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场最惨烈的火箭发射(航天史上最悲壮的一次任务,升空前就知道回不来,为何还要出发)
本文目录
航天史上最悲壮的一次任务,升空前就知道回不来,为何还要出发
1967年4月23日,前苏联“联盟一号”载着宇航员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上校,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因主降落伞无法打开,高速撞击地面,减速发动机的燃料发生**,搜救人员在残骸中仅仅找到几块骸骨!而科马洛夫上校在发射前就知道这是一次有去无回的任务!为什么还要强行发射,为什么科马洛夫还要执行任务?下文一一来解读!
联盟一号与美苏太空竞赛
前苏联宇航技术的发展超出了全世界的预料,“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在1957年10月4日发射升空,成为第一颗真正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4年后的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远地点为301千米的轨道上环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成功返回地球!前苏联成为第一颗卫星和第一个宇航员的双料王牌!
不甘示弱的美国人也在1962年2月20日也将宇航员约翰•格伦送入了太空,而且美国在苏联宇航事业全面领先的基础上制订了一系列超越苏联的计划,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在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登月的“阿波罗计划”,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自此展开了为时数十年的太空争霸赛,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在后续的任务中发生了难以想象的惨烈事故,但没有一起比科马洛夫的事故更惨,因为这次事故本可避免!
联盟号系列宇宙飞船
在大家的印象中,联盟号飞船的安全记录极佳,自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联盟号飞船成了各国前往国际空间站的“御用首选”飞船,其实也是唯一,因为中国的神舟系列没有被授权对接国际空间站,欧洲和日本根本就没有载人飞船计划!
联盟号宇宙飞船最早来自科罗廖夫设计局提出的北方号方案,1959年开始开始研究,目的是替代上升号(第二代载人宇宙飞船,最早是东方号),计划作为登月飞船使用,但后来并没有被制造出来,这个设计后来演变成联盟-A,也就是最早期的联盟号飞船!
联盟飞船谱系
由于联盟-A继承自北方号,返回舱比较小,因此又更改设计变成轨道舱(BO)、返回舱(SA)、仪器舱(PO)、动力舱(NO)以及对接舱等模块的联盟-A-B-V型,但这个设计也没有被真正制造出来,最后演变成联盟-7K-OK、联盟-P、联盟-R等型号!
而联盟-7K-OK就是科马洛夫将要上天的型号!由于联盟-7K-OK设计进度非常仓促,并且测试过程非常不顺,为了保密期间,曾以宇宙-133号和和宇宙-140号为代号的进行测试飞行,宇宙-133号为中就曾严重偏离轨道,为防止其坠入中国境内,苏联人启动了自毁程序!宇宙-140号测试中则更惨,第一次发射导致火箭**,一名工作人员丧生,两个月后再发射同样偏离轨道,飞船坠入咸海!
在日本被拍摄到的宇宙-133号的轨迹
以上就是科马洛夫的联盟-7K-OK飞船上天以前的背景,这样的飞船换谁都不敢上啊,这不是要命嘛?
科马洛夫为何还要执行任务?
据《Starman, The Truth Behind the Legend of Yuri Gagarin》这本关于前苏联航天的书中披露,这次任务分为两个阶段,科马洛夫的飞船首先上天,然后第二天再发射一艘飞船,两艘飞船在空中对接,科马洛夫转移到另一艘飞船上返航!
科马洛夫的飞船预计于1967年4月23日进行,安排在这个时候是因为要为五一劳动节献礼,因此一次科学探索任务变成了政治性质的任务,飞船在发射台上时就查出203处结构性设计**,但没有人将此报告递交给最高领导,因为这背后是美苏竞争且苏联此时已经开始落后的压力所致,又或者是政治压力所然,但无论是哪种,这份报告都没有出现在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面前!
据书中披露,科马洛夫的飞船替补队员是加加林,但很显然这只是一个安排,因为加加林是全世界第一位宇航员,他不容有失,所以科马洛夫在和朋友会面时说“这次飞行任务我不会再活着回来了”,他不想让好朋友加加林替他去死,所以科马洛夫义无反顾的登上了联盟一号飞船!但这个说法是否属实,无法考证!
1964年的科马罗夫
故障频发,科马洛夫一一解决,却未能挽救任务
发射当天,火箭系统出乎意料的飞船顺利,将飞船送入了预定轨道,但入轨后各种故障开始出现,首先是天线无法打开,然后是太阳能电池板只打开了一侧,自动稳定系统也出现了问题,科马洛夫的经验让他临危不乱,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
当天晚上第二艘飞船进行了紧急维修,但比较可惜的是当天晚上拜科努尔的雷暴天气破坏了飞船的助推电气系统,导致任务被取消,因此科马洛夫只能乘坐原飞船返回!
拜科努尔发射场
飞船在围绕地球飞行到18圈时启动了制动火箭,联盟一号进入返回轨道,下降轨迹与防热护盾都正常运行,似乎胜利在望,到达30千米高度时开始打开减速伞,首先被拉出的是减速伞,飞船速度开始下降,最后是主伞,结果由于设计**,主伞无法打开,然后又打开备份伞,结果两者缠绕在一起。
飞船速度仍然保持在40米/秒,反推火箭在落地前工作了,但由于速度太快,根本就无法有效减速,触地后火箭**了,其燃料导致飞船外壳融化,飞船整个底部已经烧毁!当救援人员赶到时飞船仍然在燃烧中,由于没有收到宇航员死亡的信号,因此还呼叫了医疗救助。
最后救援人员将飞船从深深陷入地面的洞中挖出时,科马洛夫还在中央的宇航员座椅上,但已经面目全非,能整理出来的也就部分黑色不明物质,据资料保存完整的仅有腿部骨骼!
据《Starman, The Truth Behind the Legend of Yuri Gagarin》中描述,美国在土耳其的一个**站截获了科马洛夫和地面的通讯,据称听到了科马洛夫最后时刻的咆哮声!
延伸阅读:谣言
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悲壮的2小时,说的就是科马洛夫,尽管整篇文章非常感人,但却是彻头彻尾的谣言,因为科马洛夫从飞船无法打开降落伞到坠毁,不过短短数分钟,所谓的2小时根本就不存在,而在真正打开降落伞前是不会知道降落伞打不开的!
延伸阅读:阿波罗1号
1967年1月27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34号发射台正模拟地面测试的阿波罗一号指令舱突发大火,当时飞船内充满纯氧,且飞船舱门向内打开,燃烧的高压导致舱门紧闭无法开启,宇航员在短短17秒内被烧死!如此惨痛的教训在火灾后迅速得到改进,后续任务中再无类似灾难!
阿波罗11号为纪念14位已故的美国和苏联宇航员,旁边的是一个名为“坠落的宇航员”小雕塑
从1961年开始至今,已经成功的将500多位宇航员送上了外太空,也许未来的太空之路将变得更为便捷,但我们将永远铭记并缅怀这些长眠在通向宇宙道路上的先驱!
盘点美国有哪些火箭发射失败的事件
2003年2月1日晚10时许,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过程中**坠毁。这也是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人类在开发和探索太空的过程中遭受的又一重大失败。
美国航天事故有哪些?
1967年1月:格里索姆、查菲和怀特3名美国宇航员在卡纳维尔角进行阿波罗1号飞船模拟发射时,因飞船失火而丧生。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升空72秒后**,包括一名教师在内的7名美国宇航勇士丧生。
1986年4月18日:据信携带着军事侦察卫星的一枚美国大力神34D运载火箭从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起飞8.5秒后发生**。
1986年5月3日:携带有价值5700万美元的一颗气象卫星的美国德尔它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起飞71秒后主发动机突然熄火,90秒时自毁。
1990年9月7日:美国一枚大力神火箭的部分箭体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从吊车上坠地,引发的大火火焰高达45米,造成至少1人死亡。
1991年6月18日:携带有美国航宇局及几所大学的10个试验件、高15米的勘探者火箭在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后因偏离正常飞行路线而被自毁。
1993年8月2日:据信携带着造价高昂的军事间谍卫星的一枚美国大力神4型火箭在从范登堡空军基地起飞约2分钟后**。
1994年12月1日:欧洲一枚阿里安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进行第70次发射时,升空后坠入大西洋,价值1.5亿美元的泛美卫星3被毁。
1995年10月23日:携有14个试验件的一枚美国大篷车运载火箭在从美国航宇局建在弗吉尼亚的设施起飞45秒后发生**。
1997年1月17日:美国一枚德尔它2型火箭在发射一颗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时,于起飞后13秒发生**。
1998年8月12日:美国一枚大力神4A运载火箭起飞后不久发生**,火箭连同所带的间谍卫星价值在10亿美元以上。
1998年8月27日:携带通信卫星的美国德尔它3运载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进行首次发射时,于起飞后不久化作一团价值2.25亿美元的火球。
苏联最惨烈的导弹事故
苏联最惨烈的导弹事故
1960年10月24日,在哈萨克一个后来被称为拜科努尔的主要试验场上,正准备进行P-16弹道导弹(工程代号:8К64 ,北约代号:SS-7,绰号:Saddler,译文:鞍工)的首次发射,该型导弹由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扬格利的设计局建造。
50年代末,苏联装备的SS-N-3“柚子”、SS-4“凉鞋”和SS-6“警棍”导弹均不可能为苏联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这些导弹打不到美国本土。但苏联的整个欧洲部分却处于部署在欧洲英国、意大利和土尔其境内的美国导弹的打击范围。
截至1960年底,美国担负战斗值班的洲际弹道导弹已经达到40枚。为了抗衡美国人,苏联必须在最短时限内造出并部署能够从苏联领土上发射并摧毁美国战略目标的洲际导弹,P-16型导弹就这样被赋予了充当苏联可靠导弹核盾牌的任务。
“鞍工”洲际导弹
研制工作在1956年获苏联政府批准,1957年基本设计方案完成。为了试验飞行,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为P-16修建了地面发射设施。但是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地下井发射。在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乌斯季诺夫的协调下,列宁格勒的TsKB-34设计局开始为P-16开发地下发射设施,而南方设计局则发展适用于地下发射的导弹。地下发射的R-16被称为P-16U(SS-7U)(生产代号8K64U)。
苏联战略火箭军首任主帅米·伊·涅杰林被任命为国家试验委员会主席,试验的技术领导则由导弹系统总设计师米·库·扬格利担任。在综合安装试验设施中,导弹试验从1960年9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20日。
扬格利的新导弹预定于10月23日发射。10月20日午夜,导弹首次发射前的各项试验全部结束。10月21日凌晨,已完成发动机对接的导弹被运出综合安装试验设施,尔后被运到离该设施几公里远的发射阵地——41号发射坪。
暮色中的综合发射系统蔚为壮观。在植被稀少人烟罕至、满目疮痍的茫茫沙漠中,雪白色的火箭高高耸立,直指苍穹。由圆锥形对接舱连为二体的一、二级发动机舱宛若一位拥有修长身材的美女,为导弹平添了一种别致的美丽。微圆的弹头和尾舱上的整流罩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使导弹构造显得愈加完美。
从导弹被安装上发射台那一刻起,发射前的准备时间就进入了倒计时。10月21-23日完成了技术所规定的检测和发射前作业,10月23日为导弹加注了燃料组分和压缩气体。发射准备的关键性阶段已经开始发射时间则定在了当地时间23日19时。
正在准备陆上发射的P-16
整个白天都平安无事。傍晚时分,导弹发射准备进入决定性时刻。18:30分传来了第一个危险信号:在进行与一级发动机氧化剂和燃料管路内的高温隔膜爆毁有关的例行检查时出现了意外情况。这个问题的致命后果是不能对高温隔膜起爆情况进行客观监控。为了节省时间,领导层命令技术人员进行简单的听觉监控,他们通过氧化剂通道,清晰听到了高温隔膜起爆声。
此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指挥所做出发射时间推迟一小时的决定,并紧急成立了由发动机专家和军方代表组成的小组,在手提灯的引导下,专家们开始对发动机装置上的所有高温组分展开一步步的检查。他们很快就断定:除了高温隔膜,在三个发动机组中,一个机组的气体发生器关断活门引爆管也已经报废。
扬格利的第一助理布德尼克建议排放掉液体燃料,从容进行修复。
排放掉燃料与取消发射无异,这需要拆卸发动机,对油箱和管道进行中和处理,更换全部密封装置。
领导试验国家委员会的是战略导弹部队总司令炮兵元帅、苏联英雄涅杰林。
他清楚地知道,苏联最高领导层密切关注着试验的整个进程。政府通讯部门严阵以待,不敢有丝毫懈怠。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随时有可能要试验场的电话。莫斯科已经急不可待,为了维持导弹核均势,苏联太需要洲际弹道导弹了!
何况,庆祝十月革命的节日很快就要到了。那个年代传统节日总要尽量与重要成就联系在一起。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无疑会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
1960年十月革命节的莫斯科红场
涅杰林心急如焚,只同意将发射延迟一天,他下令在不排放燃料的情况下完成所有的工作。
虽然技术人员既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没有规范的技术资料,不过从理论上讲这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扬格利也同意了军方的做法。
10月24日,涅杰林元帅坐在导弹旁边的椅子上密切注视工作的进程,他的四周遍布随从人员 ,这是违反安全技术规范的——他们全都应该从现场撤离。
实验人员排除导弹故障后累得要命。他们取下了防护性的闭塞装置,那是用来阻止发动机开车的,却还没来得及,或者是忘了把它装回去。
而在控制站,人们正忙于修理程序配电器,这是启动时向发动机发送指令的仪表。程序配电器被旋转到了起始状态,并没有检查线路。仪表让二级发动机开车了,而闭塞装置已经取掉。
二级发动机从上往下喷出火焰,烧穿了氧化剂箱和一级的燃料箱,160吨燃料猛然间喷发出熊熊火焰。
导弹里面及近旁所有的人立即被大火吞没,那些站在离导弹稍远处的人试图跑开,但燃烧着的燃料赶上了人们。幸运的是导弹准备进行的是试验飞行,头部没有***弹头填装的是无害的压载物。
根据事故现场电路设计师哈恰图良的回忆,10月24日一大早,专家们便开始排除前一天发现的故障。更换一级发动机装置上耗损的引爆管是最复杂、同时也是相对最危险的作业。借助干一种专用仪器,我们开始检查电路,发现一个引信的电路完好无损,但另一个却已经断路。“我们不再恢复电路。只要一级发动机工作正常,首次发射任务照样能够完成。”说完,总设计师扬格利转过身来,用一种有些出乎其习惯的口吻对我说:“这儿没你什么事了,去掩蔽室帮一下马特雷宁。”我刚到掩蔽室不久,突然,某种类似**的不连贯的剧烈轰鸣声,传进我们的耳朵。我们飞也似地跑进控制室,看到军官塔兰和工程师巴比丘克目光呆滞,面如土色。我扑向宽角度透镜,看到的是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发射台上,导弹已经完全被火焰吞噬。
赫鲁晓夫事后板着脸问扬格利:你为什么没有烧死呢?
是奇迹救了扬格利一命,他本来呆在涅杰林身旁,但在**发生前刚好跑去抽烟。吸烟室位于起飞点150米开外的一个防护严密的地下掩体里。
灾祸发生后,扬格利通过政府专用的高频线路装置以口授电话方式向莫斯科报告:
当地时间18时45分,距离8K64型导弹发射30分钟之前,正在进行发射的最后操作之际,发生了招致贮存复合燃料邮箱毁损的火灾。事故结果,多大100多名抑或更多的人伤亡。其中数十人丧生,炮兵元帅涅杰林当时正在试验现场,目前还在搜寻他,我请求对于被火灾和硝酸烧伤的人进行紧急医疗救助。
莫斯科迅速作出反应。国家事故原因调查委员会成员当天夜里便飞往拜科努尔。有关成立该委员会的决定则是在第二天做出的,而此时此刻,委员会早已展开工作。
后来查明,二级航程发动机提前点火是引发事故的原因。发动机喷出的火苗烧穿发动机底部,损坏了氧化剂箱,接着又损坏了一级发动机燃料箱,进而破坏了导弹的整个结构,结果在二级发动机旁连接并引起总计160多吨燃料组分强烈的**状燃烧。与此同时,级分离固体燃料发动机一台接一台起动,油箱增压系统空气瓶发生**。
伴随着**,大火将发射阵地变成了喷火的地狱。火柱同心波迅速从发射中心向四周蔓延,吞噬着所掠过之处的一切生命。**性燃烧如同雪崩一般,不到一分钟时间就已经散扩到几十米之外。
油箱里的燃料不断进泻到近旁的试验人员身上。人们瞬间便被火焰吞没。空气中弥漫着致命的有毒气体。惊恐的人们四处奔逃,竭力想远离燃烧中的导弹。但身上的衣服很快就在灼热的高温下冒出火花,没来得及跑几步,整个人便燃烧起来。得以逃进安全地带的人,有的试图爬过有刺铁丝网却又怕被刺伤,有的则跳入流淌着泄漏燃料的壕沟,被聚积在里面的酸烧伤。
燃料组分烧尽之后,大火仍持续了几个小时。所有能烧着的全都化为灰烬:部件和设施,设备和电缆管线……所有的导弹燃料箱都被熔化和烧毁,保存下来的只有用特种热强钢制造的一、二级发动机。
涅杰林元帅仅只残留下金星英雄勋章,没有什么可供收敛。扬格利的两位副手也都葬身火海,事故最后总计遇难人数为126人,其中包括了试验场第二局局长、作业领导人、中校工程师格里戈里扬茨,试验场副主任、上校阿·伊·诺索夫,试验场第一局局长、中校工程师叶·伊·奥斯塔舍夫,指挥控制系统总设计师鲍·米·科诺普列夫,指挥控制系统副总设计师伊·阿·鲁巴诺夫,导弹副总设计师,列·阿·柏林和瓦·阿·孔采沃伊,航程发动机副总设计师格·费·菲尔索夫。
勃列日涅夫为主席的委员会查明事故原因后,他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政府得出结论,你们已经对自己做了足够的惩罚,便不再处罚你们了。望安葬自己的同事,继续工作,国家需要洲际作战导弹。
1960年,10月26日的报纸报道,由于“航空事故的结果”,炮兵主帅兼导弹部队总司令涅杰林牺牲。他的骨灰盒安葬于克里姆林宫墙内,对事故和其他牺牲者则未置一词,遇难官兵葬入阵亡将士公墓。
1995年10月,俄罗斯电视一台新闻节目对米·伊·涅杰林元帅逝世35周年纪念进行了简短报道。通过该节目的评述,人们终于恍然大悟,1960年10月24日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惨剧被精心隐瞒了35年。当时苏联的通讯社、报纸纷纷保持缄默称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联英雄、国防部副部长、炮兵主帅和战略火箭军总司令、著名的军事活动家、伟大卫国战争的光荣英雄米特罗凡·伊万诺维奇·涅杰林在履行职责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尽管飞机失事的说法,和事故的真实报告差之千里,但它们却与苏联共存了数十载:一个用来蒙蔽人民,另一个则局限于那些达官显贵的狭小圈子内。显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苏联人及整个世界对苏联的导弹核实力产生怀疑。
事故发生半年后,扬格利推出了自己的P-16导弹进行试验,它迅即用以装备部队。战友们证实,扬格利为这一悲剧不肯原谅自己。他知道他的过错所在:他松懈了,放松了手里的缰绳,纵容试验场上所有的人也都松懈起来。这种对牺牲者所怀有的负罪感一直伴随着他,直至生命的终结。
2017世界航天十大事件有哪些
先来个列举,一共有这些:
重返月球、**火星,这回要玩真的了?
Space-X火力全开!
军事卫星竞争进入新时代
卡西尼号的华丽谢幕
高通量通信时代已经到来
世界纪录:印度一箭104星
开普勒惊天发现:人类是否唯一?
不死老兵联盟U火箭的“英雄谢幕”
伽利略和北斗全面挑战GPS
铱星系统绝地重生!
57年5月15日,人类历史上首枚洲际导弹R7在苏联境内升空。在仅仅4个多月后,这种洲际导弹就被改装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火箭并将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这次事件极大震撼了东西方阵营,成为20世纪历史上重大事件之一,它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东西方阵营的太空竞赛揭开大幕。
到2017年,人类航天已经走过了整整60年。经过早期50-60年代疯狂的军备竞赛、70年代的近地空间竞争、80年代的偃旗息鼓、90年代的苏联覆灭和美国绝对制霸,21世纪的人类航天则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最好时代,而2017是个不平凡的一年。
10. 铱星系统绝地重生!
1990年,发展到如日中天的摩托罗拉公司提出了超越那个年代理解的铱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计划,预计发射共计77颗卫星,进入7个780千米高的极轨轨道,为全球任何地点的用户提供直接卫星通信。
铱星的说法也来自于77,这正好是铱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实际上只发了66颗,但依然沿用此名字)。摩托罗拉为此投入巨资,以至于在1996-1998年短短3年时间内,所有卫星布网完毕并于1998年11月投入运营。
然而,成立之时却赶上美国基于地面基站的移动通讯服务大肆占领各种市场,席卷全球,质量更好、更加稳定的铱星项目却由于昂贵的造价而失去竞争力被很快淘汰,仅仅在投入运营后半年,这个巨大的个人卫星通讯系统就因为无法盈利被迫破产,摩托罗拉从此陷入巨大危机。
一个跨时代的领先技术,在市场面前败下阵来。
新一代铱星将实现全球全天候个人无障碍通信,完全摆脱地面基站
铱星在技术和性价比之间大幅度超越了彼时美国军方造价高达160亿美元的MILSTAR同类系统,相比而言铱星的成本仅是其五分之一。因此,在21世纪初,美国军方开始转向使用铱星系统作为地面军事单位的通信方式,铱星迎来重大转机。到了2015年,铱星已经有了4亿美元的营业额,利润也超过了700万美元,可谓起死回生。
而在2017年,铱星新一代系统正式开始组网,卷土而来,它的再次建设不仅带来了技术的巨大进步,从能力上也将直接挑战传统的移动运营商,依靠地面基站服务的移动通信将会受到大规模冲击,这可能直接颠覆每个人的手机终端。
新的铱星系统建设速度依然极为夸张:1月14日,一箭十星;6月25日,一箭十星;10月9日,一箭十星;12月23日,一箭十星。这些全部由Space-X公司的猎鹰九号火箭发射完毕,且实现了火箭一级回收和再次使用。预计2018年初,新一代铱星系统将会建立完毕。
铱星的死而复生速度之快让人震惊,它能否成为商业航天里又一个划时代的丰碑,我们拭目以待。
9.伽利略和北斗全面挑战GPS
垄断了人类卫星导航终端长达23年的GPS系统再次迎来了挑战,不同于十几年前苏联/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后来逐渐衰落,这次它的对手更加强劲。分别是我国的第三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二者所属国家/地区都有巨大的经济体量和***户数量,这将会直接撼动GPS系统的地位。
中国在建的北斗系统
目前,中国已经发射了25颗卫星,距离35颗的建设目标仅差两年;欧洲也在12月12日的一箭四星之后实现了22颗的组网。这意味着世界卫星导航市场格局将会重写,而拥有自主军民两用系统的中国和欧洲,将会完全摆脱对GPS系统的依赖,在军事、经济和商业方面具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8.不死老兵联盟U火箭的“英雄谢幕”
联盟系列火箭(Soyuz)是苏联R7导弹改装而来的人类第一个火箭家族,也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火箭家族,它的总共发射次数达到了惊人的1871次,占据了世界航天火箭发射的30%以上,遥遥领先于任何一个其他的火箭家族。
联盟U火箭发射起飞瞬间
而作为其中最为成功、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联盟U火箭,在今年2月22日经历了第786次发射、第765次成功,并将进步号货运飞船成功运抵国际空间站,然后这个著名的火箭以97.3%的发射成功率正式宣布退役了。
虽然它的任务被联盟第二代火箭接力过来,但新一代火箭在它退役后很快出了问题:11月28日一箭多星发射任务失败,导致来自俄/美/加/日/挪威/德国/瑞典的19颗卫星全部被毁。人们在痛惜新一代火箭失败的同时,也不由自主联想起联盟-U火箭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个类型的火箭曾扛起了苏联和俄罗斯航天的辉煌,现在却从此进入历史。
7.开普勒惊天发现:人类是否唯一?
人类在宇宙中是否孤独?
时至今日,只有飞在太空中的天文望远镜能给你答案,这就是2009年升空的开普勒天文望远镜。
12月14日,它发布了一个大新闻: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了另一个太阳系,它也拥有8颗行星!成为唯一一个可以和太阳系媲美的系统。
两个太阳系对比图
这个暂时被命名为开普勒-90的系统仅在相当于太阳到地球之间的区域里就发现了8颗行星,着实让人震惊。但更让人震惊的是,它的第八颗行星开普勒-90i竟然是由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从0开始通过机器学习发现的,超越了**天文学家的能力。
这个事件更像是一个标志: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它们已经开始侵入人类智慧最**的科研岗位。开普勒估计出来的宇宙中类似地球的行星数量在16,999,999,999,983,000,000,000级别,这几乎是个人类无法兑付的数字。随着新一代太空望远镜的升空,人类无疑将会发现更多,也会更加依赖于人工智能帮助处理数据。
然而,当它们发现外星生命的痕迹后,将会是由谁、是否、何时、如何做出回答呢?
6. 世界纪录:印度一箭104星
2017年02月15日,印度使用极地轨道发射火箭PSLV-XL将共计104颗卫星成功送入轨道,上面包含了印度/美国/以色列/瑞士/荷兰/德国/比利时/哈萨克斯坦/阿联酋/中国的有效载荷,创造了数量上的世界纪录。
印度PSLV-XL火箭发射瞬间
虽然印度的此款火箭近地轨道运力仅为3.5吨,与中国长征四号(4吨)、长征三号(6-11吨)、长征二号(9吨)、长征七号(14吨)、长征五号(25吨)不可同日而语,它所发射的卫星也仅仅是重量为千克级的微小卫星,难度很低,类似于撒土豆的效果,与对轨道控制精准度要求极高的一箭两星/三星/四星等完全不是技术上的对等水平,但这次成功意味着印度火箭发射在世界商业航天发射领域内的崛起。
由于中国航天深受美国沃尔夫法案冲击、俄罗斯与乌克兰由于政治压力被排挤,印度凭借低廉成本迅速抢占了低端航天发射领域,从而赚得了相当一部分继续发展火箭研究的经费。除了本次,印度同款火箭还在6月23日为17国成功发射了一箭31星任务。
印度航天,另辟蹊径,也在快速进步。
5.高通量通信时代已经到来
2017年人类航天发射的大型卫星(超过一吨重)里,依然有一半左右是通信卫星,但比起传统的通信卫星仅有1-2 Gbit/s通信容量、使用传统的C波段(4-8 GHz),今年发射的通信卫星则是大大领先:不仅使用更高频的Ku(12-18 GHz)和Ka(27-40 GHz)波段,还将通信容量提高到了100 Gbit/s级别。这些卫星也因此被叫做高通量通信卫星。
这一颗ViaSat-2高通量通信卫星能力可以打败10年前的100颗通信卫星之和
中国发射了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中星16号,通信容量达到了20 Gbit/s,不幸失败的实践十八号更是达到了70 Gbit/s。而几家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更是继续发力,6月1日波音生产的ViaSat-2将最高纪录提到了300 Gbit/s,等待其他公司继续超越。
而随着大量高通量通信卫星升空,目前太空中通信成本已经逐渐逼近地面宽带网络成本。当我们在从手机2G换到4G乃至5G,上网从拨号换到宽带乃至光纤时,天上也在进行新一轮的数据革命,它们的最终目标是击败地面,实现人类数据和流量的真正“无线”时代。
4.卡西尼号的华丽谢幕
卡西尼·惠更斯号于1997年升空前往土星,在经历了7年的漫长星际旅行后最终抵达,在将惠更斯号**器释放到土卫六泰坦表面后,它便开始了漫长的观察土星岁月。因此,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探测器之一。
到了今年4月份,已经数次延长卡西尼号任务周期的NASA科学团队宣布,卡西尼号最终迎来了它的伟大谢幕演出,在9月15日最终进入土星怀抱。
13年的任务周期,卡西尼号为人类传输回来了近500 GB的土星相关的数据,人类科学家为此发表了近3000篇的科学论文,它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土星乃至太阳系的认知。它的复杂轨道设计和控制,也让人类航天的深空探测、控制和导航技术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卡西尼号进入土星大气开始剧烈摩擦时艺术效果图
2017年9月15日3时31分48秒(太平洋夏令时),卡西尼号冲进土星大气开始剧烈摩擦,12秒钟之后最终解体。而人类所接收到的信号,即便在以30万千米/秒的速度狂奔,都要等待83分钟才能从遥远的土星传回地球。
卡西尼,愿伟大的你,在辉煌中长眠。
3. 军事卫星竞争进入新时代
人类航天起源于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V2火箭,早期的所有航天任务也都服务于军事行业。由于卫星飞在地球表面几百乃至数万千米处,飞行速度在3-7千米/秒量级,如果辅以高精度观测设备,能够获取大量情报信息,远远超过传统侦察手段。例如,军民两用GPS导航卫星的意义,想必已经不需要过多介绍了。
美军公布的天基洲际导弹预警系统工作状态,实时监控地球每一个角落
在2017年,世界主要航天大国的军事卫星发射可一点都不含糊。美国空军发射了第九颗天基洲际导弹预警系统卫星SBIRS GEO-3,将洲际导弹发射后的预警速度提高到了惊人的3秒钟;美陆军也发射了新一代近地侦察Kestrel Eye 2M卫星,情报侦查局也发射了海军海洋监视系统第八颗卫星Intruder 8和系列侦察卫星NROL-42、NROL-52、NROL-76,占据了世界军用卫星的绝对制霸地位。这些卫星的技术水平、发射数量都是历年来的高点。
俄罗斯也不甘示弱发射了EKS-2洲际导弹预警卫星;日本自卫队发射了军用的第二代通信卫星Kirameki-2和第五颗雷达情报收集卫星IGS-Radar 5;意大利也发射了军用的OPTSAT-3000卫星;中国也发射了军民两用的遥感30系列和吉林系列等。
军用卫星的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航天实力的最高峰。举个例子好了,已经在轨服役长达27年的哈勃望远镜,是由1976年美国发射的军用锁眼KH-11卫星低配版本(精度调低)改装而来的,和今天的最新版本侦察卫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2017年,世界各航天大国在幕后竞争,那是一块没有硝烟的战场。
2.Space-X火力全开!
2017年是Space-X最为辉煌的一年,火箭回收技术已经不再是新闻,如果不是特别重型的发射任务都实现了回收。
3月20日,第一枚回收过的火箭再次发射,这一幕在一年内上演了4次,伊隆马斯克所说的火箭回收和降低成本并没有停留在路演的PPT上,而是真切实现了。
但即便是新火箭,猎鹰9号仅仅6000万美元的报价就已经足够血洗世界航天发射市场,在一年内,猎鹰九号共计实现了17次发射并保持了100%的成功率,这个数据远远超过了洛马和波音组合的联合发射同盟的8次。这个数据甚至逼近了航天大国俄罗斯(20)和中国(16)的年度总火箭发射量,傲视群雄。
12月15日,Space-X二手火箭+二手飞船组合顺利升空
而与此同时,Space-X独一无二的“黑科技”龙货运飞船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可以回收并重复利用的货运飞船。Space-X不仅在今年完成了国际空间站货运合同,更是在12月15日实现了震惊世人的二手火箭+二手飞船再次成功发射的壮举,要知道这次发射可是在NASA专家委员会的全面考核后完成的,对于Space-X意义非凡。
此外,Space-X今年开始大规模涉足美国军方卫星发射合同,为美国空军、海军、情报侦查局等服务,大力抢占曾经被美国联合发射同盟垄断的市场。
而在2018年初,Space-X将要试射一旦成功就将是世界现役最强火箭的超重型猎鹰火箭,运力达到54吨,是目前最强的德尔塔-4重型的两倍左右。此外,它也在明年开始执行国际空间站客运飞船合同,这意味着被俄罗斯垄断近10年的国际载人航天市场即将被打破。
2018年Space-X已经签订了30次发射合同,这意味着这个公司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一的火箭发射力量,无愧是人类商业航天的最巅峰,它今天的成绩,甚至连创建它的伊隆马斯克恐怕都没有想到过。
1.重返月球、**火星,这回要玩真的了?
人类航天起源于竞争而又必然止步于竞争,曾经苏美的太空竞赛造就了阿波罗登月的神话,而自从1972年阿波罗17号成功之后,55年内再无人类踏上月球表面。而经过了21世纪的新一轮巨大投资后,2017年的唐纳德·特朗普政府接过新的一棒,宣布美国将重返月球并**火星,从今年美国所有的动作来看,这次恐怕是真的要做了。
7月1日,美国宣布重建国家航天委员会,由副总统挂帅。这是历史上美国第三次建立该委员会,第一次时该委员会全盘建立了今天的NASA及各大中心;第二次时,该委员会在里根执政期间全盘指挥了“星球大战”,成为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今年是第三次建立,动机可想而知;
已经烧**到3000亿人民币级别的太空发射系统和猎户座飞船
9月22日,NASA宣布美国新一代登月/火星火箭太空发射系统和新一代飞船猎户座号将在2019年首次组合发射,目标是围绕月球探测并返回。在过去十年内,这一套系统已经烧掉了400多亿美元,目前各个分系统都测试完毕,在最终调整等待发射;
9月27日,美俄等20个国家宣布将会在月球建立名为“深空通道”的月球空间站,从技术到资金支持都有了一定保证。
不管最后发展速度怎样,可以看到重返月球和**火星已经是美国从小布什时代起持续了近20年之久的政策,而今年的跨度无疑最大。
或许,时隔60年后,陪伴了地球亿万年的月球,将会再次迎来访客。
2017的世界航天,充满的是时代的变革和技术的跨越。2018年这股热潮还将继续,随着中国再次探测月球、美国探测火星时间窗口又至,相信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领域,新的一年将会有新的惊喜。
掩盖了几十年的火箭发射台事故是什么
1960年10月24日,在前苏联咸海海岸的火箭发射场上,发生了一次目前世界上最惨烈的导弹**事件。在场的前苏联导弹部队司令员涅杰林元帅当即丧命,发射台上的160名前苏联宇航科学家也都当即丧命,现场内的生物全部荡然无存,只剩下了硬币和钥匙。造成这场灾难发生的是一颗“R16”洲际导弹。
这桩掩盖了几十年的重大悲剧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导弹竞赛上狂热地追赶美国。赫鲁晓夫想用军事研究的成果来抬高前苏联的威信和自己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赫鲁晓夫在给涅杰林元帅下达任务时说:“当我赴美国谈判,我的脚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时,你要给我放一枚导弹,吓唬吓唬美国人。”
于是,10月23日,赫鲁晓夫一行人到了美国时,涅杰林元帅马上按下了“R16”导弹的发射电钮。
然而,左按右按,导弹就是没有发射出去。焦急之中,涅杰林元帅便带领几十名前苏联高级火箭专家和几十名高级工程师来到导弹发射台上,对导弹进行一番检查维修。依据安全条例规定,集体检查只有在燃料取出之后才可以进行。然而这肯定会耽误发射的时问。涅杰林只好违章操作,在注满燃料的火箭旁和专家们对火箭系统进行检查维修。
直到10月24日,在“R16”导弹腾空而起前30分钟,工作人员们还在抢修一个配电器。忽然,导弹的第二个引擎不知什么原因被点燃了,立刻喷出火焰,随后波及到第一节的燃料缸,接着引起了熊熊大火和大**。火箭发出烈焰,瞬间**产生的高温就把周围的一切都熔化了,在场人员全部丧命。事件发生后,前苏联报纸声称涅杰林元帅由于飞机失事而死。
更多文章:

马斯切拉诺巅峰是水平(马斯切拉诺职业生涯星光熠熠,他的巅峰时刻是什么时候)
2024年5月3日 09:55

16年汤姆斯杯冠军(2016汤姆斯杯半决赛马来西亚打丹麦谁赢了哪里有图文没有的话简单说一说战况)
2025年3月12日 05:50

德国最富裕的三座城市(柏林汉堡旅游指南柏林汉堡旅游指南地图)
2025年6月15日 01:10

恒大保利尼奥年薪(如何看待保利尼奥身价暴涨,超越戈丁、追平皇马三大巨星)
2025年7月28日 21:20

充气游泳池价钱图片?求一张游泳池 的简笔画 不需要太复杂`能看出是游泳池就可以
2024年5月26日 07:00

世界冠军孙杨的年龄?孙杨和张豆豆被曝低调结婚,二人曾有过哪些交集
2024年8月14日 13:30

拜仁8比2巴萨首发(血虐巴萨8比2的拜仁和巅峰巴萨,踢一场结果会怎样)
2024年4月29日 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