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5号为什么是叛徒?绝杀慕尼黑电影观后感
本文目录
- 《绝杀慕尼黑》5号为什么是叛徒
- 绝杀慕尼黑电影观后感
- 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
- 《绝杀慕尼黑》,你看过这部电影吗怎么评价这部电影
- 绝杀慕尼黑立陶宛球员为什么坐牢
- 体育总局组织观看《绝杀慕尼黑》,学习“创造奇迹”,这部电影的真实事件是什么
《绝杀慕尼黑》5号为什么是叛徒
5号是立陶宛人,而立陶宛当时已经从俄罗斯分裂独立,也就是5号根本不配在苏联队。而当时立掏宛人被孤立,所以当时在幕尼黑,5号要么选择在这个大好机会,逃跑到别的国家。要么就得跟着苏联队又回到俄罗斯,那样在俄罗斯他就很难再出境。
否则就得回到立陶宛国家共进退(大多数立掏宛人选择逃跑到别的国家),但如果被人发现他是立掏宛人他的后果可想而知。
而知道他这个秘密的人就有10号谢尔盖和教练。但教练一直没把他身份的事告诉给任何人。当教练知道奥运决赛输赢与否,他的儿子都得不到治疗后。进而选择了告诉他,赶紧离开苏联队,去过新的生活。
《绝杀慕尼黑》幕后花絮
1、电影的最后一幕1972年奥运会篮球锦标赛最后一场比赛的场景,是在第一个拍摄日拍摄的,这场拍摄采用了“抠像”技术。
2、虽然亚历山大·别洛夫确实患有胸痛,但只发生在1976-1977年,即电影时间的后4-5年。
3、仅在电影时间的4年后,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增加了女子篮球比赛。
4、在电影中,苏联与美国的比赛被播出,但这从未发生过,莫斯科只报道了苏联队胜利的消息。
5、体育委员会主席谢尔盖·帕夫洛夫在比赛期间并不在莫斯科办公室,而是在慕尼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绝杀慕尼黑
绝杀慕尼黑电影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是一部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指导,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沙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迈什主演的传记类剧情片。电影根据体育历史中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
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热血沸腾,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当时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比赛结果发生逆转,看到这里眼中泛起了泪花。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信念的力量,只要努力奇迹是有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挫折只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
《绝杀慕尼黑》取自当时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不被看好的苏联队在最后3秒绝杀了美国队,创造了历史。那么真实事件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将为您还原当时比赛的过程。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已经保持奥运会63连胜的美国大学生队,阵容并非最优,但实力依然无可匹敌。美苏之间的决赛是一场异常激烈的比赛,双方每进一个球,每得一分都得付出巨大的努力。
趁着美国队立足未稳,苏联队开场便先声夺人,一度取得了10分的领先优势,上半场结束时他们以26比21领先。到了下半场,美国队改变了此前以求稳为主的战术,开始加快进攻节奏,在防守上也加大了紧逼的力度,苏联队对此非常不适应,自身失误显著增多,比分上的优势一点一点被蚕食。
美国领先结束比赛
然而,直到比赛结束前10秒,苏联队一直在苦苦维持领先地位。苏联队在一次关键的进攻没有得分,美国队抢到篮板后马上快攻,道格·科林斯试图上篮得分,苏联队6号萨坎杰利泽情急之下把科林斯拽倒,美国队得到两次罚球的机会,此时比赛时间剩下最后3秒,苏联队以49比48领先。
科林斯第一次罚球命中,苏联队主教练康德拉辛向技术台请求暂停,布置苏联队最后三秒的进攻战术,然而这个暂停没有被执行。
科林斯又稳稳地罚中第二球,美国队反而以50比49领先1分,留给苏联的时间只有3秒了。康德拉辛请求的暂停仍然没有到来,苏联队员只好自己决定这关键一攻怎么打。
苏联队从后场发球,谢尔盖·别洛夫刚接过球,裁判才如梦方醒,吹停了比赛,给了苏联暂停的机会,此时剩余时间只有1秒多。暂停完毕,球员回到球场上,计时器显示时间依然只剩1秒,苏联队员没有顾及其他,他们要争分夺秒作最后一搏。
球从苏联队的底线直接发到美国队的篮下,但等候在此的队友并没有接到球,此时终场的哨声响起,美国队开始激动地庆祝胜利,因为他们非常肯定,他们还是胜利者,然而,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最后三秒重赛
对于最后一分惜败,苏联队似乎已经认命,没有去投诉什么,不管胜负与否,这已经是苏联在奥运会面对美国队打出的最佳表现。
然而,一位在篮球界地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美国队忘情庆祝时站了出来,做出了一个改变比赛结果的决定,这个人就是国际篮联的秘书长威廉·琼斯!
琼斯中止了美国人的庆祝,要求裁判重新开始比赛,把比赛时间调回到3秒——科林斯罚完球后比赛剩下的时间。
他的理由是:苏联队在科林斯罚球时已经向技术台申请了暂停,只是当时球场上噪音太大,技术台没有听到,所以当时暂停完后比赛时间剩下1秒是一个错误设置,必须得重新打,而且要打3秒。
苏联绝杀比赛
而死里逃生的苏联队绝不愿意放弃这最后一次机会,只是,这主宰球队命运的最后一球该交给谁去投呢?
康德拉辛最后出人意料地让球队的另一个别洛夫——年仅21岁的亚历山大去解决比赛。
一番折腾以后,两队球员重新回到场上,但美国队对苏联队的最后一攻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甚至没有派出队中最高的球员去干扰苏联队发球的线路。
年轻的亚历山大·别洛夫,此前手感不佳,11投仅有两中,但关键时刻,他的最后绝杀把最终比分定格在51比50,胜利者变成了苏联。
美国赛后拒绝承认比赛结果
奥运会七连冠,63场连胜,经过这场巨变后烟消云散,美国队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个结果,他们向裁判委员会提出了申诉,裁判委员会的五名成员,分别来自匈牙利、古巴、波兰、意大利和波多黎各,后两位支持美国队的申诉,而前三位不同意,申诉最终被驳回。
这届奥运会篮球赛冠军苏联、亚军美国、季军古巴。美国队拒绝承认结果,他们也拒绝领取本该颁发给他们的银牌,于是这些奖牌至今仍被保管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默默地等待他们的主人,但是这批美国队员至死都没有去把银牌带回家,也不让自己的家人、后代去领取。
《绝杀慕尼黑》,你看过这部电影吗怎么评价这部电影
热血和理想是兼具的,这部上映就9.3分的电影冲破了名字的老套,激荡起对运动的理解和热爱。连续30年的美国大满贯让其它国家的运动员,根本没有一战之心。然而一个不服输的教练出现了,他面对的是一盘散沙的队员和仅少的运动资助,以及整个国家的不看好。但是一年后,这支队伍以一分之差打败了美国的常胜篮球队。
一个小时的镜头都是用于还原真实的篮球比赛,每个球员都经历了近乎半年的篮球训练。从颓废到热血,从失望到找到希望,到了最后连报效国家这句话也显得不矫情了。这才是真正的篮球比赛,不畏惧王者不看回头路,非常值得看。
绝杀慕尼黑立陶宛球员为什么坐牢
因为倒外汇的原因绝杀慕尼黑立陶宛事件是奥运会期间,苏联男子篮球国家队的立陶宛球员保劳斯卡斯,因为倒外汇的原因,甚至可能面临监禁。绝杀慕尼黑是由安东梅格尔季切夫导演的一部讲述有关篮球运动题材的电影。该电影是根据真实体育历史中著名的传奇真实事件改编的。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前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比赛结果发生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真实事件中这场球赛的传奇之处就是因为在比赛绝杀前,美国对还是领先的,甚至开始庆祝比赛的胜利,而苏联队的领队好不容易争取了3秒钟的时间,并在这3秒钟内完成得分,而且还是在底线发球,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了,但是最终苏联队做到了,以至于当时的国际篮联秘书长威廉琼斯都不敢相信。
体育总局组织观看《绝杀慕尼黑》,学习“创造奇迹”,这部电影的真实事件是什么
《绝杀慕尼黑》改编自历史上的真实事件: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上,前苏联队在最后的三秒钟凭借一记投篮绝杀,以51:50战胜36年未尝败绩的美国队。
这场较量堪称篮球史上最具传奇色彩和争议的一场比赛。事后,美国人认为比赛结果有失公允,拒绝接受银牌。至今那12枚奖牌还躺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
抛开输赢和裁判方面的争议,比赛本身仍十分精彩。而在观众本身带着心理预期和提前知晓结局的情况之下,电影依然拍得跌宕起伏,令人热血沸腾。恰到好处的节奏,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关键场景气氛的渲染使得它极具身临其境的感染力,故事背后的时代背景又赋予作品黑色幽默式的讽刺。
电影中有两条最为关键的线,一主一副,一明一暗。
在明处的主线是新上任的前苏联篮球国家队主教练加兰任,在记者发布会上放出要战胜卫冕冠军美国队的豪言壮语,以此为目标,背水一战,最终带领队员们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
在这条主要的故事线中,每个角色都被刻画得生动立体,他们各自在通向胜利的路上困难重重,彼此之间又矛盾频出。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加兰任,新的训练方针总是被队员们质疑,另一方面为攒钱给儿子出境做手术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谢尔盖·别洛夫有严重的腿伤,不得不强忍伤痛参加训练和比赛。
亚历山大·别洛夫被查出患有绝症,可能时日无多,但他渴求胜利的愿望太过强烈,前期不惜隐瞒病情……
在这种糟糕的情况下,教练与队员们之间却因理念不合时常产生分歧,胜利的希望一度十分渺茫。
随着剧情的推进,他们之间的隔阂逐渐化解,所有人的目标也达成一致:为了创造胜利的奇迹,不遗余力。
加兰任拿出给儿子手术的钱来支付小别洛夫的治疗费用;谢尔盖得知真相后为全队打气;原本打算叛逃的保劳斯卡斯,在最后一刻毅然放弃,回归到了队伍之中。
尽管这些事实细节与人物原型的经历不符,存在不少夸大和捏造的成分(比如现实中的保劳斯卡斯其实并未想过叛逃),但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加强了戏剧冲突,也将角色塑造得更为丰满。
电影用了近40分钟的时间,通过各种细节来还原当年那一场比赛,仿佛有种现场观看球赛的酣畅淋漓。影片最后,美国队以50比49拿下比赛,已经开始庆祝胜利,然而因为计时器的故障,现场裁判宣布比赛还剩下的最后的三秒钟。
这极富争议的三秒钟,在电影的慢镜头下,有着绝处逢生的震撼与美感。漫长的三秒钟让观众的移情几乎达到巅峰,随着影片中的人物一起屏息凝神。
身患绝症的亚历山大·别洛夫用一记漂亮的投篮绝地反杀,影片内外的情绪也在此刻迎来**。
而这个让人血脉偾张的故事背后,还有一条暗处的副线,就是当时美苏冷战大背景之下前苏联体制内的弊端,以及时局的动荡。
在这一点上俄罗斯可谓是不遗余力地自黑,片中的诸多描述甚至比当时的真实情况更为夸张。
球队拿了欧洲冠军凯旋回国,在海关却没有名人的待遇,遭遇严格的开箱检查。这个桥段非常直观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前苏联各种商品稀缺,尽管政府严查外汇和走私,仍旧无法阻挡民众从国外购买物品。
影片中当时前苏联的医疗技术不如美国先进(事实上是否如此存在争议),这是加兰任教练想要带儿子去国外手术的原因。谢尔盖打球后腿疼要靠冰敷,同期的美国队却有立竿见影的止疼药,也体现了这一点。
民众的日常生活同样处在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之中。电影中有个细节是小别洛夫的女友想与他结婚,却被她的教练告知要五年后才可以。
故事中巴勒斯坦的恐怖袭击在历史上确有其事,被劫持的11名以色列运动员全部遇难,这桩政治恐怖事件也被称为“慕尼黑**”。
电影中主角队伍的前主教练宣布他们会在紧张局势下继续比赛时,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体育竞技才是最高级别的战争。”
这也是《绝杀慕尼黑》想要传达的体育精神:无关时代,无关政治,拼尽全力,永不放弃。
每一个挥洒汗水的瞬间都值得致敬,它们永远纯粹,永远令人热泪盈眶。
本文相关文章:

拜仁慕尼黑历届球衣汇总(15~16拜仁慕尼黑所有球员球衣号码)
2024年5月2日 06:05

皇家马德里vs拜仁慕尼黑历史比分(拜仁慕尼黑vs皇家马德里比分2:1是不是出乎)
2024年4月17日 09:05

德国杯多特蒙德vs拜仁(拜仁慕尼黑VS多特蒙德十大经典比赛,【带比分】)
2024年3月3日 05:40
更多文章:

利物浦vs曼城预测(本季英超利物浦来势汹汹,曼城这次将何去何从)
2024年6月18日 06:40

匈牙利反对制裁俄罗斯(匈牙利外长称有欧盟国家反对制裁俄油但不敢说,这背后透露了哪些信息)
2025年7月29日 07:05

表白情话最暖心一段话(给我一段深情的告白 表白情话最暖心一段话(精选81句))
2025年2月23日 12:50

青岛在售楼盘一览表(青岛居之乐之目前在售的新房有哪些面积的)
2024年8月2日 11:35

女网世界排名(张帅无缘美网女单八强,中国选手单打全部结束!最近女网怎么了)
2024年3月29日 16:15

2019cba总决赛第四场录像回放(CBA总决赛G4什么时候)
2024年4月25日 04:00

莫兰迪色的特点是什么(“莫兰迪色”很高级,穿莫兰迪色系时,又注意什么呢)
2025年8月18日 00:05

恒大新能源汽车图片(把兰博基尼的牛换成了狮子恒大汽车的恒驰车标来了)
2025年9月15日 10:30

马里乌波尔现状(俄分管后勤副防长换人引外媒猜测,目前当地情况究竟如何)
2024年9月3日 21:31

历届全明星新秀赛mvp名单(谁从50大巨星手里拿走了“全明星MVP”)
2024年10月24日 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