黎巴嫩陆军共有5万人,是黎军人数最多、最有战斗力的军种,主要由摩托化步兵、坦克装甲兵、山地步兵兵团和分队组成。陆军战斗编成如下:12个独立旅(11个摩托化步兵旅,1个共和国近卫军独立旅)、5个独立突击团、4个独立营、1个独立山地步兵连、2个独立炮兵营、1个炮兵支援连。陆军的总体指导由武装部队总参谋部负责,通过5个国土司令部计划和组织战役、战斗训练,由下辖的各兵团和部队参谋部执行。黎巴嫩海军约1.1万人,主要有2个海军基地(贝鲁特、朱尼亚)、6个舰船停泊场(赛达、苏尔、贝鲁特港、阿布达市、扎巴伊利、特里波利)、第1和第2战舰和巡逻艇中队、1所海军学校、1支特种部队(250人)、各种保障和服务分队。主要武器装备有2艘“苏尔”小型**舰、7艘“追踪者”巡逻艇。 海军能够在沿岸海域进行巡逻,完成有限的海上边界防护任务。黎巴嫩空军约1000人,主要有3个空军基地(贝鲁特、赖亚克、克赖亚特)、1个辅助航空兵大队(战斗训练航空兵大队)、3个直升机大队(第1、第2、第5直升机大队)、1所空军学校及相应的保障和服务分队。空军主要武器装备有至少6架“猎人”歼击轰炸机、8架辅助航空兵飞机(5架法国制造的“教师”战斗教练机、3架英国制造的TMK“大斗犬”教练机,都有不同程度的故障)。诞生于战乱之秋的**党一开始就是一个准军事组织,在伊朗和叙利亚的支持下,在抗击以色列占领的斗争中越战越强。**党游击队自从成立之日起,在黎南部与以色列军队的武装冲突就没有停止过。它给以军造成的伤亡,使以政府在国内一直面临巨大的压力,最终迫使以色列于2000年5月从黎巴嫩南部地区撤军 据估计,**党人数超过5000人,因为**党是黎巴嫩的第一大党,游击队人数要超过这个数字。**党游击队的装备,外界亦了解不多,只知道那些已在电视、报刊上公开报道过的装备。据悉,**党游击队2000年获得了数十枚“黎明”3型导弹,这种导弹口径240毫米,射程40公里,能打到以色列的重要城市海法。
黎巴嫩和以色列为何原因打仗啊
1958美国为何出兵黎巴嫩
位于地中海东岸的黎巴嫩,面积10400平方公里,这个亚洲国家历史上战乱很少,经常在阿拉伯国家事务中充当“调和人”的角色,素有“中东瑞士”之称。1958年5月,当黎巴嫩人民掀起了反对投靠美国的夏蒙政府的武装起义时。美国为了保住在中东的势力范围,便同样毫不客气地对黎进行了直接的武装干涉。这次武装干涉是美国镇压阿拉伯各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按照黎巴嫩宪法规定,总统不得连任。但是,夏蒙的任期于1958年9月即将届满,他便玩弄各种阴谋手段,妄想连任,并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1958年5月,黎巴嫩人民掀起了一场大规模武装起义。最初,群众采取大示威、总罢工和总罢市等斗争形式,最终发展成为人民武装。人们拿起各种自制的武器,不断向政府军的军营冲击,用缴获的武器再来武装自己。至6月下旬起义武装控制了黎巴嫩四分之三的领土,使夏蒙反动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黎巴嫩人民武装起义两个月来取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中东地区人民反对美国及其仆从的斗争。美国一直将中东地区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黎巴嫩当局不仅历史上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而且在黎境内已有美国的几处军事基地。 由于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在冷战中成为美苏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美国对中东更加重视,提出了干涉中东国家内部事务、确保美国国家利益的艾森豪成尔主义。1958年黎巴嫩危机发生,艾森豪威尔不顾国务卿杜勒斯的反对,出兵黎巴嫩干涉危机。美国为了保住在中东的阵地,一开始就对黎巴嫩人民起义进行了干涉,运送武器支援夏蒙反动政府镇压起义人民,并派遣海军在黎巴嫩沿海进行威胁。1958年7月15日,美国以黎巴嫩政府的请求和“保护黎巴嫩主权”、“保护美国侨民”为借口,悍然采取突然袭击方式,派兵在黎巴嫩**,粗**涉黎巴嫩内政。7月16日下午3时,在美海军第6舰队护送下,15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在贝鲁特以南国际机场附近的哈尔迪湾实施**。尔后又通过西德“空中走廊”不断增兵。到8月上旬,美国侵黎兵力达到4.8万人。其中,地面部队达1.5万人,作战部队1.1万人,编成4个陆战营、2个空降战斗群和1个坦克营,后勤部队4000余人。美国侵略军侵占了贝鲁特及其附近的山区、国际机场区、火车站和海港区,还控制了几条公路。执行支援任务的美国空军约3000人,编成一个混合空中攻击部队,有飞机71架,驻扎在土耳其的亚达那美国空军基地。此外,美国海军第6舰队及所属200余架飞机,全部调到地中海东部海域,其中有50余艘舰集中在黎巴嫩沿海活动
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的战术运用
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美军在战争过程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并最终以很小代价,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对格林纳达的占领,达成了战略目的;而格林纳达方面则处处被动、处处挨打,8天之内就落得个丧权辱国的局面。之所如此,究其原因,除了双方武器装备数质量差距巨大;国力对比悬殊;格林纳达国土太小,无持久作战的回旋余地;格又是个岛国,远离前苏联和古巴,外援易被断绝等方面原因外,美方正确的战略指导和战术运用对美国这次军事行动的成功也起了极为重要作用。从战略指导和战术运用上看,美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预有准备,未雨绸缪面对前苏联和古巴在中美洲的挑战,美国早就有必要时在这一地区进行武装干涉的准备。长期以来,美国利用侦察卫星、高空侦察机一直保持着对这一地区,尤其是其中亲前苏联、古巴的国家的严密监视。美国在80年代初建立的“快速部署部队”的一个重要作战方向就是这一地区,这支部队对这一地区的行动不但有预案,而且还通过训练和演习等手段不断完善作战方案。对格林纳达,美军早在1981年就在波多黎各的韦克斯岛举行过侵格模拟演习。从古巴工兵营进驻格林纳达修建机场的那刻起,美国就通过侦察卫星监视施工进度,同时派出地面特工人员前往该国收集地理、水文和军事部署等方面情报,为尔后可能的军事行动作准备。据外电报道,入侵前9周,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部分人员还进行了为期9周的针对格林纳达作战的专门演习。10月20日,即毕晓普被暗杀的第2天,美国****温伯格在美国总统尚未作出出兵决定之前,就同意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维西上将的建议,命令“独立号”航空母舰以及去黎巴嫩接防美军的海军陆战队补充舰队改航朝南行进,到格林纳达附近随机待命。所有上述行动,都为美军适时出兵并夺取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抓住时机,果断出兵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是蓄谋已久的,但一直苦于没有恰当的时机下手。格林纳达的10月政变给美国提供了难逢的良机。因为格政变使全国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军心不稳,人心涣散,新政权一时难以在全国建立威信,恢复秩序。此时入侵,易收事半功倍之效。另外,格林纳达的内乱还给美国提供了入侵的借口:“救出那里的美国学生。”于是,美国在毕晓普被处决的第2天便命令军队处于战备状态,第四天就正式作出出兵决定,第6天出兵。否则,如果美国出兵太晚,一旦格林纳达国家局势稳定下来,前苏联和古巴与新政权的联系进一步加深,美国再出兵就困难了。突然袭击,速战速决越南战争的失败给美国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采用战争手段必须力争做到速战速决。在这次侵格战争中,美国仅用4天就完成了主要战斗任务,8天之内结束了战争,全面控制了格林纳达。美方为了能达成速决,主要采取了以下两项措施:一是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兵器;二是力争达成突然性。在集中兵力方面,美军先后投入的兵力对格方形成了9:1之优势,美格双方舰船之比为15:0,各型军用飞机之比为230:0。为了达成战争的突然性,美方主要作了以下努力:1.利用苏军击落南朝鲜客机事件、驻黎巴嫩美海军陆战队被炸事件,转移国际社会的注意力;2.进行****,禁止记者随入侵部队采访;3.打着与加勒比海多国警察部队进行“联合演习”的幌子,隐蔽集结兵力;4.利用拂晓,从多方向对格古兵力密集区突然发动进攻。另外,原计划调往黎巴嫩的舰艇编队在接到转航格林纳达的命令并执行以前的行动,客观上也起到了转移视线的作用。所有上述行动都为美军达成速决提供了有力保障。多种战法配合,充分发挥高技术装备威力美军是一支装备高度现代化的军队。为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的优势,美军针对格林纳达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境内多山,格古军队部署比较分散等实际情况,在作战中,十分强调各军兵种的密切协同;在**作战时,以垂直**为主,广泛采用伞降和机降等手段,从多方向迅速**,歼灭守军主力,并向纵深发展;在控制要点作战和清剿作战中,广泛进行空中机动作战,避开不利地形,歼灭孤立分散之敌,加速了战争进程。
更多文章:

本泽马进球助攻(一个球员在西甲豪门每个赛季保持10进球和10助攻,能否算巨星)
2025年6月21日 10:35

有谁知道越南战争期间的历任总统,包括代总统、短期总统?2019年越南总统是叫什么名字
2024年7月18日 16:28

奥登伯格作品(奥登伯格的作品晾衣架是将生活中的标准晾衣架放大到了非常的尺寸对吗)
2025年5月25日 09:40

温德姆订了让别人住有积分吗?温德姆酒店集团最高等级会员是什么
2024年8月3日 11:31

欧洲杯意大利庆祝(恭喜!意大利时隔53年再次夺得欧洲杯冠军)
2025年6月16日 20:20

哥伦比亚vs智利(2010南非世界杯南美区预选赛各国国家队出场名单)
2023年12月18日 02:01

巴西拿了多少次美洲杯(巴西获得几次美洲杯冠军,与分别是什么时候)
2024年7月18日 17:42

nba交易截止日 湖人(nba球员被买断在交易截止日期后还可以加盟吗)
2024年7月7日 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