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的故事100字(一个奥运冠军的感人故事200字)
本文目录
一个奥运冠军的感人故事200字
一) 丘索维金娜在赛场上 有一位母亲,她出现在体操赛场上,感动了全世界,她就是代表德国出战的33岁的女运动员奥克萨娜·丘索维金娜。 这位前独联体运动员、前乌兹别克斯坦运动员从1989年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至今已在体操赛场上拼搏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而且一直保持着一流的竞技状态。这在女子体操界几乎可以算作奇迹! 丘索维金娜出生于1975年6月,1991年16岁时代表独联体夺得世锦赛女团和自由操金牌、跳马银牌。1992年首次代表独联体参加奥运会,摘得女子团体金牌;1996年亚特兰大、2000年悉尼和2004年的雅典,她代表乌兹别克斯坦三次参战奥运;而今年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代表德国出战。这将是她第五次参加奥运会的比赛,她也是奥运会历史上唯一一个参加过四次奥运会的女子体操选手,她也必将是唯一一个五次参加奥运会的女子体操运动员。 这名身高1.53米、体重44公斤、33岁“高龄”的女子,她之所以能创造奇迹的原因只有一个——为了自己患有白血病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治疗条件,赚取更多的治疗费用。 全世界都在被她那伟大的母爱而深深感动着! 祝福丘索维金娜,为你加油!愿上天保佑你的孩子! (二)坚强爱笑的女孩 曹磊,这个坚强爱笑的女孩,在众人的瞩目下赢得了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第23枚金牌。但是她注定与其他冠军不同,别人可以开心地抱着金牌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而她要首先面对的却是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个事实足以冲散她夺冠后的喜悦,因为她的母亲已于两个月前去世,而直到她已经确定夺冠,还有最后一举时,教练马文辉才告诉她母亲去世的消息。 曹磊一直都希望将一枚奥运金牌亲自挂在父母的脖子上。为了奥运会,她已经很久没有回家,没有看到思念她的爸爸妈妈。为了奥运会,她连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很多练习举重的队员都不能说喜欢这个项目,但是曹磊不是,这个女孩对举重可以用痴迷来形容,因为她的爸爸也练过举重,她始终认为这个项目充满魅力。 曹磊的爸爸瞒了女儿两个月,“相当难熬”是曹爸爸跟记者说得最多的四个字。这两个月里,他回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就是不想让任何一个人知道这件事,从而破坏曹磊备战的心情。比赛当天,曹爸爸关掉了手机,就是希望能安安静静地等着女儿举出一块金牌。而当他从电视上看到曹磊取得这枚宝贵的金牌之后,当腾讯记者再次连通曹爸爸的手机时,他说:“这两个月相当难熬,一会儿我就会去坟前去告诉她妈妈这个好消息。为了瞒着她,这两个月真的非常辛苦。” 曹磊爸爸告诉记者:“比赛结束之后,我一直都在等着队里给我消息,确定曹磊什么时候能够回家,回家之后我们再把这件事情告诉她,现在只是希望她能高高兴兴的,享受一段快乐的时光。” 赛后记者了解到,中国举重队女队教练马文辉在曹磊最后一次试举前把母亲去世的消息告诉了她,那时,曹磊已经确定夺得女子75公斤级的金牌。目前中国举重队已经为曹磊买了回家的车票。比赛一结束,他们就会告诉曹磊。而第二天,她就会带着“金镶玉”回家奔丧。所有的冠军都在微笑,而只有这个女孩要扛起一个残酷的事实。 记者:在比赛结束以后,我看到你哭了,持续了将近4分钟,现在可以看到你的脸上还挂着泪珠,我想问你为什么这样?哭是出于什么原因? 曹磊:我想对大家说,今天夺得这枚金牌,我要献给祖国,献给祖国的人民,同时也献给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 (三)20岁,你做到了吗? 试问,20岁的你或我,是否可以背负着国家的希望和荣誉,在两万人的注视下,毫无畏惧完成使命;是否可以在家乡父老面前,直面四年前的噩梦,一扫过往,毕其功于一役。20岁的邹凯做到了。 8.725,这是中国队男子体操队在12日上午的奥运体操男团决赛最后的单杠项目上,最后一名队员邹凯出场前与当时排名第一的日本队之间的差距。在邹凯之前出场的肖钦和***分别拿到了15.250和15.725分。 只要不失误,冠军毫无悬念。 巨大的希望,反而另全场观众陷入了一种看似轻松实则紧张,心中兴奋却又在全力压抑的复杂情绪中。全场的焦点、金牌的归属集中在了世界杯单杠冠军邹凯的身上。 邹凯上杠,观众的心也离开了地面。随着这位四川小伙在单杠上的一次次旋转,全场的情绪如过山车般起落。 每一次换手,观众都是一次屏息;每一个成功地腾跃,都伴着一声惊呼。 蛟龙盘柱般在单杠上表演的邹凯旋转地越来越快。不再有热烈的掌声、不再有一声声惊呼,旋转的一团红色上紧了每个人心中的发条。 他飞起来了!翻腾着,在空中划出一道赤色的弧线。砰!彩虹的尽头稳稳地扎进了地面,一动不动。 不同的胸腔中发出了同样的共鸣,不一样的语言呼喊着同一样的兴奋。随着场内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与欢呼,记分板上大大的CHN瞬间越到了第一位。小伙子们再次登上了世界之巅。 回过神来的我这时才发觉,冰冷的手心里,捏的都是汗。 长叹一口气,看到场地中的小伙子们已经抱在了一起,他们扫清了已弥漫四年的阴霾。冠军属于我们的体操健儿,不只是因为他们超越了所有对手,更因为他们战胜了曾经如噩梦般的自己。这才是奥林匹克的真正意义。
中国奥运冠军的故事100字左右
中国首位“00后”奥运冠军-任茜。
任茜出生于2001年,15岁的她已经斩获过国际比赛的冠军。在2015年的世锦赛上,她获得了该项目的银牌。
在里约奥运会首轮比赛上,任茜选择向前翻腾三周半,动作细腻,入水效果稍显不足,得到78分。第二轮,任茜选择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正常发挥,得到84.80分。第三轮,任茜带来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非常完美,有效分全部都是9.5,得到94.05分。
第四轮,任茜选择向后翻腾两周转体一周半,再次跳出90+的高分,得到91.20分。最后一轮,任茜第五跳选择3.2的难度,发挥完美,再次跳出91.20分,总得分439.25,斩获冠军。
扩展资料:
我的名字是任茜(Xi)
单从字面很难看得出来,就连央视在同一个报道中,前端和后端对她名字的读法都不统一。 央视记者专门就这个问题采访了任茜。“两个读法都有,护照上是任茜(Qian),所以在国外都是叫任茜(Qian)。”任茜说,“不过在国内,还是喜欢被大家叫任茜(Xi)。”任茜终于揭开了谜底。
任茜3岁时在成都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练习体操,2007年被输送至四川省跳水队。2014年是任茜进入国家队后的首个赛季,也是她参加国际比赛的开端,她的表现非常抢眼,连夺国际泳联跳水大奖赛四站冠军。
随后,任茜又作为中国跳水队历史上最年轻的选手,参加了2015年喀山游泳世锦赛。自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世锦赛对参赛选手年龄有限制,女子10米台选手必须年满14岁,任茜是刚过年龄标准就获得了世锦赛资格,算得上是新标准执行后该项目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她的职业生涯上升路径非常光明。
在2016年跳水世界杯上,任茜拿到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如今,她又拿到了里约奥运会的参赛资格,正在成为中国跳水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奥运冠军背后的故事
陈艳青:赢奥运两金举世无双 冠军背后几多艰辛 陈艳青的入选并没有多大特殊,那时候,她还是个11岁的小女孩,参加市里的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正好曹新明也想去看看比赛,为队伍找点好的苗子出来。正在投垒球的小艳青,其实力不俗,一下引起了曹老师的注意。 “你过来,让我看看”他招呼着艳青,小女孩很听话地过去了,老师随后让她跑了跑,跳了跳,觉得她各方面都比较不错,身体很灵活,协调性也好,当机立断,有了招收陈艳青的愿望。 “你愿意不愿意到苏州来念书?”因为艳青的家并不在苏州,如果真的要去训练,她必须先转学到苏州。当时因为情势复杂,陈艳青并没有作出承诺,但后来回家后,艳青还是把情况给爸爸说了。 “如果他说的是真的话,我一定让你去苏州念书。”爸爸当时就一个想法,让陈艳青走出去。因为他知道,如果不狠心,陈艳青肯定只能留在家里,和自己过一样的生活。但如果能够让她念个体校,也许她还能在小学当个体育老师。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6月份,陈艳青迎来了小学四年级的期末考试,而就在这时候,她所就读的学校收到一封信,是苏州市业余体校寄来的,信里有录取通知,另外还交代,艳青年级太小,可以由学校或者家长送去。 终于,1990年6月30日,还只有10岁的陈艳青,拿着小学四年级的成绩单,在爸爸***护送下去了苏州。 忍受伤痛 世界称霸 刚到苏州的时候,陈艳青练得很辛苦,因为手嫩,经常是现在训练的时候磨破了皮,杠铃上全是血。每次爸爸妈妈去看她,小艳青总会哭哭啼啼地追出门,要跟爸爸回家。 “当时还是很心疼,她练举重特别苦,一个男的都受不了,不要说女的,这个东西要往上顶上去,很难的,还不要说一年365天都这样。”不过再辛苦,爸爸都总归只有一句话“不狠心,能怎么办?”他最终还是毅然决然的走了。 在父亲的“绝情”和教练的呵护下,陈艳青的路走得相对平坦,1994年,她被调到江苏省女子举重队,师从曹新明,一年后,他们又都进入了国家举重队,曹老师依然是她的教练。 进入国家队后,艳青迎来了更多参加比赛的就会,但她从来不让人失望,1996年的全国锦标赛59公斤级,她获得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冠军。1997年第11届世界锦标赛,陈艳青又在64公斤级中获得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冠军,那时她十七岁,和大多数还在温室中待放的女孩不一样,那时候,她便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此后,参加58公斤级的比赛,陈艳青更是所向披靡,在悉尼奥运前的两三年里,她可以算得上是这个级别中的绝对霸主,1998年,陈艳青先是在亚运会夺魁,1999年的世锦赛,她虽然未能卫冕64公斤级,但在她参加的58公斤的比赛中,她同样在抓举、总成绩中夺魁,挺举获得亚军。 错误情报 无缘悉尼 2000年7月,悉尼奥运会的选拔赛中,陈艳青发挥得出奇的好,她以总成绩242公斤力挫群芳,在证明自己的同时,20岁的陈艳青看到奥运夺金的希望。 然而,就在悉尼奥运名单公布的前夕,一则错误的情报断送了陈艳青的奥运之路。 当时,有情报说朝鲜有一名选手的总成绩也达到了242公斤,和陈艳青不相上下。而中国女举人才济济,与其让陈艳青去冒这个险,还不如换上另一个级别,最终,中国队放弃了这个级别的比赛,陈艳青最终没能飞往悉尼。 知道自己落选后,陈艳青伤痛不已,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小级别选手,她觉得自己如果参加奥运会,肯定会为祖国赢得金牌。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在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中的夺冠成绩,比选拔时陈艳青的242公斤足足低出22.5公斤,那则情报以一个近乎残酷的方式证明,它是错误的以及陈艳青的实力。 雅典复出 奇迹夺冠 悉尼之后,虽然陈艳青还很年轻,但已经心灰意冷的她,还是选择了退役,退役后,她去了当地的一所高校苏州大学就读。每天早上8点,她会骑自行车去上课,一天下来后,经常晚上还也要和同学一起上选修课。 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大学生涯,只是与众不同的是,陈艳青还有个特殊的身份,做助理教练。在早上上课前,她每天早上五点一刻便要起床,带着小队员去训练。 如此,日复一日,疏于训练的陈艳青手上的老茧正慢慢退去,但就在这时,那个曾经将她带出小镇的老师,再一次出现在她面前,那是2003年的11月,离雅典奥运会不过9个月。 拿到一块奥运金牌,这在陈艳青的心中永远是道伤痕,四年前的遗憾,她只能用胜利弥补。在曹新明的动员下,这位曾经的霸主最终决定复出。 谁也不知道那段时间里,陈艳青是如何度过的,但在回到省队的半年中,闭门修炼的她硬是将原来的成绩还提高了15公斤。雅典奥运会选拔,陈艳青在最后的选拔赛上,成功举起247.5公斤的总成绩,也顺利搭上了飞往雅典的班机。 雅典奥运会赛场,陈艳青没有给别人任何机会,虽然之前中国队必拿的一块48公斤级别的金牌丢了,作为第二个出场,并肩负重压的她显得很镇定,并最终以237.5公斤的总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奥运会纪录。 屡退屡进 放手一搏 雅典奥运会结束后,终于圆梦的陈艳青选择了休息,并开始作为助教参加工作,只是随后不久在南京举行的全运会,出于义务,还有对举重的不舍,陈艳青再一次站在举重台上。 那次的全运会,她同样以绝对的优势夺冠,但之后不久,她再次退役。 那时候的陈艳青有着自己的憧憬,想要尝试一下另外的生活,“一个女孩子从小生活在举重馆里,呆了十几年,很枯燥,我觉得自己基本功德圆满了。奥运会冠军也得过了,全运会复出结果也很好,我不想在30岁之前错过更多美好的青春。”于是陈艳青再次回到苏州大学的校园里。 只是对于所有运动员来说,“北京奥运”这四个字总是难以抗拒,激发出更强的潜力。随着北京奥运脚步的临近,陈艳琴的心在动摇。 和之前的几次一样,陈艳青终于还是回来了,而且也和每次一样,回归后,她总是找到更多的自信,成绩也是大幅度提升。 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陈艳青以251公斤的总成绩,把自己在2004年雅典自己夺冠时的成绩,又足足提高了13.5公斤。 只是,那时候的中国队中已经涌现出一些新的面孔,邱红梅便是其中之一。2007年亚锦赛上,她以141公斤的成绩打破了陈艳青保持的挺举世界纪录,随后又在世锦赛中问鼎冠军。对于陈艳青来说,当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抢到一张奥运门票,这甚至比在比赛中夺金还要困难。 2008年4月16日,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暨奥运选拔赛在安徽省合肥市继续进行,这对于陈艳青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下午进行的女子58公斤级的比赛中,已经**0岁的陈艳青,仍然凭借自己稳定的发挥,一人独得抓举、挺举和总成绩的三项冠军,也最终获得了北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请大家放心,我能成功!”场上霸气十足的陈艳青,场下同样充满自信,对于北京奥运,她只想要一个完美的结局
奥运冠军的故事
孙基祯,1912年生于朝鲜新义州,当时的朝鲜半岛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年幼时孙基祯就对跑步情有独钟,以至于他的母亲说他“不读书只顾跑”,索性给他买女孩子的鞋穿。他每天要跑5公里的路上学,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 到了15岁那年,首次参加比赛的孙基祯一鸣惊人,年纪最小的他竟超过了所有成年对手,一举拿到了自己的首个冠军。 为家境贫困,他没有升入中学,但他的“跑步”实力却改写了他的人生。 1932年,他作为特长生进了普通高等学校田径部,这也成了他进军奥运会之路的一个起点。 1933年,孙基祯包揽了朝鲜新宫马拉松赛全程赛等大赛冠军,甚至在1935年还创造了马拉松的世界最佳成绩。 1936年,日本不仅歪曲和扼杀朝鲜的历史和文化,还禁止使用朝鲜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强迫朝鲜人把自己的姓名一律改成日本名字。 为了实现参加奥运会的梦想, 孙基祯不得不与另一位朝鲜选手南顺永一起参加日本的奥运选拔赛。 在向筹备会报名时,两人都被迫使用日本名字,孙基祯参赛时用的名字是“孙龟龄”。 那时候的孙基祯已经小有名气,每当有人要求签名时,他都是用韩文来签,而且不止一次地声明自己不是日本人。 最终,他和同胞南顺永一起,获得了奥运会的马拉松参赛资格。 1936年8月9日下午3点,柏林奥运会马拉松比赛开始。 比赛一开始,上届奥运卫冕冠军,阿根廷选手萨瓦拉就展现出过人的实力,领先跑过折返点,而孙基祯一直紧跟其后。 在跑过25000米时,萨瓦拉的体力逐渐不支,步子越来越沉重。 在31000米时孙基祯和英国选手欧内斯特•哈珀甩掉了萨瓦拉。最终,萨瓦拉因前半程速度过快,身体透支退出了比赛。 距离终点还剩4000米了,孙基祯越跑越勇,拉大了与哈珀的距离,第一个跑进体育场,撞线时的成绩是2小时29分19秒2。 一个马拉松比赛的世界最佳成绩诞生了! 亚洲人第一次成了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冠军,他也是奥运史上第一个跑进2小时30分大关的马拉松运动员。 然而,登上最高领奖台的孙基祯却毫无胜利的喜悦,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 当一轮红日伴着日本国歌在体育场升起时,孙基祯以奥运会夺冠为国争光的梦想瞬间破灭了。 这位本该为金牌自豪的冠军,心中充满了屈辱与痛苦,他深深地低下了头,用手里捧着的一盆颁给冠军的月桂树挡住了自己运动服上的日本国旗标志。 这个瞬间被一名德国的摄影记者永远记录了下来。孙基祯的这个举动惹火了日本政府。 而孙基祯的冠军奖品——也就是在片头出现的那顶古希腊骑士青铜头盔在日本政府的强烈要求下被柏林奥运会组委会扣下, 藏进了柏林的一家博物馆里。 当时,朝鲜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东亚日报》在大篇幅地报道孙基祯夺冠消息的同时,配发了孙基祯领奖时的大照片, 不过抹掉了孙基祯运动衣胸前的日本国旗标志,以表示对殖民统治的抗议。日本当局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刻逮捕并驱逐了社长、主编和十几名报社职员,并勒令其停刊了9个月之久。 时隔56年,就在孙基祯当年夺得柏林奥运会马拉松赛冠军的同日同时举行的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 韩国选手黄永祚再次获得了马拉松赛事的金牌。而他的教练就是孙基祯。 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在汉城汉城召开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孙基祯作为火炬接力的最后一棒,跑进了体育场。几万名观众为这位老人致以长久的欢呼和掌声,其中包括在场或许并不知情的日本运动员。
中国奥运冠军的故事
从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打破中国冬奥史上金牌“零”纪录的短道女皇,到2010成为中国第一位以运动员身份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再到新近成为2016年冬季青奥会评估委员会主席,36岁的杨扬有着很多个头衔,然而这每一个光鲜的头衔背后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杨扬这样说:“我享受挑战的过程。” 在杨扬23年的运动生涯中,她一共获得59个世界冠军,参加过三届冬奥会,获得5金、2银、1铜共5枚奖牌。回想起自己的职业生涯,给杨扬印象最深刻的当数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 这是2002年2月16日,在盐湖城第19届冬季奥运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杨扬夺得金牌,实现了中国在冬奥会上金牌的“零的突破”。 也许停留在多数人记忆中的只是杨扬在盐湖城500米短道速滑比赛上夺得的那枚宝贵的金牌,那是中国在冬奥会历史上的第一金。但是杨扬自己念念不忘的则是1500米失利后到500米比赛前的那几天时间中内心的煎熬。 “简直就是从天堂到地狱,再从地狱到天堂的过程,”杨扬说,“当时我的强项1500米失利后给了我很大打击,我在500米比赛之前需要调整心态,说起来容易,其实是很痛苦的过程,有一种恐惧心理,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我要控制失利对后面比赛的影响,其实很有意思的,那两天我一直在控制自己的心理。" 1500米的失利让杨扬饱受煎熬,那两天她甚至去吃饭都会避开别人,一个人默默地不想说话。但是后来,教练和队友的鼓励让杨扬重新找回了信心。
更多文章:

vs2017使用教程(弱弱的问一句:vs2017安装后怎么打开)
2024年6月23日 18:50

欧国联为什么不踢了?7分钟2球造2-1逆转!莱万助攻,欧洲2强双双出局无缘决赛圈
2024年5月21日 15:20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尼尔森老师不见了》——孩子们需要怎样的老师)
2025年6月16日 21:00

2016年中超排行榜(中超 两支队积分相同的时候按什么标准排名详细说明)
2024年5月14日 14:00

马刺vs热火2013总决赛g6(总决赛G6,三分6中0的雷阿伦为何还敢投篮)
2024年6月18日 02:05

巴塞罗那vs西班牙 直播(今晚的西班牙德比央视有直播吗几点)
2024年3月26日 21:05

张怡宁评价刘诗雯(张怡宁力挺+伊藤美诚助攻…刘诗雯无奈:我没那种命-乒乓国球汇)
2024年6月8日 14:05

乒乓球混双和双打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一些体育项目中要有男女双打和混合双打)
2025年7月16日 05:55

贝尔法斯特女王难毕业(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管理学硕士论文好过吗)
2024年8月21日 19:45

流浪者vs邓迪哪个队更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的主要城市分别有不少于20个
2024年3月20日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