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八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及翻译
本文目录
- 咏史八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及翻译
- 咏史左思拼音版
- 左思《咏史》中用了谁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 求:左思《咏史》第五首的翻译和作品分析
- 左思《咏史》第二篇赏析
- 左思《咏史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 古诗鉴赏,咏史(其五),诗人追慕许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咏史八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咏史八首
魏晋
【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其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其四】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其五】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其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其七】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其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标签: 言志 目的
《咏史八首》相关内容
评析作者:佚名 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八首五言咏史,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什。左思一生,虽然“良图”变成了梦想,志向没有得到伸展,但并没因此向权贵俯首,滚进...
《咏史八首》作者左思简介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左思的其它作品
○ 咏史
○ 三都赋
○ 白发赋
○ 杂诗·秋风何冽冽
○ 左思更多作品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及翻译
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咏史·郁郁涧底松翻译及注释
翻译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注释 1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涧:两山之间。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2离离: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草木。山上苗:山上小树。 3彼:指山上苗。径:直径。径寸:直径一寸。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4荫:遮蔽。此:指涧底松。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5胄:长子。世胄:世家子弟。蹑(nie聂):履、登。 6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7「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8金:指汉金日磾(jin mi di),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七叶:七代。珥(ěr耳):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9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伟:奇。招:招见。不见招:不被进用。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咏史·郁郁涧底松鉴赏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哪里只是「金张藉旧业」四句用对比手法,通首皆用对比,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诗词作品: 咏史·郁郁涧底松 诗词作者:【 魏晋 】 左思 诗词归类: 【古诗三百首】、【咏史】、【抒怀】
咏史左思拼音版
咏史-左思拼音版如下:
郁 yù 郁 yù 涧 jiàn 底 dǐ 松 sōng,
离 lí 离 lí 山 shān 上 shàng 苗 miáo。
以 yǐ 彼 bǐ 径 jìng 寸 cùn 茎 jīng,
荫 yìn 此 cǐ 百 bǎi 尺 chǐ 条 tiáo。
世 shì 胄 zhòu 蹑 niè 高 gāo 位 wèi,
英 yīng 俊 jùn 沉 chén 下 xià 僚 liáo。
地 dì 势 shì 使 shǐ 之 zhī 然 rán,
由 yóu 来 lái 非 fēi 一 yī 朝 zhāo。
金 jīn 张 zhāng 藉 jiè 旧 jiù 业 yè,
七 qī 叶 yè 珥 ěr 汉 hàn 貂 diāo。
冯 féng 公 gōng 岂 qǐ 不 bù 伟 wěi,
白 bái 首 shǒu 不 bù 见 jiàn 招 zhāo。
拓展:
《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的组诗作品。这八首诗名为咏史诗,实为咏怀诗,诗人借古人古事来浇心中之块垒。整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诗人的平生理想,是研究左思的重要资料,在中国诗歌创作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组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在于:第一,力矫太康颓靡文风,承继建安雄健骨力;第二,才志结合,浑然一体。
左思《咏史》中用了谁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1、①左思《咏史》共8首,其中用典的是第二首。诗中使用了冯唐的典故:“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②用意是:通过描写冯唐易老,“白首不见招”的现实,批判当时的用人选人体制,那些权贵子弟可以世代沿袭,而冯唐这样伟大的有用的人才,到老了也没能受到重用,一则是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二则也是来抒写怀才不迫的郁愤。2、原诗如下:咏史(二)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3、注释:①离离:下垂貌。苗:初生的草木。②荫:遮盖着。以上四句以山上的小苗比无才而有权势的人,以涧底的高松比有才而屈于下位的人。③胄:后裔。“世胄”,世家子弟。下僚:小官。 ④金张:“金”指金日磾家,自汉武帝时起,至汉平帝时止,金家七代为内侍。“张”指张汤家,七代为内侍、中常侍者凡十余人。旧业:先人的遗业。七叶:七世。珥汉貂:冠旁插貂鼠尾为饰。汉代凡侍中、常侍等官都戴貂(侍中插左,常侍插右)。这两句是说金氏、张氏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⑤冯公:指冯唐,汉文帝时人,曾对文帝指出当时法律严苛,不能用将等弊。老年仍居郎官小职。伟:奇异。不见招:言不被进用。4、品评:这是《咏史八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抨击了门阀制度对人材的压制,倾诉了贫寒之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诗歌围绕着“地势”悬殊这一主题展开,采用对比的手法来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诗歌的一开头,即展示了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苍松以百尺之材,处于“涧底”;而径寸小苗。却高踞于山上,荫影还要档住“涧底松”。诗人以这个反常的白然现象作比兴,将人世间“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一畸形的现象非常鲜明地突出出来。一边是处于涧底的苍松,一边是踞于山上的寸苗;一边是“蹑高位”的世胄,一边是“沉下僚”的英俊;一边是显赫一时的金、张旧家,一边是年老官卑的冯唐——这一组组鲜明的对比,无可辩驳地证明着门阀制度的荒悖。因此,诗人痛切地感到:人的命运并不取决于他的才华,而是由他所处的“地势”高下来决定。全诗激荡着一股郁勃不平之气。 尤其是结尾:“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采用反问句式,显得沉痛有力。左思所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扣动了后世不少文人的心弦,他们曾反复运用它来抒写怀才不迫的郁愤。5、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晋惠帝年号,291~299)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求:左思《咏史》第五首的翻译和作品分析
解题:本篇写作者鄙视世俗,希望隐居高蹈的意志 皓天舒白日, 灵景耀神州。① 列宅紫宫里,② 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③ 蔼蔼皆王侯。④ 自非攀龙客,⑤ 何为欻来游?⑥ 被褐出闾阖,⑦ 高步追许由。⑧ 振衣千仞冈, 濯足万里流。⑨ 【注释】 ①灵景:日光。神州:“赤县神州”的简称,指中国。 ②紫宫:亦称紫微宫,星垣名,喻皇都。 ③峨峨:高貌。 ④蔼蔼:众多貌。 ⑤攀龙客:追随帝王求仕进的人。 ⑥欻(音须):忽。 ⑦闾阖:宫门。这句是说仍着干民服装,离去京城。 ⑧许由:传说中的高士。唐尧时人。尧让帝位给他,他不肯接受而逃避到箕山下,隐居躬耕。 ⑨仞:度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因为城邑生活的龌龊,故振衣高岗,濯足万里流,以去陈杂污秽。 【品评】 王夫之曾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者焉归?”确实,左思的诗歌以其苍凉浑厚、不事雕琢的艺术风格在当时独树一帜,被后人誉为“左思风力”。本篇即充分表现了“左思风力”的特色。 诗歌一开始即以“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起兴,经营出一片壮丽开阔的意境,然后写都城宫宇的富丽及王侯贵族的尊贵。紧接着诗人的笔锋一转,冷静地自间:“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j——我又不想攀龙附凤,为什麽要混迹其间呢?语气间大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决心怫夜归去。“被褐”四句则将一个飘然出世,神超志旷的隐士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首诗虽然是写隐居上志,怛完全没有通常“归隐”之作那种言不由衷的矫情和无可奈伺和哀怨,他带着对权贵们的蔑视,高歌而去。此诗虽然以气胜,怛并不疏于链宇炼句。象“高步追许由”中的一个“同”字,写尽了气宇轩昂、拂袖而去的神态;“振衣千仞冈”的“振”字,活脱脱勾画出诗人恃才做物的风仪,均有点睛之妙。 还有翻译 皓天舒白日,(晶莹的天空太阳大放光芒,) 灵景耀神州。(灿烂的阳光照耀在神州大地上。) 列宅紫宫里,(在长安排列着的多少深宫大院里,) 飞宇若云浮。(高扬的房檐象云彩浮动。) 峨峨高门内,(在巍峨雄壮的高门大墙内,) 蔼蔼皆王侯。(住着衮衮的王侯将相。) 自非攀龙客,(我不是追名逐利要借助皇权往上爬的人,) 何为忽来游?(为什么心血来潮来游历这个地方?) 被褐出阊门,(穿起我的粗布衣走出京都大门,) 高步追许由。(我要象许由那样远离尘嚣。) 振衣千仞冈,(登上千仞高冈抖掉衣服上沾染的京都灰尘,) 濯足万里流。(到浩浩大江里去洗尽脚上沾染的泥污。) 这首诗的头两句极写天地之美。真朴、刚健、廓大、雄浑。天空晶莹广阔,太阳光辉灿烂,大地一片光明,为全诗绘好了鲜明高远的背景。紧接四句写“列宅”、“飞宇”、“高门”、“王侯”,把京城气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凤阁龙楼,密集如云:巍峨奇巧,凌空若飞。在这样的良天美地华屋名园之中,衮衮诸公,真是“得其所哉!”这可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帝乡风光、人间天堂啊! 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真有移山伟力,把着力描写的自然美、建筑美、王都风物,全都变成了背景,以之烘托出一个高洁知识分子的动人形象。 这个人物,也就是作者自己。他面对皓天白日下的琼楼玉宇,作出了非凡的抉择:他责备自己,不是攀龙客,没有必要来这里游。这是在写人物的心理。“自非攀龙客”,是在给自己定位,这个定位,表明了自己的性格追求,和“蔼蔼王侯”们,不是一路货色。既然不是一路人,又来这里干什么?这种内心的矛盾,实际是表现了自己对西晋最高统治集团的绝望。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心明如镜,而且行高于天。诗的最后四句,完全写自己的行动。身穿粗布衣裳,穿城而去,像高人许由那样,头也不回;他登上了千仞高冈,哗哗的抖动衣服,皇都的灰尘,一点也不准留在身上;他又踏进万里清流,濯洗自己的双脚,不准京城的污垢,留半点在自己的脚上。一个“振”字,一个“濯”字,突出了诗人对最高统治阶级肮脏生活的深恶痛绝,表现了人物志向之高远,心灵之高洁。这个形象,所展示的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鄙弃寄生生活,不屑与权贵为伍。 在皓天白日、千仞高冈、万里清流映衬下的这个动人形象,使繁华的京城黯然失色。只有这样美的人格,这样动人的形象,才配有这样广阔亮丽的天地山川。 左思诗中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分明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化身:挺身高冈之上,独立天地之间,任他雨暴风狂,决不屈节弯腰,只顾头也不回地走自己的路。美丽的天地山川,应该属于这样的人。这就是左思这首诗的客观意义之所在吧。
左思《咏史》第二篇赏析
“咏史”是咏叹古人古事以抒怀的一种旧题。以“咏史”为诗题;最早见于东汉班周的《咏史》诗,班周的《咏史》诗,直书史实,缺乏诗味,被锤嵘评为“质本无文”(《诗品序》)。左思的《咏史》真正开拓了“咏史”诗的艺术领域,既承前人,又有创新,把咏史与咏怀二者交融。清人何焯评左思《咏史》:“咏史者,隐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自摅胸臆,乃又其变。”(《义门读书记》)何焯的评说点出了左思《咏史》诗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成就远超前人。 左思的《咏史》诗内容主要是寒士内心的平及对当时掌权士族的茂视与抗争。左思生的西晋时代,沿袭东汉后期的士族势力重新起。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因为中正把持在士族手中,从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现状。身低微的庶族寒士很难进入政治中心。左思身寒门,虽其妹左芬(FEN)被选入宫为妃,自己得迁居京都,任命为秘书郎,但终不被重用。他壮志难酬,借史抒怀,写下了《咏史》八首组诗。 现就《咏史》第二首进行赏析。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镊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诗句“世胄镊高位,英俊沉下僚”,揭示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不合理现象,诗人对造就这一社会不合理现象的“门阀制度”进行了深入批判,表达出不满、厌恨和无奈的情绪。清人何焯评:“左太冲《咏史》‘郁郁’首,良图莫骋,职由困资地。托前代自鸣所不平也。”(《义门读书记》)用这句话评说此诗的主旨,是中肯的。 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为一层,共分三层。 诗的首四句,通过描写自然界中茂密葱郁的大松树生长在山沟底,萎靡不振的小树苗却生长在高高的山顶上的不合理现象,进一步揭示了造成这一不合理自然现象的原因,是生长地势高低的不同。 首二句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就是对自然界不合理现象的描绘。“郁郁”茂密葱郁的样子。“涧底松”,指生长在山沟底的松树,喻才高位卑的寒士。“离离”,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的样子。“山上苗”,指生长在山顶上的小树苗,喻才疏位高的士族。诗句巧妙运用方位词“底”与“上”,构成了松与小树苗生长地势高低的对比,借以隐喻社会中才高位卑的寒士与才疏位高的士族地位高低的悬殊。修饰词语“郁郁”同“离离”意义上的对比,为诗人的褒贬奠定了基调,情感抒发隐而未现,寓讽刺于含蓄之中。 诗的第三、四句“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是针对首二句诗描述的自然界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原因揭示。“彼”,那个,代指“山上苗”。“径寸茎”,直径为一寸的茎杆。“径”,直。“阴”,遮盖。“此”,这个、代指“涧底松”。“白尺条”,白尺长的树枝。“条”,树枝。大意是说,生长在高高的山顶上的小树苗,用自己直径为一寸的茎杆,竟然遮挡住了生长在山沟底树枝百尺长的大松树。由于生长地势的差异,大松树的所需,反而被小树苗夺走了。 前四句诗,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现象,实质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合理现象,暗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高低,贵贱的对比,表现含蓄,形象鲜明。情感抒发隐而未现,为下文汹涌澎湃的情感宣泄,储蓄了力量。读者初读至此,也会心有疑问:自然界既已如此,人类社会又将如何? 第二层,包括诗的第五句至第八句。诗人在结构上过度自然,由第一层描写的自然界不合理现象,引入到人类社会现象的不合理,进一步揭示了这种社会中不合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诗的第五、六句“世胄镊高位,英俊沉下僚”就是对人类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描写。“世胄”,世家子弟。“胄”,后裔。“英俊”,有才华的寒士。“沉下僚”,沉落于低微的官职。“沉”,沉伦,沉没。“下僚”,职位地位的小官。“僚”,官。此二句诗,点名了世家子孙无功劳而位居高位,有才华、有能力、有报复的位卑寒士却沉落于低微的小官。“世胄”与“英俊”,“蹑高位”同“沉下僚”的对比,揭示了类似自然界不合理现象在人类社会也亦然存在。此二句诗在内容上同诗的首二句相呼应。 诗的第七、八句“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揭示了造成人类社会不合理现象的原因。“由来”,指由来已久。“一朝”,一作一朝一代解;一作一朝一夕解。以朝代累计或以日累计,我认为以日累计在程度上更能实现由来已久,所以解作后者更为恰当些。这两句诗,点名了造成社会不合理现象的原因,非才华、能力的悬殊,而是决定于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并且由来已久,非一朝一夕。诗人情感抒发由隐而现,如山洪爆发,直抒胸臆,深刻批判了“门阀制度”对出生卑微寒士们仕途的阻碍,对人才的摧残、压制和迫害。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此制度的不满,厌恨之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门阀制度由来已久,根深蒂固。诗人意识到凭借个人能力是无法推翻此制度的,从而也就传达出一种忧郁的无奈之情。诗人感性和理**感相结合,既说明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清醒认识,也点名了一代寒士对人生前途无路,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悲叹。今人吴调公评:“如果前二句中的一‘蹑’一‘沉’还属于冷眼观察,那么二句转入‘地势’和‘由来’地揭示,就表现为诗人痛心疾首和大声疾呼了。”(《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诗人抒发了自己出生身寒门,不受重用的个人遭遇,也喊出了当时一带寒士的心声。淋漓尽致的情感宣泄,深入人心,为寒士们唱响了一曲高亢之歌,树立了一面反抗门阀制度的旗帜。这两句诗,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千古佳句,构成了诗的核心诗句。结构内容上,既与第五句、第四句诗想呼应,又引领下一层诗的内容。 第九、十句诗“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中的“金张”,指汉代金日殚(Dī)和张汤两家。史书记载,从汉武帝时起,到王莽篡汉止,七个朝代,金张两家世代是宫廷中的宠臣。班固《汉书•金日殚赞》:“夷狄之国,羁虏汉庭。七叶内待,何其盛也。七叶字武至平地也。”又《汉书•张汤传赞》:“张氏之子孙相继,自宣,元已来,为侍中,中常侍者凡十余人。功臣之后,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这两则材料,充分说明了金张世家在地位上的传承和势力之高。“七叶”,七世。“珥”,插。“貂”,指貂尾,汉代侍中,中常侍等宫中冒上插貂尾。此二句诗,诗人批评了金日殚和张汤的子孙后代,他们凭借祖辈传下来的事业,七代人都无功受禄。他们犹如山上的“小树苗”,确“世胄镊高位”。碲 第十一、十二句诗“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是诗人紧承前两句诗所举的反面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所举的正面材料。“冯公”,指汉朝冯唐,文帝时已七十左右,仍是小宫,仲郎暑长。“岂”,难道。“伟”,卓异出众。“白首”,头发白了。“招”,被招见。“不见招”,不被招见,意谓不被重用。诗人运用强烈的反问语气,点名冯唐的伟大,但由于他出生卑微,头发胡子白了,都不被皇帝重用,仍是一位小宫。冯唐犹如“涧底松”,也只好落得“英俊沉下僚”的悲惨命运。金张显贵不过是作为反衬,目的是在于突出冯唐之悲。诗人以冯唐自喻,实际是为自己而悲。诗人列举正反事例,通过对比,表现了“世胄镊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诗人紧扣《咏史》这一标题,“先抒已意,而以事证之”,(清张玉颖《古诗赏析》卷一)对社会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抨击。 此诗比兴,对比,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形象鲜明。诗人情感抒发由隐至现,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左思咏史,实为咏怀,做到了咏史与咏怀的水**融,真可谓“创成一体,垂式千秋”,(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对后世文人创作“咏史”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思《咏史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咏史八首·其一原文: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咏史八首·其一注释
1弱冠:古代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叫「弱冠」。柔翰:毛笔。这句是说二十岁就擅长写文章。2荦:同跞。卓跞:才能卓越。这句是说博览群书,才能卓异。3过秦:即《过秦论》,汉贾谊所作。子虚:即《子虚赋》,汉司马相如所作。准、拟:以为法则。这两句是说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准则,作赋以《子虚赋》为典范。4鸣镝(di敌):响箭,本是匈奴所制造,古时发射它作为战斗的信号。这句是说边疆苦于敌人的侵犯。5檄(xi习):檄文,用来征召的文书,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上插羽毛,以示紧急,所以叫「羽檄」。这句是说告急的文书驰传到京师。6胄:头盔。甲胄士:战士。这句是说自己虽不是战士。7畴昔:往时。穰苴(rāngjū):春秋时齐国人,善治军。齐景公因为他抵抗燕、晋有功,尊为大司马,所以叫「司马穰苴」,曾著《兵法》若干卷。这句是说从前也读过司马穰苴兵法。8这两句是说放声长啸,其声激扬著清风,心中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9铅刀贵一割:用汉班超上疏中的成语。李善注引《东观汉记》:「班超上疏曰:臣乘圣汉威神,冀效铅刀一割之用。」铅质的刀迟钝,一割之后再难使用。用来比喻自己才能低劣。这句是说自己的才能虽然如铅刀那样迟钝,但仍有一割之用。十骋:施。良图:好的计划。这句是说还希望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⑾眄(miǎn):看。澄:清。江湘:长江。邰希萱水,是东吴所在,地处东南,所以说「左眄」。羌胡:即少数民族的羌族,在甘肃、青海一带,地在西北,所以说「右盼」。⑿爵:禄位。田庐:家园。这两句是说要学习鲁仲连那样,为平原君却秦兵,功成身退。
咏史八首·其一鉴赏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280-289年)的杰出作家。他的诗赋成就很高。《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谢灵运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咏史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
《咏史》诗,并不始于左思。东汉初年,班固已有《咏史》诗,但是,这首诗的写法只是「概括本传,不加藻饰」,而左思的《咏史》诗,并不是概括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藉以咏怀。所以何焯说:「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又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概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摅胸臆,此又其变。」(《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认为左思《咏史》是「咏史」类诗歌的变体,其实这是「咏史」诗的新发展。
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当时出身寒门的有才能的人,壮志难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组诗表现了诗人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
第一首写自己的才能和愿望,可以看做是这组诗的序诗。开头四句,写自己的博学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说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善于写作文章了。「卓荦观群书」,写自己博览群书,才学出众。这两句实为互体,意思是说:我二十岁时已才学出众了,不仅善于写作,而且博览群书。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是由于左思博览群书,才能善于写作,才能「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即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赋以《子虚赋》为楷模。《过秦论》,西汉贾谊所作,是其政论中的名篇;《子虚赋》,西汉司马相如所作,为赋中名篇。左思著论作赋以他们的作品为榜样,说明他的见识与才能,颇有自负的意味。
「边城苦鸣镝」四句,写自己兼通军事。「鸣镝」乃是战斗的信号。边疆发生战争,告急的文书飞快地传到京城。这里,可能是指公元279年,对鲜卑树能机部和对孙皓的战争。《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279)春正月,虏帅树能机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十一月,大举伐吴……十二月,马隆击叛虏树能机,大破,斩之,凉州平。」烽火燃起,诗人虽非将士,可是也曾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兵书。他认为自己不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应该为国效劳。
「长啸激清风」四句,写自己的志气和愿望。诗人放声长啸,啸声在清风中激荡,志气豪迈,东吴哪里放在眼中。他想,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使才能低劣,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良图」(良好的愿望)。至于什么是诗人的「良图」,「左眄澄江湘」四句,作了具体的回答:消灭东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前两句表达的是晋武帝《伐吴诏》中「南夷句吴,北威戎狄」的意思。后两句正是他歌颂的鲁仲连精神:「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就感情言,前者雄壮,后者恬淡,这种错综复杂的感情是统一的,表现了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不贪恋富贵的精神。
还需要提及的是,可以根据「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诸句确定《咏史八首》的写作年代。晋武帝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公元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孙皓投降。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正月,讨伐鲜卑树能机部,十二月,大破之。所以,何焯认为「诗作于武帝时,故但曰『东吴』。凉州屡扰,故下文又云:『定羌胡』」。(《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可见《咏史》八首写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之前。
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但是,诗人的议论是以形象表现出来的,并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恰恰相反,诗中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此诗意气豪迈,情感昂扬,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植。曹植诗云:「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白马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曹植为国赴难,建功立业的志愿,都被曹丕父子扼杀了,他郁郁不得志地度过自己不幸的一生。左思「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壮志雄心,被当时的门阀制度断送了,所以,诗人愤怒地向门阀制度提出了控诉。
诗词作品: 咏史八首·其一 诗词作者:【 魏晋 】 左思 诗词归类: 【读书】、【壮志】、【愤懑】
古诗鉴赏,咏史(其五),诗人追慕许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左思《咏史八首》(其五)表达了作者虽然有超拔的才干和报国的高志,但是受制于魏晋时期士族制度的压抑,难以施展抱负,只能望而却步,转而追怀许由那样的高士隐居。 有着致力于全国统一抱负的左思,并非徒作大言,纸上谈兵,而是做了许多切实的准备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他所说的:“畴昔览穰苴”(其一),即读军书兵法。在封建社会中,习文秉武,虽然并非什么罕事,然而在士族社会制度中,却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魏晋期间,士族制度占据着统治地位。士族以“积世业儒”为贵,左思出生在一个世代业儒的下层士族之家,不能不受到这种腐朽观念的影响。但他能够打破世系门第观念的束缚,立志到疆场上去,在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中觅取个人的功名,这是可贵的。而且,随之左思居住洛阳,见闻到“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其一)的情况,更是急不可捺,跃跃欲试。尽管左思自知自己的军事才能象铅刀一样的钝,然而能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即使有一割之用,也是能慰自己平生志向的。但是,左思美好的愿望遭到了士族制度的压抑和摧残。晋实行“门选”制以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从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更有甚者,一些门第观念很强的士族,对于文章的品评也是以门第的高低来决定弃取的态度。《晋书·左思传》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陆机听说左思构思《三都赋》,抚掌大笑,在与他的弟弟陆云的信中说:“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甕耳。”后来由于司空张华的推崇,他的赋才得以大出其名。左思的门第寒下,虽然才高志清,却很难能冲破士族制度的坚硬厚壳而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冷酷的现实,使左思献身无门,报国无期,怀着无限的愤慨。《咏史》其二,正是他这种愤慨的写照。诗中,他把像自己一样才高位卑的寒门子弟,喻作生于涧底的松柏;把依赖祖业居于要津的才劣质拙的士族纨绔子弟,喻作长于山顶的柔弱的小苗。松质柏节似的人才,受到柔条弱枝般的人的遮挡,其原因为“地势使之然”,是士族制度本身造成的。然而士族制度,又是“由来非一朝”。汉张汤、金日磾的子孙,凭借着先人的荫德,数代都享受着极大的尊荣。而奇伟出众的冯唐,直到白首仍未受到重用。在此,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在肯定的对象与否定的对象对比之中,使诗对士族制度的揭露,更加显得有力。在功名利禄到来之时,左思毅然却步了,在《咏史八首》诗中读者可以寻找到理解其原因的线索。左思居住在洛阳,面对着“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其八)的情景,愧恨交加,认识到自己来洛阳是一次失足。因此自责自惭地说:“自非攀龙客,何为忽来游?”他想步许由的后尘:“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其五)虽然想做段干木、鲁仲连式的人物,“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其三)但是,晋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愈演愈烈;这里又没有象魏文侯、平原君那种礼贤下士的人物。况且腐败的政治,残酷的杀夺,使荣枯盛辱瞬息万变。“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在这样的时代,“饮河期满腹”的偃鼠,“巢林栖一枝”的鹪鹩,“可为达士模”(其八)。弃却富贵,退居乡里,以求洁身自好,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田园生活,远离杀夺中心,使左思怡然自得,乐陶其中(见《招隐》之二)。但是左思心情并不平静:“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杂诗》)又可见左思选择退居乡里的道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有着无限的悲凉与凄怆的。
本文相关文章:

左思《咏史》中用了谁的典故,用意是什么?左思《咏史》第二篇赏析
2025年3月29日 06:10

左思《咏史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咏史八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2024年6月11日 21:50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及翻译?左思《咏史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2024年6月4日 16:10

左思《咏史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及翻译
2024年3月27日 23:10
更多文章:

球赛直播时间表2021足球1月(中国足球1月23日比赛在哪能看)
2024年11月13日 06:30

上届欧洲杯8强在本届的情况如何?丹麦队医解释了埃里克森休克后,他们在球场上的救治过程
2024年3月21日 00:20

英超托特纳姆热刺vs阿森纳(2015\02\07第24轮托特纳姆热刺vs阿森纳两队之间会踢假球吗)
2024年8月10日 18:55

林书豪对中国的贡献(林书豪称3年内在中国建一百个球场,你觉得这是否能实现)
2025年7月27日 17:00

本华莱士杰拉德华莱士(本·华莱士,拉西德·华莱士,杰拉德·华莱士,三人有什么关系)
2024年7月10日 13:15

谢里夫足球队(欧联上拉什福德建功C罗破门,曼联3比0谢里夫,如何评价这场比赛)
2025年6月25日 18:20

动手!曝穆里尼奥甩卖刺头+水货,23岁新兵左右热刺转会?百老汇的丹尼·罗斯的介绍
2024年5月31日 07:25

琼中女足比赛视频直播(北京足球队和新疆足球队今天几点在哪个台直播)
2025年4月17日 21:40

迪米特洛夫和德约科维奇关系?迪米特洛夫和费德勒的反手技术,谁的更胜一筹
2024年3月16日 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