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微信头像是真人,而有些人是卡通图片?为什么说换头像如换脸,有科学依据的吗
本文目录
为什么有些人微信头像是真人,而有些人是卡通图片
前段时间橙子的表妹和我说了一件挺好玩的事情,平时她的微信头像就是她本人,眉清目秀、笑容甜美的一个女孩子,经常有来自“附近的人”跟她“打招呼”。然而最近呢,她和她的闺蜜一起换了一组有点搞怪的小猪头像。本来就是图一个好玩,结果,她在新生群里问问题,别人都说她是“小猪学妹”。之后她去南京玩,头像又换回了文艺的旅游照,这下她在新生群里角色可又不同了,之前叫她“小猪学妹”的学长还特意私聊她给她道歉,好友申请简直不断。她问我:“姐姐这是为什么啊?微信头像难道就这么重要,还会影响别人对我的印象吗?”所谓第一印象,就是在人们最开始接触对方的时候,形成的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果,你和一个人是在线下认识的,微信是你们聊天的媒介,那么微信头像是否会影响第一印象这个问题就会因人而异。但如果说,你和这个人最先接触的方式就是微信,那么,微信头像是否会影响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微信头像之所以能够影响“第一印象”,主要与人们的认知机制有关。根据丹尼尔·卡内曼的研究,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快速、凭直觉、不假思索地处理信息的方式。这是一种不费力的认知方式。比如,当我们回答“1+1=2”这个算式、在一条熟悉的路上开车……看到别人在笑就觉得Ta是开心的时候,我们使用的就是这种认知方式。这种方式处理信息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却会容易出错。第二种则是理性、慎重、有意识地处理信息的方式。这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的认知方式…比如当我们要解出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在陌生的小镇上开车,或是上司对你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时,你就会集中精神来解决问题,而不仅仅靠直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都是认知的吝啬鬼。这就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选择使用第一种认知方式,人们往往需要有比较强的动机才会调动第二种认知方式。所以在网络环境中,面对一个刚刚加了微信还不是很熟悉的人时,对方很难从多个方面了解你,所以头像、朋友圈等信息就成了人们评判的主要标准,尤其是头像,这是因为——1. 在对方正要添加以及刚刚添加的这段时间,对方可能看到的仅仅是你的头像,因为有些人屏蔽了朋友圈或是只开放三天等。可以说,微信头像是对方了解你、对你形成印象的为数不多的信息来源。2. 在这个微信已经成为人们主要交流工具的时代,每当我们在使用微信与对方
为什么说换头像如换脸,有科学依据的吗
总之,头像似乎已经成为我们互联网身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你能用传播学理论分析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换头像吗?
一、个人形象建构的手段
形象一词古己有之,最早指的是人、物的相貌形状,也可以是人们的感官形象以及思想情感。这里探讨的形象是指个人在媒介当中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呈现所体现的特点。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调形象的价值与魅力。不同的个人和组织机构,对形象的认识也日益加深,从个人形象、企业形象、城市形象到国家形象等等,不同的形象的塑造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美国传播学者丹尼尔·布尔斯廷曾经提出这样的说法,他指出形象概念的产生是有计划和预谋的,形象主体要给他人留下印象,就必然会主观性地选择自己个性突出和特点鲜明的部分,进行简化或重点表现。形象是人对特定对象的一种主观认识,而送种认识和某个特定对象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不能为完全对等。
在生活中的个人媒介形象,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个人自我认知而进行的有意识的塑造,亦即“我希望别人认识一个怎样的我”,这种对于他人认知的期许,某些方面控制形象塑造主体的行为。同时,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经历的差异性,在媒介中产生的形象也不一而足,对客观事物或者人的看法也因为这种认知差异而不尽相同。形象的建构和呈现究其根本,只是一种主观行为,而信息接收方的解读,很难去进行准确预判和事后衡量。
个人形象的建构与“象征(符号)互动论”密不可分。象征(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米德认为,符号是一种工具,旨在作用于也灵、自我以及社会的形成,每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和认识产化于社会关系的互动当中。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层面,“主我”通过个体本身围绕活动对象从活动行为中具体体现出来,也是真实的自我的一种表现,而“客我”则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社会评价和期待的体现。
当前不少媒体都要求使用者拥有独一无二的ID(或者用户名),也可以设置个人的头像、签名等信息,这成为了区分不同用户的重要标准,也客观上造成了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个人属性和特征。无论是ID、头像、还是其他个人化的特征,都是自我形象建构中的一种符号。
头像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的个人符号表征,是媒介使用者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的第一个名片。在各个自媒体平台中,无论是怎样的社交活动,头像都是作为个人形象建构的第一点,它成为构成网络人际传播的重要基础。分析微信使用者选取怎么样的照片作为自己在虚拟网络社交中的头像,能够从某个侧面分析出用户希望在社交媒体中展现的自我形象。个人头像就是最能为显像的表征体现。
人们一般将头像图像看做是一种具有视觉性质的符号,头像图像模仿、复制了其所代表的事物的特征。而在使用真实头像的群体当中,也呈现出想营造出自我观感给对方的意愿。而且这种意愿倾向于积极和正面。
对于微信头像而言,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用户主体的思想和设置者本身的综合内涵,头像的设置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意味,不仅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也能唤起人们的思想进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头像等视觉符号的设置,其意义在于是人类识别和认识世界的一种中介,通过它传递意义,人们的组织生活得以协调。
生活当中的真实人物,事实上和头像所呈现出来的形象不一致,这也是在社交媒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陌生社交场域,很多时候照片带来的疑惑十分巨大,甚至有人觉得头像当中呈现出来的形象(主要指外观以及外观所引发的想象)与真实当中的人大相径庭。因此,我们需要明白“头像”这种视觉符号,并不仅仅是意义和事物本身,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代码。
二、自我展示与自我呈现的需要
社会学者帕克认为,“人”这个词语的原始意义是一种面具,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时刻扮演着一种角色,在这些角色中人们认识他人、了解自己。戈夫曼自我呈现理论指出,个体在特定观察者面前通过“表演”来影响他人正在形成的情景定义,以此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和对待自己的方式。
普遍认为,自我呈现的核心在于对自我印象的控制与管理。它是个体通过行动将自己的某些信息传达给他人,意在建立、维持或修改其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传统的自我呈现不同,其面对的情境与社会关系更为复杂。网络的虚拟性、流动性等特质丰富了个体自我呈现的内容,扩充了自我呈现的手段。人们通过赋予图片、表情等多样化符号特殊的意义可以使自我呈现的形象更加丰富和立体。总的来说,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是人们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向他人传递信息,利用在线内容生产来维持关系的一种信息传播行为。
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指出,个体的表达应包括他直接给出的表达和“不经意”流露出的表达两部分,前者主要是个体的语言表达,包括各种词语符号及其替代物,后者包括范围广泛的行动,且后者较前者对他人更具意义,他人利用他们认为个体的表达行动中难以控制的方面,来对照检查可控的方面所传达出的事情的真实性。
社交网站中所展示的用户日志、网名、个性签名等文本内容即属于前者,是直接通过言语给出的表达,而社交网络用户头像则属后者,相较于文字内容是一种含蓄的自我展现,同样是自我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用户头像是自我呈现的重要元素,最能表现出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特点的内容是用户头像,它往往处于个人主页的显著位置,是用户个人资料中用于评判其身份的基本元素,是用户非常依赖的自我呈现手段之一。它是文字信息的重要佐证,不仅可以将个人形象可视化,同时还能够传达个性、品质等重要内容,用户在挑选头像时往往是精心挑选的,头像中的动作、举止、表情都会成为传达用户信息的关键因素。
Kramer等的研究中就将头像划分为头像风格、面孔可见度、头像色彩、场景、面部表情以及是否看向镜头6个方面,借此考察社交网络自我展示的影响因素。社交网络用户头像的研究对研究用户的自我呈现具有重要意义。
三、满足社会参与感的心理需求
米德曾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提出,人对外部世界的适应是通过符号化的沟通过程实现的,符号是人们与他人沟通和与社会互动时必须借助的介质。从这个角度出发,传播的过程可以被解释为:传播者传递出代表着某种意义的象征符号,受传者对这个符号做出理解和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意义、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这种符号互动不仅是人与人关系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机制,而且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纽带。
现实生活中,由于时间、精力和社会圈子有限,人们无法参与所有的社会互动。但互联网的全时化、全球化和交互性特征为人们扩大社交范围、增强社会参与感提供了可能,而微博头像就是赛博空间内的一个符号纽带。2020年初,“给头像戴口罩”成为了微博上一时的风潮,这种符号建构表达了大家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视和参与,同时也强化了作为社会公民的身份认同。
著名的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指出传播是一种共享信仰的社会维系方式。而符号作为传播中的重要载体 ,同样承担着联结人们成为团体和共同举行仪式的作用。例如,当重大灾难发生或者自己喜爱的名人不幸离世后,部分用户也会有换头像的行为。在2020年1月27日科比逝世后,就有很多人把头像换成了黑白色或科比的照片,用以表达自己的哀思。作为准社会交往的一部分,换头像可以弥补人们无法亲身参与的遗憾。在一次次重大社会事件中,人们通过换头像这种仪式,获得了满足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有利于价值认同与再传播
除了以上功能外,头像背后还蕴藏着特定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是头像符号众多所指中的一种,有助于受众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对于微博等社交媒体中的大V和受众来说,也有利于提高用户黏度。以搞笑大V“笑点菌”为例,他的头像是一只卡通黄色柴犬。这只柴犬是网络沙雕文化的标志之一,被解读为呆萌、傻气等含义。除了这些所指 ,该图像还传达了沙雕文化背后的不安于现状、自嘲、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传播者不仅仅希望受众理解符号所指中的表层意义,更希望受众能被符号传达的价值观说服。
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 ,是指在人际网络中积极地向他人传递信息产生影响的人。而由大众传播经意见领袖过滤再到个体的信息流动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这种传播流的研究被后来的罗杰斯拓展为“创新扩散”理论。意见领袖作为创新扩散中的早期采用者,对一个新事物或者新观点的扩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微博大V的粉丝量众多,影响力与号召力强,可以被看作是微博平台的意见领袖。他们的行为容易被粉丝模仿和分享。因此,当他们头像符号的深层意义被认同时,就容易引发受众的二次传播。
头像的意义在这种观念分享中进一步传递,甚至可能推动社会潮流,影响社会文化。意义建构的最终阶段,就是新的符号被纳入到社会文化体系中,改变了原有的文化阶层和结构,成为下一个符号的建构前提。
本文资料来源一 微信解封:https://weixinjiefengla.com/wxjf/1979.html
本文资料二:https://weixinjiefengla.com/wxjf/1982.html
本文资料三:https://weixinjiefengla.com/wxjf/1985.html
更多文章:

波兰蠢驴2077(赛博朋克2077预购奖励这次真的不会再跳票了)
2024年11月24日 01:42

克利夫兰和圣安东尼奥哪个城市大(谁能告诉我NBA30支球队所在城市的大小啊我知道最大是纽约2洛杉矶3芝加哥)
2024年10月13日 17:50

kpl春季赛什么时候开始2022(kpl2022春季赛在哪个城市)
2025年7月5日 04:45

2012 年鲁能球员资料?鲁能人在他乡还好吗 夏宁宁:鲁能困难是暂时的
2024年7月12日 04:41

网球运动员西里奇是哪国人?鲁德3-1胜西里奇生涯首进大满贯决赛,这场比赛打的有多不容易
2024年7月19日 11:43

ig战队2022(客观分析iG战队在2022年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2025年4月7日 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