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的形态特征(蝗科的形态特征)
本文目录
蝗科的形态特征
体粗壮。触角短,不超过体长,呈丝状、剑状或棒状等。多数种类有2对翅,少数种类翅退化或缺翅。跗节3节,第1跗节腹面常有三个垫状物,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发音,听器位于第1腹节两侧,产卵器短粗,顶端弯曲呈锥状.成 虫体黄褐色或绿色头顶宽短,颜面垂直,复眼长卵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马鞍形,隆线发达前翅褐色,具多暗色斑,后翅无色透明后足股节内侧基半部黑色,近端部具黑环,后足胫节红色群居型与散居型成蝗的形态区别比较项目 群居型 散居型体色和斑纹 体常为赤褐、黑褐色, 体色随周围环境而异,草绿色或淡褐色,黑褐色斑纹少而色体色褐斑纹较固定,黑褐色斑纹较多, 淡,头、前胸背板及后足腿节常为绿**深头胸高度比 头顶稍高于前胸背板 头顶低于前胸背板后足腿节 稍短于或约等于前翅长度的一半 通常稍长于前翅长度的一半后足腿节 通常等于或稍大于2(雄2.0~2.17,雌1.78~2.22) 通常不大于2(雌雄均为1.8~1.96)卵卵长约 6.5 毫米,谈黄色,圆柱形,一端稍尖,略弯曲。块产,褐色,圆柱形,稍弯曲,上部略细。卵块上端为海绵状胶 质物,下部含卵粒,卵粒间由胶质粘结,有规则地斜排成 4 行。若虫(蝗蝻)似成虫,共5龄,从体长、触角节数、翅芽和前胸背板等特征可识别龄期。各龄蝗蝻的特征龄期 体长(mm) 触角节数 翅芽 前胸背板1龄 5-10 13-14 很小,不明显 后缘呈直线2龄 8-14 18-19 翅芽初现,前后翅相差不大,翅尖略指向后下方 背板背面开始向后延伸,但后缘多少还成直线3龄 10-20 20-21 翅芽明显,前翅芽显著比后翅芽小,后翅芽略呈三角形,翅尖指向后下方 背板背面的前缘开始向前延伸,后缘显著向后延伸并掩盖中胸,后缘呈钝角4龄 16-25 22-23 翅芽黑褐色,长达腹节第2节左右,且向背靠拢,翅尖开始指向后方 后缘更向后延伸,掩盖中胸褐后胸背面,后缘角度减小5龄 26-40 24-25 翅芽黑褐色,并显著增大,长达腹部第4,5节,前翅芽为后翅芽所掩盖翅尖指向后方同4龄
蝗虫的特征
蝗虫的特征
蝗虫的特征是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版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蝗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蝗虫具有繁殖能力较强、食量大、生长迅速、善于飞行以及成群生活的特性,同时还具有嚼吸式口器,可以快速的切断、嚼碎植物茎叶,这些特性也是蝗虫危害严重,容易成灾的原因。
蝗虫有哪些形态、生活特点和习性
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
一、蚱蜢简介:
蝗虫俗称“蚂蚱”,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它的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全世界有超过12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二、形态特征:
头部触角、触须、腹部的尾须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在口器内,触角上有嗅觉器官。第一腹节的两侧、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主管听觉。复眼主管视觉,可以辨别物体大小,单眼主管感光。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雄虫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的音锉摩擦前翅的隆起脉而发音。有的种类飞行时也能发音。栖息地各异,如南美的Marellia remipes在漂浮植物上度过大半生,能游泳,产卵于水生植物上。
头部除有触角外,还有一对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同时还有3个单眼,仅能感光。头部下方有一个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颚(1对)、舌(1片)、下颚(1对)、下唇(1片)组成的。它的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因此这种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三、生活习性:
蝗虫]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最多。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幼虫只能跳跃,成虫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大多以植物为食物。人们常说的蚂蚱(少数地方不区分大小都叫蚂蚱)只是蝗虫的幼虫,并不是单独的物种。另有一种常见昆虫草蜢,又名蚱蜢,在中国北方也称蚂蚱,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俗称扁担勾,常易同蝗虫幼虫混淆。植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白菜等。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蝗虫的形态特点、生活习性、运动方式
蝗虫的形态: 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蝗虫的生活习性: 蝗虫种类繁多,产的卵均以在土中越冬。蝗虫可分为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类,散居型一般没有远距离迁飞习性,而群居型的成虫有成群迁移和迁飞习性,且迁飞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迁飞时在空中可持续1~3天之久。蝗的成虫食量较大,主要吃草,特别爱吃禾本科植物。 运动方式:善飞善跳,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
蝗虫的特征是什么 蝗虫的特征
1、蝗虫是不完全变态昆虫,包括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2、以东亚飞蝗为例:成虫:雄成虫体长35.5~41.5毫米,雌成虫39.5~51.2毫米。体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常因环境因素影响有所变异。颜面垂直,触角淡黄色。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从侧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两侧常有暗色纵条纹。前翅狭长,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纹,群居型较深。后翅无色透明。群居型后足腿节上侧有时有2个不明显的暗色条纹,散居型常消失或不明显。后足胫节通常橘红色,群居型稍淡,沿外缘通常具刺10~11个。
更多文章:

每天三十个仰卧起坐能减肚子(每天做30个仰卧起坐,什么时候能把肚子减平了)
2025年7月11日 09:55

胸肌长得慢胳膊长得快(肌肉增长缓慢怎么办胸肌的正确的锻炼方式是怎样的)
2024年9月26日 18:06

有没有便宜的瑜伽私教(天津瑜伽那里比较便宜大概多少费用,在南开红桥附近)
2024年3月31日 14:30

练胸健身器材使用方法(请教贴,如何使用健身房器械,练习臀部和胸大肌)
2024年8月28日 13:22

中国精品vpswindows(那个VPS,国内访问速度最流畅啊)
2024年7月20日 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