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简述)
本文目录
- 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简述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怎样看待他的这一做法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文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梗概
- 曹操是怎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是什么
-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曹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
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简述
东汉末年,董卓叛乱,挟持天子。被吕布杀死后,司徒王允不赦免其部下李傕、郭汜等人,逼其再次叛乱。2人劫持天子,手下爪牙尽皆封赏。在忠志之士的离间下,二人大打出手,一人挟持了天子,一人挟持了官员,多次交战各有所伤。天子在杨奉等将军的保护下乘机得脱,便派人去曹操那里求援,以为他是个忠志之士。而此时,曹操众谋士向他献策,劝其救驾。尤其以荀彧最为积极,他向曹操指明了今后的战略大方针“逢天子以令不臣”,劝曹操早日进兵,将天子控制在手中,以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并强调今日不取,他日天子必将落入别人的手中。曹操听了他们的话,兴刻起兵,骑兵先去,步兵随后,亲自派大军前往。但那时北方第一大诸侯袁绍也动了这个想法,只是过于优柔寡断晚了一步。李傕、郭汜二人见跑了天子,便讲和一同在后面追赶。不过经理坎坷后天子成功的和曹操的部队碰了头,饥寒交迫的天子在曹操的盛情款待下,自然是对其感激万分,大加封赏。但曹操以都城被贼人烧毁不便防守为由,劝天子移驾许县,天子也因曹操手中兵权缘故不得不从。而曹操的真正目的是许县是他的大本营,在那里他将可以更好的将天子控制在手中。后来,曹操每次或是征战、或是赏罚都可以借着天子的名号,正可谓“出师有名”“赏罚分明”啊!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好的话选我!!!谢啦!!!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怎样看待他的这一做法
这恰好说明了曹操并不是什么乱臣贼子,实际上,在三国乱世中,只有曹操心向光明,是一心匡扶汉室的仁人志士;天下纷争,如果不把皇帝掌控在自己手里的话,汉家的江山只会被其他枭雄所夺。曹操是为了震慑那些野心勃勃的各路军阀,才主动去迎奉天子的。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代,有一位雄才伟略,文武双全,以过人的综合能力闻名于世的天下人杰。他被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之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优秀的个人才能几乎已经超越了当时时代的局限性;人生经历更是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没错,这位传奇人物,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魏武帝曹操了。他平生充满了各种争议,有人说,他是野心勃勃的乱臣贼子;也有人说,曹操是光明磊落的天下英雄。有些人对曹操敬若神明,认为他是不世出的英主;有些人对曹操恨之入骨,认为天下的纷争,就是他一心挑起的。
围绕在曹操身上最大的矛盾点,可能就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了。这么做,真的是正确的吗?
当然是对的!而且,正是因为曹操自始至终都把皇帝攥在手里,恰好才说明了他是真正的汉朝忠臣!汉末乱世,天下纷争,对天子打主意的军阀不知凡几,如果曹操没有这么做的话,岂不是汉室就要大权旁落了吗?
其次,曹操自始至终,都没有踏过雷池半步,对汉献帝非常尊敬,毫无越礼之处,由此可见,他的本意,并不是“挟持天子”,而是“迎奉天子”!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 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
这样一位真正的英雄,在后世,却成了白脸*臣的代表,着实让人可悲,可叹!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文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协从登基即位的那一天起,就是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但他毕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掌握了他,谁就能以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地方割据政权发号施令。这个道理虽然简单,真正明白的人却不多,袁绍就不懂。建安元年(196),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袁绍偏偏不听,觉得献帝是个废物,把他弄来还得养着,怪麻烦的。可见袁绍根本不是个政治家,虽然空有雄兵猛将,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难免失败。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识。初平二年(191),曹操做东郡太守不久,皇室刘邈在献帝面前称赞曹操忠诚,曹操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192),治中从事毛玠向他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他觉得是说到了点子上。献帝东迁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2箱。献帝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他最初提起此议时,只有荀彧赞同,并极力说明迎献帝的迫切性和对今后斗争的有利性,说这是一件"大顺"、"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的迎接由于董承等人的阻拦并未如愿。后来董承为抵抗韩暹的势力暗召曹操到洛阳。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汉献帝刘协在许都虽然衣食无忧,却也无所事事。特别是虽然是贵为天子,曹操也还算尊重自己,但他却时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曹操不断地诛除公卿大臣,不断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进驻洛阳,立刻趁张杨、杨奉兵众在外,赶跑了韩暹,接着做了三件事: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谓"讨有罪";封董承、伏完等,谓"赏有功";追赐射声校尉沮俊,谓"矜死节"。然后在第九天趁他人尚未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迁帝都许,使皇帝摆脱其他势力的控制。此后,他还加紧步伐剪除异己,提高自己的权势。他首先向最有影响力的三公发难,罢免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其次诛杀议郎赵彦;再次是发兵征讨杨奉,解除近兵之忧;最后是一方面以天子名义谴责袁绍,打击其气焰,另一方面将大将军让予袁绍,稳定大敌。衣带诏曹操的专权行为,引起汉献帝和一些大臣的不满。汉献帝先是试图削弱曹操的权力,在建安四年(199)任命董承为车骑将军,后来准备除掉曹操,恢复皇权。他用鲜血写成了一封诏书,秘密地藏在衣带之中,赐给董承,让他与刘备等谋诛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衣带诏"。这是汉献帝刘协试图收回皇权所做的一次努力,是他对命运所做的一次抗争。但不幸的是,他失败了。第二年春(200),密谋泄露,刘备先前已借故出走,得免于难。几员主谋董承、王服、种辑等均被处斩,夷灭三族。董承的女儿是献帝的贵人,这时已怀有身孕,献帝极力保护,最后也未能幸免。曹操借此杀了一大批忠于献帝的臣子,朝廷上下安排的都是他的亲信。这一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取得北方大片土地。此后,曹操相继占领北方州郡,到建安十二年(207),降服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次年(208)六月,曹操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封为丞相。七月,曹操南征,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董贵人被曹操害死后,伏皇后内心不安,她写信给她的哥哥伏完,历数曹操罪恶,请伏完寻找机会,除掉曹操。建安十九年(214),伏皇后给他哥哥伏完的信被伏家的一个仆人偷偷地献给曹操。曹操勃然大怒,进宫胁迫献帝废去伏皇后。献帝犹豫不忍。曹操不等献帝许可,便让尚书令华歆起草废后的诏书,逼献帝盖印。伏皇后得到诏书,正想搬出后宫,忽然听到外面人声嘈杂,原来是华歆带人来搜捕皇后。伏皇后吓得躲进宫中的夹墙里,被华歆发现。华歆揪住伏皇后的头发,将她拖到外殿。献帝正在外殿和御史大夫郗虑坐着,见伏皇后披头散发,赤着双脚,情形十分悲惨,不禁泪流满面。伏皇后对献帝哭泣说:"真的就不能活命了吗?"献帝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哪一天!"华歆不由分说,将伏皇后拉走,关在监狱里,幽闭而死。伏皇后生的两个儿子被毒死,伏氏家族受株连被处死的有100多人。建安二十年(215)正月,曹操立他的第二个女儿曹节为皇后。禅位曹丕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袭爵为魏王。献帝以为曹操一死,自己就可亲政,于是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其实这早已是个美丽的不可实现的梦想。还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孙权曾劝曹操称帝,曹操还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一边把孙权的上书传给大家看,在炫耀中也表明了一种心迹,他是在做着舆论上的准备,也是让群臣们做着心理上的准备。果然,侍中陈群立即回应,称"汉祚已终",劝曹操"宜正大统"。而曹操则早已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如果天命如此,那么就让我做周文王吧!"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
1、东汉末都天子成了西北军阀的人质,几经磨难,落魄成流亡政府,曹操将其迎至许昌,以此功封为丞相,天子由流亡变身为傀儡。
2、从此,曹操的政令均以天子颁诏形式发出,各地诸侯陷入两难境地,服从则于己不利,尤其是讨伐其他诸侯,让曹操坐收渔人之利,不服,则违抗天子,大逆不道。曹操以此政治优势,加以军事实力,统一了北方。
3、“挟天子以令诸侯”出自于《后汉书·袁绍传》,原文:“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是指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或比喻假借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扩展资料: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
1、这个策略是毛玠提出的,原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而同时沮授给袁绍提出的策略是这样说的: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
2、说法不大一样,但是意思是一样的: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把他们都打服了,成就霸王之业(这里最主要的就是霸王之业,而不是帝王之业,从这里是可以看出他的目的只是收服各地军阀当老大,而不是统一全国)。
3、虽然不像刘备那样一直处于甩尾巴的位置,但是跟袁绍刘表马腾袁术甚至吕布比起来,只能算是中等水平,从他的地理位置来看,又正好处在中原地区,属于四面都有强敌的情况,他只能拿起汉献帝这个挡箭牌(各路诸侯的弃子),把服气的收拢,把不服气的借天子的名义打服。
4、另外,当时的很多人才“正统”的思想比较严重(比如曹操很重要的谋臣荀彧,一直是有振兴汉室这样的愿望的),借天子的名义,还可以吸纳更多的人才。
曹操是怎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提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们自然会想到曹操。 兴平二年(195年),被董卓劫持到长安的汉献帝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都城洛阳。曹操亲自赶到洛阳,将献帝控制起来,而后连哄带骗,先是说到洛阳附近富庶的地方,以便筹措粮食,等献帝一出城,便被裹挟至许。随后,定许为国都,称许都。 曹操迁献帝到许以后,营立汉室宗庙社稷。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曹操总揽朝政,汉献帝完全沦为他手中的傀儡。后来曹操干脆把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直接监视献帝。 同时,曹操打着献帝的旗号,以朝廷的名义,开始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在20多年的南征北战中,他先后以武力消灭了陶谦、吕布、张绣、袁术、袁绍、刘表、马腾等割据集团,平定了帮助袁绍作战的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人,击退鲜卑族的侵扰。凭借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地位,再加上个人的政治军事才能,曹操逐步消灭了大河南北的敌对势力,此后向南发展,企图一统华夏。赤壁战败后,曹操统一南北的宏愿落空。此后,他用兵关中,平定叛乱;西征张鲁,占领汉中,统一了北方地区。 曹操总揽朝政,职位也一天天提高,先后任司空、丞相、魏公、魏王。废献帝而自立,不过是举手之劳了,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一生奉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在政治上占据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他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曹**后,他的儿子曹丕认为再供奉献帝已无意义,于是把献帝一脚踢开,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徒有虚名的东汉皇朝由此亦成为历史。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是什么
公元196年,汉献帝从长安逃回洛阳。当时,曹操刚好打败豫州(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一带)黄巾军,取得汝南、颍川两郡。他亲自带兵到洛阳,把汉献帝迎接到颍川郡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从此,曹操在政治上便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利用傀儡皇帝的名义向各地方军阀发号施令。
同时,曹操在经济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发展生产。他所控制的中原地区,本来是繁荣的经济文化中心。但是,经过董卓之乱和其他军阀的长期混战,那里人口大减,土地荒芜,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蓄积力量,战胜其他军阀,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实行屯田。公元196年,他在许县一带召募流亡的农民,开垦无主的荒地,恢复农业生产。他设置专门管理屯田的官吏,把农民像军队一样地组织起来,几十人为一屯进行耕种。农民用自己的牛耕种的,收获物同官家对半平分;用官牛的,六成交给政府,自己得到四成。这种剥削虽然也相当重,但是比较一般豪强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还是要轻一点的。屯田的效果很好,当年就在许县取得了一百万石谷物的大丰收。不久,曹操又把屯田政策推广到他所控制的其他州郡,特别是那些土壤肥沃、形势重要的地区。除了“民屯”之外,后来又实行“军屯”,让士兵们利用空闲时间开垦荒地。为了确保农业丰收,曹操还注意恢复和兴办水利事业。当时凡实行屯田的地区,农业生产都逐渐恢复起来,多少改变了往日荒凉的景象,军粮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社会秩序也比较**了。在以后的几年里,曹操又先后消灭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成为北方惟一可以同袁绍抗衡的势力。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出处《左传·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喻假借名义,发号施令。
为什么曹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原因:
当时的形势是曹操的实力并不是最强大的,地盘也不是最多的,社会地位也不高,手下人才也不是最多的。虽然当时汉王朝名存实亡,但是毕竟是正义的象征,为汉朝奋斗是许多有志之士的人生目标。
所以曹操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赶在其他诸侯之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曹操军团的社会地位就明显提高了,许多人才也会更倾向于投靠他来施展抱负。
并且他作为汉朝的代表话语权也更重要了,别人对付他的时候言不正名不顺,他进行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行动时都可以借助皇帝的名义,不仅减小了阻力,还会获得更多的支持。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
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
挟:挟制,用强力**就范。诸侯:古代帝王统治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后也指割据称雄的军阀。挟制皇帝,借其名义号令诸侯。比喻借重**者的名义,发号施令。 词 目 挟天子以令诸侯 发 音 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 释 义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出 处 《后汉书·袁绍传》:“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献帝春秋曰: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公乃解绣围。】 曹操就高明多了,曹**不换皇帝,他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这个说法是可以讨论的,曹操本人和曹操集团的人从来没有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何去何从》一集中, 易中天先生告诉我们,曹操的谋士毛玠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也就是说,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说法是人家说曹操的,比方说诸葛亮就说过这个话,他的说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意思一样的。也就是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是曹操的敌人说他的,敌人的话不怎么靠得住吧!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没有人说过呢?有,谁呢?袁绍的谋士沮授,叫做“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说这个皇帝现在是个废物啊,这么一个废物你把他接到我们这儿来干什么呢?你是朝拜他呢还是不朝拜他呢?你是请示他呢还是不请示他呢?那你肯定要朝拜、要请示,我现在把他弄来以后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请示,皇帝万一意见和我们不一样怎么办呢?我是听他的呢还是不听他的呢?我听他的显得我们没分量,我不听他的我不又是违法吗?算了算了。袁绍怎么想呢?袁绍一想,这现任皇帝那是董卓扶起来的,而且董卓要废立皇帝的时候我袁绍是不干的,我现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当然我现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张的那个皇帝再扶起来,那个已经被董卓谋杀了,拉倒吧。那么这个事情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先了一步。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
更多文章:

2010德国对阿根廷央视解说(德国对阿根廷解说到底是黄健翔还是段暄)
2024年4月20日 22:45

亚特兰大联足球俱乐部(意大利根本就没有亚特兰大这个城市,为什么还会有一个足球俱乐部叫亚特兰大)
2024年7月9日 05:38

足球小说主角是中国人(足球小说,主角是中国人,本来在欧洲当教练,好像是助教吧,然后重生回去的,好像i还可以看清哪些球员身)
2024年3月21日 04:20

中国女足夺冠后,足协发声惹争议,你觉得女足能赢的因素有哪些?巨星姆巴佩关注和支持王霜,但王霜有自己的“心思”
2024年5月16日 09:25

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 更高 更强 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口号八个字)
2025年7月8日 19:30

德国队历届世界杯球衣(1990年世界杯德国的队服是什么样的)
2024年7月21日 15:00

奥巴梅扬是世界级吗(足坛5大实力大于名气的85后中锋都有哪几位)
2024年2月29日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