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罗夫谴责美国对普京进行斩首(谢尔盖·拉夫罗夫的外交部长)
本文目录
- 谢尔盖·拉夫罗夫的外交部长
- 战争迎来新变数,英国被俄方判死刑,泽连斯基下令制裁普京,你咋看
- 英查神经毒剂案扯上普京俄外长怎么说的
- 俄**为什么会认为美国将企图干涉俄总统选举
- 美国如此热衷于精准斩首,为何不对普京下手
- 拉夫罗夫是谁
- 联合国大会开幕,普京陪了外长拉夫罗夫,为什么自己没有来
- 如何评价俄罗斯现任外长拉夫罗夫
- 谢尔盖·拉夫罗夫的联大十年
谢尔盖·拉夫罗夫的外交部长
2004年春天,拉夫罗夫回到莫斯科,在斯摩棱斯克广场,等待他的是部长办公室。拉夫罗夫从美国带回了宝贵的专业外交知识,因为他不仅参加了前南斯拉夫、伊拉克和阿富汗等问题的协商,还参加了和****的斗争,以及和大规模**武器扩散的斗争。此外,他和外国同事之间相处得也很友好,并且保持着密切的个人联系。但他把最宝贝的女儿叶卡捷琳娜留在美国学习,她是哥伦比亚大学学生。 在新的岗位上,部长不断完善自己的外交能力,并逐渐形成了强硬的外交风格。他果断、机智,有时近乎阴险,为此,他也得到了“难以相处的外交谈判人员”的声望。2005年2月,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曾尖锐批评俄罗斯限制媒体自由,拉夫罗夫并没有出言反驳,只是通过外交邮件给她寄了一张记录俄罗斯联邦电视频道节目的光盘。有时拉夫罗夫回应打击对方“不是回击而是采取不对称的方式”。2006年春天,欧洲委员会确认在俄罗斯存在种族歧视现象的报告公布之后,身为部长的拉夫罗夫亲手颁发给前欧洲委员会人权专员阿尔瓦罗·希尔·罗夫莱斯一枚友谊勋章。罗夫莱斯大为感动,以至于过分坦率道:“所谓人权,在某种程度上整个欧洲都没有恪守。”随着拉夫罗夫执掌外交部,俄罗斯外交风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路透社称,他“在某种程度上让俄罗斯重新回到了国际社会决策的中心”。冷战时期的苏联,曾多次在联合国安理会动用否决权。长期担任苏联外长的安德烈·葛罗米柯,更有个外号“摇头先生”。但是,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04年,10多年间俄罗斯仅在1993年和1994年动用过两次否决权,都与前南问题有关。拉夫罗夫上任后,俄罗斯当年就在塞浦路斯统一公决问题上行使了否决权。这其中的象征意义不言自明。 在叙利亚问题上,拉夫罗夫代表俄罗斯不断地与西方国家“唱反调”,反对以武力解决叙利亚问题。这也让他“说不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明。在年初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他面对尖锐质疑毫不退让。有人问“为什么俄罗斯支持巴沙尔总统”,他说“我们既不是巴沙尔的朋友,也不是他的盟友”。对“俄罗斯向叙利亚政权提供武器”的指责,他的回答是“无论我们是否出售武器给叙利亚,都不会改变中东地区的均势”。 路透社称,“拉夫罗夫是让西方国家感到绝望和挫折的根源”。叙利亚的反对派也很恼火,2012年8月中旬,俄驻英大使馆多次遭到叙反对派的骚扰。 但拉夫罗夫也愿意解释俄罗斯“说不”的理由。他在美国媒体上发表文章称:“在目前阿拉伯国家剧变过程中,我们坚决反对暴力,尤其是针对平民使用暴力。”“相比其他大多数国家,俄罗斯更清楚革命的代价,我们深知,革命常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倒退,甚至是流血和苦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支持在中东和北非渐进、和平地推进期待已久的变化。”拉夫罗夫“说不”,并非仅出自个性。正如美国外交学会研究员杰弗里·曼科夫所说,“拉夫罗夫的任务主要是贯彻来自克里姆林宫的理念”。他在担任外长时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恢复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而这是普京的决策。 俄罗斯专家指出,从拉夫罗夫主管外交部开始,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不断得到修正。普京执政之初,俄罗斯曾想加强与西方的关系,但西方并没有投桃报李,反而不断挤压俄的战略与地缘空间。这**普京不断调整外交政策。拉夫罗夫不止一次地声明,在国际领域俄罗斯要致力于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反对西方的双重标准以及将本国意志强加于别国的企图。这也正是普京的看法。在某种意义上,拉夫罗夫“说不”,人们听到的其实是普京的声音。 普京在2012年8月初访英时表示,“俄英还有机会就叙利亚问题达成一致,双方同意共同努力寻求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而拉夫罗夫8月18日表示,俄反对在叙设禁飞区,并呼吁西方不要放弃叙利亚问题“行动小组”在日内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可以听出,俄罗斯在对强权与战争说“不”的同时,始终在对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说“是”。
战争迎来新变数,英国被俄方判死刑,泽连斯基下令制裁普京,你咋看
战场形势变幻莫测,往往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或许就能影响整个战局,甚至决定最终的结果。是俄乌冲突持续的第107天,局势剑拔弩张、僵持不下之际,3个将深刻影响局势的新变数传来了。
变数一,俄罗斯给西方出难题,英国雇佣兵被判死刑。
顿涅茨克方面表示,3名在乌克兰作战的外籍雇佣bing已经主动认罪,罪名包括群体犯罪、强行夺取权力、充当雇佣兵和参与促进“激进主义”活动的培训等等。
根据当地法律,仅是强行夺取权力这一个罪名,就可以被判12至20年监禁,若数罪并罚,最重的刑罚将是死刑。顿涅茨克最高法院宣布,对这3名外国雇佣兵判处死刑。按照规定,这3人可在一个月内,对法院的判处结果提出上诉。
据悉,这3人分别是2名英国公民:肖恩·平纳、艾登·埃斯林,以及1名摩洛哥公民萨阿顿。他们是在今年4月,被顿涅茨克武装在马里乌波尔战场上抓获的。毫无疑问,随着这3名外国雇佣兵被判死刑,局势将迎来重大转变与变数。
一来,其他在乌作战的外国雇佣兵们,要坐立难安了。
在马里乌波尔战役的最后一战:亚速钢铁厂之战中,有大量的外国雇佣兵被俄方俘虏,而这次被判死刑的3名雇佣兵,显然都不在“主动投降”的钢铁厂人员之中。
因此,一旦这3名外国雇佣bing被判死刑一事成为定局,将极大程度上影响俄方对剩余外国雇佣bing的审判。直白点说,如果有这3人被判死刑的“前车之鉴”在,接下来要被审判的人,处境将很不乐观。当然了,鉴于埃斯林等人被判死刑的审判结果,其余被俘的外国雇佣兵,估计更不敢“认罪”了。
二来,乌克兰准备继续“招兵买马”的计划,或许要泡汤了。
俄方表示,由于战线不断升级,乌方人员损失重大,目前基辅正打算继续对外招募外国雇佣兵,并且美国的私人军事公司也将参与其中,而这次美乌招募的对象,可能还包括中东的“激进组织”成员。但对于俄方的表态,乌克兰方面尚未回应。
不过,暂且不提乌克兰是否真有这一“招兵买马”的计划,随着俄方判处3名雇佣兵死刑,势必会产生“杀鸡儆猴”的影响,别说还会不会有外国雇佣兵愿意赴乌参战了,就连如今正在乌克兰作战的西方雇佣兵,是否还有勇气留在乌克兰,都是一个问题。
三来,美英等西方国家要头疼了。
事实上,与其说顿涅茨克法院给3名雇佣兵的一个月时间,是让他们上诉的,倒不如说是让他们各自向本国政府“求救”用的。
其中,在2名英国雇佣兵被抓捕后没多久,便登上了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喊话英国政府解救他们,例如用被乌克兰当局抓捕的乌反对派领袖梅德韦丘克“换回”他们。不过,英国政府并未答应,也没有采取具体措施。
捕后没多久,便登上了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喊话英国政府解救他们,例如用被乌克兰当局抓捕的乌反对派领袖梅德韦丘克“换回”他们。不过,英国政府并未答应,也没有采取具体措施。
但如今随着俄方判处英国雇佣bing死刑,英国政府无法继续保持沉默了。英首相约翰逊的新闻秘书戴维斯表示,伦敦方面将寻求解救被判死刑的本国国民。
当初在乌克兰宣布组建外籍雇佣bing时表示“强烈支持”,但随后却“无视”埃斯林等人求救的英国外长特拉斯也回应称,将尽一切可能帮助被定罪的本国国民。很显然,“事到临头”,英国已经没办法继续装作不知道了。
但讽刺的是,不论顿涅茨克方面,还是莫斯科方面都表示,目前尚未看到英国当局就本国公民的命运与俄方进行讨论。言下之意,英国嘴上说着要帮忙,但目前却只是“停留在嘴上”,并未采取实际行动。
事实上,一旦英国政府就雇佣兵一事与俄方讨论,就相当于变相承认自己“参与了”俄乌冲突,除了遭到俄方的谴责之外,还将遭到国际舆论的施压。
并且,赴乌作战的近7000名外国雇佣bing主要来自60多个国家,除了英国之外,还有美国、波兰以及加拿大等国。一旦英国率先“承认”,无异于将其他西方国家一起“拖下水”。届时,英国还将成为西方内部的“众矢之的”。因此,如今的英国很是头疼——要是不救本国国民,约翰逊本就低迷的支持率将跌至谷底;要是救,就免不了与俄罗斯打交道,处境将更加被动。
当然了,目前俄方手里有大量西方雇佣兵,审判其余人不过是迟早的事,英国之后,就该轮到美法德等国头疼了。可以预测的是,为了避免“先入为主”,成为众矢之的,英国估计还会继续拖延时间,在与美法德等国商量妥当后,再采取具体措施。
总之,英国是不会单独面对俄罗斯的,但普京却不见得能有足够多的耐心。接下来,且看俄与西方会如何过招吧。
变数二,俄乌开辟“新战场”,泽连斯基签令制裁普京。
泽连斯基签署政令,对包括俄总统普京、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绍伊古、外长拉夫罗夫在内的多位俄罗斯政要和236所俄高校实施制裁,制裁内容包括禁止他们持有乌克兰银行账户、支配在乌资产以及禁止进入乌克兰领土,并强调“制裁无限期”。
事实上,随着俄乌冲突持续至今,“外交战场”上的任何警告与制裁,都很难阻止战火继续升腾了,反而只会加剧局势的紧张。
再来看制裁内容,在俄乌两国刀剑相向的情况下,其实也不太具备实际意义了。最直观的一点,在当前情况下,如果普京、拉夫罗夫等人真想入境乌克兰或前往顿巴斯、马里乌波尔等地,基辅当真有办法阻止吗?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泽连斯基签的这份制裁令,如今在舆论、提振士气方面上的意义,要远大于制裁本身。
但不论如何,随着泽连斯基下令制裁普京,这预示着两国本就糟糕的外交关系将再度恶化,双方恢复和平谈判的希望也将变得愈发渺茫。然而,正当俄乌开展新一轮“外交对抗”之际,俄与西方的“角斗场”也换了地方。
变数三,俄给西方“划红线”,双方爆发全面“网络战”的风险再次提升。
10日,俄外交部国际信息安全司司长克鲁茨基赫表示,近期俄国家机构、基础设施以及俄公民和在俄外国人的数据储存等,正在遭受来自西方的网络攻击,美乌两国官员应对此负责。
克鲁茨基赫还表示,西方将信息空间军事化,并意图将其变成国家间对抗的舞台,这将大大增加发生直接军事对抗的风险,并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莫斯科不会置之不理,将根据俄法律和国际法发起反击。
至于是什么样的反击,俄方没说,但想来,以俄罗斯“逢敌必亮剑、以牙还牙”的行事风格,反击,最不济也是对西方发起对等的网络攻击。
并且,在俄方的警告中,若网络方面的对抗升级或全面扩大,很可能演变为俄与西方的直接军事对抗。届时,冲突将不再仅限于俄乌,更不只是俄乌双方。
事实上,明眼人都知道,俄乌冲突持续至今,更多的,已经成了美俄之间的对抗——美国想趁此机会“一举削弱”俄罗斯,俄罗斯则不得不继续这场证明“我还行、我能行”的对抗。
但不论如何,战火持续升腾、对抗继续上演,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平民百姓,世界也将面临更多动荡与风险。还是希望各方保持理智与克制,早日平息战火,通过和平方式缓和局势吧。
英查神经毒剂案扯上普京俄外长怎么说的
英国查神经毒剂案扯上普京 ,俄外长:回击措施将出台。
“特朗普上台后对俄罗斯采取最强硬措施。”与英国、法国、德国共同发声明谴责俄罗斯应对“二战以来首次在欧洲发生的神经毒剂袭击”负责后,美国政府在当地时间15日又针对俄罗斯5家实体和19名个人实施制裁,理由是干涉2016年美国大选,以及对美国一系列关键基础设施发起网络攻击。向来不愿批评普京的特朗普加入指责俄罗斯的队伍中,不少外媒高呼“西方阵营统一战线”。俄罗斯对西方的“群殴”毫不示弱,称美国制裁凸显其“软弱无能”,批英国的指控“不符合健康思维”。最近一系列摩擦似乎表明西方对俄又加大了打压力度,问题是,能有多少实际效果?
“华盛顿不断出台新的限制措施,但无论它怎么努力,制裁都不会起作用。”据报道,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15日说:“禁止与我们经济合作、威胁阻止汇款、在边境频繁地武力示威、拒绝发放签证等动作都没有发挥作用,这些只能用荒诞来形容。”里亚布科夫表示,阻止处于“狂热”之中的美国人极其困难,“他们每一次制裁都在进一步削弱美国的声誉,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软弱无能”。有分析称,俄对美的反制裁措施将在3月18日俄大选后推出。
另一边,俄罗斯与英国就斯克里帕尔案仍在不断交锋。英国国防大臣威廉姆森15日称,俄涉嫌参与此事是“残忍而令人发指的行为”,俄应该“走开并闭嘴”。对此,俄国防部发言人表示,威廉姆森的声明是“如市井泼妇般的言论”。英国外交大臣约翰逊16日称,英方认为很有可能是普京决定对斯克里帕尔使用神经毒剂。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当天回应说,该言论“令人震惊,不可原谅”。
俄罗斯驻英大使雅科夫列夫16日表示,被驱逐的23名俄外交官下周离开英国。他认为,由于脱欧问题“处境艰难”的英国,想用这样“针对俄罗斯的挑衅行为”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被问及是否会针对英国采取回应措施时,俄外长拉夫罗夫16日说“当然”。佩斯科夫称,回击措施“随时”出台,“不会(让大家)等待很久”。他表示,在国际事件中,还没有遇到过这种行为方式,“对我们的严厉指控只用‘可能’‘最有可能’这样的措辞。这不仅与国际法相矛盾,而且不符合健康思维”。德国电视一台16日称,目前针对俄主导斯克里帕尔中毒案的指控“只有理论,没有证据”。
俄罗斯周五发声明宣布,将对斯克里帕尔女儿中毒案以及俄罗斯流亡商人格卢什科夫本月在伦敦寓所离奇死亡事件进行调查,并且已经准备好与英国关键部门合作。法新社称,这份声明并未提及与女儿一样仍未脱离生命危险的斯克里帕尔。
俄**为什么会认为美国将企图干涉俄总统选举
8月23日消息,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表示,莫斯科认为美国将企图干涉即将举行的俄罗斯总统选举。
据报道,里亚布科夫在接受媒体采访回答他是否认为美国可能开始干涉俄罗斯总统选举时称,“当然。会的。这毫无疑问。”
他还强调称:“我们已经习惯了美国的干涉,它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这就如同美国情报部门**电话交谈一样。如果不认为如此,那么就应该是一个绝对天真的人,住在另一个世界并且不明白来龙去脉。”
俄罗斯下届总统选举将于明年举行。此前美国司法部任命前FBI局长罗伯特·穆勒为特别检察官,负责调查俄罗斯影响去年美国总统选举的指称以及特朗普竞选团队是否与俄罗斯有关联。
之后特朗普又被曝与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分享加密信息。普京却一展轻松的姿态,公然调侃特朗普“通俄”传闻,称他要“谴责”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因为他没有把这些秘密分享给我们,”普京说:“他既没有分享给我们,也没有分享给俄罗斯情报机构。”
美国如此热衷于精准斩首,为何不对普京下手
美国自然不敢对普京精确斩杀。因为普京是俄罗斯最高领导人,美国一旦对普京下手,就相当于和整个俄罗斯作对,而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并不比美国差多少。
从当初的叙利亚战争中,我们就可以从中窥见一二。叙利亚战争算是很少的两个大国参与其中的战争,美国和俄国都在这场战争中投入了一定数量的兵力,但是叙利亚战争进行了这么多年,美俄两军基本上没有发生过交战的情况,这是因为他们两国都知道对方的实力,所以说避免发生冲突,因为这样两个军事大国一旦发生冲突,后果就很严重,有可能直接导致第3次世界大战,而美国也是典型的嘴上叫的凶而内心慌的一批的国家。
至于所谓的美国将要猎杀普京,那更是谣传了。要知道普京可是著名的克格勃出生,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他自己就拥有着很强的反暗杀能力,虽然说美国已经掌握了最为先进的斩杀技术,但美国并不敢把这项技术投入在普京的身上,如果他斩杀了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那么他就会面对俄罗斯的疯狂反扑。这个后果是美国现在暂时承受不了的,就比如之前特朗普下令袭击了伊朗,当时导致了伊朗的一个高层指挥丧命,但也只是一个高层指挥,美国也不敢直接斩杀哈梅内伊。
并且普京是一个如此强硬的男人,他随身都是带着核按钮的。如果美国真的敢去斩杀普京,那么在普京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想他一定会按下那颗按钮,这样的话整个美国就直接没了,非要这么算,一个人换一个国家,那普京也是赚了。并且俄罗斯是一个护短的国家,如果美国敢斩杀任何一个俄罗斯的官员,那么俄罗斯必定会回报两个美国官员的人头。
拉夫罗夫是谁
俄罗斯外交部长,是普京的第一号外交心腹。拉夫罗夫1972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熟练掌握俄语、英语、法语和僧伽罗语。他和普京在对外政策的观点上一致,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决贯彻克里姆林宫的决策和理念,帮助俄罗斯重新回到了国际社会决策的中心。其对西方强硬,对外交陷阱非常警惕,被西方媒体称为“说不先生”。联大十年:两次出使联合国,拉夫罗夫在纽约共生活了10多年。他的妻子玛丽娅跟着他随任,在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处的图书馆工作。拉夫罗夫在联合国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强势外交风格。成为世界官僚机构殿堂里活生生的传奇。
联合国大会开幕,普京陪了外长拉夫罗夫,为什么自己没有来
本次的联合国大会上,除了东道主美国“洋洋得意”在联合国大会上各种显摆之外,剩下的就是各国领导人对美国批评,本次的联合国大会更像一次“批美大会”。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向和美国对着干的世界强人普京并未参加今年的联合国大会,而是派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前去。
那么,普京为何不去参加本次的联合国大会呢?
实际上,不仅这次联合国大会普京没有去,前几次联合国大会普京基本上也都没有去,普京是一个很少去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俄罗斯总统,这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可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特朗普自上任以来已经参加了3次联合国大会,但每一次都成为国际社会的批评焦点。
当然,普京之所以不去参加联合国大会,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其既跟普京的个人性格有关,也跟俄罗斯的外交环境有关。
【1】普京本人不像美国总统特朗普,特朗普是一个非常接地气而且不喜欢摆总统架子的人,所以只要是特朗普自己觉得有用的事情他就会去做。
然而普京就不一样,他是一位非常强硬的总统,普京也更喜欢摆总统架子,那种无法突出自己身份的会议普京是不愿意去参加的。联合国大会本身就是一群人抱怨斗嘴的会议,有些国家直接让本国总统去参加大会,而有些国家就只是让本国外长或者其他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上。
按照普京的风格,能够让手下官员去做的事情他就尽量不会自己去做,所以这次俄罗斯只是派出外长拉夫罗夫去参加联合国大会是可以理解的。
【2】联合国大会只是各国发发牢骚的平台,这样的会议虽然看似热闹,但是各国代表的发言却基本是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他们的倡议大概率无法得到具体的落实和执行。普京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是有很多不满的,如果让他去联合国发言,他肯定也能够说半天美国的坏话。
然而俄罗斯在联合国的小伙伴毕竟不是很多,就算普京亲自去联合国批评美国,最终响应他的国家也不会很多,而这样的局面会让普京觉得很没有面子,所以普京干脆就让外长拉夫罗夫代表自己去参加联合国大会。
另外,联合国总部位于美国,俄罗斯原本就是美国的战略对手,同时美国目前又在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普京在美俄关系不太和谐的情况下申请美国签证前往纽约,这会让普京觉得很丢身份,而且他去了纽约要不要跟特朗普会面,这也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
再者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之前一直面临“通俄门”调查,尽管相关调查最终证实特朗普无罪,但是这样的调查也是让特朗普和普京之间的交往多少显得有些尴尬,所以为了避免一系列尴尬的事情,于是普京干脆就不去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
综合分析来看,联合国总部位于纽约,这是普京很少参加联合国大会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实际上俄罗斯也是对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存在很大意见,俄外长拉夫罗夫在此次联合国大会期间就多次提出联合国应该考虑把总部搬到一个更加中立的国家,比如瑞士。
另外我们不能说普京不去参加联合国大会是因为他缺乏自信,实际上普京一直都算是一个比较自信的人,只是他觉得联合国大会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实际上派外长拉夫罗夫去和普京本人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普京干脆不去。
当然,如果联合国总部是设在俄罗斯,那估计普京会经常去参加联合国大会,并在大会上指点江山,本色也不会逊于特朗普。
如何评价俄罗斯现任外长拉夫罗夫
谢尔盖·维克托罗维奇·拉夫罗夫,是普京的第一号外交心腹,以强硬著称。他上俄罗斯的“说不先生”。他果断、机智,有时近乎阴险,为此,他也得到了“难以相处的外交谈判人员”的声望。普京和拉夫罗夫在对外政策的观点上仿佛一对孪生兄弟,都是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我们讨论拉夫罗夫就是在质疑普京,反之亦然。拉夫罗夫担任外长时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贯彻来自克里姆林宫的决策和理念。他的出色表现也使他在外交部长的位子上一干就是八年,他是俄罗斯联邦三次连任外长的第一人。据说,普京不仅欣赏拉夫罗夫的聪明才干,也喜欢他的强硬个性。无论是在外交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拉夫罗夫永远是那样满怀激情。他喜欢苏格兰威士忌和意大利美食,本人也多才多艺,读大学时热衷于参加各种晚会。
谢尔盖·拉夫罗夫的联大十年
两次出使联合国,拉夫罗夫在纽约共生活了10多年。他的妻子玛丽娅跟着他随任,在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处的图书馆工作。拉夫罗夫在联合国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强势外交风格。成为世界官僚机构殿堂里活生生的传奇。 拉夫罗夫第二次出使联合国时,俄罗斯正从叶利钦时代向普京时代转变,外交上热点不断,从前南问题、中东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到反恐问题、阿富汗及伊拉克问题,不断考验着外交官的智慧。拉夫罗夫发表了许多措辞严厉的声明,坚定捍卫着俄罗斯的利益。2000年,南联盟的代表没有被允许参加安理会有关巴尔干问题的讨论,拉夫罗夫愤而离场,以示抗议。一位外交官告诉英国记者:“大家公认他是安理会里个性最强的外交官,他的思维敏捷,有丰富的知识,了解事情的发展,并且伶牙俐齿,很善于辩论。”另一位外交官说:“比起提出建设性方案来,他更善于攻击别人的立场——那正是他的力量所在。”还有人说他是“苏联风格的外交官”,“对西方强硬,对别人的倡议抱有戒心,对外交陷阱非常警惕,还对‘俄罗斯被绕开’高度敏感。”但是,到拉夫罗夫即将卸任的2003年,联合国对俄罗斯所提倡议的支持率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 有两件小事让人们记住了“拉夫罗夫风格”。第一段往事是这样的:1997年的一天,拉夫罗夫乘坐自己的轿车前往联合国总部。车行至中途,纽约警车封锁了他的去路。当拉夫罗夫向警察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以后,警察傲慢地表示,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催促纽约的警务工作者,并且还拔掉了拉夫罗夫的车钥匙。拉夫罗夫将此事告到了美国政府,没过半个月就收到来自华盛顿的正式道歉。 第二段往事则是关于他和联合国时任秘书长科菲·安南之间的小冲突。2003年9月1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批准了一个新规定,禁止在联合国总部大楼的大小会议室吸烟,要过瘾只能去餐厅、酒吧等地方。此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刚刚推动通过了一个市政府的禁令,在纽约市的所有公共建筑物内禁烟。拉夫罗夫是个烟不离手的“老烟枪”,对此很不满意,说安南这样做是为了讨好布隆伯格。“把一个城市的行为规范应用到联合国大楼内,这是荒唐的。”他说,这幢大楼属于联合国所有成员国,秘书长只是一个“雇来的管理者”。“秘书长尽可以管束他的手下人,但不能对驻联合国外交使团发号施令。”据说,拉夫罗夫真的随身带着烟灰缸,在禁烟区域吞云吐雾。一个老朋友说:“他总是一有机会就抽一根,这个习惯到什么时候都没变。”
更多文章:

杜兰特离开勇士(杜兰特离开勇士是比加入勇士还要错误的决定,业内人士对此有何表示)
2025年6月27日 14:50

麦格雷戈演员(第73届艾美奖获奖名单出炉,都有哪些演员获奖呢)
2024年4月18日 09:25

加盟广东宏远新外援名单(正式签约!广东宏远27+8王牌国手留队成功,朱芳雨没有看错人)
2025年2月25日 05:02

篮球场木地板造价(为什么室内篮球场都用运动木地板运动木地板价格是多少)
2025年7月11日 16:20