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立特里亚与埃塞战争(二战前夜狂妄的意大利企图一举吞并埃塞俄比亚,却让自己深陷泥潭)
本文目录
- 二战前夜狂妄的意大利企图一举吞并埃塞俄比亚,却让自己深陷泥潭
- 意大利侵埃战争
- 埃塞俄比亚和厄利特里亚最初是两个国家,后来厄利特里亚被埃塞俄比亚吞并然后再独立的吗
- 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的战争是怎么回事
- 埃厄边境战争结果如何
- 埃厄边境战争结果怎么样分别对两个国家带来了什么影响
- 埃厄边境战争
- 现代世界最愚蠢的三大战争
- 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关系如何
二战前夜狂妄的意大利企图一举吞并埃塞俄比亚,却让自己深陷泥潭
1935年10月,在时隔40年之后,意大利再次发动了对东非国家埃寒俄比亚的侵略战争。10月2日,在向全国发表的演说中,墨索里尼公开宣称要以武力吞并埃塞俄比亚,并断言,这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争。在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意大利军队原以为,只要进入埃塞俄比亚国土,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就将率领国民屈服投降。然而,让墨索里尼料想不到的是,战争开始之后,***意大利的军队既未速战,更未速决,反而被深深陷人埃塞俄比亚军民英勇抗敌的泥潭之中。
1935年10月3日凌展,即在墨索里尼发表战争演说的第二天,意大利的轰炸机突然出现在埃塞俄比亚的领空,向埃塞俄比亚的城市、边界防线军事据点投下大批**。随后,意军在坦克、大炮的猛烈炮火掩护下,从北南两个方向对埃塞俄比亚发起进攻。
北线「厄立特里亚」方面由东非意军总司令「德博诺」指挥,担任主攻,任务是消灭埃塞俄比亚军队,占领其全部领土。南线意属索马里方面由「格拉齐亚尼」指挥,任务是牵制埃塞俄比亚南方军,并依据战机发动进攻。在北线,意大利投入17.5万人的部队,配备了580辆坦克和120架飞机;在南线投入5万人的部队,配备了70辆坦克和38架飞机。埃塞俄比亚虽然在北、南两线分别集结了25万和5万军队迎击侵略者,但因经济落后,武器装备十分缺乏和陈旧。全国仅有200门野战炮.500挺**和不能用于作战的13架老式飞机。甚至连正规部队也做不到人手一支老式**,许多人手持大刀或长矛参加战斗。
10月6日,意军长驱直人占领阿杜瓦。15 日,又占领了阿克苏姆。但当意军向战略纵深的「提格雷」地区发动进攻时,遭到埃塞俄比亚军队的重创。陆军大臣「穆鲁吉埃塔」公爵指挥埃塞俄比亚军队顽强抵抗,先后击毙、击伤意军数千人巴多里奥简介,并乘势夺回了部分失地,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提格雷战役初步宣告了墨索里尼速决战计划的破产。10月17日,埃塞俄比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威严的阅兵仪式。在年轻的皇帝「塞拉西」的 *** 鼓动之下,埃塞俄比亚10多万军民发出“誓死抗敌,宁死不屈”的震**吼。
在提格雷战役遭重创之后,担任北线主攻任务的意军司令「德博诺」为避免更大损失,一时暂停了进攻,在占领区内宣布废除奴隶制,停止缴纳某些封建捐税,实行“商人有其店,耕者有其田”,试图以“安抚政策”,实现不战而征服,然而,埃塞俄比亚人民对「德.博诺」的欺骗不予理睬,以“至死不屈”的精神,不断打击侵略者。埃塞俄比亚的游击队利用各种方式与侵略者进行英勇而巧妙的斗争。他们不断破坏铁路,炸毁桥梁,劫持意军的运输车巴多里奥简介,炸掉他们的**库。他们的武器**及粮食大部分都是从敌人那儿缴获而来。埃塞俄比亚的老百姓们,则自发地把粮食、肉类节省下来支援前线,为在沙漠地带作战的部队送水。在意军占领区,群众把粮食运走或藏到“地下”,把水井填死或者放上食盐。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 上牵制和削弱了意大利侵略军的战斗力。
1935年11月30日,墨索里尼派遗总参谋长「巴多里奥」接替「德博诺」指挥侵埃战争。然而,直至1936年1月底,巴多里奥也由于埃塞俄比亚军民的不懈抗击,以及兵员装备不足,部队士气低落,纪律松地等因素,而未敢发动进攻。就这样,墨索里尼的侵埃速决战计划,最终彻底破产了。
意大利侵埃战争
***挑起的意大利侵埃战争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东北部的一个大国,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成为欧洲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和殖民对象。早在1887年和1895年,意大利就曾两次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当时称阿比西尼亚)的战争,但都以失败告终。20世纪30年代初,由***当权的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为独霸地中海,重新瓜分东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摆脱国内危机,终于作出了再次发动侵埃战争的选择。 1935年 9月,***头子墨索里尼决定:在意属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集结30万重兵,由德博诺将军统一指挥,兵分北、中、南路进攻埃塞俄比亚。当时,埃塞俄比亚的军队包括各省和各部族的民团在内,为45万~50万人,由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任最高统帅。埃军虽然武器装备低劣,训练也差,但士气高昂。面对帝国主义军队入侵的威胁,埃军统帅部决定:军队先从北部边境后撤30千米,凭险据守,以山地机动防御作战,消耗意军有生力量,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条件。1935年10月 3日,意军不宣而战,在强大空军的配合下,大举侵入埃境。北路意军20余万人,在德博诺直接指挥下,以坦克为先导,从厄立特里亚分两路入侵提格雷省,至11月 8日,相继攻克阿杜瓦和该省首府默克莱。埃陆军大臣穆鲁吉埃塔公爵率10万大军和伊姆鲁指挥的军队增援提格雷省,挫败了意军进攻的嚣张气焰。南路意军11万人,在意驻索马里总督格拉齐亚尼将军指挥下,侵入欧加登地区,遭到埃军德斯塔公爵和纳西布侯爵率领的10余万人的顽强抗击,至11月 8日,意军占领科拉黑。中路意军 1.7万人,从阿萨布侵入埃境后,遇到埃军民的阻击和袭击,前进受阻。由于作战指挥不力,墨索里尼于11月 6日撤去德博诺的职务,由意军总参谋长巴多里奥元帅进行直接指挥。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 1月,埃军趁意军攻势受阻之机发起反击,曾一度收复南线的科拉黑和北线的阿比阿迪,沉重打击了意军。同时粉碎了英法诱和的图谋。1936年 3月,意军发动向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进军的新攻势,对埃城镇实行狂轰滥炸,并大量施放毒气,进行残酷屠杀,逐步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3 月下旬,塞拉西一世亲临北线指挥作战;31日,率主力在迈奇奥地区阻止意军进军首都,但未能成功。4 月15日,意军攻陷埃皇前线指挥部驻地德塞,打开了通向首都的大门。与此同时,南线意军也逼近吉吉加和哈勒尔。5 月 3日,塞拉西一世流亡国外。 5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失守。9 日,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此后,埃塞俄比亚抗战进入游击战阶段。部分埃军分散到西部和南部各省,同当地人民一起组成游击队,在皇帝代表伊姆鲁公爵建立的临时政府领导下,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一次次粉碎了意军的“围剿”,使意大利的“殖民开发计划”遭到破产。至1939年初,游击队发展到40万人,迫使35万意大利殖民军只能在大中城市周围和主要交通线活动。1941年春夏,埃塞俄比亚军民在攻入埃境的英军和“自由法国”军队的配合下,光复了国土。4 月 6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获得解放。5 月 5日,流亡国外的海尔?塞拉西一世回到首都。18日,意大利总督投降。至年底,埃境意军全部肃清。 历时 6年多的意埃战争终以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最后胜利面告终。在整个战争中,埃塞俄比亚军民遭受巨大牺牲,死亡76万余人,其中死于毒气的28万余人。意军伤亡14万人,耗资 120亿里拉。埃塞俄比亚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埃塞俄比亚和厄利特里亚最初是两个国家,后来厄利特里亚被埃塞俄比亚吞并然后再独立的吗
厄立特里亚原来是意大利的殖民地。1941年英国在东非打败意大利,占领了原来的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成为英国的托管地。1950年,在联合国安排下,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自治体和埃塞俄比亚组成联邦。1952年,厄立特里亚组成地方自治政府并选举地方立法机构。而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在厄立特里亚派驻常住代表。但是1962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废除联邦,改厄立特里亚为埃塞俄比亚的的第14个省。激起了厄立特里亚的反抗。从此,爆发了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1970年,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厄人阵)成立,并主导独立战争。1991年5月,厄人阵同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联手推翻苏联扶持的门格斯图政权。5月24日,厄人阵解放厄特全境,29日成立临时政府,伊萨亚斯·阿费沃基出任临时政府总书记兼武装部队总司令。1993年4月23日~25日,厄特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公决,99.8%的民众选择独立。埃塞过渡政府接受公决结果,承认厄特独立。5月22日,伊萨亚斯出任总统;24日,厄特正式宣告独立并举行开国庆典,厄立特里亚国正式成立。
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的战争是怎么回事
厄立特里亚源于希腊语Erythrea Mare,意为“红色的海”。历史上,厄立特里亚自16世纪起被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19世纪中叶埃及人占领了这一地区;1889年,意大利在西方列强对非洲的瓜分中获得对包括阿斯马拉在内以及沿海和一部分高原地区的统治权,并于次年将其占领区正式命名厄立特里亚。1941年,英军占领了厄立特里亚并经联合国授权托管,直至1950年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1962年,埃皇塞拉西强行把厄立特里亚划为第14个省。经过30年艰苦卓绝的独立战争,厄立特里亚人终于在1993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埃塞俄比亚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TPLF)与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EPLF)(即现在执政的厄人阵党)当年曾并肩战斗,推翻了埃塞俄比亚门格斯图政权。厄立特里亚的独立因此得到了埃塞俄比亚的首肯。“亲兄弟”分了家,却忽略了“明算帐”两国继续沿用意大利殖民时期模糊不清的边界。埃塞俄比亚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内陆国,要假道厄立特里亚的阿萨布港出海。港口虽名为“免费”使用,实际双方在港务结算上龃龉不绝。同时,独立后的厄立特里亚继续使用埃塞俄比亚的货币比尔,两国也为此纠纷不断,厄特(厄里特里亚的简称)遂于1986年启用本国货币纳克法。经济利益的激烈矛盾使两国最终反目成为必然。1998年5月,两国终于在西部边界一个叫巴德梅的地方兵戎相见。埃厄边境战争 埃塞军人与厄特官员发生磨擦,5名厄特人被打死。厄特遂出动军队,歼灭了那支埃塞军队,并占领了巴德梅。厄立特里亚年轻的领导人没有料到,这起通过国际社会调解本可能避免的小规模冲突竟演变成无尽的灾难。人口及综合国力强于对手10余倍的埃塞声称要彻底教训“侵略者”,并把所有“被占领土”夺回来。埃塞依靠兵源优势,采取拉长战线的战略,将战火在双方1000多公里的边界蔓延开来。区区200多万人口的厄特对付6000多万人口的埃塞,压力可想而知。冲突爆发前,厄特军队共有4万多人。埃塞的全线进攻迫使厄特实行全民皆兵政策,迅速组建了30万军队,年满18岁至50岁的男人均要服兵役。这意味着厄特全国一半的青壮男人要到前线。即便如此,其军队数目仍远远劣于敌方。 本次埃厄冲突异常激烈,伤亡惨重。自1998年5月两国由于经济纠纷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爆发冲突以来,双方1000公里长的边界线就再也没消停过。过去两年中,联合国、非洲统一组织及有关国家曾多次从中调停,但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埃厄两国再度发生边境武装冲突。据国际军事专家的估计,双方在冲突爆发之初的兵力加在一起不过十五六万,但为了“打大仗、打苦战、打持久战”,两年来,两国不断向边界地区增派兵力、屯积辎重和其它战略物资,以至在本次战事爆发前,双方积聚在边界的总兵力已超过55万人。双方都购买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其中包括喷气式战斗机、主战坦克、各型导弹、重炮和火箭发射器等。参战人员多、武器威力大,就注定了战争造成的伤亡会十分惨重。5月15日,即战事开始后的第三天,双方均公布了对方的伤亡数字。厄方说,已打死、打伤、俘虏埃军25200人;埃方说,埃军占据了上风,厄军有2万人要么毙命,要么受伤。虽然双方都可能夸大其辞,但人们还是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接下来,双方都没再公布具体的伤亡数字,但埃方在攻占西线的战略重镇巴伦图后称,厄军已如丧家之犬,死伤惨重、溃不成军;而厄方则称,埃军的人海战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巴伦图变成了埃军的“坟场”。据目击者和一些战俘的叙述,争夺中线扎拉姆贝萨的战斗尤为激烈。扎拉姆贝萨坐落在高山之上,扼通往厄首都阿斯马拉的要冲,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确保该镇万无一失,厄军增派了大量兵力和装备,同时挖掘了战壕,修筑了工事。埃军10多万人在夺取西线的巴伦图后迅速东进,与中线部队合二为一,对扎拉姆贝萨发起猛烈的“海浪攻势”。目击者说,厄军凭借地形优势对埃军予以猛烈还击,多次击退埃军进攻,在山下,一惯采用“人海战术”的埃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但是厄军的处境也很糟糕。埃军动用战斗机、重炮、坦克等向厄军阵地实施昼夜轮番轰炸,有人形容说,扎拉姆贝萨所在的山头被整个削平了一层。夺取扎拉姆贝萨使埃塞奠定了胜局,但埃军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乘胜追击,继续攻城拔寨。在5月24日攻占扎拉姆贝萨的当天,埃军又占领了厄立特里亚城镇瑟纳费;5月26日和27日,受战场形势鼓舞的埃军一鼓作气,成功拿下了另一座边境城镇阿迪克伊赫,这使得埃军先头部队已深入厄境内50公里。失去天然屏障的阿斯马拉形势告急!好在埃军无意进攻阿斯马拉,因为埃塞政府曾多次发表声明称,阿斯马拉从来就未被列作埃军的进攻目标,埃军的战术就是以战促和,削弱厄军的有生力量,使其失去再次发动侵略战争的能力。埃塞军队的强大攻势迫使惊慌失措的厄立特里亚居民举家逃亡。据联合国难民署和儿童基金会提供的数字,两周多时间以来,已有至少50万厄立特里亚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和无家可归者,数万人越过厄北部边境,进入苏丹南部。目前那里的救援形势十分严峻。 由于埃塞俄比亚已经收复了所有被厄立特里亚占领的领土,埃塞俄比亚从即日起停止同厄立特里亚的战争,并准备把部队撤到1998年5月6日前的埃塞俄比亚控制区。梅莱斯同时要求国际社会保证厄立特里亚方面不再对埃塞俄比亚构成军事威胁。他说,在埃塞俄比亚得到国际社会的保证之前,仍在厄立特里亚境内的埃塞军队将原地待命。此前,势微力弱的厄立特里亚终于不敌“瘦死骆驼比马大”的埃塞俄比亚,被迫从两国有争议的边界地区撤军,并宣布接受非洲统一组织的邀请,参加在阿尔及尔举行的旨在解决两国边界争端的间接会谈。边界争端将位于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两国拖入战争,长达两年的****导致7万多人丧生,上百万人流离失所。 1999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支持非洲统一组织(OAU)提出的让厄立特里亚撤兵的提案,呼吁两国的和平。3月,厄立特里亚接受了OAU提出的调停方案及联合国安理会的通告,停止了武力争斗开始进行交涉。然而,就在2000年5月,厄立特里亚军队再次开战,联合国安理会决定禁止对两国进行武器贩卖,要求马上停战、重新进行交涉。12月,两国签署全面和平协议,沿国境线设置了25公里的缓冲区,联合国调查团(UNMEE)定期在两国边境巡查,两国走上了稳定和发展的道路。[
埃厄边境战争结果如何
埃厄边境战争结果伤亡惨重,死伤无数,经济政治军事损失不可计量。这场战争持续时间这么长,自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因为土地港口、货币经济等的问题闹得两边都不愉快因此而战斗起来之后,边境就没消停过。
后来,凭借实力,埃逐渐收复了自己的土地,而且是所有的被厄占据的土地之后,埃逐渐停止了对厄的进攻,和平总是大家共同追求的。为了自身的发展,埃要求国际组织保证监督厄不在再进犯,否则就会给厄颜色看,而同时,厄的实力本来就不如埃厉害,再加上军事的损耗,更不行了,毕竟饿死的老虎比猫大,不能再拿着鸡蛋碰石头了,厄也表示了最终的妥协,各国也纷纷表示对这种局面的祝福,虽然明知道当时两国的战斗一多半都是他们挑唆的,但是现在天下太平了,虽然两方的战斗是的很多人死掉,但是痛定思痛,悲剧不会再重演就好,尽管这样,两兄弟还是会有时候小打小闹一下,又是很多人的死伤,这都是埃厄边境战争结果的惨痛现实。
就在一九九年,联合国表示支持双方停止战争,虽然联合国在国际上的作用实际不大,但是对于小国来讲,还是这种穷的国家,联合国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两国渐渐停止了战斗,停止了军事上与外国的买卖,同时,还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来对自己的保证负责,终于,两个国家走上了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以上便是对埃厄边境战争结果的介绍。
埃厄边境战争结果怎么样分别对两个国家带来了什么影响
本次埃厄冲突异常激烈,伤亡惨重。自1998年5月两国由于经济纠纷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爆发冲突以来,双方1000公里长的边界线就再也没消停过。过去两年中,联合国、非洲统一组织及有关国家曾多次从中调停,但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埃厄两国再度发生边境武装冲突。据国际军事专家的估计,双方在冲突爆发之初的兵力加在一起不过十五六万,但为了“打大仗、打苦战、打持久战”,两年来,两国不断向边界地区增派兵力、屯积辎重和其它战略物资,以至在本次战事爆发前,双方积聚在边界的总兵力已超过55万人。双方都购买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其中包括喷气式战斗机、主战坦克、各型导弹、重炮和火箭发射器等。参战人员多、武器威力大,就注定了战争造成的伤亡会十分惨重。
5月15日,即战事开始后的第三天,双方均公布了对方的伤亡数字。厄方说,已打死、打伤、俘虏埃军25200人;埃方说,埃军占据了上风,厄军有2万人要么毙命,要么受伤。虽然双方都可能夸大其辞,但人们还是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接下来,双方都没再公布具体的伤亡数字,但埃方在攻占西线的战略重镇巴伦图后称,厄军已如丧家之犬,死伤惨重、溃不成军;而厄方则称,埃军的人海战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巴伦图变成了埃军的“坟场”。
据目击者和一些战俘的叙述,争夺中线扎拉姆贝萨的战斗尤为激烈。扎拉姆贝萨坐落在高山之上,扼通往厄首都阿斯马拉的要冲,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确保该镇万无一失,厄军增派了大量兵力和装备,同时挖掘了战壕,修筑了工事。埃军10多万人在夺取西线的巴伦图后迅速东进,与中线部队合二为一,对扎拉姆贝萨发起猛烈的“海浪攻势”。
目击者说,厄军凭借地形优势对埃军予以猛烈还击,多次击退埃军进攻,在山下,一惯采用“人海战术”的埃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但是厄军的处境也很糟糕。埃军动用战斗机、重炮、坦克等向厄军阵地实施昼夜轮番轰炸,有人形容说,扎拉姆贝萨所在的山头被整个削平了一层。夺取扎拉姆贝萨使埃塞奠定了胜局,但埃军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乘胜追击,继续攻城拔寨。在5月24日攻占扎拉姆贝萨的当天,埃军又占领了厄立特里亚城镇瑟纳费;5月26日和27日,受战场形势鼓舞的埃军一鼓作气,成功拿下了另一座边境城镇阿迪克伊赫,这使得埃军先头部队已深入厄境内50公里。
失去天然屏障的阿斯马拉形势告急!好在埃军无意进攻阿斯马拉,因为埃塞 *** 曾多次发表声明称,阿斯马拉从来就未被列作埃军的进攻目标,埃军的战术就是以战促和,削弱厄军的有生力量,使其失去再次发动侵略战争的能力。埃塞军队的强大攻势迫使惊慌失措的厄立特里亚居民举家逃亡。据联合国难民署和儿童基金会提供的数字,两周多时间以来,已有至少50万厄立特里亚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和无家可归者,数万人越过厄北部边境,进入苏丹南部。目前那里的救援形势十分严峻。
埃厄边境战争
埃厄边境战争
埃厄边境战争于1998年5月爆发,绵延经年。这是一场两个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间的战争,被驻厄首都阿斯马拉外交官和记者归纳为“二次大战的装备,一次大战的战术,拿破仑时代的战地救护。”
厄立特里亚源于希腊语Erythrea Mare,意为“红色的海”。历史上,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最初同为阿克苏姆帝国的领地,自16世纪起被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19世纪中叶埃及人占领了这一地区;1889年,意大利在西方列强对非洲的瓜分中获得对包括阿斯马拉在内以及沿海和一部分高原地区的统治权,并于次年将其占领区正式命名厄立特里亚。
1941年,英军占领了厄立特里亚并经联合国授权托管,直至1950年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1962年,埃皇塞拉西强行把厄立特里亚划为第14个省。经过30年艰苦卓绝的独立战争,厄立特里亚人终于在1993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埃塞俄比亚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TPLF)与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EPLF)(即现在执政的厄人阵党)当年曾并肩战斗,推翻了埃塞俄比亚门格斯图政权。厄立特里亚的独立因此得到了埃塞俄比亚的首肯。“亲兄弟”分了家,却忽略了“明算帐”两国继续沿用意大利殖民时期模糊不清的边界。
埃塞俄比亚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内陆国,要假道厄立特里亚的阿萨布港出海。港口虽名为“免费”使用,实际双方在港务结算上龃龉不绝。
同时,独立后的厄立特里亚继续使用埃塞俄比亚的货币比尔,两国也为此纠纷不断,厄特(厄里特里亚的简称)遂于1986年启用本国货币纳克法。经济利益的激烈矛盾使两国最终反目成为必然。1998年5月,两国终于在西部边界一个叫巴德梅的地方兵戎相见。
经过
埃塞军人与厄特官员发生磨擦,5名厄特人被打死。厄特遂出动军队,歼灭了那支埃塞军队,并占领了巴德梅。厄立特里亚年轻的领导人没有料到,这起通过国际社会调解本可能避免的小规模冲突竟演变成无尽的灾难。人口及综合国力强于对手10余倍的埃塞声称要彻底教训“侵略者”,并把所有“被占领土”夺回来。
埃塞依靠兵源优势,采取拉长战线的战略,将战火在双方1000多公里的边界蔓延开来。区区200多万人口的厄特对付6000多万人口的埃塞,压力可想而知。冲突爆发前,厄特军队共有4万多人。
埃塞的全线进攻迫使厄特实行全民皆兵政策,迅速组建了30万军队,年满18岁至50岁的男人均要服兵役。这意味着厄特全国一半的青壮男人要到前线。即便如此,其军队数目仍远远劣于敌方。
结局
由于埃塞俄比亚已经收复了所有被厄立特里亚占领的领土,埃塞俄比亚从即日起停止同厄立特里亚的战争,并准备把部队撤到1998年5月6日前的埃塞俄比亚控制区。梅莱斯同时要求国际社会保证厄立特里亚方面不再对埃塞俄比亚构成军事威胁。他说,在埃塞俄比亚得到国际社会的保证之前,仍在厄立特里亚境内的埃塞军队将原地待命。
此前,势微力弱的厄立特里亚终于不敌“瘦死骆驼比马大”的埃塞俄比亚,被迫从两国有争议的边界地区撤军,并宣布接受非洲统一组织的邀请,参加在阿尔及尔举行的旨在解决两国边界争端的间接会谈。边界争端将位于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两国拖入战争,长达两年的****导致7万多人丧生,上百万人流离失所。
1999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支持非洲统一组织(OAU)提出的让厄立特里亚撤兵的提案,呼吁两国的和平。3月,厄立特里亚接受了OAU提出的调停方案及联合国安理会的通告,停止了武力争斗开始进行交涉。
然而,就在2000年5月,厄立特里亚军队再次开战,联合国安理会决定禁止对两国进行武器贩卖,要求马上停战、重新进行交涉。12月,两国签署全面和平协议,沿国境线设置了25公里的缓冲区,联合国调查团(UNMEE)定期在两国边境巡查,两国走上了稳定和发展的道路。
现代世界最愚蠢的三大战争
现代世界最愚蠢的三大战争,埃厄边境战争排第二
战争本是打压对手的最后手段,也是为自己争得利益最大化,或满足自身战略需求,也许是霸权野心,总之是对本国有利的。所谓愚蠢,就是双方的战争没有任何意义,捞不着任何好处还让自己损失巨大,如本文所列的这3场战争可以称得上当代最愚蠢战争
NO.3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是伊拉克和伊朗打的一场十分愚蠢的战争,双方战争的起因主要是领土纠纷、****和宗教纷争,但从战争的结果来看无疑是最愚蠢的。战后双方又回到了战前状态,不但什么利益都没得到,反而两败俱伤。战争让伊朗损失了105万人,其中阵亡35万,经济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让伊拉克伤亡43万人,其中死亡18万人,经济损失高达3500亿美元。
在当时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战争让双方的社会发展至少后退了20-30年,负债累累。因为战后伊拉克经济上的囧境,也让当时的萨达姆政权采取了冒险主义,于1990年8月入侵科威特,直接导致了后来对其致命的海湾战争和03年的伊拉克战争,萨达姆政权也因此覆灭。
两伊战争由伊拉克先发制人开始,这场战争一打就是8年,可谓旷日持久,虽然伊拉克使用了浑身解数,甚至动用了化学武器,但战争依然很快陷入了僵局。虽然最后双方都宣布自己赢得了胜利,实际上战争结束后双方又回到了战争开始前的状态,谁都没捞到好处,却损失了大量人员、装备,直接造成双方的经济面临崩溃。
NO.2 埃厄战争
这是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之间于1998年至2000年爆发的一场边境战争,战争的起因仅是为了争夺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太大作用的灌木丛山和荒凉的巴德平原。本来解决的方法有很多,非要走得不偿失的战争这一步。更愚蠢的是,这是两个世界最贫穷国家之间打的一场“二次大战的装备,一次大战的战术,拿破仑时代的战地救护”。
战争结果让双方都没捞到什么好处,更是让世界看了一场笑话,更让两国本已捉襟见肘的经济雪上加霜。
这是一场由一片毫无价值的荒地引起的战争,导致15万人丧生,上百万人流离失所。也许这个伤亡结果在血腥的历史战争中不是那么起眼,但是别忘了,双方在战争爆发之初的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十五六万,这个结果意味着双方如果不是后来又动员了大批人员参战,军队几乎早已损失殆尽。
战争使厄立特里亚的军队由战前4万人的规模膨胀到30万人,军人占了总人口的10%。而埃塞俄比亚军队也是由战前的6万人扩充到战后的40万人。对于战绩,双方都存在夸大其辞,关键是双方没能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让两国遭受了多大的损失。
最终两国签署全面和平协议,沿国境线设置了25公里的缓冲区,联合国调查团定期在两国边境巡查,早知是这样的结果,打还是不打,这又是何苦呢?
NO.1 足球战争
足球战争发生于1969年7月,是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两个国家打的一场中美洲历史上最大的战争,这也是当代世界上最愚蠢的战争,没有之一。这场战争虽然名为足球,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却是移民造成的矛盾,但解决这样的矛盾有很多办法,不一定非得战争。洪都拉斯与萨尔瓦多都位于中美洲,两国都盛产香蕉。
而美国的水果公司在洪都拉斯有大片香蕉园,很多萨尔瓦多人为了工作,便移民或偷渡洪都拉斯。1969年,在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北美区外围赛,这场足球比赛的结果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战争以萨尔瓦多派出空军和12000多名地面部队入侵洪都拉斯开始。
战争最终在美国与美洲国家组织施压下结束,这是一场双方皆输的战争,而且是公认的双方都没捞到一点好处,却造成了2000多人丧生。这场战争导致中美洲共同市场停摆12年,社会情况恶化。
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关系如何
2018年9月16日,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在沙特签署和平协议,结束了双方持续数十年的冲突。
1993年,厄立特里亚从埃塞俄比亚独立。1998年至2000年,双方因边界争端爆发武装冲突,导致数万人死亡。后来两国签署和平协议,但紧张关系并未解除,双方关系一直处于冰点。这次签署协议标志着两个非洲之角国家之间漫长的对峙结束,也对红海国际航行具有积极意义。
1962 年,埃塞皇帝海尔.塞拉希宣布吞并了厄立特里亚,因为埃塞俄比亚不希望失去其在红海的所有港口。这一行动直接促使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成立,开始爆发反对埃塞俄比亚在厄立特里亚统治的小规模的叛乱。
1970 年,厄立特里亚人在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的领导下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起义,埃塞俄比亚政府宣布在厄立特里亚实行紧急状态,并大规模增加了在当地的驻军数量。
由于皇帝的贪婪和野蛮,在厄立特里亚投入太多,造成本国压力过大,造成埃塞国内局势动荡。1974 年 9 月 12 日,一群年青的埃塞俄比亚军官发动政变,皇帝和他的重要幕僚被逮捕并于一年后被处决。但是,新的统治者为了权利开始互相攻击,直到 1977 年米拉姆上校取得胜利才告一段落。
1975 年,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在埃塞俄比亚蒂格雷省展开军事行动,造成了混乱的局面,结果导致了埃塞内战爆发。
在 1975 年 9 月 13 日,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袭击了美军基地,杀死了 9 名美国人和埃塞俄比亚士兵。这次袭击事件激怒了埃塞俄比亚政府,他们开始跟厄立特里亚进行“全面战争”。
但是,事与愿违,在一年的时间里,埃塞俄比亚军队节节败退。埃塞俄比亚政府不得不一再向美国提出援助的要求,但是卡特总统拒绝了,还指责军政府践踏人权。
后来,即使埃塞得到苏联支援,也没有彻底击败厄立特里亚。苏联解体后,失去了外援,埃塞对厄立特里亚的战争,就没法再打下去了。到了九十年代初,厄立特里亚大部分地盘都被厄立特里亚人控制。埃塞只能坐视厄立特里亚脱离,从此丧失了所有海岸线。
更多文章:

十二星座最爱饮品,水象星座适合喝奶茶,火象星座适合喝气泡水~?自制珍珠奶茶的珍珠怎么做
2025年4月25日 20:00

皇家马德里球衣官网(在皇马官网买球衣,和在国内实体店买有什么不同)
2024年6月16日 08:48

英国地图中文版全图(英国伦敦的具体地图,要中文的,详细的,最好带介绍)
2024年1月30日 11:20

博格巴一球一个亿什么梗(转会费1亿欧元!有着白博格巴之称的他再次被众多豪门抢购)
2025年7月6日 17:15

广州东风西路小学的学校领导?广州试点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两位小学校长成教授
2024年10月21日 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