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四部曲资源(《那不勒斯四部曲》)
本文目录
《那不勒斯四部曲》
最近读完了《那不勒斯四部曲》,这部书像毒药,让你停不下来,想一直读到结尾,看看主人公最后的命运,读完之后,一阵阵空虚失落感,缓不过神来,但是,依然想向大家推荐这部书,因为它虽然是畅销书,却很有内涵,在这部书里,能找到我们的影子,找到芸芸众生的影子。
《那不勒斯四部曲》包括四部书: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四部书讲述了两个女孩从6岁到60岁的故事,讲述了她们的友谊和她们各自的人生。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意大利的一座贫穷落后的海港城市-那不勒斯,两位女孩所处的社会关系是这座城市某个小镇上最贫穷的一群人,物资匮乏,住房紧张,交学费都困难。虽然故事发生在意大利,但这会让我联想到我小时候的生活背景,90年代的农村,大家的收入仅仅靠种地,因此极地,而且多子女,所以都很穷,可能一个月才能吃一两次肉,村里的孩子读到高中已经寥寥无几。
故事的中的两个小女孩一个叫莱农,她是故事的讲述者;另外一个叫莉拉,她是莱农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是她嫉妒的、崇拜的及模仿的对象。莱农和莉拉家都很穷,莱农的妈妈是个瘸子,爸爸是看大门的门房,莱农家有四个孩子。莉拉家爸爸有一家小小的鞋铺,惨淡经营,仅仅能果腹,且她的爸爸**暴虐。莱农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也是一个害羞胆小不自信的女生,在莉拉没出现之前,她是班级的第一名,受到班主任老师的宠爱,莉拉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局面,她不仅仅聪明,聪明是学东西学的快的那种,她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她可以自学,能够快速领悟,找到学习的方法,因此她能够轻而易举取代莱农,成为班里的第一名,于是莱农就有了嫉妒、崇拜并且想靠近莉拉的种种矛盾心理。
在她们的小学生涯,莉拉和莱农一起学习、竞争、玩耍、探险、抵抗其他孩子的攻击。我想,我们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玩伴,旗鼓相当,相互追赶,相互维护。转眼间就要毕业了,莉拉和莱农就要上初中了,在她们心中并不知道初中是什么,那不勒斯是那么贫穷、落后,就像在中国80年代的农村,对大部分父母来说,上学能认字就行了,读书是没用的,早早退学赚钱补贴家用才是正确的选择。莱农和莉拉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家庭那么贫穷,交学费都成问题。她们的班主任是一个有远见和爱人才的好老师,最终,班主任说服了莱农的父母,莱农继续读中学。而莉拉的父亲太暴躁独断,宁愿把坚持要读书的莉拉从二楼扔出去摔断胳膊也不答应她要读书的请求。
从此,这两个小伙伴的人生命运迥然不同。先说莱农,莱农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性格文静,努力学习,她自卑,她的自卑既是软肋又是铠甲,让她敏感内敛,也让她奋发向上一路向前,于是,她读完初中,继续读了高中,是班级的佼佼者,而且凭着她的优秀,她走出了那不勒斯,去了比萨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读大学,在大学里,她依然努力学习,她很容易满足。
大学改变了她很多,莉拉是有在乎的人的,就是莱农,莱农是她唯一在乎的一个人。
她虽然不上学了,但是她会暗地里和莱农较劲,比如莱农中学要学希腊文了,莉拉就会偷偷从图书馆借书学起来,莱农在学校学什么,莉拉知道了,总要先学起来,莉拉退学后,主要工作是在他爸爸的鞋铺帮忙,但是,她会偷偷学习。在莱农的眼里,莉拉就是天才,她学习很快,总能一学就会,她甚至可以帮莱农补习初中的希腊文。莉拉虽然不上学了,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学习,她的学习不限于书本,她对异性的吸引力也更胜一筹,能够轻而易举的使喜欢莱农的男性喜欢自己。
莱农和莉拉的友谊持续了一生,当然这部书没有写尽她们的一生,这部书写到了她们的60多岁。莱农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写了很多很多本书。莉拉的爱包裹的很严实,她把失去女儿的痛苦化作种种决绝的自我放逐和自我放弃。
我想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有些极端的,莱农本可以与教授幸福地生活下去,可她偏偏离婚;莉拉本可以利用她的天赋,让自己的生活平稳富足,但她一次次打破自己所拥有的,让生活支离破碎。我不赞同她们选择,但我的视角可能是上帝视角,身处其中,谁知道有没有可能比她们做的更差呢?这部小说的过人之处在于作者描述了两个人的一生,从6岁到60岁,这么长的时间跨度,读完仿佛看尽了她们的一生,看尽了那不勒斯城她们贫穷的父辈和儿时伙伴的卑微辛苦的一生。
莱农在小说里说:“庶民就是争抢食物和酒,就是为了上菜的先后次序、服务好坏而争吵,就是那面肮脏的地板——服务员正在上面走来走去,就是那些越来越粗俗的祝酒词。庶民就是我的母亲,她喝了酒,现在整个背都靠着我父亲的肩膀上。”莱农所做的努力都是在摆脱庶民的身份,而莉拉,因为身处那不勒斯,所做的一切决绝的放弃都是一种对庶民命运的自我抗争,在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的结尾,莉拉对莱农说:你要继续学习,因为你是我的天才女友。而莉拉,虽然一次次打破一次次放弃自己所拥有的金钱、物质,但她从来也没有放弃学习。莱农说:任何人都需要有一个天堂里的圣人的保佑和指点,才能不迷失于这个晦暗的世界。莉拉和莱农,她们一定都是彼此的天使吧。
故事的结局,莱农离开了那不勒斯,一个人生活,她依然写书。莉拉依然在那不勒斯,一个人游荡,放弃所有自己曾经拥有的。
读到最后,意犹未尽,唏嘘不已,有一种“断雁叫西风”的苍凉之感,愿莱农和莉拉的晚年平静、安详,愿莱农的三个女儿常来看她,愿莉拉能够自我和解,愿莱农能够多照顾莉拉。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
第一,“那不勒斯四部曲”不是四本小说,而是一个整体。它通常被定义为关于女性命运的史诗,它的作者埃莱娜·费兰特也被称为继荷马和奥维德之后的史诗作者。
第二,四部曲讲述了女性友谊的规则和权力,两位女主人公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在互相帮助,而是互相洗劫,从对方身上窃取情感和知识,消耗对方的力量”。
第三,四部曲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欲望,让我们看到个体,尤其是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都要经历的变形,以及她们和外部世界之间构成的尖锐矛盾。
第四,四部曲还刻画了女性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以及女性与知识的关系。莉拉代表了一种无法被制度规训的智力和经验;而莱农代表了高度制度化、等级化的知识积累。
求那不勒斯四部曲 失踪的孩子
失踪的孩子》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小 说聚焦了莉拉和埃莱娜(“我”)的壮年和晚年,为她们持续了五十多年的友谊划上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句号。
pdf/txt/mobi/epub 全格式地址 网页链接
真实而不美好 那不勒斯四部曲
陆陆续续半年,终于读完了《那不勒斯四部曲》。
故事起始于五六十年代的那不勒斯,落后愚昧,充斥着男权和父权的暴力。两位女性跨越50年的纠葛,为改变”庶民“的地位,为挣脱性别的桎梏…她们迷惘又坚定的一生,令人叹息。那些故事离我们很远,又很近。猜想这样的跌宕起伏百转千回,在各个年代各个国家都上演过吧。
人,生而有翼
相信每个人都生而有光,自带羽翼,不因种族,性别,阶层的不同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说理想引导我们奔赴星河,不落尘埃。那么教育的作用,就是发掘潜力,促生翅膀。教育之于女性,比之于男性更加重要,因为女性没有体力可以自傲。
莉拉终究因为父亲的狭隘暴虐和家庭的贫困,和中学失之交臂,空有令人惊叹的才华,终其一生没能实现阶层的跨越。虽然她的光芒从来没有暗淡过,但是失去的教育机会,还是她一辈子的隐痛,甚至是她“痛恨”好友莱农(我)的根本原因。青年时期的莉拉爱上尼诺,也可能只是爱上了他的博学,而不是真正的他。
反观莱农,与其说聪明,不如说勤奋,亦步亦趋地在体制教育中上升。即便不是惊世的天才,她也成功改变了自身地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由于教育的助力,莱农在大学遇见了上流社会的彼得罗。自带光环的婚姻有利于她的写作事业,更改变了她后代的阶层。
今天很少有人会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暗示女性不应该这样那样。所以相比教育,赋予她们理想&自由更加重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可以自废武功。唯心怀远梦,才会拼尽己力自我完善。对于女儿来说,给她最好的教育只是基础,更加重要的是告诉她:一切皆有可能。对于飞鸟,剪去羽翼,限定天空和谋杀无异。
从理想的角度来看,止步于小学的莉拉从来没有停止过追逐自我,她生机勃勃,永不言败。从鞋店到肉食加工厂,到自创电脑公司。她的一生肆意而张扬。反过来莱农小心翼翼,一生都在迎合社会对女性的预期,除了出轨尼诺这一件事情。暮年的莱农自嘲自己“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受过高等教育的她,中年以后开始自我设限…谁才是最后长翼飞翔,搏击长空的人呢?
婚姻之于女性
婚姻通常被认为是女性的归宿。这本书中的女性恰恰剑出偏锋。莱农嫁给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彼得罗温润而有责任感,公婆知书达理,照说是良缘,莱农偏偏为了不靠谱的尼诺,抛夫弃女。莉拉蛮可以做个富足的老板娘,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折腾。她们从来没有留恋过稳定的婚姻和富足的经济。这和我们对于女性的传统认知是多么不同。
如果人生是一个蛋糕,婚姻从来是蛋糕上的cherry或者裱花。在外人眼里,这些装饰代表蛋糕的价格。其实蛋糕没有cherry,它还是个蛋糕,还有它该有的价值。决定人生价值的,是“我“,而不是”TA“。当她们完全确认自我的价值,离开稳定而不如意的婚姻并不难以理解。这一点80-90年代,都市女性早已深谙。
但是…婚姻难道不应该给对方足够的安全感吗? 婚姻里,不应该有担当有道义吗?爱情不在了,亲情还有吗?亲情不多了,恩情还在吗?比翼双飞,心心相印…是很难的。对于不能同步的TA,是不是可以耐心一点,温情一点?人生长路,如果再次遇见了对的人,我们应该做廊桥之别,还是选择不负我心?
世间太多的“岁月不可数,故人不如初”。这些探讨也许进入了人性的幽暗之处,而没有定论。
深刻的友谊存在于同性之间
同性之间的批判是***的,也唯有同性之间的交流是真正深刻的。
我们太容易美化异性(或丑化异性)。比如莉拉的乖张自私,在男性眼里是聪慧娇俏。莱农的懦弱媚俗,对于男性是温柔善良。硬币的另外一面,往往只有同性才能看见。正因如此,同性之间亲密容易认同难。难得的是,莉拉和莱农之间的认同,是基于彼此深刻的了解。
同性面临同样的问题。她们受重男轻女的制约,被男人伤害也伤害男人,为未卜的前途焦虑,为子女的青春/学业/择偶而烦恼。正因为深刻的同情,所以人生低谷时,她们之间的支持是无私的。有趣的是,正因为对同性劣根性的深刻洞察,高光时刻,她们之间微妙的竞争和妒忌也是那样真实。小学毕业时,由于父亲的坚持,莉拉没能继续学业。她鼓动莱农撒谎逃课,暗自希望莱农被父母责备,也失去升学的可能。但是也正是她,在莱农中学学业落后时,自学拉丁语,帮助她补课。在自己永远失去教育机会的时候,莉拉鼓励莱农:你要继续学习,因为你是我的天才女友。自私与无私并存,人性的复杂可见一斑。
同性之间争夺资源,惺惺相惜,彼此为标杆,也彼此为基石。
女人哪个阶段最美好
忽然想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整个儿都是青春少男的视角。在他心目中,少女都是水做的,妇人都是鱼眼珠子。宝玉眼中,没有童年和老年。也对,女性没有性别特征的年龄阶段,男性一般是无视的。
从女性的视角而言,人生哪个阶段最美好?
童年,性别意识尚未觉醒。男孩子和女孩子,因白纸一张而人人喜欢。
男性最恐惧的是女性的选择。有经验的女性自然要求更高。少女的选择,因其无知而盲目,对于男人是有利的。莱农出于攀比,莫名其妙地交付初夜。莉拉为了摆脱马尔切洛的纠缠,匆忙嫁给斯特凡诺,婚后伊始就陷入死胡同。少女们…美则美矣,毫无头脑。宝玉认为青春因纯洁而美好,那不勒斯四部曲恰恰说,少女因无知而纯洁。
红颜辞镜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中年,告别了生理的巅峰,却是人性丰盛的开始。这段时间莉拉离开斯特凡诺,选择里诺。莱农离开彼得罗,选择尼诺。莉拉的选择,不见得因情而起。莱农的选择,只是一尝夙愿。是不是值得,只有当事人知道。无疑她们更加洞察人情,更加了解自己,更加宽宥男性。欲望最炽烈,选择也更苛刻。女性这种选择,对于男性多少有点残酷。
有意思的是,书中的中年涉及了很多政治事件(工会,左派,etc)。莱农表面上深入其中,事实上隔靴搔痒。因为女性于政治无缘?无论如何,莱农渴望改变的是自己,尚不是社会。
关于老年,我们上一辈的女性,她们年过60,一般心理上依附与子女,也不再把自己定义为女人。我们这一辈不该这样了吧?理想中的老年,是通达的贾母,是睿智的杨绛,是特立独行的波伏娃。
人生什么阶段最美好?对于男人,也许是少女。对于女人,何时不倾城。
渣男尼诺
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尼诺是典型的渣男,对**的无限渴求,对女性猥琐的利用,对该承担的责任弃之不顾。
尼诺痛恨自己滥情的父亲。他渴望终其一生努力成为与他父亲不一样的人,可惜最后他比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博学英俊,职业高尚。照说该对伴侣该有很高的要求,但是他对女性的选择,可以说没有选择,只要有可能。他到底在寻求什么?难道所有的行为仅仅是生殖本能的驱动吗?
尼诺出生铁路职工之家。他和莱农一样,希望靠聪明才智,实现阶层的跨越。莱农高嫁彼得罗理所应当,尼诺呢?除了莉拉,尼诺在上升阶段的每一次伴侣的选择,都选择了对他有利的异性(从教授爱女,到知名小说家莱农,再到各种掌权的女性)。可见尼诺早就明白出人头地仅仅靠教育,是不够的(现实就是那么残酷)。
他掩饰贪图名利的真实目的,以多情为由,利用女性提升自我。从这个角度来说,尼诺只是莱农的男性版。不过对于利用异性资源,社会对女性宽容一些罢了。
直到成功之后,他才对女性来者不拒了,甚至老而丑的女佣。这会不会是某种补偿心态呢?
书中的两位女主角先后爱上了他,都为他婚内出轨,都因他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尼诺在世俗的观点里面,浮夸自私。尼诺为什么受到众多女性的青睐?尼诺善于取悦罢了。他并没有自己的立场。莱农的婆婆一针见血:“萨拉托雷的聪明是没有根基的,他喜欢取悦掌权者,而不是为某种理想而奋斗,他会成为个附庸权贵的技术官僚。”“他谁都不是,对于一个谁也不是的人,渴望成为个重要人物这对他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导致的结果是:萨拉托雷先生会是一个不可靠的人。”
女性,往往终其一生在寻求安全感。男性的迎合,对于困于家暴的莉拉和面对平庸婚姻的莱农,都是极致的诱惑。他们也许是爱尼诺的,但也许只是急于需要一只手把自己从泥潭中拯救出来。
尼诺又爱谁?他爱莉拉多一点吧。莉拉是在尼诺上升路上,唯一让他产生过放弃前途的念头的人,也是唯一没有为他带来任何利益的人。即便如此…不过如此。
……………………………………
那不勒斯四部曲,贵在真实。作者对女性心里的描摹,细微到神经末梢。她没有美化女性,真实地记录了她们一生的迷惘彷徨,妒忌攀比,自欺欺人,沉沦欲海,也从女性视角记录了男性世界,他们一样的迷惘彷徨,妒忌攀比,自欺欺人,沉沦欲海。
莉拉和莱农…本是一棵树上的双生花。女性和男性…从人性角度,又何尝不是互为镜像反射。
那不勒斯四部曲
呼……我读完了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合上最后一页,我的心情是沉重和复杂的,是细碎的心痛。这种情绪在主人公莉拉的女儿蒂娜丢失后就已经开始了,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回过头来才发现这一部的名字是《失踪的孩子》。我想,莉拉女儿失踪,也许是作者想展现莉拉在命运面前的无助?莉拉在莱农的视角里基本上是一个被夸张化甚至神化的角色,她可以通过不同的人达到自己的目的。通过莱农写的文章打击索拉拉兄弟,通过阿方索报复米凯莱……那不勒斯四部曲从头到尾所有角色都在因为命运妥协屈服,但莉拉一直都没变过,她是坚韧的,面对命运的安排,她是鞋匠莉拉,是装修设计师莉拉,是屠宰场工人莉拉,是程序员莉拉。可是,再怎么样,在那样一个环境里,莉拉毕竟只是贫民区的一个女性罢了,在命运面前她同样渺小,面对女儿的失踪,她一点办法也没有。
《那不勒斯四部曲》 讲述的是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从20世纪中下叶到21世纪初背景下两个女孩的成长与纠葛,描述了两个在那不勒斯穷困社区出生的女孩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友谊,尖锐又细腻,她们是彼此最重要的朋友,在长达50余年的友谊岁月中,她们共同见证彼此所有的努力与蜕变、疯狂和妥协,见证身边童年好友的追寻与归途,见证那不勒斯乃至整个欧洲的发展与变革。
尽管作者是意大利人,尽管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那不勒斯距离我是如此的遥远。但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我都能感同身受,作者费兰特在这个故事里所倾注的情感跨越了国界,隐隐的切中了我的生活体验。
这套书共有四部《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我看书很快,可是这套书,从刚开始看到看完,经历了三个多月。并不是它对我没有吸引力了,而是奇怪的,看到最后一部时,我舍不得打开这本书了,就像是拥有稀罕的美食,一点点吃,怕太快吃完。终于,今天我读完了这套书,可是心情却无法平复。它带给我很多思考,友谊、命运、母女关系、女性独立、家庭环境。
我特别喜欢这套书。有的人懦弱,有的人善妒,有的人不堪,有的人虚伪,但却都那么鲜活真实。那不勒斯的故事里,感觉总是阴沉沉的。两个女孩之间友情与较量贯穿了整个人生,谈不上所谓传奇,只是时间线足够长,戏剧性就得以体现。富人也会变成穷人,反目的家人会重归于好,害羞的公子哥会变成粗鲁的老板。莉拉和莱农靠尽管她们一直在尝试脱离对方,却又被对方深深地影响着。看着看着,好像我在破败、热闹阴沉沉的那不勒斯陪她们生活了一段人生。
那不勒斯四部曲小说资源
绝对同好,幸会幸会。我的答复应该能得到悬赏吧,谢谢了。
mobi,
epub,
azw3
三种格式,共享链接:
***隐藏网址***
3
files
那不勒斯四部曲.azw3
那不勒斯四部曲.mobi
那不勒斯四部曲.epub
更多文章:

nba新秀2020(2020年NBA选秀名单中让人感到失望的五名球员)
2023年12月28日 08:01

皇马vs马竞3:0(在皇马3比0轻取马竞之后,齐达内公开宣称,金球奖将肯定属于C罗 )
2024年5月29日 23:41

俄罗斯足球队和乌克兰比赛(俄罗斯没有参加2022年世界杯吗)
2025年3月7日 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