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哈兹战争(2008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战争详情它是不是一场传统战争)
2008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战争详情它是不是一场传统战争
1 不属于传统战争 属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战争(反宗教极端势力 反国际恐怖势力 反****势力)很显然是俄罗斯中央为了防止格鲁吉亚分裂出俄罗斯,而对***武装进行的一系列战争。2 俄罗斯历史上经过残酷而且长时间的战争,才征服了整个高加索地区。苏联将高加索山以南称为外高加索,划分成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三个加盟共和国。高加索山以北称为北高加索,划归俄罗斯联邦。高加索山南北都有奥塞梯。苏联根据高加索山把北奥塞梯划归俄罗斯,南奥塞梯划归格鲁吉亚。这样奥塞梯被人为一分为二,埋下隐患。 3 北约近年加紧扩张,形成对俄罗斯包围和威胁,特别是吸收独联体国家(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北约议题上,让俄罗斯受到强大的压力!近来又传出美国准备吸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组织的消息,以及格鲁吉亚的**政权的迫切希望加入北约投入美国怀抱的做法,让俄罗斯忍无可忍! 4 资源问题。格鲁吉亚地处里海石油和西方市场的中间地带,位于俄罗斯、伊朗和蕴藏丰富石油的里海,一条可以绕过俄、伊的输油管可以直接到达欧洲,里海石油最终将可能像今天的中东石油一样对工业世界产生重要影响。这一地缘战略特点,使格鲁吉亚成为美国和欧洲俄罗斯的焦点热点。 5 南奥塞梯独立问题!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从1989年起,南奥塞梯就要求与俄罗斯境内的北奥塞梯合并。苏联解体后,南奥塞梯自治州一直谋求独立,不服从格中央政府的管辖。1992年通过全民公决,要求成立独立共和国及与北奥塞梯合并。因此,格中央政府与南奥塞梯地方当局的矛盾恶化,并导致大规模武装冲突。长期以来,由于南奥塞梯当局与俄罗斯关系密切,格鲁吉亚经常指责俄罗斯暗中支持南奥塞梯。俄格双方在南奥塞梯问题上龃龉不断。6 2008年8月8日15时,俄联邦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在克里姆林宫召集国家安全会议紧急会议,做出将格鲁吉亚军队逐出南奥塞梯的决定。随后俄军的军事行动令世界瞠目:15时20分,俄罗斯军队装甲输送车队进入南奥塞梯境内;15时50分,俄罗斯装甲部队开进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16时,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将向驻扎在茨欣瓦利的俄罗斯维和部队增援;17时20分,俄罗斯国防部第58集团军赶往茨欣瓦利,增援驻扎在那里的维和部队。 从时间上计算,驻格俄军在接到总统命令后50分钟从驻地抵达茨欣瓦利,反应极其迅速,这与科索沃战争中俄军快速抢占普利什蒂那机场如出一辙。第58集团军是在接到命令2小时20分钟完成了一切作战准备,包括燃料、**补给和开始实施越境行动,显示出了极高的战备水平。该军进入南奥塞梯边境后,沿公路长驱直入,快速进入茨欣瓦利周边,在炮兵、航空兵的掩护下,对防守之敌展开攻击,以“闪电战”回击“闪电战”,给格鲁吉亚和西方国家一个措手不及,在西方国家还来不及统一立场的情况下结束战斗。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以前不太重视的网络攻击也十分有效。在俄格战争全面爆发前的7月20日前后,大量标有“win+love+in+Russia”字样的数据包突然涌向格鲁吉亚政府网站并使其完全瘫痪。总统萨卡什维利的照片被换成了希特勒的,格总统府网站整整瘫痪了24小时。当俄军对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全面开始后,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网络攻击也全面展开,包括媒体、通信和交通运输系统在内的格鲁吉亚官方网站都被瘫痪,对格军事行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了格鲁吉亚的战争动员与支援能力。俄罗斯快速的军事打击行动和网络攻击行动,充分反应了俄罗斯军队自车臣战争以来,战备水平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适应现代战争所必备的应急机动作战能力初具规模。 正面攻击担负正面攻击任务的第58集团军抵达茨欣瓦利外围后,即从北、东、西三个方向形成了**部署,并向茨欣瓦利南部重镇哥里实施穿插,截断了格军退路。俄军率先使用重型火炮对防守茨欣瓦利的格军进行猛烈的炮击,并出动苏-24/25强击机对城区及外围守军进行轰炸。 从俄军的作战行动上可以看出,与几年前的格罗兹尼之战相比,明显加强了空中与地面的配合。俄军以航空兵火力和炮兵火力为先导,对据险坚守的格军进行了先期的消耗,极大地发扬了火力优势。地面部队的推进十分谨慎,坦克部队与步兵的协同十分出色,步兵与坦克相互掩护作用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没有经过城市化改造的T-72坦克在步兵近战火器的掩护下,与步兵分队齐头并进,战损率大幅度下降。 在俄罗斯装甲部队的三面挤压下,困守茨欣瓦利的格军无法得到兵力、火力支援,在退路已绝的情况下仓惶溃散,向茨欣瓦利南郊和西南地区转移。至9日15时,距俄总统召集国家安全会议紧急会议整整24小时,俄军完成了集结、开进、越境、攻城行动,占领茨欣瓦利全城。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俄军向茨欣瓦利南部的哥里实施迂回攻击,部分兵力进占哥里东郊,切断了东西走向的高速公路,格中部交通干线被拦腰斩断。此举将格鲁吉亚一分为二,不仅将格军退路截断,还直接威逼首都第比利斯,让深入南奥塞梯的格军形成了腹背受敌的不利态势,极大地动摇了格军战斗意志。 翼侧出击在正面攻击的同时,俄罗斯军队充分利用格鲁吉亚国土正面宽大、纵深短浅的特点,在中部实施正面突击的同时,在西部的阿布哈兹地区派遣了第74空降师部分兵力,在阿布哈兹***武装配合下,进占与格鲁吉亚接壤的科多里峡谷边界一带,并于8月12日凌晨发起攻击行动,包围了格鲁吉亚特种战旅一千多人,将格鲁吉亚武装部队赶出科多里峡谷,清除了格鲁吉亚政府在阿布哈兹境内所控制的唯一地区。 俄军这一攻势行动,在翼侧对格军形成了有力的牵制,使驻防阿布哈兹的格军无法增援南奥塞梯地区战斗,无形中加速了进入南奥塞梯地区格军的溃败进程。 侧后攻击为了配合正面攻击行动,俄军从阿布哈兹占领区向格鲁吉亚西部重镇祖格迪迪攻击前进,并在坦克支援下占领祖格迪迪市政府办公大楼,随后更多的俄军装甲车快速挺进,全镇迅速被俄军占据。格鲁吉亚西部另一重镇塞纳基也成为俄军攻击目标。塞纳基距黑海之滨只有40千米,俄军黑海舰队的陆战突击队在此抢滩**,迅速控制了当地几个警察局,未发一弹解除了格鲁吉亚特种警察们的武装。 位于祖格迪迪东南部的塞纳基陆军基地也被俄罗斯空降兵占据,当一个连的俄罗斯空降兵突然从天而降时,守卫在那里的格鲁吉亚一个精锐山地营不战而逃,俄空降兵进入该基地的第一项任务居然是“享用基地食堂主人没来得及吃的早餐”。就此,俄罗斯完成了对格鲁吉亚的东西对进攻击,格国基本上形成了一分为二的局面。只要俄罗斯方面有占领格国全境,甚至首都的意图,成为现实也只是时间问题。 空中突击 在地面部队攻击的同时,俄罗斯空军对格鲁吉亚当面守军和纵深内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空袭。从数量上看,俄罗斯对格握有绝对优势。北高加索军区空军第4集团军装备作战飞机459架,1个轰炸师(装备112架苏-24),1个侦察团(装备50架苏-24),1个歼击轰炸机师(装备98架苏-25、35架苏-22),4个防空航空兵团f装备105架米格-29、59架苏-27),1个电子战直升机大队(装备47架米-8),地空导弹发射架125部。 俄空军第4军对格鲁吉亚进行空袭,只动用了不到总数50%的飞机。开战之初,俄空军已完全掌控了战争区域以及格鲁吉亚全境的制空权,俄军战机对格空军和防空军的设施进行了打击,其中主要是军事基地雷达站、机场跑道、公路、桥梁、港口和位于第比利斯的飞机修理厂。这些目标虽然都在居民密集区内,但给格平民造成的伤亡只有100多人。相比之下,格军在南奥塞梯的军事行动却造成了近2000多当地平民的死亡,这说明俄空军的空中精确打击能力已经初步成形。俄罗斯武装部队副总参谋长阿纳托利·纳戈维岑表示,俄罗斯军队在南奥塞梯使用的是精确打击武器,没有实施地毯式轰炸。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空军对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军用与民用机场的袭击行动,已经表明俄罗斯随时可以对第比利斯发动大规模空降行动,1968年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行动随时可能再现,此举对格鲁吉亚民心士气的打击是致命的。由于格鲁吉亚防空导弹目标相对分散,全国并未形成统一的防空体系,俄方的电子压制行动效果并不理想,俄空军飞行员只能像美国空军寻歼萨达姆“飞毛腿”导弹一样,发现目标后才能组织攻击。因此,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没有了用武之地,俄空军飞行员不得不冒着巨大的风险使用普通航空**对敌方目标凌空攻击。因此,虽然俄方空中优势非常明显,但连续损失包括1架图-22轰炸机在内的4架战机,也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阿布哈兹人的战争
1992年8月,高加索地区最激烈的族际冲突之一--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冲突发展成一场持续了14个月的大规模战争。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军事对抗造成的主要后果是:--双方共死亡8000人;--经济损失达113亿美元;--阿布哈兹的民族人口状况发生变化,原来占多数的格鲁吉亚族变为少数民族(从各种评估资料来看,移居的格鲁吉亚人有15万至20万,而格鲁吉亚方面提供的数字是30万。--阿布哈兹人在1992至1993年遭受的民族人口损失可与1860至1870年将阿布哈兹人强制迁往土耳其造成的损失相提并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被承认的阿布哈兹共和国目前对高加索地区大型地缘政治游戏的进程有着最大的影响力。阿布哈兹问题是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争执不休的主要原因。俄罗斯军界和政界部分上层人物亲阿布哈兹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格鲁吉亚亲西方的方针,这对俄罗斯在大高加索地区的主要盟友亚美尼亚也产生了影响。阿布哈兹在表面上和法律上是格鲁吉亚的一部分。而实际上,格鲁吉亚的主权并没有延伸到从普索乌河到因古里河这片区域。阿布哈兹领导人未能控制的只是科多里河上游的一小块地方。第比利斯方面在2006年7月以前也没能控制这个地方。现在格鲁吉亚领导人企图在阿布哈兹这个难以通行的地区安营扎寨,将其变为战略基地。
[军事基地:俄格战争的背后]这是我的战争军事基地
尽管这场战争由南奥塞梯问题而引发,实际上却是俄格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自苏联解体以来,俄格两国围绕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俄驻格军事基地以及格加入北约等问题一直龊龌不断,曾数次接近战争边缘。其中,俄军驻格军事基地问题作为苏联解体时留给两国的一个历史性问题,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其存在与撤除体现着两国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格国内冲突加剧俄巩固驻格军事基地 苏联在格鲁吉亚共和国境内共有四个军事基地,分别为驻扎在距格首都第比利斯30千米的瓦济阿尼第137号军事基地(题图,第405摩步团驻防)、驻扎在阿布哈兹古达乌达的第50号军事基地(第10独立维和伞降团驻防)、驻扎在阿哈尔卡拉基的第62号军事基地(第147摩步师驻防)和驻扎在阿扎尔自治共和国巴统的第12号军事基地(第145摩步师驻防)。1992年,俄军还接管了司令部设在第比利斯的南高加索军区,并于1993年1月将其改组为驻南高加索俄军集群。 苏联解体前后几年,格鲁吉亚一直为分裂问题所困扰,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和南奥塞梯自治州一直谋求独立,南奥塞梯主张并入俄罗斯的北奥塞梯共和国,并与格中央政府发生多次武装冲突。被搞得焦头烂额、频繁更替的格政府当时的确没有能力处理这一事关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问题。由于美国正忙于巩固其在中东欧地区的冷战成果,尚无暇顾及俄罗斯的“后院”――南高加索地区,格鲁吉亚不得不向俄罗斯求助。格鲁吉亚的请求正好符合俄罗斯欲保留在南高加索军事基地、尽力将该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的战略目标。1992年6月24日,在俄罗斯主导下,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达成停火协定,由俄罗斯军队和欧安会观察员的维和力量进驻南奥塞梯。1993年2月3日,叶利钦总统访问格首都第比利斯,两国签署了友好、睦邻与合作条约。条约规定,俄罗斯将继续保持在格鲁吉亚的四个军事基地,并由俄罗斯边防军负责把守格鲁吉亚与土耳其的陆路边境,黑海海域由俄罗斯舰船代为巡逻。1994年4月,莫斯科又出面调停格鲁吉亚同阿布哈兹间的冲突,有关各方在莫斯科通过了政治调解格阿冲突的措施宣言,签署了向冲突地区派遣俄罗斯维和力量的协定。在格鲁吉亚独立初期,俄军驻格总兵力一度达到2万余人,使俄基本上掌握了格鲁吉亚乃至整个南高加索地区的军事政治主导权,实现了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 格政局趋稳俄驻格军事基地难保全 1996年以后,格鲁吉亚政局趋于稳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暂时被“冷冻”起来。而此时,美国也公开宣称南高加索三国“对美具有生死攸关的政治和经济意义”,通过向三国提供军事政治和经济援助,同俄罗斯展开激烈的地缘政治争夺。与此同时,格政府也逐渐丧失对俄罗斯的耐心和希望,开始奉行**反俄的对外政策。因此,要求俄撤离驻格军事基地既成为了格实施反俄政策的主要内容,又是格向美靠拢的重要手段。格议会于1996年通过了边界保卫法,要求俄罗斯边防军必须在1997-1998年撤出格鲁吉亚,将格土边界的保卫任务移交格边防军。此后,格国内一些激进派又以格议会从来没有批准俄军驻扎在本国境内的协定为由,要求“非法驻扎”在格境内的俄军撤离。格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也多次表示,格鲁吉亚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不希望外国军事基地驻扎在本国领土上。对于俄驻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维和力量,格政府也呼吁维和力量“国际化”,要求俄撤出其维和部队并以北约军队取而代之。 1999年11月,深陷车臣**和北约东扩双重压力的俄罗斯将驻格边防军撤出,关闭驻格军事基地问题也随之被提到日程上来。相对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取决于俄罗斯的态度,还牵扯到欧洲常规武器裁减协定中给俄罗斯和格鲁吉亚规定的限额。从主观方面来说,驻格军事基地对于解决国内问题和控制南加索局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俄不愿意撤出。从客观方面来讲,撤出人员和装备、关闭基地还需要一笔数额不小的费用,俄短时期难以筹措资金。1999年11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欧安组织首脑会议上,双方达成分阶段撤除俄军事基地的协议。协议规定从2000年8月1日起,俄将分四个阶段撤除两个驻格军事基地,到2001年7月31日,俄将第137号军事基地和古达乌达军事基地交还给格政府。关于另外两个基地的问题,格将与俄继续协商。 2000年8月1日,随着俄军驻南高加索集群司令安德烈耶夫中将一声令下,俄罗斯驻格第137号军事基地结束了驻防使命,转入撤除状态。该基地的第一批军事装备经巴统港运回俄罗斯本土,位于阿布哈兹的古达乌达基地稍后也开始关闭。但由于阿布哈兹地区的居民担心俄军撤离后格鲁吉亚和阿布哈兹之间重新爆发战争,反对俄军撤离,俄并未全部撤出该基地的军事设备和人员。 2001年10月26日最后一批军事设备和部分军人的车队撤离后,古达乌达基地还保留有500-600名俄罗斯军人和153辆坦克,241辆装甲运兵车和140套火炮系统。继续驻留基地的俄罗斯军人主要负责保护俄军事设施和在阿布哈兹冲突地区执行维和任务。 俄军尚未撤离的第12号军事基地和第62号军事基地分别驻有2597人和2010人,共装备115辆坦克、2200辆装甲车和170门火炮。此外,俄军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还驻有约2000多人的维和部队。俄派驻阿布哈兹的维和部队编成2个摩步营、1个独立迫击炮连、1个道路工程营、1个工程兵连,以及数个服务保障分队,总兵力为1682人,装备114辆装甲车,189辆汽车和4架直升机。俄驻南奥塞梯维和部队有557人(编为1个步兵营),36辆装甲车,252辆汽车和9门火炮。 格谋求加入北约俄撤除全部基地 俄驻格第137号和古达乌达军事基地的撤离并没有使俄格关系得以改善。因为对于谋求加入北约的格鲁吉亚来说,俄罗斯军事基地的存在是一个极大的障碍。2002年,格鲁吉亚指责俄罗斯违反有关协定,利用军事基地向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分裂分子提供武器装备,要求俄罗斯在3年内撤除军事基地,并对基地内俄军行动采取限制措施。俄方则否认了格方的指责,时任俄第一副总参谋长的巴卢耶夫斯基称俄军“对其邻国格鲁吉亚的形势发展不会无动于衷”,也“不可能不带武器和军事装备就撤出格鲁吉亚”。在俄格围绕军事基地问题争论的同时,美国的支持又为格方注入了强心剂。美国在格美国防合作计划框架内向格提供了巨额军事援助和武器装备,举行了多次军事演习,培训了数百名高级军官。2003年底,美****拉姆斯菲尔德在访问格鲁吉亚时明确表示,俄罗斯应该尽快撤除其驻格军事基地, 美方的态度使格方在俄军事基地问题上态度日趋强硬。萨卡什维利当选总统后,又多次要求俄罗斯就撤出军事基地问题进行谈判。在谈判中,格方始终坚持3年撤离期限的底线。格方之所以要求3年期限,是为了尽早实现其加入北约的目标,希望依靠北约来加强其国防现代化,解决国内冲突。为实现这一目标,格鲁吉亚必须先将驻格俄军清除出境。俄罗斯出于地缘政治和能源安全等多方面的考虑,在谈判中分别提出了为期11年、8年和4年的撤军时间表。俄罗斯的理由是从格撤军之前要在俄罗斯境内兴建新的军事设施,这一工程巨大,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时间,且俄尚未落实这笔预算资金。 2005年3月10日,格议会通过《关于俄罗斯驻格鲁吉亚军事基地的决议》,宣布俄罗斯军事基地“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要求俄方在5月15日前就军事基地的撤出提出“具体的、令格方满意的”时间表,否则格方将单方面要求俄在2006年1月1日前“结束在格鲁吉亚的军事存在”。5月9~10日,布什总统在访问格鲁吉亚时再度表示“所有国家必须尊重格的领土完整”,美国务卿赖斯随后称美愿意为加快撤军进程做出努力。在美国的支持下,格议会还表示一旦俄方不能按期撤出,格准备采取停发俄罗斯军人入境签证,限制俄罗斯军事基地人员、装备、物资在格境内调动等措施。面对格鲁吉亚的强硬态度,俄罗斯表示不会于屈服讹诈,如果俄驻格军事基地的人员和武器安全受到威胁,俄罗斯不会坐以待毙。 经过此后几轮艰难的谈判,2006年3月31日,俄格两国在俄南部城市索契达成协议,宣布俄将在2008年全部完成从格境内的撤除任务,并签署了两项协议,就俄从格撤除军事基地的期限以及俄军事基地从格运出程序做了明确规定。俄格两国还在第比利斯成立了专门委员会,以监督协议的落实情况 虽然双方定于2008年最终完成撤军,但由于格俄两国矛盾不断,格方不断干扰驻格俄军的正常训练,俄军实际上提前完成了撤军进程。2006年底,位于第比利斯的俄军驻南高加索集群司令部关闭。2007年6月底,俄罗斯关闭了驻格阿哈尔卡拉基军事基地,并将该军事设施移交给格方。格方对此十分满意,因为俄军留下的是一个设施完备的军事城,基地占地128公顷,可容纳1.5万人,共有196幢大楼,包括7幢司令部大楼、7座兵营、3家食堂、1座军官楼、1家医院、2所学校和幼儿园、2所俱乐部以及一系列军事设施。2007年11月8日晚,随着最后一列运送俄军事装备的火车驶离第12号军事基地,俄军驻格军事基地全部撤除。其中一部分车辆和物资被运往俄驻亚美尼亚久姆里的第102号军事基地。 昔日俄军基地来日将属谁手? 尽管俄军已全部撤离驻格军事基地,但俄格关系并没有因此而好转。相反,却变得更加复杂,并爆发了战争。究其原因,是因为影响两国关系的根本矛盾没有得以解决。格鲁吉亚要求俄军撤出的目的在于尽早加入北约,彻底摆脱俄罗斯的影响,并依靠美国和北约保障其国家安全。而俄罗斯当时迟迟不愿撤军的重要原因在于,担心美国或北约军队进驻格境内,直接威胁到俄罗斯的安全。普京曾在2005年两国外长签署协议前表示。俄撤除驻格军事基地后,俄方不希望看到第三国军队出现在格鲁吉亚,并要求格方给予书面承诺。对此,格总统萨卡什维利予以拒绝,但表示可以给予俄口头承诺,“俄驻格军事基地撤除后,格鲁吉亚永远不会成为其它国家军队的通道或战略基地。格鲁吉亚愿意努力发展与俄罗斯的睦邻关系,而不是疏远俄罗斯”。但格方同时表示,这种口头承诺不能妨碍格鲁吉亚同意其它国家为了“某种行动的需要”在格境内“临时驻扎或部署军队”。格方的这一表态更使俄罗斯放心不下,对其南部安全的担心与日俱增。而这场突如其来的俄格冲突不仅为格加入北约提供了充足的理由,更为美国和北约进入南高加索地区提供了机会。看来昔日设备齐全的俄军基地恐怕要为北约军队所用了。
08年俄罗斯 打了哪个国家
格鲁吉亚,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为了向欧盟和西方国家表忠心,08年8月8日大规模入侵处于自治状态的亲俄罗斯的南奥塞梯共和国。攻击驻扎在当地的俄罗斯军人。第二天俄罗斯边境军队进入格鲁吉亚境内并且一直推进到首都第比利斯。16号撤出。最终造成原属于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共和国和阿布哈兹共和国彻底脱离格鲁吉亚控制宣布独立。不过暂时未被国际社会承认。
关于1993年的格俄战争
1990年4月9日,格鲁吉亚单方面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成立格鲁吉亚政权。绰号为“街头政治家”的独立派人士加姆萨胡尔季阿出任格最高苏维埃主席,14日又改任总统。此举立即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当年8月25日,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也宣布自己脱离格鲁吉亚而“独立”。格鲁吉亚首任总统加姆萨胡尔季阿是个“大格鲁吉亚主义者”,“格鲁吉亚是格鲁吉亚人的格鲁吉亚”的口号遍及全国。阿、南两地的“独立行径”显然是格所不能容忍的。格政府指责阿、南两地建立非法武装,并谴责驻当地的苏联军队向其倒卖武器。1992年1月,格鲁吉亚内战全面爆发。虽然加姆萨胡尔季阿总统口号响亮,打仗却不在行。1991年,格鲁吉亚人自发抢劫苏联红军设在格境内的**库,抢到至少350辆坦克和步兵战车、400门大炮和50门迫击炮、4.7万件轻武器以及一些作战飞机。俄罗斯指责格鲁吉亚从苏军“劫收”了价值6亿美元的**,却“根本没有掏腰包”。尽管如此,格政府军仍被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部队打得节节败退。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1月22日,以基古阿为首的反对派在首都第比利斯发动政变。还在指挥对阿作战的加姆萨胡尔季阿,仓皇间只带了几名随从,逃到了车臣地区。1992年2月,绰号“银狐”的前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出任格国务委员会主席。他委任基古阿为改组后的格政府军司令,展开新一轮平叛战争。这次,格政府把进攻矛头集中对准势头最猛的阿布哈兹。俄罗斯也主动卷入冲突。俄军沿黑海海岸线挺进,占领了沿途的公路和冲突地区的重要据点,给格军进攻制造困难。而且,驻在当地的俄军,私下里还以“半卖半送”的形式,为阿布哈兹人提供武器**。1992年10月,格军攻进苏呼米,与阿布哈兹武装展开激烈巷战。情况渐渐对格军不利。谢瓦尔德纳泽在电视讲话中,谴责俄罗斯驻军暗中支持阿布哈兹武装。苏呼米巷战持续到1993年夏天,双方损失惨重。同年9月,格军被迫从阿布哈兹全部撤出。到这场战争结束时,阿布哈兹境内的25万格鲁吉亚族人沦为难民,这个自称的“独立国家”完全被5万名阿布哈兹人主宰。之后,格鲁吉亚政府又不得不同意俄罗斯军队以维和的名义,进驻南奥塞梯。于是,直到今天,格鲁吉亚人都在哀叹:“为什么我们总生活在巨人的阴影下?”——————————————————————这是网络上得来的基本上就是前苏联加盟国***和俄罗斯的报复。战争,尤其是现代战争,很容易使参与的人,特别是前线的人神经受伤的。战争不是你坐在电脑前玩红警,也不是玩CS。关于现代战争对人精神的摧残,你可以搜索下网络,会有大把的资料。
俄罗斯打格鲁吉亚的详细全过程
格鲁吉亚现在战乱吗
格鲁吉亚现在处于和平状态,没有战乱。2008年8月8日至18日,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为了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爆发了战争,至今已过去十余年,当地已逐渐平静。
更多文章:

德弗里:孔蒂训练强度很高,国米会回到应有的位置上?德弗里伊的介绍
2024年4月16日 04:00

日本b联赛直播(为什么足球小将带动了日本足球的发展,灌篮高手却无法带动日本篮球发展)
2024年11月27日 06:21

你把爱情给了谁(你把爱情给了谁歌词 你把爱情给了谁歌词及介绍)
2025年4月7日 05:50

欧冠决赛预测 懂球帝(2015年欧冠决赛尤文图斯对巴塞罗那,结果会是什么预测)
2025年7月17日 17:35

解决了c罗这个问题(葡主帅:C罗想踢欧洲杯没啥可惊讶的,他是否能克服无法逾越的障碍)
2025年5月26日 18:40

2010世界杯全部加时赛(2010年世界杯1/8决赛加时赛有几次)
2025年7月12日 16:05

丘索维金娜的主要事迹?丘索维金娜再次复出,她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2024年4月9日 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