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克环流和拉尼娜(我国预计在十一月份进入“拉尼娜状态”,究竟什么是拉尼娜状态)
本文目录
- 我国预计在十一月份进入“拉尼娜状态”,究竟什么是拉尼娜状态
- 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 拉尼娜已成定局,今冬平均气温偏低,到底什么是“拉尼娜事件”
- 请问:为什么会出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 拉尼娜现象与沃克环流的关系
- 高中地理 拉尼娜现象为什么会造成我国 南旱北涝 冷冬热夏
- 拉尼娜的解释
我国预计在十一月份进入“拉尼娜状态”,究竟什么是拉尼娜状态
拉尼娜状态简单来说就会气候反常,它会让我国的南方降水量减少,温度上升;会让我国的中东部地区的气温进一步降低;会让北方更容易出现极端气候,像今年的河南郑州的暴雨和山西的暴雨,就是拉尼娜状态的杰作。
拉尼娜状态有很多名称,有的叫拉尼娜现象,有的叫反圣婴现象。因为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完全相反,厄尔尼诺现象又叫圣婴现象。拉尼娜状态是因为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变冷和东南方向的信风将海洋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从而导致海平面高度不一致,让海底的冷海水翻到海面。然后引起了沃克环流 ,这也是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分界线。
一:为什么最近两年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因为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其实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就出现了,只不过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最近这几年,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越来越频繁,这都是因为人类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温变暖导致的。因为二氧化碳导致地球温度没办法下降,所以冰川会融化,海平面会上升,因为海洋的面积很大,每个地方的海平面温度不一样,就会形成温差,让海平面高度变的差别过大,就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或者拉尼娜现象。
二:针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我们做了什么?
其实在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各国就开始为此有所动作了。比如巴黎协定,就是要控制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让地球的二氧化碳量恢复正常状态,让全球的气温下降回来正常位置,这样就可以让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消失。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几年环保的话题有这么高的热度的原因。
三:我对此有什么看法?
我没什么看法,我只知道我们应该为此一起努力,因为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当灾难出现的时候,没有人可以跑不掉。
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近年来,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它造成地表大范围内的气象异常与灾害,如暴雨、洪涝、干旱、酷热、森林火灾等,因而被认为是造成全球气候异常的“罪魁祸首”。简单地说,厄尔尼诺(El Nino,源于西班牙文,原意是“圣婴”)现象是指在东太平洋的赤道地区,出现表层海水温度比一般年份异常偏高的现象;而拉尼娜(La nina,西班牙文,原意为“圣女”)现象则是指该地区出现表层海水温度比一般年份异常偏低的现象(图10-3)。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是水圈与大气圈之间强烈相互作用的典型代表,而其成因则可能涉及地球系统之间更加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
图10-3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据陶世龙等,2010)
在南太平洋的赤道附近及邻区发育着主体近东西向的由东向西的大规模洋流,东太平洋地区深层的冷海水上翻以补充浅层流走的海水,因此造成了其海洋表面较冷的温度与西太平洋地区较暖的海水温度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在东赤道太平洋冷水域的上空大气强烈下沉,然后在低空伴随由东向西的洋流一起运动,而在西赤道太平洋及邻区,温度较高的大气则以上升为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闭合的近东西向大气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因此,这里的赤道洋流与沃克环流都是大气圈-水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正常的年份,由于南美西岸冷海水上翻,再加上沃克环流下沉气流,使相邻沿海大陆地区气候异常干燥;而西太平洋的相邻大陆地区处在沃克环流的上升区,再加上暖湿的向岸洋流与气流,使这里降水丰沛、空气潮湿。但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东太平洋洋面温度升高,暖洋流代替冷洋流,原来的沃克环流中的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出现强对流天气,气候由原来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并且出现洪涝灾害;与此同时,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因沃克环流中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降水锐减,气候显现干燥。相反,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东太平洋洋面温度比正常年份更低,相邻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少雨,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变得更加潮湿多雨。例如,1997~1998年是近百年来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1997年3月,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增温,超常年达6 ℃之多,到11月份大洋平均水温仍较常年高出3.3 ℃,因而出现典型的厄尔尼诺现象;紧随其后的1998年,暖洋流移动到赤道太平洋西部,于是出现典型的拉尼娜现象。在这一过程中,赤道太平洋东部及南美沿海地区由原来的干旱气候变为多雨,发生暴雨、洪涝灾害;而西太平洋沿岸印尼等国家先是干旱少雨,森林火灾蔓延,然后又是暴雨成灾。受其影响,中纬度地区原来正常的气候被旱涝灾害和风暴代替。中国也深受其害,1997年北方苦旱无雨;1998年夏长江、松花江和嫩江等流域出现百年一遇的严重洪涝灾害,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据研究(S.W.Wang et al.,1992),过去500多年来平均每5年发生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但其发生的频率呈不规则变化;如以每10年发生0~1 次为少发期,每10年发生3次为多发期,则少发期之间或多发期之间的平均间隔都是70年。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之后常紧跟着出现拉尼娜现象,但有时拉尼娜现象并不明显。关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机制,目前众说不一,例如有信风、季风影响,海流紊乱,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天体引力变化,洋底火山和地震等诱因。但许多学者倾向于它们可能与岩石圈-地幔的作用有关。如杜乐天(1996)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与地幔大规模排气作用有关。厄尔尼诺的中心地区恰好位于东太平洋洋脊三联点附近,这里是岩石圈厚度最薄、最脆弱的部位,也是岩石圈板块扩张最强烈的地区,由于高温、高压的地幔流体从洋脊三联处溢出,就造成了海水温度的升高。叶叔华(2000)也认为,可能是地幔的热气通过裂隙散发出来影响了海水的温度。
拉尼娜已成定局,今冬平均气温偏低,到底什么是“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事件可以简单理解为原本干燥的地方变得多雨湿润,原本多雨湿润的地方变得干燥。
拉尼娜事件也叫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反圣婴现象,也就是反厄尔尼诺现象,科学的说法就是“东太平洋降温阶段”。拉尼娜是女孩(圣女)的意思,而厄尔尼诺是男孩的意思,一般厄尔尼诺指的都是小时候的耶稣。因为这种反常的气象是外国人先发现的,所以他们就用此命名,就是为了警告人类不要在疯狂的对大自然进行破坏,因为报复终究会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
一: 拉尼娜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拉尼娜事件的发生全都是因为太平洋中东部的温度下降,海水变的异常的冰冷。东南方向的信风把暖流吹向了太平洋西部,导致太平洋的西部海平面上涨了将近60厘米,然后西部海水温度就会增高,气压下降,海平面上的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风暴,另一边的东部海底较冷海水上翻,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这样就会形成沃克环流。这也是区分是厄尔尼诺现象还是拉尼娜现象的主要标准。如果沃克环流环流弱,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如果沃克环流强,那就是拉尼娜现象,不管如何,这两种现象对人类都不友好。
二:拉尼娜事件会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拉尼娜事件会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部变得极度干燥;让澳洲以及亚洲东南部的降雨量增加,变得极度湿润;还会增加北大西洋和西太平洋上的风暴,也就是台风数量会增多,而且强度也会增加。
三:如何避免这两种现象的发生?
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节能减排。我们必须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让地球的温度恢复到正常的位置,这种现象才会消失,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这些年,各国对环境的保护这么严格的原因。
请问:为什么会出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渐渐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同样很受重视。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2011年拉尼娜现象在赤道太平洋海域开始加强。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的**并非十分温和,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但它的到来也可能会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
拉尼娜现象与沃克环流的关系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1998年,持续到2000年春季趋于结束。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 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去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海洋变暖)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拉尼娜现象(海水变冷)。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高中地理 拉尼娜现象为什么会造成我国 南旱北涝 冷冬热夏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信风是指低空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中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
拉尼娜的解释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2011年拉尼娜现象在赤道太平洋海域开始加强。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的**并非十分温和,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但它的到来也可能会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
更多文章:

2007nba选秀全纪录(NBA的小黑豆是谁他是哪年进入的NBA的和谁是队友)
2024年3月16日 15:20

黄蜂老板是谁(nba各球队老板是谁分别介绍~~~谢谢~~~)
2024年7月28日 12:45

科比穿的衣服叫什么名字,就是三个三角似的?美国科比品牌什么档次
2024年8月12日 02:45

欧洲国家联赛半决赛(欧洲国家联赛半决赛后,费兰·托雷斯被评为全场最佳,这是为什么)
2024年3月13日 17:55

灰色的罗斯3.0是翻毛灰色的罗斯3.0是翻毛皮的,易脏,怎么样能彻底洗干净 ,是灰色的脏了会变深要?小前锋罗斯3.0和詹10哪个好
2024年4月22日 17:40

2016世俱杯决赛时间是哪一天?2009世俱杯决赛在哪进行巴萨对手会是谁呢
2024年5月24日 03:35

科比六代和詹姆斯20对比(深度好文:科比与詹姆斯谁更强 数据告诉你一切)
2024年3月9日 03:00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这句诗出自哪个作者?“腰缠万贯,每日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是什么意思
2024年7月24日 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