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问题中国方案(伊朗核协议为什么有中国参与)
本文目录
- 伊朗核协议为什么有中国参与
- 急求 中国对朝鲜 伊朗核问题的态度
- 简述伊朗核危机及其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 制裁伊朗事件的四轮制裁
- 伊朗核问题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如何应对
- 请介绍一下《伊核协议》的主要内容,谢谢!
- 伊朗核问题,中国的态度
- 安理会通过史上最严厉制裁伊朗方案 中方赞成,为什么
- 中国曾提出过哪些方案,贡献过哪些智慧,发出过哪些声音,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伊朗核协议为什么有中国参与
因为有利益,所以中国才会参与。
去年5月8日,美国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在19年的时间里,美国总统特朗普仍然选择在当天宣布禁止所有国家进口伊朗金属。它说,伊朗金属出口占出口收入的10%,这些收入可能使伊朗能够投资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并造成混乱,因此它特别下令购买伊朗金属,其中包括铁,钢,铜和铝。根据行政命令,制裁针对这四个相关行业中的个人或实体,美国公民不得参与其中。此外,即使是向伊朗提供相关产品出口和重要金融服务的外国机构也将受到制裁,伊朗将采取进一步的遏制行动。
就在美国总统特鲁布总统签署行政命令之前,有消息称伊朗总统鲁哈尼在电视上发表讲话说,伊朗将中止伊朗核协议的某些条款,并且不会出售重水和浓缩铀等资源。根据该国电视台的报道,在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后,伊朗决定通知其余签署国中止执行中的某些规定。 5月8日,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五个国家的大使都收到了鲁哈尼的书面信,其中指出,伊朗长达15年的核协议中的某些承诺已中止。伊朗总统鲁哈尼说,如果法国,英国,俄罗斯,德国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五个国家愿意与伊朗达成协议,伊朗在石油和其他工业上的利益将得到保护。
我们希望在60天内与其余签署方就此问题的权利达成协议,如果问题得到解决,伊朗将恢复其先前的承诺。如果不解决,伊朗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如果将伊朗核问题再次摆在桌面上,那么伊朗方面将做出强硬回应。伊朗人民乃至全世界都应该意识到,这些行动符合伊朗核协议,并不代表伊朗核协议的终结。这些言论表明,伊拉克方面的呼吁也显示出警告信号。最初在2015年7月,伊朗与其他六个国家就伊朗核问题达成了全面协议。伊朗承诺限制其核计划,国际制裁将取消。
急求 中国对朝鲜 伊朗核问题的态度
伊朗核问题---中国政府的立场 2010年 2010年6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重申,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伊朗核问题的新决议,反映的是国际社会对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期待,并不意味着外交努力的终结。 2010年6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就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伊朗核问题新决议表示,中方始终认为,通过对话、谈判等外交手段,找到能够满足各方关切的方案,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正确途径。 2010年6月3日,对于美国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的针对伊朗核问题的决议草案,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安理会采取的任何行动都不应该惩罚伊朗人民,不应该影响伊朗人民的正常生活。 2010年6月1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表示,希望伊朗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尽早解决未决问题。 2010年5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始终认为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伊核问题是最佳的途径。 2010年5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表示,中方重视并欢迎巴西、土耳其和伊朗就德黑兰研究堆燃料供应问题签署的协议。 2010年5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表示,中方一贯认为,对话与谈判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最佳途径。 2010年4月28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方认为对话与谈判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010年4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方以建设性态度参加了伊朗核问题有关讨论。 2010年4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始终认为对话与谈判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最佳途径。 2010年4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方认为制裁和施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伊朗核问题,中方支持双轨战略,始终认为对话与谈判是妥善解决伊核问题的最佳途径。 2010年4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美、俄、中、法、英、德六国本周将在纽约举行伊朗核问题磋商,讨论寻求外交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办法,以及各方提出的各种建议。“我们始终认为,对话和谈判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也希望各方都为达到这个目标共同做出最大努力。”姜瑜说。 2010年4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希望有关各方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加大外交努力,采取更加务实和积极的做法,继续寻求妥善解决伊核问题的办法。 2010年4月1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例行记者会上重申,中方将继续致力于伊核问题和平解决。= 2010年3月30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重申,在当前形势下,希望有关各方能够充分显示灵活,做出进一步实质性努力,朝着通过外交手段,妥善、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方向迈进。 2010年3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重申,中方认为通过外交手段,以和平谈判方式来解决伊朗核问题,效果最好。 2010年3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当前有关各方还是应该加大外交努力,为了伊朗核问题的长期、全面、妥善解决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2010年3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谈到伊朗核问题时表示,中方对此问题表示关切,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我们对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完整性、**性,对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以及对当前形势进一步升级表示关切。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对由此对地区和平与稳定所带来的影响表示关切。 2010年3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希望在目前形势下,有关各方能够做出建设性努力,推动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 2010年3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对话磋商仍然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最佳选择。 2010年3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重申,中国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伊核问题,并将继续致力于劝和促谈。 2010年3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伊朗核问题依然存在外交空间,有关各方应加大外交努力。 2010年2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关于伊核问题,中方认为外交努力尚未穷尽,对话谈判仍有空间。 2010年2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希望伊朗能够就有关问题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保持合作。 2010年2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表示,中国在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有效性上的立场是严肃的。中方希望关于伊朗核问题的谈判能够早日恢复,并将继续为此作出努力。 2010年2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说,中方希望并支持有关各方尽早就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德黑兰研究用核反应堆燃料供应协议草案达成一致,这将有利于推动伊朗核问题的妥善解决。 2010年2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表示,中方希望并且支持有关各方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继续就德黑兰研究用核反应堆核燃料供应的问题保持磋商,争取尽快达成一致。 2010年2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表示,当前外交努力仍有空间,当务之急是有关各方从大局和长远出发,采取灵活、务实和主动的做法,推动对话与谈判进程取得新的进展。 2010年1月26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表示,伊朗核问题有关各方的外交努力仍然有空间,外交谈判是解决伊核问题的最佳途径。 2010年1月19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认为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当务之急,还是有关各方从大局和长远出发,加大外交努力,采取更加务实的政策,推动对话和谈判取得进展。 2010年1月15日,外交部长***说,有关各方应加强接触,通过外交谈判寻求伊朗核问题的和平解决。 2010年1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在当前情况下,希望有关各方进一步加大外交努力,维护并且推动对话的进程,积极寻求全面、长期、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办法。 2010年1月7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希望伊朗核问题各方通过外交途径妥善解决有关问题。 2010年1月5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伊朗核问题目前仍有外交努力空间,希望各方加大外交努力,推动尽快复谈。 2009年 2009年12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中方认为在伊朗核问题上,当务之急是各方应继续加大外交努力,坚持谈判轨道,制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09年12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希望伊朗能够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推动对话、协商进程,使伊朗核问题能够早日妥善解决。 2009年12月1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呼吁有关各方继续加大外交努力,寻求伊朗核问题全面、长期和妥善的解决办法。 2009年10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已经就德黑兰研究用核反应堆燃料的供应问题提出了协议草案,我们希望有关各方能够尽快通过协商就这个问题达成一致。 2009年10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注意到伊朗核燃料问题磋商取得了一些进展,中方对日内瓦会晤达成的共识正在逐步得到落实表示欢迎。 2009年10月1日,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六国及欧盟代表同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会晤的中国外交部军控司司长成竞业说,中方将一如既往致力于劝和促谈,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继续为促进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 2009年9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希望伊朗核问题日内瓦会议取得积极进展。 2009年9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制裁施压不利于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外交努力。“希望有关各方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大外交努力,推动即将举行的六国及欧盟与伊朗的会晤取得积极成果。” 2009年9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有关各方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推动伊朗与六国会晤取得积极成果,重启对话与谈判进程。 2009年9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答问时表示,中方已收到伊朗方面提交的伊核问题一揽子建议,正在认真研究。“中方认为,当前形势下,有关各方应加大外交努力,尽快谈起来,通过谈判寻求全面、长期、妥善解决伊核问题的办法。” 2009年9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制裁和施压无助于伊朗核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复谈的外交努力。 2009年8月11日,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表示,中国反对伊朗生产和拥有核武器,积极推动通过谈判对话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 2009年6月15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公使衔参赞腊翊凡在安理会会议上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 2009年4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乐见美伊改善关系,支持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求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努力。 2009年2月4日,中、美、俄、英、法、德六国外交部政治总司长会议在德国威斯巴登举行,讨论伊朗核问题。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刘结一出席会议。在会议上,刘结一表示,六国应坚持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抓住当前机遇,加大外交努力,体现灵活,发挥创造性,寻求全面、长期、妥善解决伊核问题的办法。 2008年 2008年11月2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唐国强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审议伊朗核问题时强调,中国主张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 2008年9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希望有关各方能够加大外交努力,维持对话谈判的进程,寻求伊核问题全面、持久、妥善的解决。 2008年7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刘结一将于7月19日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五国政治总司长一道,参加欧盟高级代表索拉纳与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贾利利在日内瓦举行的会晤。刘建超说,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外交谈判和和平方式解决核问题,也希望有关各方抓住当前时机,加大努力,特别是要体现灵活,尽早启动对话和谈判,从而长期、全面、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 2008年6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方希望有关各方加大外交努力,显示灵活,推动早日实现复谈,以寻求全面、长期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妥善办法。 2008年5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在伊朗核问题上,中方一贯支持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主张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以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方认为这符合各方利益。中方也认为,伊朗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一方面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同时也应该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中方一贯致力于劝和促谈,并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在当前形势下,中方和有关其他方面都一致认为应进一步加大外交努力,推动尽早启动谈判,来寻找全面、长期解决伊核问题的妥善办法。 2008年4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报道称中国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伊朗核武情报答问时说,有关报道的说法完全是无中生有,别有用心。 2008年3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此间就安理会关于伊朗核问题通过1803号决议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方希望安理会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相关决议得到认真、全面执行。 2008年3月3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表示,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新决议的目的不是惩罚伊朗,而是为了推动激活新一轮外交努力。 2008年2月25日,外交部部长助理何亚非在中、美、俄、英、法、德六国外交部政治总司长会议上表示,中方坚持通过外交谈判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有关各方应加大外交努力,运用创造性思维,寻求全面、长期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妥善办法。联合国安理会的行动应有助于实现上述目标。 2008年1月22日,外交部长***在柏林表示,中方一贯致力于劝和促谈,愿继续与国际社会一道,为妥善解决伊核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 2008年1月17日,中国外交部长***在北京与伊朗总统特使、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贾利利举行会谈。***说,中方在伊核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的。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这一问题,支持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并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当前,伊核问题处于关键时期,希望包括伊朗在内的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尽快重启谈判,推动全面妥善解决伊核问题。 2008年1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中方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我们的基本出发点是支持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维护中东地区和平稳定,主张通过外交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姜瑜表示,希望伊方能够遵守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继续展现灵活,与国际社会充分合作。同时也希望国际社会能够加大外交努力,打破僵局,尽早实现复谈,共同寻求伊朗核问题全面、持久和妥善解决。 2008年1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对话和谈判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最佳出路。 2007年 2007年12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愿同其他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沟通和磋商,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继续做出建设性努力。 2007年12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说,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符合包括中美双方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希望有关各方继续致力于通过外交努力,为重启谈判创造条件,保持对话进程。中方将继续与包括美方在内的其他有关各方保持沟通协调,以建设性的态度参与有关的讨论,为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2007年11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希望伊朗方面履行安理会有关决议,继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加强合作,尽快全面解决未决问题。 他表示,中方一贯致力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劝和促谈,推动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中方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安理会有关决议的磋商,并严格履行有关决议。中方为妥善解决伊核问题所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2007年11月13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在德黑兰总统府会见了外交部长***。***说,中方认为伊方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赞赏伊方多次表示无意发展核武器,并开展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中方同时主张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支持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并希望伊方加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与欧盟方面的接触能取得进展。中方还希望各方显示灵活,为推动伊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作出努力。 2007年11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回答关于伊朗核问题的提问时说,我们对有关事态发展表示关注,也要求伊朗方面能够积极回应和重视国际社会的关切和呼声,能够采取克制,并且在对话和接触方面能够表现出灵活的态度。 2007年11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示,美国****盖茨访华期间与中方就伊朗核问题交换了意见,中方愿同有关各方保持磋商和协调,推动伊核问题朝着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 2007年11月1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例行记者会上说,关于伊朗的核问题,中国主张要维护现行的国际不扩散体系,主张通过外交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他表示,中方支持伊朗方面同国际原子能机构进一步加强沟通和磋商,中方也支持伊朗同欧盟就伊朗核问题进行接触,推动伊朗核问题朝着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 2007年10月30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回答记者关于以色列外长利夫尼日前表示希望中国能支持对伊朗实施新制裁一事的提问时表示,中方一贯主张在国际关系中不应动辄使用制裁,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是最佳选择。 2007年9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说,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是最佳选择,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她表示,中方历来主张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通过对话协商增进互信,缩小分歧。 2007年9月14日,外交部长***与来访的伊朗政府特使、内政部长普尔-穆罕默迪举行会谈。***说,中方支持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反对核武器扩散,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中方对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就解决未决问题达成谅解给予积极评价,希望伊方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面、充分合作,尽快取得积极成果。中方愿为推动伊核问题和平解决继续作出努力。 2007年9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说,希望有关各方保持克制、耐心,寻求全面、长期、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 2007年9月12日,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办事处及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唐国强大使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上就伊朗核问题阐述中方立场,强调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是最佳选择,符合各方利益。 2007年6月13日,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唐国强在出席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时就伊朗核问题阐明了中方立场。他说,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是最佳选择。这有助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性和有效性,有助于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而制裁和施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07年5月31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中方希望伊朗和欧盟的新一轮会晤能够取得积极成果。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是最佳选择,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方希望伊欧会晤能取得积极成果,以便早日恢复正式谈判,通过谈判寻求全面、长期、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 2007年3月24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在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新决议后表示,中国主张继续通过政治和外交努力,以谈判方式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联合国安理会当天下午通过第1747号决议,加大了对伊朗核和导弹计划相关领域的制裁。王光亚在表决后发言说,中方尊重并承认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但也对伊方迄今未能积极回应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安理会的要求感到失望。王光亚强调,制裁和施压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外交谈判仍是最佳选择,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解决伊核问题需要全方位的、特别是安理会之外的外交努力。中方呼吁有关各方本着高度负责和建设性的态度,保持冷静和克制,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局势恶化或升级的举动。 2007年3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示,有关伊朗核问题的磋商和行动应该有助于配合国际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外交努力。中方高度关注伊朗核问题,一贯主张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反对核武器的扩散,防止中东地区出现新的动荡。中方希望通过政治和外交努力,以谈判方式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 2007年3月7日,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代表唐国强大使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上强调,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是最佳选择,国际社会应为此继续努力,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谈判。他认为巴拉迪不久前提出的伊暂停铀浓缩活动、安理会同时暂停对伊制裁的“双暂停”建议是个好思路,值得各方重视并认真考虑。......中方将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地区和平与稳定大局出发,继续为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 2007年2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重申,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秦刚说,制裁不是目的,安理会采取的任何举措都应有助于通过谈判和平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 2006年 2006年4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中方认为国际社会的努力包括联合国安理会的介入,应该是有助于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性和有效性的,应该是有助于通过谈判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的。 2006年3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完整地阐述中国政府对伊朗核问题的立场。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与国际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国有着共同目标,我们都支持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严肃性和**性,反对核武器扩散;都不希望中东地区出现新的动荡,主张通过外交和谈判方式早日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 2006年2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示,中方支持俄罗斯和伊朗就伊朗核问题进行谈判,也希望伊方恢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有关的活动,为通过谈判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创造条件。 2005年 2005年11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示,中国支持伊朗同欧盟三国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求长期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方案。关于伊朗核问题,中方一贯主张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尽早妥善解决。 2005年9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中国历来主张通过外交谈判,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尽早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中国支持伊朗和欧盟通过谈判寻求长期解决方案,这有利于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也符合各方根本利益。 2005年2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中国政府一直主张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应该通过对话来解决,应该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就伊朗核问题来说,中方主张该问题能够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妥善解决
简述伊朗核危机及其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营造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领土主权,促进国家统一。为此,中国力促国际形势的缓和,珍惜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机遇,不需要在国际上挑头去反对任何一个大国。伊朗核危机,中国做为亚洲一个大国和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也想拉拢中国制裁伊朗,俄罗斯也想借机讨到便宜。中国和伊朗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需要进口伊朗的石油,所以中国不会赞成制裁伊朗,会采取一贯的和平解决方案!
制裁伊朗事件的四轮制裁
联合国安理会9日以12票赞成、2票反对和1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929号决议,决定对伊朗实行自2006年以来的第四轮制裁。新决议增加了制裁实体与个人的范围。根据决议,主要制裁措施包括禁止伊朗在国外参与核领域的投资活动;禁止各国向伊朗出口坦克、战斗机和军舰等重型武器装备;禁止伊朗进行任何与可运载核武器弹道导弹有关的活动;加强在港口和公海对涉嫌运送违禁品货船的检查措施;禁止各国与伊朗进行与核活动有关的金融交易,同时禁止伊朗在国外开设可能会被用于资助其核活动的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决议附件中包含了自安理会制裁伊朗以来通过的最大的一个制裁清单,其中包括将受到资产冻结的40多家伊朗实体,其中许多实体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有关。表决结束后,李保东大使介绍了中国的立场。他表示,安理会刚刚表决通过了伊朗核问题新决议,既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伊朗核问题的关切,也表达了各方对尽早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期望。中国呼吁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全面、认真履行决议。李保东说,中国始终认为,安理会围绕伊朗核问题采取的行动必须立足于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应有利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伊朗应严格履行条约规定的义务。同时,条约赋予伊朗的和平利用核能权利应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第二,应有利于维护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第三,应有利于维护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不能影响伊朗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各国与伊朗的正常经贸往来。安理会的行动应适度、渐进、指向明确并与伊方在核领域实际的做法相称,应有助于推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外交努力。李保东表示,中国以认真和建设性态度参加了决议草案的磋商,积极推动决议草案全面反映上述原则。中国始终认为制裁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伊朗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的全面最终妥善解决,必须回到对话和谈判的轨道上来。安理会通过伊朗核问题新决议并不等于关闭外交努力的大门。新决议的目的是促伊朗重返谈判,激活新一轮外交努力。李保东并强调,安理会保持团结对全面、长期、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至关重要,强行推动表决的做法无助于这一团结。李保东强调,长期以来,中国一直积极致力于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并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中国政府重视并欢迎巴西、土耳其与伊朗就德黑兰研究堆燃料交换问题达成三方协议。希望有关各方充分利用这一协议带来的积极势头,全力推进通过对话和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李保东表示,在安理会通过伊朗核问题新决议的同时,六国外长发表共同声明,重申致力于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承诺,并表示将加大外交努力,积极推动复谈。中国一直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社会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外交努力,在六国以及安理会围绕决议草案进行讨论和磋商期间,中方一直与包括巴西、土耳其、伊朗以及许多阿拉伯国家保持着密切沟通,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中国将与各国一道,共同努力,为通过外交方式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各方积极评价中国坚持原则、主持正义,高度赞赏中国为维护国际防扩散体系、维护海湾地区和平与稳定、维护国际贸易正常往来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和影响,并为推动安理会在伊朗核问题上采取公正、客观、平衡行动做出了积极努力。本报北京6月10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秦刚9日就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伊朗核问题新决议答记者问表示,中国处理伊朗核问题的出发点是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有效性和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我们支持“双轨”战略。安理会关于伊核问题的新决议和六国外长声明包含了国际社会对伊核问题的关切和尽早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伊核问题的普遍期待。中方始终认为,通过对话、谈判等外交手段,找到能够满足各方关切的方案,是解决伊核问题的正确途径。安理会通过决议并不意味着关闭了外交努力的大门。国际社会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外交轨道的重视与投入,争取早日找到全面、长期、妥善解决伊核问题的办法。中方愿继续同有关国家共同努力,为通过外交方式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制裁措施还针对涉嫌违反核不扩散政策的伊朗金融机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说,这将是伊朗所受制裁中“最严厉”的一次
伊朗核问题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如何应对
伊朗核问题对中国油价的影响分析 2007年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伊朗核问题新决议,加大了对伊朗核和导弹计划相关领域的制裁,并要求伊朗立即执行安理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此前通过的有关决议。但伊朗表示不服从安理会的新决议。随即,美英等国的航母在海湾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演习,一时间,海湾地区山雨欲来风满楼。受此影响,周一国际油价走出今年新高。不过国际油价的上涨,短期内对国内油价的影响并不显著。 一、伊朗核问题再出波澜、美伊战争一触即发 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会议,一致通过伊朗核问题新决议,加大了对伊朗核和导弹计划相关领域的制裁,并要求伊朗立即执行安理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此前通过的有关决议,同时强调继续寻求通过谈判解决伊核问题。但当天,伊朗外长穆塔基在联合国表示,对伊朗的制裁是联合国中一小撮成员国编排的“非法”且“无理的措施”。 25日,伊朗政府宣布,为了回应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新决议,伊朗政府决定部分中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关系,直到伊朗核问题由安理会重新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框架内进行解决。当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也表示: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的新决议是"非法的",伊朗的核计划不会因为该决议而停止。 而就在23日,英国媒体传出消息称:3月23日在波斯湾有争议水域遭伊朗革命卫队扣押的15名英国士兵将在伊朗被以间谍罪起诉。伊朗此举的目的是想用这些人交换今年早些时候遭逮捕的5名伊朗革命卫队成员。消息传出后,驻海湾地区的美英军基地和海湾多个国家的军队进入了高度警戒状态,这包括沙特武装部队三军和以色列的海空军作战部队。更令人感到紧张的是,法国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于21日悄然抵达海湾,与美国的“斯坦尼斯”号航母战斗群会合,并在阿拉伯海举行大规模演习。与“戴高乐”号航母同行的还有法国第473特遣队。“戴高乐”航母的抵达,使得在海湾地区内对伊朗能实施打击的航母力量增至四个,另外两个航母战斗群分别是“艾森豪威尔”号和“拳师”号。在海上力量明显增强的同时,驻海湾地区的美军地面部队总人数也将增至17万,几乎与伊拉克战争开战前持平。 27日,“艾森豪威尔”号和“斯坦尼斯”号航空母舰战斗群、100多架战机和1万多名官兵拉开了美国海军在海湾地区军事演习的序幕。这是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军在这一地区开展的最大规模军事演习。美国战舰更是停靠在距离伊朗海岸12海里(约22公里)以外地区。而从本月22号开始,伊朗海军在海湾水域也举行为期一周多的演习。伊朗国家电视台说,战术潜艇和携带导弹发射架的小型舰艇将出现在演习中。演习将持续到3月30日,旨在证明伊朗"有保卫海湾的能力"。一时间,海湾地区风云密布,战争一触即发。不过,亚博分析员认为,虽然美伊两国剑拔弩张。但两个国家都不希望战争发生。目前美国已经"左右为难,骑虎难下",伊朗则坚持自己有使用核能的权利,短期内,美伊矛盾难以得到缓解。 二、国际原油价格走出年内新高、廉价石油时代一去不复还 伊朗地缘政治因素,一时间成为油价上涨的助推器,数天之内即把油价从56美元拉高至63美元。本周一,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份交割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盘中最高升至63.40美元/桶,创出今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5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上涨1.23美元,收于64.41美元。而此前受全球暖冬影响,各界人士普遍看空原油需求,油价于今年初曾一度跌至谷底,1月19日盘中触及50.40美元每桶的低点,创下近19个月新低。此后50美元整数关口处产生了强劲的支撑效果,油价止跌企稳开始反弹,并于6月初升至62.49美元,反弹幅度接近24%。可以说,在不知不觉之间,国际原油期货似乎已经摆脱了年初的低迷,价格逐步攀升至年内新高。但对于国际原油价格的后期走势,考虑到美伊矛盾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再加会有飓风袭击、需求增加等因素可能的影响,廉价石油时代不会再出现。中国银行高级分析师谭雅玲更是认为,近年来,全年石油价格平均水平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在这一主线下,预计2007年平均价格将达到65至68美元,第四季度国际石油价格或许将达到80美元的水平。 三、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暂无太大影响 受国际油价高涨,去年国内成品油价的多次上调。如今国际油价再次走高,短期难以回落,那么会否再次促使国内上调成品油价格呢?亚博分析员认为,和去年国内成品油市场格局相比,今年国内市场格局发生了几个深刻的变化,短期内,国际油价的上涨对国内油价的影响并不是太显著。 首先,国内成品油定价体制发生变化,新成品油定价机制采用"原油+成本"定价体系。新机制不再依据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的加权平均值,而改之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的平均值为基准,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成品油流通费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同时,新方案将国际原油价格设置成几个价格浮动区间,以50美元作为中间界限,即市场可承受范围内,实现与国际市场三大原油价格的联动。采用新的成品油定价体制,国家的原意是实现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挂钩,推进成品油的市场化改革。但由于之前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只上调,不下调,而且目前的国内油价就是在去年国际油价达到最高点时上调的,此后一直没有下调,所以,此次即便国际油价长期保持在65美元左右,对国内的油价影响也不会太大。 其次,我国战略油储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抵御国际油价剧烈变动的能力得到提升。从2003年开始,中国开始在大连、黄岛、镇海、岱山四个沿海地区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去年下半年,随着国际油价不断下跌,中国加快战略油储建设。2006年12月份,中国战略油储新增注油1240万桶,与11月份相比增加了50%以上。中国最大原油进口商--中石化在镇海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原油储备已经增长到了2000万桶,与之前的一个月相比增长了一倍。按照这一速度,镇海油储目前己基本注满。22日,业内传出消息称,中国高层官员表示,中国已开始向位于浙江舟山的第二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注油。 第三、炼油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成品油产销布局得到改善。在20日举行的“2007中国石油贸易峰会”上获悉, 2006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较上年增长6.3%,约达3.5亿吨,稳居世界第二位;原油加工量达到3.07亿吨,四大类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和航油)油产量达到1.88亿吨。2006-2012年我国装置能力将增长约1亿吨,主要新建装置集中于华东、华南、西南地区。这将有利于改变中国"北油南下"和"西油东调"的区域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改善成品油产销布局。 而去年夏季,出现大面积油荒的广东省,23日表示:今年第二季度成品油供应稳定,且油价有可能再降,不会像去年一样出现“油荒”。广东省石**业协会对今年广东一、二季度的石油市场做了分析,认为成品油供应稳定。去年“油荒”的重要原因是当时调价消息盛传,导致终端用户和中间商大量“囤油”。今年第一季度,广东全省成品油消费量近500万吨,增幅比上一年有所放缓。进入第二季度后,各行各业的生产、农业春耕和夏天导致的汽车空调用油量将增大,预计全省成品油需求量可达到520万吨。但由于中石化去年投产的年产量800万吨的海南炼油厂能有效补充广东供应,因此,预计广东今年夏天不会出现“油荒”。 正是基于这些理由,我们认为,国际油价短期对国内油价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而由伊朗核问题带来的海湾地区的紧张局面,是拉动国际油价高涨的主因,但由于美伊双方互不相让,但又都不真的发动一场战争,因此,国际油价短期保持在高位盘旋,廉价石油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还。
请介绍一下《伊核协议》的主要内容,谢谢!
初步协议内容包括,伊朗不得从事5%以上丰度的铀浓缩,停止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建设,允许更多核查,有关六国将不追加对伊新制裁并松绑部分现有制裁,伊朗同意不提炼丰度5%以上的浓缩铀停建阿拉克重水反应堆。
2015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伊朗核协议。长达10年的伊朗制裁将被取消。若伊朗在未来十年内违反协议,联合国将重新对其进行制裁。
伊朗总统鲁哈尼发表电视讲话,称伊朗一直遵守伊核协议,尽管美国退出,伊朗将暂时留在伊核协议中,继续维持该协议框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伊朗核问题协议
伊朗核问题,中国的态度
伊朗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防扩散义务。为此中国希望伊朗加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履行相关决议,在执行附加议定书,澄清未决问题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以恢复国际社会对其核计划和平性质的信心。不久前伊朗与土耳其和巴西签署的核燃料交换协议,中方希望这一协议有助于推进通过对话与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的进程。中国将继续致力于劝和促谈,推动通过对话和谈判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审议朝核问题时发言,中方重申了中国政府“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反对核扩散”的一贯立场,并指出:六方会谈是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和东北亚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朝鲜半岛形势复杂敏感时期,各方更应保持冷静克制,无论形势如何变化,都应着眼大局,继续推进六方会谈进程。
安理会通过史上最严厉制裁伊朗方案 中方赞成,为什么
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由,秘密发展核武器。伊朗对此予以否认并称本国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而俄罗斯认为制裁伊朗不应该走得太远,不能将伊朗人民置于困难的境地,更不能在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道路上制造藩篱。 因为伊朗发展核武器不符和中国的利益,而伊朗在此问题上态度一直强硬,中国也渐渐失去耐心。在制裁伊朗的问题上,中方始终坚持双轨战略,一向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的进程。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上个月曾经表示,在安理会讨论伊核问题,并不意味着外交努力的大门已经关闭。中国历来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核问题。所以,在伊朗毫不妥协的情况下,中国也投了赞成票,使对伊制裁方案得到了通过。
中国曾提出过哪些方案,贡献过哪些智慧,发出过哪些声音,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1.1988年参加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是我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开端。1990年4月,中国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遣了5名军事观察员,这是中国军专人首次参加联属合国维和行动。
2.1992年,中国第一支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蓝盔部队”奔赴柬埔寨。这是中国维和部队首度成建制跨出国门执行联合国任务。2000年1月,中国首次派遣15名民事警察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至今中国政府已先后派遣了198名民事警察,20多年间,中国维和人员3.9万余人次,参与维和任务区道路修建工程1.3万余公里,运输总里程1300万公里,接诊病人17万多人次,完成武装护卫巡逻等任务300余次。
3.2003年4月,中国派出217人赴刚果(金)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这是中国军人首次走出亚洲履行维和使命。2003年12月,中国派出首支维和运输部队飞赴利比里亚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与此同时,中国还为联合国在柬埔寨、老挝、埃及、东盟等地的维和人员提供排雷设备,而且还培训了1000名外国维和人员。
4.2018年9月21日,中国第4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授勋仪式在位于首都朱巴的联合国营地举行,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授予我维和步兵营全体官兵“和平荣誉勋章”,以此表彰我维和步兵营全体官兵在维护南苏丹和平事业中所作出的贡献。而且中国积极推进朝核六方会谈的进行,对东北亚的和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在外交上不与任何大国结盟,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合理解决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以负责任和建设性态度参与安理会审议重大国际或地区热点问题。6.中国目前正在倡议“一带一路”,这是是当今世界最具雄心的发展战略之一,有助于提高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民众的生活水平。还将促进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有助于构建更加繁荣稳定的世界。
更多文章:

投资一个足球场多少钱(想在重庆建两块楼顶的5人制足球场,请问需要投资多少钱,有多少利润)
2024年7月29日 21:45

山东体育频道多乐够级联邦大作战(联邦大作战的几名评牌师是谁)
2025年7月31日 10:40

欧洲超级杯切尔西拜仁(近47次欧超杯只出现3次点球大战,切尔西全部参与且首次取胜)
2024年6月16日 04:45

格林美股票股吧东方财富网(格林美信号怎么样格林美 股吧东方财富网格林美 2021年年度分红)
2024年9月23日 02:31

特利迦和迪迦有什么关系(新奥特曼特利迦曝光,这个新角色和迪迦有何关系)
2025年2月13日 20:50

世界杯中国对韩国视频完整版(女篮世界杯中国队107:44大胜韩国,命中率有多高)
2025年9月5日 21:25

卡特奥运一扣,为什么称之为死亡之扣?卡特的死亡之扣是什么,为什么那个法国中锋退役了
2023年12月5日 12:40

中国航天火箭 绘画(中国航天手抄报资料:火箭为什么能在太空中飞行)
2024年12月27日 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