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亚重骑兵(公元前6世纪的骑兵战术:可怕的不是正面冲锋而是撤退)
本文目录
- 公元前6世纪的骑兵战术:可怕的不是正面冲锋而是撤退
- 罗马 全面战争里哪个族的骑兵最强,哪个族的最弱
- 安息国的军事:安息国凭什么和古罗马相持多年
- 详细介绍欧洲士兵及骑士所穿戴的板甲,锁甲,皮甲以及其他护甲种类(仅限西方护甲!!!)
- 古希腊的同伴骑兵是怎样的
- “帕提亚战术”具体是什么
- 世界历史长河里最厉害的重装骑兵有哪些呢
- 身为罗马三大巨头之一的克拉苏被帕提亚人活抓 被滚烫的金汁活活烫死
- 汉朝与罗马的两大宿敌:帕提亚骑兵和匈奴骑兵究竟哪个
公元前6世纪的骑兵战术:可怕的不是正面冲锋而是撤退
在公元前6世纪这个时代,骑兵,无论是轻骑兵还是重骑兵,他们在战场上还是配角。重骑兵更是“小孩子”,并未撼动步兵的“成年人”位置。斯基泰人在和亚述、波斯这些文明交锋,虽不落下风,但因为长期没有专业步兵,以及没有大量战车、攻城部队的复合协同作战,大都处于劫掠者的位置,不能动摇这些文明大帝国的核心。毕竟,取代亚述的是米底和新巴比伦,而取代米底和新巴比伦的又是波斯,不是斯基泰人。
▲手持居鲁士大帝头颅的托米丽丝女王
当这些既无真正意义上的马鞍,也无马镫的骑兵,面对波斯庞大的复合型军队时,即使是最优秀的斯基泰重骑兵,也不敢随意进行正面冲锋。斯基泰人很可能是最早使用雏形“帕提亚体系”的军队,这个名词是由数百年后罗马共和国时代同期的中亚强国帕提亚而来。帕提亚体系以大量轻型马弓手配合少量重装骑兵作战,以轻弓骑兵对敌军进行广泛的侦查、骚扰、佯攻,撤退中保持射击状态,长时间削弱敌军而不与敌军陷入肉搏战。在敌军出现动摇和破绽后,再以重骑兵冲击敌军薄弱环节。这种战术为大量草原民族所使用,可以一直延伸到公元13世纪的蒙古帝国。现在来看,公元前6世纪的斯基泰人就创建了“帕提亚”体系的雏形。
这个体系与草原民族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其实对于草原民族,最可怕的不是他们的进攻而是他们的防御。他们并不防御某些战略要点,而整个庞大无法企及边界的草原,就是他们敌人面前最可怕的防御纵深。而且他们的一切都是可以带走的,以复合兵种追击他们的敌人,无法通过劫掠他们的营地来获得任何补给。因此,当斯基泰人面对波斯军队时,大部分时候还是以自己的优势在撤退中寻找机会。
就在居鲁士大帝死于马萨革泰女王手中七年之后,波斯帝国又迎来了他第三位统治者,这就是著名的大流士一世,又称“万王之王”和“铁血大帝”。他的父亲西维塔斯帕是巴克特里亚与波西斯的总督。大流士在前波斯国王冈比西斯二世突然暴死,各地暴动之际,力挽狂澜,在巴比伦、埃兰、米底等地连续作战十九次,挫败了几乎所有暴动首领的反抗,使得庞大的波斯帝国免于瓦解。之后他又远征印度,征服印度西北地区。接着,他于公元前513年西征,占领色雷斯地区,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架设桥梁。按希罗多德的说法,集结了70万大军。当然这个数字太过夸张,现代史学家一般认为不会超过十五万人。但无论如何,这已经是当时难得一见的大军了。同时,波斯军队向北方斯基泰人再次发动进攻。
▲马背上的斯基泰人黄金胸章,来自黑海地区,制作于公元前400至350年
虽然麾下已经有人提过斯基泰人的其彪悍、难以征服,以及当时该地区草原的荒凉与广阔,但大流士一世还是决定让桀骜不驯的斯基泰人进行臣服。当时斯基泰人的国王伊丹图尔索斯成功联合了斯基泰人另一支——萨尔玛提亚人,来与波斯人作战。他们派出了精锐骑兵对付大流士,而将自己的妻子儿女和那些不作战的人,以及全部的牲畜,向北方转移。这些精锐骑兵也没有贸然对庞大的大流士军队发起攻击,他们一路坚壁清野,并始终与波斯军队保持一天的路程。
大流士进入这荒凉的地带,按以往的经验建立了许多大型要塞。但很快他就发现,他建设这些要塞完全是白费人力,因为斯基泰人根本不会来攻打这些要塞。斯基泰人只是安心地保持着与波斯人的距离。大流士非常恼火斯基泰人的战术,就写了信派人送给斯基泰人国王伊丹图尔索斯,“我为什么觉得你总在逃跑?如果你认为你有足够的能力与我一决雌雄,那么就战斗。如果不能,就应该向你的主人缔约,把水和土这两件礼物送给他(也就是投降)。”
▲大流士一世
结果斯基泰人国王的回答是:“我从不会因为害怕而逃跑,现在我也不是因为害怕而逃跑。现在我的这种做法只是我平时的锻炼,至于我为什么不接战,是因为我们没有耕地,也没有城市,所以不惧怕被攻陷。哦,对了,还有我们祖先的坟墓,你可以试试毁掉这些,看看能不能让我们为这些坟墓和你接战。当我们和你接战的时候,就是我们认为适宜的时候。”
随着波斯大军的补给线越来越长,斯基泰人开始逐步对大流士发起反击,这些小型反击是谨慎迅速的,完全发挥了斯基泰人的优势。当波斯人在用饭的时候,或当波斯人骑兵与步兵的距离拉远的时候,就是斯基泰骑兵突击的时候。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斯基泰人的骑兵在战斗中总能击败波斯的骑兵,然后波斯的骑兵向他们自己的步兵方向退却,以便得到步兵的支援,斯基泰人的骑兵就迅速撤回来,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斯基泰人都是用这种方式进攻的。”同时根据这个记载也能发现,斯基泰人骑兵对于波斯人的优势。
最终疲惫不堪的大流士最终撤退了。他临走前,将老弱残兵留在营地里欺骗斯基泰人,让他们认为波斯王还在军营里。同时他也欺骗那些老弱残兵,说自己带领主力出发是为了对付斯基泰人。等到斯基泰人发现了这个诡计,大流士已经回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对面。虽然铁血大帝安然返回,但波斯人再次出征斯基泰又无功而返,同时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斯基泰人的精锐骑兵让自己免遭南方大帝国的征服,但作为草原部落的他们,也很难入主核心文明地区大有作为,只能远眺一个又一个强国的没落和崛起。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龙语者。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罗马 全面战争里哪个族的骑兵最强,哪个族的最弱
我来解释一下罗马:在马略改革(造了皇宫后)之前,罗马的轻骑兵不算强,但比起西班牙和高卢的蛮族,圆盾骑兵要强,特别如果使用恰当,400骑对900骑都没问题.尤其马略改革后,罗马有了军团骑兵,重骑兵(以前的将军卫队),还有**的禁卫骑兵,威力之强使其他民族羡慕不已,要消灭他们不是易事.蛮族(包括高卢,日尔曼,不列颠,西班牙):我不喜欢蛮族,不但因为他们兵种不多,而且主力大多是长剑步兵,对付骑兵简直鸡蛋碰石头.相对于其他文明国家,蛮族的骑兵不足一提.虽然不列颠有战车,但一样弱不禁风.迦太基:不懂历史的人以为他们是蛮族,其实,它是文明民族,迦太基的兵种同样出色.骑兵也算顶尖,可是种类不多,相比起罗马来也略差一点.希腊城邦:出色的长枪步兵,差劲的骑兵.若有一天你跟希腊打仗,你就会发现希腊根本没有像样一点的重骑兵,可以说就连将军卫队也是轻骑兵.罗马骑兵跟它相比,大巫见小巫.马其顿:很出色的枪兵,骑兵也很好,起码马其顿有可以跟其他步兵和骑兵对衡的重骑兵,大概属于中等水平.帕提亚:有超重型骑兵(不是说它有罗马那样的盔甲,而是真的全身披甲),披甲弓骑兵(肉搏远程都可以),可以说,这是骑在马背上的国家.我把最主要的民族的骑兵都简略介绍了一遍,(其他民族的大多跟邻近民族差不多,这不介绍了),现在,我列一份简表.(从强到弱)1.帕提亚(还有包括本都)(没法说,谁能轻易破他们重型盔甲?)2.塞琉古帝国3.罗马(应该和塞琉古并列,可是种类不够塞琉古多)4.迦太基和马其顿5.希腊城邦6.埃及(真丢人)
安息国的军事:安息国凭什么和古罗马相持多年
安息帝国没有常备军,但帝国在面对地区性的危机时可以快速召集兵力。君王个人拥有一支由贵族、农奴及雇佣兵组成的常备卫队,但其规模不大,驻军也是常驻在边境的要塞里。一些安息铭文显示这些驻军的指挥官被授予军衔。军队也被用作表示外交姿态,例如《史记》记载中国使节在公元前二世纪末到访安息帝国,20,000名安息骑兵被派往东面边境为使节开路,骑兵的数量大概被夸大了。
安息帝国军队的主力是铁甲骑兵,铁甲骑兵的人马都身披锁子甲,配备长矛的铁甲骑兵用以冲击敌人的阵线,另外还配备弓箭。铁甲骑兵的装备价值不菲,他们来自贵族阶级,以换取他们在地方上的自治权。轻装骑兵是从平民当中招募,充当弓骑兵,他们穿着普通的外衣和裤子作战,弓骑兵使用复合弓,可以在面对和背对敌人的情况下射击,这就是著名的「安息回马箭」。重灌和轻装骑兵的配合作战在卡雷战役里起著决定性的作用,安息人在以少胜多的情况下击败了克拉苏的军队。
在骑兵冲锋过后,由征兵和雇佣兵组成的轻装步兵负责支解敌军。安息帝国的总人口和军队数量都无从得知,但是从一些以往是安息帝国城区发现的考古证据发现这些聚居地可以承担大量人口,因此预计安息帝国的人力资源丰富,巴比伦尼亚等大量人口聚居的地区对罗马人非常有吸纳力。
后世学者以为帕提亚陆军分为重骑兵、轻骑兵与徒步弓兵,其中骑兵占了绝大部分。重骑兵全部都由贵族子弟担任,人数最少。而这些贵族的部下及部下的族人充当轻骑兵,是帕提亚陆军最典型军种,人数最多。贵族领地内的自由民征发部分为徒步弓箭兵,数量不明。重骑兵人数非常少,全部由贵族组成,贵族骑士与战马均批上铜制或铁制的铠甲,比较花得起钱的贵族,人马所使用的装备就比较齐全,有钱的骑士大概除了一般胸甲与头盔外,还可再加上额外的铁手套、铁护腿或头饰,所骑乘的战马大概会增配铁面帘与护颈。至于位阶比较低或比较缺钱的贵族则人马受铠甲保护的部位会比较少。
所有重骑兵的主要武装是一支大约四公尺长的骑枪(Kontos),使用时须双手握持,这时骑士以双膝控制战马的行进方向。副武装则有长剑、战斧或弓矢。战斗时,帕提亚重骑兵以密集队形冲向敌军侧翼或后背,执行震撼冲锋。数量众多的帕提亚轻骑兵构成帕提亚陆军的主要部分,他们极少穿戴盔甲以提高战马的速度。轻骑兵使用复合弓为主要武器,帕提亚复合弓弓身由木材、兽骨与皮革胶合而成,按照普鲁塔克与迪奥的描述,帕提亚复合弓的威力大概比地中海世界使用的复合弓还大。帕提亚轻骑兵采行中亚游牧民族最擅长的打带跑骑射战术,普鲁塔克也说,帕提亚轻骑兵会诈败佯退,趁著敌人追来之际,在马背上扭腰转身张弓回射追兵,这就是在卡雷会战出名的帕提亚回马射(Parthian Shot),亦可译为帕提亚战术。
详细介绍欧洲士兵及骑士所穿戴的板甲,锁甲,皮甲以及其他护甲种类(仅限西方护甲!!!)
欧洲重骑兵基本上全身都被铠甲所覆盖西欧重装甲骑兵就是装甲具有承受一定攻击的能力,通过冲锋产生的速度、动量对敌人阵地制造压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冲毁敌人阵形,打击敌人士气的超级骑兵。在当时,稳固的阵形是确保胜利的基础,高昂的士气是取胜的关键,一旦破坏了敌人的心理平衡不口组织基础,就相当于获得了胜利,所以,重装甲骑兵曾经是一个最昂贵、最重要也最荣耀的兵种。 他们全身完全覆盖坚固的装甲,甚至连眼睛也完全防护,这种装备很显然不利于近身搏斗——眼睛视野很小,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这种制造模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装甲骑兵在战场上的使用方式——冲锋,掉过头来再冲锋,但是绝对不能停下来肉搏!骑士的武器一般是冲击用的很长的矛枪,以及很长很重的刀、斧。第一次冲锋使用长矛,回来的时候使用刀、斧。与东方人相比,欧洲人更注重武器、盔甲的改良与精造,一位身着精工打造的板甲的骑士,坐在马上简直可被认为是一座铁塔。这样的重装骑兵拥有极大的防御力与冲击力,在阵地作战中更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由于钢制盔甲的重量问题,重装骑兵的速度与耐力受到很大的考验,即使是北欧良种马,拖着一名浑身重甲的骑兵的情况下,奔跑速度甚至及不上一匹健壮点的驴子,机动性差、可持续冲击时间短构成了重装骑兵的最大弱点。其次由于盔甲的设计**,一名身着重甲的骑士所能完成的动作是相当有限的,很难想象以为背着数百斤金属的人类还能奔跑、跳跃,而稍微体弱点的骑兵如果落在地上,估计也是爬不起来的,因此,重装骑兵的阵形突击不能形成的话,他们将毫无**力。虽然刚制光滑的板甲可能抵去大部分短弓轻弩的袭击,也几乎不怕剑和枪的戳砍,但极大**力的长弓放出的重箭可能射穿重骑兵的铠甲,但更为恐怖的是,实战中敌人首先攻击的,绝不是骑兵盔甲重重的身体,而是他们身下防守较薄的马匹。这一点是致命的,失去马匹的重骑兵根本造不成任何**力,负重不堪的他们甚至连奔跑一百米都感到困难。
古希腊的同伴骑兵是怎样的
伙伴骑兵是马其顿的骑兵部队。伙友骑兵(古希腊语:ἑταῖροι ; hetairoi),又译伙伴骑兵或马其顿禁卫骑兵,伙友骑兵是马其顿军队中的精锐骑兵,源于马其顿王国的国王骑兵卫队,在腓力二世的扩充改良下,成为马其顿军最重要的突击主力,在当时古代西方世界可说是最精锐的骑兵,它也被认为是第一个能够发起有效冲锋的骑兵。而马其顿国王的近身护卫官(Somatophylakes)也从伙友骑兵中精选。马其顿军队的主体虽然是方阵步兵,但在大型战役中最重要的攻击往往是由骑兵完成的。马其顿骑兵是当时西方极为罕见的骑兵,其核心人员均为伴随其君主一起长大的贵族子弟,他们被称之为“伙伴骑兵”。他们的战斗力其实和后世的骑兵尤其是冲击骑兵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当时的骑兵没有马镫和高桥马鞍,无法以夹枪冲锋的方式充分发挥骑兵冲击的动能。即便如此,这支骑军的战斗力也远超当时的其他骑军如斯基泰人和马萨革特人等游牧民族的骑兵,包括善骑的波斯骑兵,要知道,古代波斯男子一生只学三件事:射箭(掷矛)、骑马、说真话。伙伴骑兵所使用的主要武器是一支标准型号的马其顿长矛(绪斯同骑枪),如此长度的武器,在后世有高桥马鞍和马镫的情况下也是极难以普通姿势使用的。当时的其他骑兵只能作为侦察兵,通信兵和骑兵射手存在,即使近战也只能在骑兵之间展开,无法冲击步兵阵型,对步兵威胁不大,但是装备超长矛的伙伴骑兵确能做到这一点。伙伴骑兵使用骑矛攻击的方法不同于后世装备了高桥马鞍和马镫的骑兵夹枪冲锋的姿态,其突刺时矛尖向下倾斜,矛身高于肩部,握矛的手法是反握,实际上类似于钉刺,刺中敌人后立即松开长矛,视情况返回取备用长矛或者继续突进、以短剑砍杀(后一种情况占大多数)。而在抵御骑兵时,则采用双手持矛突刺的方法。亚历山大在格拉尼库斯战役中自己率领着近卫骑兵“伙伴骑兵”队,领先与波斯骑兵交战,2位波斯总督被亚历山大和他的“伙伴骑兵”队杀死。亚历山大自己的头盔和帽缨也被其中一位波斯总督的战斧劈掉。继业者中的伙伴骑兵夥友骑兵是诸继业者王国中精锐的贵族重骑兵,是那个时代中无可比拟的骑兵之王。他们精力充沛、训练有素也极为勇敢(这是只有伊比利亚、迦太基的骑兵和东方游牧民族最好的重骑兵才拥有的品质)。他们从头到脚都装备着铁甲(一些仍使用青铜甲直到前250年),在关键部分则用链甲加强而他们的坐骑也效仿波斯帝国铁甲骑兵披戴了全套的护甲。他们的头盔上有两束羽毛用於在战场上将他们同其他部队区分开来。他们最好是用作重装突击骑兵,用一次冲锋决定战斗的胜败。在亚历山大的砧板锤子战术中他们扮演着锤子的角色。他们使用绪斯同骑枪和希腊反曲**剑并颇精於使用这两种武器。如果说他们有什麼弱点,那也只能出现在面对长矛兵时;无论训练得有多好,马匹都不会想去做一次必死无疑的冲锋。无论如何,这些精锐骑兵能给最坚强的敌人以重大伤害,只要他们能在合适的时候对敌侧翼和背后发动攻击。历史上,腓力首创的夥友骑兵,模仿了南方色萨利骑兵中的佼佼者。腓力为了一次战斗,将夥友们武装到了牙齿,给了他们绪斯同骑枪(这是一种12英尺长、带一个大铁头的骑枪)、从头到脚都覆盖著青铜甲:头盔、胸甲、护腕和护胫甲。亚历山大要他们在行军时穿较轻便的亚麻甲,但一有事故立刻换上青铜甲。亚历山大没有对他们的装备作出什麼改进,但训练他们的骑术使每个人都成了骑术大师并用作冲锋骑兵使用。继业者们继承了这个模式,不过他们早在铁甲代替青铜甲之前就已经引入鱼鳞甲加强关键部分了;此外他们还给马匹装备上保护坐骑头部的面甲,这样使得夥友骑兵在对付敌方骑兵时更有优势。在前三世纪,由於各继业者王国难以负担得起如此昂贵的重武装。遭受帕提亚和亚美尼亚铁甲重骑兵的重创之后, 塞琉古和巴克特利亚帝国相继建立起了同类型的铁甲重骑兵, 以适应敌人的战术策略和作战风格的同时, 并利用希腊的技术生产出更为优越的重盔甲防护。 他们昂贵的盔甲由链甲和鳞甲的组合而成, 沉重的感觉夹在中间。 这样做的结果使盔甲坚韧而灵活并提供杰出的防护能力。 作为冲锋型重骑兵, 强劲的冲击力来自他们沉重的铠甲。 他们比帕提亚铁甲重骑兵的盔甲更为沉重, 但他们既没有Parthoi同行精英所装备的近战极为致命的钉头锤也没有帕提亚同行的奔放勇敢的热忱。 比之(伙伴骑兵)他们的马匹虽然防护更佳, 但他们却缺乏伙伴骑兵作为精英骑兵那种勇冠绝轮的作风和豪气。 历史上, 希腊铁甲重骑兵至少和他们的仇敌帕提亚同行一样出色, 重要的是塞琉古的指挥官们还不瞭解如何使用这些骑兵。 在对帕提亚的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中伙伴骑兵表现出色更是奠定了其精英地位, 强迫帕提亚签订了把东部财产划归塞琉古名下的著名条约。 历史记录显示他们曾被庞贝收买用於征服东方的战争。
“帕提亚战术”具体是什么
帕提亚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培育出了非常优秀的马种。帕提亚马不如欧洲马高大,然而强健有力,速度快,耐力好。帕提亚的战马自幼便接受小步快跑的训练,跑起来又快又稳。另一方面,帕提亚人的弓箭和欧洲军队常用的弓箭也有不同。欧洲人的弓是以一根直木棍制成,取材通常选用弹性良好的紫杉木或柳木。欧洲弓在不用时一般不上弦,以防止材料过度疲劳。东方民族使用的弓则是组合反曲弓。弓的材质包括榆木,牛角和牛筋等,以鱼胶紧密粘合,制成的弓是弯的,从弓背到两端弧度渐缓,最后再将弓反向弯曲安上弓弦,是为反曲弓。反曲弓的形状和欧洲弓截然不同。欧洲弓呈一个完整的弧形,而反曲弓则有两个弧形,在中央握把处内凹,整个弓的形状宛如骆驼背部的双峰。这类弓异常强劲,射程可达三百米,在五十米的距离内能穿鳞甲。相较之下,欧洲军队使用的弓箭无论在射程还是穿透力上都望尘莫及。是以包括帕提亚人在内的大多数东方民族都非常擅长骑射,即便是在快速退却时依然可以在马上回身射箭,其准确程度丝毫不受影响。帕提亚军队的兵种和战术都建立在弓马娴熟的基础之上。帕提亚军队为纯骑兵,且以轻骑兵为主。轻骑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其次是一柄长刀。他们只著轻便的革胄,以保证高度的机动性。轻骑兵通常采用游击战术,不会与敌人短兵相接,而是保持一定距离,以密集的箭雨削弱敌人的战斗力。除轻骑兵外,帕提亚人和其他很多东方民族一样,还拥有一种铁甲骑兵。帕提亚铁甲骑兵全身披甲,其中头盔和胸甲为整块精钢打造,其余部位为鳞甲或锁甲,骑兵的脸部遮盖有一个造型凶恶的金属面具,坐骑的铠甲多为青铜质地的鳞甲,覆盖全身,长及马膝。不过,由于身披重甲,在沙漠地带烈日的烘烤之下不得不忍受可怕的高温。安息铁甲骑兵的主要武器是一支长约3.5米的长矛,辅以长剑,铁锤或狼牙棒等。这些铁甲骑兵并不打头阵,而是待敌人被己方轻骑兵的箭雨大大削弱之后,趁其队形散乱时,排成密集阵形自正面冲击敌阵。虽然安息铁甲骑兵的冲击速度并不是很快,但却威力惊人,可谓是当者披靡。
世界历史长河里最厉害的重装骑兵有哪些呢
要先区分重骑兵和重装骑兵定义的区别,轻骑兵和重骑兵是按分工区分,轻骑兵指用远程武器袭扰的骑兵。重骑兵指负责冲阵的骑兵。因此,汉朝的突骑和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都属于重骑兵。
重装骑兵则是对装备负重的一种描述,指穿戴的铠甲很厚,对于这种重装骑兵的历史,我就来给大家梳理一下。
最早出现的重装骑兵当属游牧民族斯基泰人的贵族骑兵,他们是第一批人和马都穿戴铠甲的重装骑兵。
之后是帕提亚人(安息),帕提亚人贵族为具装骑兵,仆从为骑射手,依靠这两种兵种的配合,帕提亚人在卡莱以少胜多,消灭了克拉苏的罗马军队。东罗马与萨珊的重装骑兵东罗马与萨珊波斯都继承了帕提亚的具装骑兵,并在此之上有所发展。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具装骑兵由于马蹬的使用,中国的具装骑兵在南北朝诞生,并成为战争的主力。唐代依然有着精锐的具装骑兵,但由于主要敌人是来去如风的突厥,所以具装骑兵的地位下降。
具装骑兵在唐代使用减少与所谓的**强没有关系,主要是敌人种类的变化。具装骑兵冲击敌人步兵阵列的作用更明显。
拜占庭铁甲圣骑兵
拜占庭将中东具装骑兵的传统发展到顶峰,铁甲圣骑兵防御精良,手持长矛和钉头锤,履立战功,但是由于人数太少,往往无法集群使用,因此在和大批诺曼骑士的冲锋中处于下风。11世纪铁甲圣骑兵全军覆没后,一直没能重建
十字军骑士
经过查理曼和诺曼时期的发展,西欧的重装骑兵已经成型,并发展出了夹枪冲锋,并击败了拜占庭和***的骑兵,被誉为行进中的钢铁城墙。
契丹韩鲁朵,西夏铁yao子,金国铁浮屠,蒙古的具装骑兵
这一时期,从辽到蒙古,都组建了强大的具装骑兵,将东方的具装发展到顶峰。这些具装骑兵,都充当部队中的精锐主力,在关键时刻发起冲锋。
蒙古在崛起时没有具装骑兵,但随着征服金国和中东,蒙古人掳获了大批工匠并引进了更为高大的中亚马种。组建具装骑兵的蒙古人轻松击败了东欧地区的匈牙利俄罗斯骑兵。
马穆路克骑兵
马穆路克由从小豢养的奴隶组成,战斗力十分强大,他们和拜占庭及蒙古重装骑兵一样,多是两用骑兵,既能射箭也能冲锋。
1万2000名马穆路克在艾因贾鲁击败3万蒙古军队,名声大噪,之后,马穆路克又多次击败蒙古伊尔汗国,奠定了其地位。
但是在18世纪末拿破仑的入侵中,马穆路克被更为近代化的法军骑兵击败。
15世纪的法国骑士
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板甲终于在14世纪中期产生,板甲作为在防御力和重量间平衡最好的铠甲,将重装骑兵推向了顶峰。
但是由于火器的发展,重装骑兵在16世纪便没落了,15世纪是重装骑兵最后辉煌的时刻。
身为罗马三大巨头之一的克拉苏被帕提亚人活抓 被滚烫的金汁活活烫死
公元前53年,罗马共和国最后的辉煌由此走向了没落,曾经镇压了搅动整个意大利的斯巴达克斯以及他的角斗士大军,坐拥无数财富的罗马第一富豪,拥兵十万的克拉苏也就此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终点,那就是在遥远的帕提亚,克拉苏眼睁睁的看着,帕提亚人将滚烫的金汁倒入自己的咽喉之中,而在他死后,失去了制衡的凯撒和庞培也开始为了争夺在罗马的权利而开战,最终双双走向毁灭,凯撒的外甥屋大维建立了新的帝国。
那么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呢?在当时克拉苏虽然在罗马城中拥有数一数二的财富,但是他没有贵族的头衔,也没有单独统领过军队,所以在凯撒的帮助下,将庞培也拉入了同盟之中。凯撒出身名门望族但是家境衰败,缺少资金尝尝向克拉苏举债;而庞培有声望,有军队,有战功,但是在元老院贵族圈子中混不开,于是三人一拍即合,组成了“三巨头”阵线。
三人一经合作很快都在元老院中得到了自己的想要的东西,凯撒担任高卢总督,在外开疆扩土;庞培统军征讨小亚细亚;唯独克拉苏纵然剿灭了角斗士起义,但是也没有获得太高的声望,于是他把目标对准了遥远的东方,日益强大的帕提亚帝国。并在公元前53年组建了七个军团,共计步兵九万余人,还有八千名高卢骑兵,总兵力接近十万。
面对来势汹汹的罗马军团,帕提亚名将苏列那决定利用当地的地形来对付远道而来的克拉苏,克拉苏在深入如今的叙利亚境内,所到之处多是荒凉的戈壁,可是却有时不时的小股敌军跳出来袭击,然后立即逃走。像是在故意为大军指明方向,随着克拉苏大军的深入,粮食和饮水的补给越来越难以供给了,士兵们心中充满了恐慌,克拉苏虽然知道,但是让他这样没有捞到任何战功就撤回去是不可能的。
但是帕提亚人也不想让克拉苏等的太久,双方终于在卡莱交上手了,战斗开始之初克拉苏很清楚自己的步兵在面对敌军的弓骑兵是缺少机动力的,于是下令大军布置成龟甲阵以此抵御对手箭雨,让自己的骑兵躲在阵营。对于罗马人而言,等待敌人的箭矢射完,但是敌人的箭矢却是机会没有用完的那一刻,罗马军的士气在一点一点的低落下去。
终于克拉苏忍不住了下令六千步骑混合的部队出动迎战,原本这是一场轻骑对弓骑的平等交战,但是随即出现的帕提亚具装重骑兵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平衡。在面对全具装的重骑兵,罗马雇佣的高卢骑兵和轻装步兵全无反抗余地遭到了一边倒的大屠杀,直至当天晚上,帕提亚人收兵回营,而克拉苏选择了抛弃自己的四千名伤员,而狼狈的撤退到了邻近的一座城市中据守。
在随后帕提亚人赶到将城市围困,缺粮少食的克拉苏被迫率部突围,让自己的小儿子小克拉苏率领骑兵开道,自己随后跟上,但是在行进途中遭遇了帕提亚重骑兵的袭击,大军彻底崩溃了,许多人惨死在帕提亚人的铁骑之下,最后只有一万人或者逃回,克拉苏本人被俘。帕提亚人知道克拉苏非常贪婪,就用烧融的金汁倒入克拉苏的喉咙中活活烫死,此外还有数量不明的罗马士兵被俘虏。据说此战之后还有一些罗马人不远万里到了中国境内,直至现在还有他们的后裔存在。
汉朝与罗马的两大宿敌:帕提亚骑兵和匈奴骑兵究竟哪个
在古代的战争,骑兵由于机动性强、冲击力大,所以步兵是很难对抗骑兵的,汉朝对付匈奴采取的也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就是发展自己的骑兵队伍,以骑兵对抗骑兵的方法来打击匈奴人,再说下罗马,罗马帝国的辅助骑兵和波斯的雇佣骑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罗马对付帕提亚骑兵依靠的是重装步兵组成的龟甲阵〔罗马那么密集的方阵,要真对上汉朝繁多的远程打击装备,不是毫无招架之力吗,毕竟罗马没有匈奴骑兵的机动性〕依靠步兵方阵的战术纵深,一旦帕提亚骑兵一次性冲不散罗马的军团方阵就只能接受被围剿的命运。同时期,罗马帝国对战帕提亚骑兵,在卡莱之战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领的罗马第一军团几乎被9000帕提亚弓骑兵和1000多重骑兵打的全军覆没〔匈奴没有重骑兵〕,不过后来罗马在与帕提亚的战争又逐渐占了上风,克拉苏死后,安息帝国对罗马的东方行省的战争也以失败告终,而且后来的图拉真时代还占领过帕提的首都〔要注意,这时候的安息帝国因为内战的原因被严重削弱〕再说一下后三巨头时期,安东尼率领的七万大军攻打安息帝国,结果帕提亚人诱敌深入,以轻骑袭击安东尼的补给线,迫使罗马军撤退,几乎死伤一半,毕竟罗马是以重步兵为主,和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撤退,后果当然可想而知。不过在守城方面,罗马人也拥有较强的优势,与汉朝相似,从古至今,骑兵在应对城池上就是明显的短板,举个例子,蒙古骑兵进攻欧洲的时候也扫荡欧洲城市周围的农场田园获取补给,还有就是蒙古当时抓了很多宋人,拥有先进的攻城技术,在应对城池的方面和以往的游牧民族不可同日而语,没了城池的依靠,骑兵就可以彻底的粉碎步兵军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个时期还没有马蹬的出现,骑兵的冲锋很重要是因素就是要保持平衡,不然一冲军阵,全都从马上摔下来,所以那时候骑兵还不是战场的主力部队。更多的作用是辅助,这当然是对罗马而言,不过我想说一句,亚历山大时期的伙伴骑兵也比罗马的禁卫骑兵要厉害。现在一般说马蹬的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东汉有单马蹬〕,双马蹬是鲜卑人发明出来的〔据说匈奴也有马蹬,但是是软马蹬〕马蹬的出现影响当时整个的欧亚大陆是骑兵体系,现代普遍认为是马鞍和马镫缰绳一系列马具的出现才奠定了骑兵在古代战场的主力地位,个人觉得马蹬主要是提升训练度和减小了骑兵受伤的成本毕竟骑兵的地域习惯和骑兵的侧重也很重要。其实可以用匈奴和契丹女真来较一下高低,因为帕提亚人相似于契丹女真等民族,都是从游牧民族进而快速发展而来。第一,对帕提亚的骑兵大致分析一下,也对比一下匈奴骑兵,匈奴一直没有重装骑兵,装备也多是角弓,甲胄方面应该皮甲居多,不说后期帕提亚具装骑兵的出现,对罗马军团造成的毁灭性打击,精锐的帕提亚骑兵甲胄多是麟甲或者锁子甲,罗马人正面对付帕提亚骑兵显然更加吃力,但是帕提亚的步兵也可以忽略不计,当然匈奴的步兵也可以忽略不计,几乎没有,相较而言,罗马一直没有让帕提亚骑兵屈服,两者一直处于互有胜负的胶着状态〔和宋辽金大体相似〕第二,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基本都是在北方大漠,所以汉朝着重的是长途奔袭,因为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加上匈奴用晁错的话来说就是是逐水草,习射猎,亡君臣,驰横无缘,机动性和耐力都要远甩帕提亚骑兵。第三,我觉得无论每一个游牧民族如果向文明社会转变都是要此消彼长的,武力上必定被一定的削弱,帕提亚的弓骑兵虽然战术上的对付罗马人很奏效,但是安息帝国是个国家,对于匈奴人,汉朝只是大概的知道他在北方草原,匈奴人驰横无缘,没有固定城池,找到匈奴都很难,后勤补给更是问题,何况还要长途奔袭然后与匈奴进行决战,所以帕提亚在战略上就处于被动,所谓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第四,匈奴相对帕提亚已经对汉帝国屈服了,汉朝更是创造了文明社会彻底粉碎游牧民族的先河。
更多文章:

2月16场比赛!火箭队迎来分水岭之月?火箭队输球创纪录!谁注意到哈登和威少的离场,钱德勒真是太难了
2024年1月29日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